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不相统属的松散社会组织
距今约3000年前(即相当于中原的商周时期),壮族地区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或军事民主制发展阶段。各地部落林立,各治其业,互不统属,兼并战争频繁,一些小部落逐步被势力较强大的部落所兼并;也有一些弱小部落相互联合起来,以对抗强大部落的兼并。由此而逐步形成以西瓯、骆越为核心的强大部落群体。
从汉文古籍上看,先秦时期壮族先民分布的地区,曾经有过瓯、骆(路)、仓吾、扳子、产里、句町、濮、夜郎、毋敛等部。又“交趾远在百越之表……,其部落十有五焉:曰交趾、越裳氏、武宁、军宁、嘉宁、宁海、陆海、汤泉、新昌、文平、文郎、九真、日南、怀驩、九德,……至周庄王时,嘉宁部有异人焉,能以幻术服诸部落,自称雄王(按即雒王之误)。”这15部落中,有些可能包括壮族祖先。如交趾,先秦古籍《韩非子》、《尚书大传》等都说帝尧之地南至交趾,泛指岭南或长江下游,《尚书?尧典》 称为“南交”:“申命羲叔,宅南交。”故汉武帝所置的十三刺史部之一的交趾部,辖境包括今广东及广西大部。史籍上的这些部,有的可能是氏族,有的可能是部落,有的可能是部落联盟,有的则已经建立邦国,发展程度很不平衡。有的称谓则是地名与氏族部落名合而为一。其中最早出现的是瓯、损子、产里、桂国等。商代初年,商汤刚得天下,“伊尹为四方令曰:‘正南瓯、邓、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请以珠矶、玳瑁、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为献’。”骆名见于周初。句町、夜郎、毋敛为战国时古国名,亦可为建立该国之越人之称谓。壮族部分祖先还可能包括分布于今广东境的南越里人。诸部地望,自东而西,而南,依次如下:
仓吾:又作苍梧,《逸周书?王会解》里曾提到“仓吾翡翠”。仓吾地望,“于楚则川号泪罗,在汉则邑称零陵。地总百越,山连五岭。”① 又云苍梧国“自广东至湘潭”。其境内有苍梧山,“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野。”是为今湖南的九嶷山。《孔子家语?五帝德》也说舜“陟方岳,死于苍梧之野而葬焉。”综上所述,仓吾人居地东到广东肇庆一带,西迫桂江,南到西江及浔江南岸,北至湘南宁远、道县、江华一带,即古零陵地。《史记?五帝本纪》说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九嶷山今在湖南省宁远县东南。战国末年,仓吾加盟于瓯。今桂东北角、广东连山、湖南江华尚有壮人,其中当有仓吾部后裔,
瓯:又作区、呕、西瓯,是岭南百越中一个古老而强大的部落.大约夏代已名闻中原,故伊尹的四方令里正南第一个提到的便是它。战国末年,瓯人已相当强大,在秦瓯战争中,它竟能在兴安秦城一带神出鬼没,把秦军围困长达3 年之久,使秦军陷于“三年不解甲弛弩”, “宿兵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的困境。并能击毙秦军统帅尉屠睢,打得秦军伏尸流血数十万。瓯之地望,北接桂国,东与仓吾为邻,西迄桂西、桂西北,南到郁江、邕江、右江一线而与骆越交错。红水河、柳江沿岸为其聚族之地。
骆:即骆越,亦称路。它与瓯齐名,亦是岭南一个古老而强大的部落。商代初年,曾贡有“路人大竹”。到了战国时代,“越骆之菌”名闻中原。高诱注:“越骆,国名。菌,竹笋。”汉代,骆越之名史不绝书。考其地望,北与西瓯交错。《旧唐书?地理志》 在党州(今玉林县境)、宣化(今南宁市境)、郁平(今玉林县境)诸条下,分别注有“古西瓯所居”、“古骆越地也”、“古西瓯、骆越所居”。这说明,从玉林往西经南宁到右江一线,当是骆越与西瓯的交错线。在当今,正是壮语南部方言和北部方言的分界线。南到中南半岛中部,东到番禺西南,西接句町、夜郎,居地广袤。
