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越色僚人在2007-9-28 22:52:00的发言:历史哪来的这么多假设呢?《史记》的记载原文如何你怎么不转载一下?我没有见过任何资料说认为秦征服岭南之后,进入岭南生活的秦人多达70万,首先那数据就是你自己的假设,以假设来推论,那更会得出荒唐的结论,其次军队征服一个地方之后,并不会就此全部留在当地,而是撤离主力,留下部分戍守军士而已。秦瓯战争爆发后,大批西瓯人从岭南北部迁徙到岭南西南部是可能的,但并非如你所理解的“西瓯骆越的主体离开了岭南,留下来的越人仅仅是少数”,由于山川阻隔、道路艰难,古代民族的迁徙,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慢慢迁徙并在沿途到处留下大批人员经营生计,在经历了2000多年漫长的汉化历史之后,壮侗语族至今仍然生活在岭南以及附近地区,壮族依然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当年越人的人口基数可见一斑。 1: 我已经事先申明了,是从你发的资料做出的推论。两广人口稀少,50万不到,也是出自你转发的资料啊。
所以当时的两广总人口数根据考古学家的估计都不会超过50万,当时能战的适龄青壮年大致在5万人上下,这在不少野史中也有类似“百越土著军人数仅及秦军十分之一”的说法。但是不管怎么样,秦军的兵力是占绝对优势的,秦军为了这次战争的胜利是不惜代价的。
2:50完越人大部分都转移到广西西南和越南了。这也是来自你转的内容啊。我估计有20万越人留下来,相比起来还算多了呢。
这时的百越军,根据不少野史记载,仅仅只有数千人而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在此前的反攻作战和3、4年的武装对峙中,百越那区区几万人马早就被耗尽了,最后秦军几乎未遇到大的抵抗就占领了全部岭南,并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等三郡,这已经算是第二次秦攻岭南的战争了。
以上的转载最后一段,我们怎么理解第二次进攻岭南的时候百越军队的数量如此之少而秦军能够迅速占领整个岭南呢?我想可以比较合理的解释壮泰的分化在于秦占领岭南之后的南越国时期的推测,因为和前所未有的强大敌人秦军的战争,大批的西瓯、骆越人向南向西撤退,在秦军受挫之后对峙的几年里,西瓯骆越已经完成了大批人员向如今广西西南地区和越北的撤离,乃至后来几百年后慢慢迁徙到现在的泰老地区。 3: 你不觉得你的解释不通吗?
在秦军受挫之后对峙的几年里,西瓯骆越已经完成了大批人员向如今广西西南地区和越北的撤离,乃至后来几百年后慢慢迁徙到现在的泰老地区。 秦朝的时候征服岭南,设立四郡,实际上秦军只是驻扎在郡治和交通驿道上,其他广大的林区和山区都不是实质掌控的地区。而且,一而抗二而服,是壮傣群体越人的性格,经过强烈的反抗而失败了,这些人被迫自我驱散之后,也就很难组织起强大的反抗力量了吧。其实赵陀在宣布南越国独立之后,南越国政权还曾经和所谓治内的瓯骆军队发生过军事冲突,这也代表那时候瓯骆政权还有一定的组织。
在击败秦军,并与秦军相对峙的几年里,大批的西瓯人向广西西南地区越北撤离,这显然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撤离。很难想象,没有首领,没有原先的部落联盟的集体领导,能完成如此大规模的迁移。 这说明,这些西迁的越人依然保留着原来的“社会政治结构”,你自己说的‘南粤国政权还和西瓯军队发生冲突’,这不更加证明了这些西瓯人是有‘政治组织’的吗?
请你注意一点,这些西瓯人是在与秦军相对峙的时候撤离的,他们并非“战败者”。所以,当秦军发动第二次战争的时候,他们也肯定不会接受秦朝的统治,势必反抗。但秦朝统一岭南,建立四郡,广西西南和越北地区也是秦军势力范围。如果秦军不击败这些“迁移的西瓯人”,秦军又如何统治该地。但从你转的资料来看,秦军是很轻易就征服了岭南(包括交址),其间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斗。如何解释一个矛盾之处呢。
如果西瓯人迁移是事实,那秦军“轻而易举”征服岭南,能结合两者的唯一办法就是:西瓯人迁移到的新地点并不在秦军征服的地区之内。
如果西瓯人没有迁徙,他们又是如何被“击败”并“征服”的内? 你说南越国与西瓯军队发生冲突,指的是不是“安阳王”啊,《南越国史》的作者并不支持这种说法,因为南越国赵佗的政策是“合集百越”,公然攻击安阳王是违背其政策的,所以,赵佗派军队攻击安阳王,应该是秦军时候的事。
4:秦军征服岭南,到底有多少人留居岭南呢?
一直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灵渠粮道全面开通且粮草充足之后,征集“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为兵”(大概是商人和囚犯等人)近10万加上原先剩下的20万秦军部队,秦军再次集中了30万大军向百越军发动了最后的总攻,这时的百越军,根据不少野史记载,仅仅只有数千人而已,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在此前的反攻作战和3、4年的武装对峙中,百越那区区几万人马早就被耗尽了,最后秦军几乎未遇到大的抵抗就占领了全部岭南,并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等三郡,这已经算是第二次秦攻岭南的战争了。
这也是你转发的资料,原先的秦军还有20万,死亡30万,但那可能吗?单靠越人打游击,就能让秦军死亡30万吗?明显夸张的离谱。
常话说:1个游记战士可以击败3名正规军,但10名正规军则可以击败100名游记战士。你那资料认为:能战的适龄青壮年大致在5万人上下,按此方法估算,减去15万,秦军还有35万人哦。
至于后来新移民的人数有多少,还有争议。按你引的资料说是10万,那整个岭南的中原人大约有40万左右了。
《淮南子》里记载:发卒五十万为五军。这是战争初期的事情。《史记》则记载: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资治通鉴》基本引用《史记》: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为兵,略取南越陆梁地,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五十万人戍五岭,与越杂处。
对以上资料,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认为有50万秦军进攻岭南,扣除死亡的,加上后来新的移民(大约10多万左右),岭南的中原汉人大约有50万左右,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观点。
第二中,认为有50万秦军进攻岭南,扣除死亡的,后来新移民(约50万),岭南的中原人有80万左右。以《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的作者为代表,南乡子就是拿着这个大肆宣扬的。
第三中,认为有50万秦军进攻“南方地区”,整个战争中进入岭南的只有十多二十万而已,复旦大学的葛剑雄教授就好象这么认为的。
不知道你是怎么看的呢?
至于你说的“撤离主力,留下部分戍守军士”,好象没有相关的岭南秦军回调的记载吧。而且,在秦朝灭亡的过程中,秦朝没有足够的军队来首咸阳,弄了几十万的奴隶囚犯来打战,战争过程根本没有出现这只军队的影子,显然,因为要防守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越人,秦军主力已经外调,并没有回防的。赵佗向秦始皇请求3万女子,清朝某人对此也说:皆家于越。这也表明,这只秦军是长期驻扎岭南的,并在岭南定居的,并没有将主力撤回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