第二节
近代的壮族文学艺术
一、文人文学
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壮族人民积极投入,出现了许多起义领袖和知识分子。其中石达开是文武兼备的著名人物,他是太平天国翼王,家殷富,读过书,从洪秀全金田起义,率领太平军冲锋陷阵,威震敌胆。他的诗文气势磅礴,充满革命豪情,有非凡的感染力。如他的《奉天付胡檄》是一篇革命宣言诗,也是一篇有名的散文,为当时人所称颂,在动员人民起来反对清王朝的斗争中,起到了鼓舞作用。
他的《宜山白龙洞提壁诗》,气势豪迈:
“挺身登峻岭,举目照遥空。毁佛崇天帝,移民复古风,临军称将勇,玩洞羡诗雄。剑气冲星斗,文光射日虹。”
后来他带队伍进入苗族地区,苗族人民尊敬他,用瓮酒招待.他即席作诗:
“千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五岳抱住擎天柱,吸尽黄河水倒流。”
此诗用吸瓮酒的形象而抒发自己的抱负,可谓情景交融,达到政治、艺术的统一,是不可多得的作品。
太平天国将领黄十,曾驻扎在东兰凤山一带。作诗三首,其中第三首云:
“土马成群广马千,长毛一半短毛连。东兰破斩三冬后,四猛焚烧四月前。不为名利敌草寇,只因日月暗阴天。士民到处皆失所,惟有长汇稍安然。”
此诗反映出革命者的自豪感,非常豪迈。
近代壮族文人文学,郑献甫是承先启后的人物。他生于嘉庆六年(1801 年),道光十二年(1832 年)举进士,死于同治十一年(1872 年),是经历过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两个大事件的人物。他亲眼见到清王朝由盛转衰、人民流离失所的现实悲剧。郑献甫忠于儒家学说,站在大时代漩涡之外看现实,所以他的诗文只能反映人民的疾苦,却没有看到中国前进的方向,因而他的诗文只能是时代的挽歌。
他的诗作丰富,一方面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对当时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骂之为“匪”,另一方面,对在战乱中受尽苦难的人民百姓深为同情和不安。他有两首诗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其一:“频藉民兵代客兵,荒郊从此少深耕,伍符尺藉家人子,破帽残衫措大营。武达谁能如伯玉,文降我亦感威明,纷纷少吏增添后,斗食安然不请缨。”
其二:“尘沙满地不埋骨,烽火连天空极目;黄狐执火赤狐吹,照见前村数间屋。屋中久作惊鹿逃,屋上犹似饥鸟号;门无横木灶无釜,白璧半落生黄蒿。是时大野欲飞雪,何处空梁犹照月?班然到眼忽分明,知是何人颈边血。唧唧方听砌下蛩,嗷嗷又到云间鸿;万里飞裘万间厦,眼前莫救诗人穷!吁磋乎,眼前莫救诗人穷,相如破壁来悲风。”
这时,土司制度崩溃,改土归流在壮族地区展开已是后期阶段。新兴的地主阶级正在兴起,却受到外来资本主义商品冲击。然而壮族地区学校、书院也多了,各地都出现了由读书而接受汉族文化的文人。他们的诗歌也都因站在革命漩涡之外边继承挽歌式吟咏。这类壮族文人文学很多。如:
韦华丰,武鸣人。最能代表其思想感情的是《宾阳即日诗感》:
“蒿目愁如织,鲜民不忍看。啼饥悲载道,济变思无端。此辈虽为命,伊谁正食官?偏隅兵燹后,何计救凋残户!”