桂国:《山海经》说,“桂林八树,在番禺之西。”此部因地多产桂树而得名。其地位于桂北,北到湘南,南迫桂江,西至融江一带,东接苍梧部。战国末年,已并入西瓯部。
损子:《异物志》称:“乌蛮在南海郡之西,安南都统司之北,即乌浒蛮也,古有损子国。生首子辄解而食之……。其国有乌蛮滩,汉建武中,国废。按乌蛮滩在横州东十里。”又云:“乌浒,地名,在广州之南,交州之北。”又《后汉书?南蛮传》载:灵帝建宁“三年,郁林太守谷永以恩信招降乌浒人十余万内属,皆受冠带,开置七县。”以此可知,损子分布于郁江中游一带。夹在瓯骆之间,人数颇众。居地当在今横县、贵县、容县、玉林,即今南宁地区东北部,玉林地区及钦州地区部分。其名称因食首子而得。
产里;亦称为产国,常与损子并称,即所谓“乌蛮国,乌蛮,古损子产国,即乌浒蛮也。”《天下郡国利病书》亦称“古损子产国。”《太平寰宇记》则云:“三梁故县,乌浒所巢,俗云三梁乌浒即此地也。”可见损子、产里地望相近,部分交错而居,主要在今玉林地区。
句町:又作钩町,战国时古国名,立其国者,当为淮越中之句町人,句町部。“至成帝何平中,夜郎王兴与钩町王禹、漏队侯俞举兵相攻。”牂牁太守陈立斩兴,诸小邦国尽归议。这是有关句町最后活动的记载。考其地望,“今云南之广南,富州,广西之西隆、西林、凌云、百色诸县即句町县地也。”又《水经注疏》 云:“句町在开化、镇昌〔今广西德保)之间。”从西林普驮发现的铜鼓墓葬及婆金铜棺葬看,这一带的青铜文化相当发达。句町所在地区,现在是壮人聚居之地,说明句町人是越人,其活动区域曾达到昆明一带,因之,“滇东和滇东南濮越文化多于氐羌文化。”③
夜郎:战国古国名,是战国至西汉时西南最大的邦国。“夜郎者,临牂牁江,广百余步,足以引船。”“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④ 唐蒙曾向汉武帝上书,说夜郎可得精兵十万。关于夜郎之兴起,民间传说:“有竹王者,兴于逐水。有一女浣于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肯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夷狄。氏以竹为姓。捐所破竹于野,成竹林,今竹王祠竹林是也。”竹王即夜郎王,夜郎系百越中竹部落所建。夜郎中心在北盘江,其地望包括红水河中游,即今广西天峨、凤山、乐业一带。竹部大部子孙后裔为布依族,亦是红水河中游一带的壮人先民。竹王故事,在壮族民间流传甚广,桂西北一带壮族所奉祖先莫一大王,即是由竹王故事演化而来。
毋敛:此部疆域大体与西汉毋敛县相当,“毋敛治今荔波县而奄有独山州西境,并向广西河池、东兰及南丹那地州。”这就是说,毋敛境包括今河池地区的东兰、河池、南丹、环江一带,这些地方今有壮人分布。故此部应包括壮族先民。
以上诸部,不过是岭南众越人中较为著名的氏族、部落以及由氏族、部落发展而来的邦国,它们或因战争,或因朝贡,名声得以闻于中原。但既是百越,必不止这些。依《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所引臣攒语,“自交阯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则实际上氏族部落比记载的要多得多。在氏族社会里,氏族公社是社会的基层组织,它们“各有种姓”——图腾标志,因此,从图腾的遗迹可以推导出最初的氏族。正如恩格斯在分析易洛魁人的氏族时指出的:“摩尔根举出易洛魁人的氏族,特别是塞讷卡部落的氏族,作为这种原始氏族的古典形式。这个部落内有八个氏族,都以动物的名称命名:(1)狼,(2)熊,(3)龟,(4)海狸,(5)鹿,(6)鹬,(7)苍鹰,(8)鹰。”关于壮族的氏族标志,因年代久远而湮没,目前已难查证确知。但从史籍记载以及民间流传的创世史诗、神话传说、民俗等多方面来综合考证,仍然可以看出它的印记,主要有:
(1)动物图腾类;鸟、蛙、羊、鳄鱼、鱼、水牛、黄牛、虎、狗、蛇、龟、马蜂、鹿、狼、豹、犀马、野猪、熊,其中鸟类又分别有鸬鹚、鹰、鹭、大雁、乌鸦、鸠等多种。
(2)植物图腾类:竹子、笋、森林、枫树、榕树、木棉、葫芦、茅草、樟树以及形状奇特的大树等。
在这几十个图腾标志中,有的遗韵仍相当明显,有的已经淡化或消失,但从它们身上,仍可以推断出当年众多的氏族。有的氏族相当强大,有的相对弱小,有的则在兼并之中并入其他氏族部落。强大的氏族经过发展,成为部落联盟的核心。在众多的氏族部落中,有12个特别强大,在岭南越人中占有显赫的地位。12大部落的代码“12 "。在壮族乃至壮侗语诸族中是一个非常流行的神秘数字。壮族神话《 侯野射太阳》 中说,天上原本只有一个太阳,后来雷王又造l1个太阳,12 个太阳把大地烤得草木枯稿,河水断流,潭渊干涸。后来侯野射掉10 个,留日月照耀人间,人类才得以安宁。东兰、巴马一带的射日神话则说雷王生有12 子,即为12 日。有关姆六甲的神话书.说她生有12 个子女,师公根据这个神话创作的一部经书,详细描绘了她的12 个子女自相婚配繁衍人类的情形,十分生动。
民间文学不等于历史,但由于它有时代的镜子这一特质,实为历史的见证。它反映历史的方法是独特的,我们只要揭去文学本身所具有的夸张、侧面描写、浪漫手法等艺术手段,便可以露出包裹在其中的历史真实。按壮族神话创世史诗《布洛陀》说,开天辟地之后,宇庙分为上、中、下三界,雷王管上界,布洛陀管中界,蛟龙(鳄)管下界,老虎管森林,是为四兄弟,号称四王。此中透露出早先较强大的四个氏族或部落。神话说,后来大地万物峥嵘,人类兴旺,布洛陀便和雷王商议,把天地间分为12 “国”,关于12 “国”的情形,诗中是用图腾来表示的:
一国蛟变牛,
一国马蜂纹,
一国声如蛙,
一国音似羊,
一国鱼变蛟,
他国暂不讲… … 。
这里的“国”并非国家,不过是氏族、部落的代称,也就是蛟氏族、水牛氏族、马蜂氏族、青蛙氏族、羊氏族、鱼氏族,加上雷王本身鸟氏族。“他国”当为虎氏族、竹氏族、潭氏族、黄牛氏族和蛇氏族,这12 氏族当为岭南越族中较强大的集团,以后上升为12 部落或部落联盟,下文暂以部称之。
鸟部是越人一个最古老的集团,是百越的本支,可视为始祖部,势力很大。姆六甲、布洛陀、雷神都是该部重要的神袛。按壮族神话,天地裂为三界之前,是一个三黄禽蛋,这暗示了鸟部的始祖地位。壮话叫姆六甲Mehroeggap ,意为鸽始祖母。布洛陀有多种读音,其中一种为bouxroegdaeuz,意为鸟酋长、鸟头人或鸟首领。雷神在壮族神话及师公神像(包括面具)里,是一个鸟喙、鸟翅、鸟爪、鸟腿的人身鸟形神。宋代桂北壮人首领所铸雷王铜像,也是这副尊容。徐松石说:“南丹县城有僮人所拜的铜制雷神偶像,他的面部与铜鼓上的鸟头形十分类似。”又说“今雷神口像鸟喙,身像鸡形……。”鸟图腾在史籍中也多有记载,《越绝书》卷8记载鸟助越人耕种:“前后有差,进退有行。”《吴越春秋》亦有类似的记载。关于鸟田传说的神话,石钟健教授结合《交州外域记》所记雒田,认为雒(骆)即鸟,骆田即鸟田,壮人称鸟为roeg,音译为雒(骆)。石先生一语道破了鸟是骆越人的图腾。在骆越地区出土的石寨山型铜鼓上,纹饰多为鸟纹,足见骆越人对鸟的尊崇。这正印证了晋人张华《博物志》 的一段话:“越地深山有鸟如鸿,青色,名曰冶鸟。… … 此鸟白日见其形,鸟也;夜听其鸣,人也。… 越人谓此鸟为越祝为祖。”以鸟为祖,正是图腾的本质特征。
蛙部是稻作农业的产物,是新的经济类型的代表。按壮族神话,蛙是雷神之子,被派到人间作天使。这说明,蛙部是从鸟部分化出来的子部,与鸟部有“血缘关系”。古籍亦载:“西瓯,骆越之别种也.”别意为分支,即西瓯是从骆越中分化出来的,这正一与神话互相印证。蛙乃西瓯的图腾,瓯乃蛙字的汉字记音。“瓯,集韵:‘于口反’。‘于口’与‘乌浒’读音亦甚相近,故‘瓯’又可视为‘乌浒’同音异字。”“乌浒亦写作‘乌浦’”。乌浦又书作合浦。“乌”属上古影母鱼部,拟音a;“浦”上古属谤母鱼部,拟音pua,乌浦连音为apua。古越语原始声母有khr 音,蛙上古拟音khrop。合上古属匣母缉部,拟音为γop ,合浦合音为ppua,khop与ppua或apua读音相近。现代壮语“蛙”,武鸣标准音念为kop,临高念op,都明显地保留有aplua(乌浦)及γoppua(合浦)的痕迹,说明瓯乃蛙的汉字记音。由于瓯部在战国末期十分强大,其图腾蛙遂为包括骆越在内的诸部所供奉,故而有祭蛙神之圣地花山崖壁画留传后世,画面上的正身人像的蛙形特征生动逼真,瓯骆地区出上的灵山型铜鼓,鼓面多饰立体青蛙形象,显示了蛙图腾的突出地位。