他的另一首诗说:
“纷纷行道客,大半是流移,比屋居皆病,沿门乞向谁,倾囊见悭饿妇,复钵雇啼儿。有腹都求饱,何从得肉糜。”
这些诗表明了韦华丰同情人民疾苦的真实感情,但如何去解决这些疾苦,作者却找不到方法。
覃海安,武鸣人,与韦华丰齐名。他的诗比韦华丰更多探索余味。其代表作是《雷鸣纪异》;
“上下千年运欲开,阴疑阳战早惊雷。销沉人物波漂梗,点透天心雪酿梅。万里江湖飞梦过,一声风雨破愁来。分明唤醒鱼龙睡,试拂霜锋更引怀。”
在诗里,他要求一阵惊雷唤醒世人。如果惊雷一起,他也拂剑参加。说明他在探索新时代的道路。
韦麟阁,永福人。他虽然反对太平天国革命,却对农民革命所谓“绿林”有他的看法。如《绿林叹》:
“嗟嗟末劫几时休,水火刀兵扫数收!点化黄金藏笴惧,煮来白石束薪愁。团枪炮掠成奇货,富贾牵肥当狱囚。逼得民穷穷变匪,绿林蒿目偏山隈。”
他的诗,有的对官僚的腐败也是有力的讽刺。如:
“蜗触蛮争各主张,材非骐骥费评量。连山兔尽休烹狗,当道蛇横懒问狼。怒马回头狐假虎,寒蝉禁舌雀捕螳。笑他梦醒蕉问鹿,博得侯封诮烂羊。”
法国发动对我国的侵略战争,民族危亡在即,壮族地区处在抗法斗争的前线。在阶级斗争转化为反抗外来侵略的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一些原来反对农民起义的文人学士,现在又投入保家卫国的斗争中。黄焕中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爱国主义诗人。
黄焕中,宁朋人,原是办团练与天地会起义军作对的,这时便转入抗法军中,后来甚至投入天地会余党的刘永福部作幕僚。他参加过纸桥大捷,打败法军。后来又随刘永福到台湾,参加抗日战争。失败后回到家乡。他的诗充满爱国主义热情,如他的《感时诗》。
其一: “莽莽乾坤竟陆沉,惨然泣下泪沾襟。国权堕落悲何及,人事猖狂恨不禁。大局疮痍奚用问,频年祸乱迭相寻。忧时我为苍天叹,世变如斯感喟深。"
其二:“风云惨淡黯神州,苦海沉沉带血流。感慨沧桑多变局,飘零身世等浮舟。纵横荆棘天为窄,抗让干戈地亦愁。俯仰茫茫安可托,扪心徒抱抢人忧! ”
他从台湾回来,路过香港写下的《远望九龙》,更是悲愤,是时代的呐喊:
“望眼抬时怒气冲,高冈立马草葱葱。重洋骇浪鲸波恶,百里奔雷雁阵雄。奋翮九天翻落日,斩蛟东洋卷涛洪。环观宇内多英杰,龙驭乌云虎啸风。”
蒙泉镜,武鸣人,有诗集《亦嚣轩诗集》传世。其中《或事步韻》对南关大捷后却换来卖国求和愤愤不平。其中一首云:
“十万军威振虎熊,谁曾三捷奏肤功?摧锋世绩为佳贼,弭衅奇章列上公。征马萧萧边月下,飞鸢砧砧瘴烟中。低徊世事频搔首,翘望燕云思不穷。”
农实达,宁明人。他年青时正是辛亥革命的前夜,参加了孙中山同盟会的活动。他的《漓江舟中作》,用鱼雁传书的典故,表述了他接受革命任务万死不辞的决心:
“夜来新买鳜鱼斑,中有书词自剖看。台筑黄金宜得死,石填沧海未为艰。已无虫梦堪同路,偶学鸡鸣早渡关。愿为心青纪功德,此引吾道悲其南。”
当时同盟会内部思想分歧较大,他为了追寻革命真理,决意到新加坡会见孙中山。《阙题》就是描写他追随革命坚定的信念:
“此去居夷志已成,天涯濡滞复行行。冤衔精卫沧溟阔,义重昆仑华岳轻。已尽黄金宜割席,休论白璧可连城。剧怜大难同舟日,犹向江湖觅尾生。”
武昌起义时,组织上派他去说服广西提督陆荣廷。他“右手持短枪,左手执炸弹,荣廷见之,魂胆既落。”后来,讨袁事起,他又去说服陆荣廷护法,竟为陆所害。
此后的诗人还有:曾鸿燊、陆钟麟、农嘉廪等,他们多是左江一带的人。散居乡间,见到的多是军阀混战中民不聊生的景象,诗作多表现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然而他们身居边隅,对新文化的传播少有接触,找不到革命的道路,所写的诗,作为反映现实来说,可以勾出大革命前夜的社会面貌。然而在鼓舞人民的斗志上,尚缺少热情,因而只能作为近代民主革命文学的余响了。