蛟部即是以鳄鱼为图腾之集团。南海之滨及岭西江河多鳄鱼,对“陆事寡而水事众”的渔民威胁很大,故而由敬畏尊之为神。《汉书》载,越人“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闻一多认为,端午节实起于越人敬蛟龙之俗,此说中的。在壮话中,蛟龙称为“图额”, 是一个蛇身、龟头、鱼鳞、蛇尾,能兴风作浪、占水为王的神物。据史诗《布洛陀》言,蛟部后来为农耕之水牛部所兼并。
马蜂部史籍未见记载,但在民间文学中经常出现,并且担任重要角色。岭南山林密布,藤萝之上,常挂有牛头大的马蜂窝,马蜂个体硕大,蜂毒甚烈,一旦受惊袭人,鲜能幸免。因此在民间文学中,它的厉害常被无限夸大。如英雄史诗《莫一大王》第十章,描绘莫一临死,嘱咐其妻将他的头颅密封于瓦坛中,后变成地龙蜂(马蜂中的一种),直飞京城蟹皇帝及众臣。透露了竹部与马蜂部曾有过联合的军事行动。此部分布于桂西北地区。
水牛部是12 大部中一个较为强大的部落,子孙遍及壮族地区,但主要分布在红水河中下游,取韦姓。水牛应是狩猎时代的产物,又是稻作时代先进的生产力,它是从狩猎驯养脱颖而出。在《尔雅》中记之为犟,是壮话Vaiz ( Va:i31)的记音。壮人有牛王节,实为牛图腾祭祀日。
鱼部是岭南自然条件的产物,所谓“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指的主要就是水上捕鱼,其次才是采珠拾贝。鱼部遗韵甚为明显,在壮族先民铸造的铜鼓上,常有鱼纹,当为图腾的标记。又刘三姐传说中,她死后骑鲤鱼上天成仙。隆林各族自治县委乐乡壮人“正月初一从早到下午2 时左右,人见人或人见各种动物都概称为‘巴’(鱼)。”在龙胜龙脊十三寨和部分侗族地区,将三条鲤鱼共一头图案视为神物,常绘于建筑物或刻在桥头青石板上,过桥人“一脚踩三鲤”,便认为是亲人。这说明,鱼部曾经有过较大的影响。
以上七部皆见于壮族史诗《布洛陀》中,所遗五部,黄牛部子孙姓莫,莫者,黄牛也,壮话叫moz(mo51)。主要分布在红水河中上游和柳江支流龙江之间的桂西北地区,今为壮族大姓,曾为南丹土州土司,传20多代.森林部主要分布在左江流域到桂西南一带,子孙姓侬,壮话念ndoeng (doη24) ,意为森林。森林部亦即虎部。该部子孙因出仁惠皇帝侬智高,名噪一时。侬智高失败后,部分人改从国姓,部分人被迫改姓赵。竹部曾建夜郎国,上文已述及。在壮族中,竹部子孙主要分布在红水河下游,姓蓝,为壮族大姓之一。《布洛陀》中说,布洛陀派卜黄给天下颁姓,一人提空篮而来,遂赐姓蓝。蓝壮话念lamz (la:m31),竹篮之意,与原意蓝色无关。水潭部子孙为覃姓及谭姓,也是壮族大姓之一。主要分布于柳江流域及红水河下游两岸。因壮族地区是喀斯特地形,多深潭及溶洞,神秘莫测,因以为图腾。蛇部名闻遐迩。壮族歌节“三月三”为敬祭短尾五花特屈的节日,《蛇郎》即是蛇图腾神话。
以上12 大部是岭南越人中最强大的集团,在它们的周围和彼此之间,可能还有其他的氏族部落。