“五四”运动后,马列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对开启中国新文化、新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的张报,就直接参加这次运动。他以后到美国留学,成为美国共产党中国局书记。以后又到苏联,担任中共海外《救国时报》副主编。以后的韦杰三、刘策奇,都是“三?一八”事件的参加者。韦杰三在这个惨案中牺牲,刘策奇在“四?一二”大屠杀中牺牲。他们都有诗文留传下来。韦杰三有《韦杰三烈士诗文集》,刘策奇在北京大学出版的《北大歌谣》中有他撰写的稿件,他和著名学者顾颉刚、钟敬文、鲁迅的关系都很密切。
高孤雁,1926 年在南宁创办《革命之家》旬刊,后于“四?一二”大屠杀中牺牲,遗作有《寒灰诗集》。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壮族地区最先用革命文学和革命实践相结合起来动员人民群众的,是韦拔群。
韦拔群不但是革命家,也是一个壮族歌手,他运用壮语编写了很多革命山歌,用来动员群众起来革命。已收集到的79 首壮语山歌中,他把壮族民歌最有特色、也是最困难的格律体《勒脚歌》运用得非常纯熟,说明他对壮族文化有很深的根底。《勒脚歌》的格律是:每首歌共十二句,四句一节,第一节中的前两句,必须用于第二节的后两句,第一节中的后两句,必须用于第三节的后两句。比起汉族的格律诗来,难度更大。譬如,他有一首启发农民抗租的山歌,译成汉文是:
“垌中水田依山限,伙伴喂!
田水滴滴佃户泪。泪干结成金谷穗,
心头碎,一箩谷子分三堆!
租谷挑到石楼上,吃了亏,
不见两堆见一堆。扣出种子剩几粒?
泪纷飞,丢下血汗挑恨回。
楼下枯骨起白灰,泪纷飞,
人吃血水不留髓。垌中水田依山隈,
伙伴喂,田水滴滴佃户泪。”
韦拔群带头用民歌宣传革命,后来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歌手,纷纷仿作,掀起一个革命民歌的高潮,推动了土地革命的发展。
在红军队伍中,壮族诗人李志明也创作了不少诗歌和文章,《长征诗草》、《右江红旗》 两本书是他文学创作的成果。
抗日战争开始,很多壮族知识分子纷纷投入抗日战争之中,涌现了一些文学家,如陆地、华山、万里云等人。
陆地,原名陈寒梅,广西扶绥人,1938 年到延安,进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以后留校为文学研究员。他当时的短篇小说《好样的人》 曾翻译成俄文在苏联出版。以后转战东北,建国后回广西工作。他的著作很多,比较著名的有《故人》、《美丽的南方》以及多卷本的长篇巨著《瀑布》 。
华山,广西龙州人,1938 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毕业后任战地记者,擅长于报告文学,有《英雄的十月》、《远航集》 、《华山战地通讯集》等报告文学集。他的小说《鸡毛信》还改编成电影,获得各方面好评。
万里云,原名韦亲煌,广西融水人,1939 年参加新四军。写有小说《一支枪》、《在闽江时》 ,诗歌《献给你们一颗心》 ,散文集《故乡明月》等。
其他文学家有:
韦燕章,女,邕宁人,著有诗歌《八百壮士歌》、《回到第一次收复的名城》。
曾平澜,女,邕宁人,著有《曾平澜诗集》。
从抗战后期到解放战争,也出现了一批文学家,他们大都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其中蓝歌、黄青的诗歌,蓝鸿恩的散文,都曾散登在全国性报刊仁。蓝歌已在解放战争中牺牲,其他人建国后都在文艺岗位上写作,各有著述。
二、民间文学
近代以来,壮族人民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风起云涌,民间文学内容十分丰富。
(一)民间故事
这时期的民间故事,产生了很多新的内容,其所以新,是表现人民的智慧,土司老爷的昏庸,很多机智人物故事表现这个主题,说明人民在醒悟。如《哄土司下马》的故事便是。
土司的随从公颇(其身份还是奴仆)与土司一道出行。土司想考一下公颇,便对他说:“你能哄我下马吗?”公颇说:“奴婢不敢,不过,我能哄老爷上马,请老爷下马再说。”
土司老爷下马了。
公颇说:“小奴婢不是哄你下马了吗?"
土司觉得上了当,骂了一声“狗奴才”,又骑上马背,公颇立刻说:“老爷又给奴婢哄上马了,这不是。”
表现人民智慧和土司昏庸的,还有下面的故事:
公颇和土官在大榕树下休息。大树底下有很多细小墨蚊,蚊子叮人又痒又疼。土官叫公颇帮赶墨蚊,并说:“这东西叮了人会生病,搞不好会死人。”
公颇帮土官驱赶墨蚊,不时又用巴掌拍打,弄得手掌上血迹斑斑。
突然,公颇对准土官老爷脑壳打了一巴掌,打得土官老爷脑壳又辣又疼,冒出火星。
土官老爷大怒,要用马鞭抽打公颇。
公颇说:“我打的是墨蚊,哪敢打老爷。我见老爷脑壳上有墨蚊,怕把老爷叮出病来,可担待不起,所以顺势打一巴掌,你看。”公颇伸开巴掌,见那血迹斑斑的掌上确有几个墨蚊尸体,土官没话可说。
在抗法战争中有许多故事,主要讲中国各族人民在战争中的勇敢、机智,打败侵略者的故事。如《 竹笼阵》就是。
故事说,在黑旗军和法帝国主义打仗时,黑旗军全是步兵,法国兵却有高头大马的骑兵,这骑兵冲锋陷阵,威力无比。
刘二(刘永福)找大家商量,有个号兵出了一个好主意。他每天偷偷听侵略军的号音,然后记下来告诉刘二。刘二立即派人寻找很多竹编的猪笼以及瓦缸、坛罐,偷偷地布置在茅草丛里。
两军对阵时,法军用骑兵来破阵,黑旗军佯败退下,到茅草丛后面埋伏。法军也停止了前进。
突然,听到骑兵的冲锋号。洋马就冲锋,谁知冲进茅草丛时,马脚全陷在竹编的猪笼和坛罐里,跑不起来。这时,刘二下令放火箭,把茅草燃烧起来,法国骑兵全部覆没,而后续的侵略军也被歼灭了。
百色起义后建立右江革命根据地,在民间也流传许多故事。这些故事大多是歌颂革命领袖的机智勇敢,充满幻想奇特,但又符合生活逻辑。如《邓斌骑虎》 的故事便是。
故事说,有一次邓斌被敌人追捕,邓斌跑呀跑呀,突然,见前面有一个妇人在打柴,刚想和她打招呼,突然,有一只猛虎从草丛中跳出来,向那妇人扑过去。
邓斌救人心急,也不顾自己手上没有武器,顺手把头上的草帽拿下来,向猛虎猛扑。急中草帽套住了虎颈,老虎也懵了,便戴着草帽向山上逃窜。
白匪追兵本来是以邓斌的草帽作目标追赶的。谁知这猛虎戴着草帽从他们跟前冲过来,大家赶快躲开了。
白匪军官高喊:邓斌骑老虎走了!邓斌骑老虎走了!
有关韦拔群的传说也很多。
(二)歌谣
鸦片战争以后,壮族人民经历过太平天国起义、中法战争、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个革命斗争时期,他们把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革命思想和斗争实践融入歌谣之中。《太平天国歌谣》 、《 中法战争歌谣》 也就应运而生。太平天国歌谣中有一首是这样的:
“娘的心来娘的肝,
儿投洪杨娘心甘。
三代血衣交儿手,
大仇不报莫回还!”
这是壮族人民把个人命运和阶级的命运连在一起而投身革命斗争的坚定表现,是一首政治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上好作品。又如:
“要吃龙眼不怕远,
要吃仙桃不怕高;
要想乾坤得扭转,
快跟朝贵去六窑。”
这里,革命已不仅是个人的报仇行为,而是要扭转乾坤,说明壮族人民已有了翻身当主人的觉悟。
旧时代的农民革命,往往是为自己得到一官半职,志量大者,则要争当皇帝。以新皇帝来替换旧皇帝,那不过是历史的一个循环。而太平军不是这样,请看下面这一首:
“好汉要投太平军,
太平天军为黎民,
捉光财主分田地,
杀尽清妖享太平。”
此诗歌反映太平军思想境界很高,说明太平天国革命已突破一般农民的反抗理想,而是直接追求一种崭新的时代一一民主主义时代了。
在中法战争的壮族歌谣中,一方面表现壮族人民的勇敢,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愤慨;另一方面反映他们憎恶清王朝的腐败和无能。其中《中法战争史歌》 、《 刘二打番鬼歌》 、《 冯子材打老番歌》 最为流行。
《 中法战争史歌》 先是描写法帝国主义侵略的残暴,越南人民的苦难,然后说:
“黑旗人人心气愤.