壮族先民的这些氏族部落,都具备了一般氏族部落的特征:(l)它们都有酋长及临时军事首领,如西瓯君及继其后的荣骏,寨老即其遗风。(2)这些首领可以更换,如龙脊十三寨有较浓厚的氏族社会遗风,各寨首领如吃“背手钱”(受贿),便被议众或议团罢免,失去其位,另选人充任。(3)外婚制,壮族不少地方至今仍同姓不婚。神话《布伯》中兄妹不愿结合,透露出由血缘婚向族外婚过渡的信息。(4)财产必须留在氏族之内。壮族习俗,同族人有绝嗣者,财产由族人继承,或过继,或瓜分,他姓不得染指。(5)同一氏族部落内有互相保护、支援和同族复仇之责。桂西壮人从前有一种风俗,他姓人与本族内任何媳妇通奸,同族人可以群起闯入奸夫家,将家具捣毁,杀猪出谷,共同雪耻。(6)有各自的标志图腾。(7)可收养外氏族人加入本氏族。壮人入赞之风较普遍,寡妇改嫁带去的子女,须改从继父姓,这些都是遗风。(8)有自己的节日。如牛氏族有牛魂节、莫一大王诞日。(9)有公共坟地,但非正常死亡者另择垄地。(10)有民主集会,神话《母子访天边》中,全氏族人集会推选去寻找天边的勇士.龙脊的议众(氏族集会)和议团(部落联盟集会)有明显的遗风。此外,各部还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如使用古越语,大分散小集中,经济上从渔猎向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耕转变,同时兼从事打猎、采珠拾贝,使用大石铲进行生产。风俗上也有共同点,如椎髻跌足、断发文身、以歌代言、男女同川而浴、巢居干栏、凿齿、崖葬等等。但是,它们也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在经济上,各氏族部落生产门类有所不同,如西瓯人最善于种植水稻,骆越人能“仰潮水上下”垦食骆田;臣人善捕蝉蛇,路(骆)人善伐大竹。产里、损子则善于采珠拾贝,《南州异物志》说其后裔“乌浒取翠羽、采珠为生,又能织斑布,可以为帷慢。”《周礼?春官》 载:“郁人和玉鬯以实彝而陈之”,“郁人掌裸器…… 玉鬯,芳草也。”玉鬯,百草之华,为远方郁人向周王室所贡之芳草,合酿之以降神。郁,指后来的郁林郡,周王室常以琼浆献祭,他们认为如无此香草则祖先不受。因屡贡郁草,名为郁人,可见郁人(瓯或产里之后)是种植郁金香的能手。其它各氏族部落或善驯牛,或善养羊,或善打鱼,或善植桂,皆各有一技之长。
在语言上,各部古越语又都有一定的差距,形成不同方言土语区。在《方言》里,有“南楚之南”、“南楚之外”语言区,即指岭南有独立的语言。在岭南内部,又有“桂林之中”方言区、西瓯方言区及骆越方言区等。“膊,兄也,荆扬之间谓之膊,桂林之中谓之猛。”“呰、矲,短也。……桂林之中谓短。”关于西瓯语,《方言》卷一载:“允、訦、恂、展、谅、穆,信也。……西瓯、毒尾、黄石野之间曰穆。”骆越居地较广,方言土语较多,“言语各异,重译乃通。”
在习俗上,也各有特色。“古损子产国,生首子,辄解而食之,谓之‘宜弟’。”此语出于《墨子?节丧》(下),该文载:“越之东,有輆沐之国者,其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弟’。其大父死,负其大母而弃之,曰:‘鬼妻不可与同处’。”《鲁问篇》载此俗时,輆沐被称为“啖人之国”。《汉书》追叙:“骆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相习以鼻饮。”因有浴俗,故称交趾。又有一俗,喜文其额,被称为“雕题交阯”。史载瓯人“被发文身,错臂左袵,瓯越之民也。”骆越人在打鱼时,“又有一牛出湖中,以鸡酒为祭,便获鱼倍。若不设此祀,则渔得牛粪而已。”
壮族先民各氏族部落的最大特点,是社会组织联系松散,互不相属。商代初年瓯、佳等各部之所以独自向商王朝进贡,名称并列于史籍,是因为它们彼此间尚未结合成紧密的联盟,各自为政。在史诗《布洛陀》中,对此也有所反映:“从前无道路,各处不交往。”各氏族部落之间的缓冲地带比较广阔,不必经常往来。后来“王(布洛陀)用泥土接,连成路漫长。”彼此互相接近,于是逐步发生矛盾和部落战争,这是社会组织从松散到严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2-28 20:35:25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