敢和老番比短长。
战士人人磨拳掌,
拉出身上刀和枪。
老番想凭枪炮利,
黑旗只靠勇刚强。
白帽番旗丢满地,
黑旗招展满城墙。”
在《 冯子材打老番歌》 中描写消灭敌人的场面是:
“老番兵败如山倒,
斩头好比斩芭蕉,
见我兵勇魂出窍,
丢枪丢炮死命逃。”
而对清王朝的将官则予讽刺和揭露:
“贪生怕死黄桂兰,
不堪一击陈单眼。
潘抚台 ,不中用,
番鬼白手进谅山。
苏元春,败连番,
番鬼长驱入南关。
……
清官空城打老番,
上阵丧魂吓破胆,
大官小官抱头窜,
次次尽吃大败仗。
……
番鬼全凭枪壮胆,
谁知黑旗更逞强,
打得老番乱了阵。
打得老番喊爷娘,
全靠有了黑旗军,
番狗不敢再逞强。”
中法战争的结果,是清王朝政治腐败暴露无遗,哪有打了胜仗而签订屈膝和约之理。人们看清了清王朝的真正面目:
“皇帝怕洋人如虎,
更怕黑旗势力强,
一道圣旨传下来,
强迫黑旗返回关。
……
天下荒唐莫过此,
打一了胜仗反投降。
清王朝昏庸绝顶,
这样王朝该推翻。”
在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群众创作了很多革命歌谣。其中很多至今还为人们所传唱。如:
“油菜开花带头金,
杨梅结子一颗心,
风吹雨打都不怕,
生死都要当红军。”
又如:
“三把洋铁打把刀,挂在腰间动摇摇,
谁人敢拦革命路,不断头来也断腰。”
——流传于田东
“跟着红军走,拿刀上山头,
砍死白匪军,报了冤和仇。”
——流传于田东
“太阳出,太阳落,靠神靠鬼靠不着。
工农跟着共产党.拿起枪杆惩腐恶。
打土豪,除劣绅,全靠工农赤卫军。
千年枯树发了芽,贫苦农民翻了身。”
——流行于凤山
“三天不见米,跌倒爬不起;
听说红军到,浑身有力气。
翻过两座山,迎去十八里。”
——流传于乐业
流传最广的是《 我们都是穷困的兄弟》:
“我们,都是穷苦的农民,
太阳烈似火,
还要叩头种田种地。
喝稀粥,
食野菜,
衣裤不遮体。
匪帮和贼官,
食光我们的血液和骨髓。
感谢来了共产党,
邓小平和张云逸,
和韦拔哥领导我们起来干革命,
工农政权成立了,
各民族平等,
打倒上豪恶霸,
分田地,
大家得翻身解放。
如果白匪军要回来,
我们也不怕,
兄弟们大家心连心,
坚硬过石头。
不怕流血人头落,
把他们杀绝天下才太平。”
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一场生死存亡的民族自卫战争,壮族和全国其他各族人民一道,投入抗日战争的滚滚洪流中。在那艰苦的抗日战争岁月,壮族中也流传着很多好民歌。其中有一首童谣云:
“烧油烧水,烧死日本鬼。
鬼子发愁,跑到广州。
广州打散,跑到武汉。
武汉起兵,跑到南京。
南京不好,跑到青岛。
青岛不行,跑到北平。
北平一声喊,滚回你的大阪。”
这首童谣是产生在广州、武汉失守以后,在国民党上层散布的抗日三天亡国论时出现的。它说明壮族人民锐利的眼力,看到日本鬼子终要败亡,而且预言其败亡的路线,确实是一首好民歌。
有一首歌别具一格,是用日本侵略军头子的名字套上去的,表达人民对侵略者的仇恨:
“廊水要拜长后川,黎头对准土肥原,
砍柴砍到松山斫,砍了松山劈板垣。”
三、艺术
(一)美术
壮族地区有很多民间艺人,其作品自然流传在民间,很少能在书报上看到。直到抗战时期,壮族很多画家的名字才为世人所知,其中较有成就的是罗鼎华、龙廷霸、蓝鸿翔等人。
罗鼎华,上林人。擅长国画,尤以画鱼出名。当时桂林画界把他与著名画家齐白石并称,有“湘西白石虾,八桂鼎华鱼”的美誉。
龙廷霸,天等人。擅长木刻、版画。在桂林参加进步的文化活动,出版有《克敌》 、《 我们的荣誉军人》 等画集。
蓝鸿翔,马山人。在昆明参加抗日美术活动。擅长木刻和漫画,1946 年,他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下,用漫画抨击国民党挑起反人民的内战。他个人开了一个共有120 幅漫画的展览,名为《 昼梦录》 ,揭露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的面目。画展影响很大,为当局所不容。后组织派他前往越南参加胡志明领导的抗法斗争,牺牲于越南,人民政府褒奖他为烈士。
(二)戏剧
广西的地方戏,多属汉族文化影响下形成,首先是皮黄系统的传入,和桂林方言相结合,形成了桂戏,流行于桂、柳;而后广东粤剧(俗名广戏),则随着大江传入广西,和桂南方言结合,形成纥锍弦戏,解放后定名为“邕戏”;再是湖南江西花鼓戏系统传入桂北壮族地区,因其唱腔中常用“衣嗬嗨”作过门调子,所以俗称“衣嗬嗨”,解放后定名“采调”。
在这类汉族戏剧流行的启发下,壮族中出现了壮剧。
在桂中,盛行巫教师公。师公跳神中也带有情节。由于贵县一带壮族和汉族杂居,当地壮族人民便用师公的曲调移植广戏剧目。同时为了做道场,也把巫经的故事编成剧本,用壮话演出。因而群众名之为“师公戏”。
在桂西西林一带,壮族人民中有些人先是学了广戏,但因唱腔为汉语,群众听不懂,因此艺人们仍用壮话来演出。但语言和唱腔结合非常严谨,平仄不对是唱不下去的,因此干脆用本地的山歌调子,把广戏的剧目翻译成壮语来演唱,群众非常欢迎。此种剧种流行地区很广,贵州、云南文山均有流传。
桂西南的靖西,原先流传一种提线木偶戏,传说是南宋末年文天祥的部下张宗祥留居此地的一支部队传下来的。留下的人,后来和壮族融合。他们带来木偶戏,后使用壮话和壮族山歌演唱。广西各地,直至湖南、广东,所有木偶戏多为撑杆木偶。只右江西、福建才有吊线木偶,而靖西所保留的吊线木偶,比较原始,只有6 根线,靖西周边并没有木偶戏流传。因而宋末遗民带来的艺术形式是可信的。
靖西壮剧,因以人来代替木偶演出而发展起来。
壮剧的上述三个流派,在现代壮族中都很流行。
(三)曲艺
在右江流域一带的壮族,雇人插田时,习惯请歌手来唱歌助兴。总是唱也就乏味,歌手喉咙也受不了,因此有些歌手就改用朗诵的方式来表演,群众称为“戏谈”。“谈”,壮语意思是叙述、咏叹。要“戏谈”,首先是把壮族流行的民间故事编成韵文,后来又把汉族的通俗小说改编成韵文。流传比较广的有《薛刚反唐》 ,因是讲唐朝的事,其中主人公是唐王李旦,因而老百姓把这种“戏谈”形式叫《 唐王》 。
在桂西南的德保、靖西一带,流行巫婆降神的活动。巫婆降神时要吟唱一种带有朗诵口气的调子。人们用这种可以随着感情变化调子也可以变化的曲调特点来讲述故事。因为是用巫调改成的,所以称为“巫论”。“论”,壮语中的意思指“告诉你一件事”。后来人们以巫属于迷信观念,便回避汉字“巫”字改为“末”,谓之“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