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27263|回复: 14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zt中原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

[复制链接]

773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8-9-1
注册时间
2003-3-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5-4-14 13:47: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作者:任崇岳 (中国经济史论坛于2003-4-25 0:00:34发布)  阅读1986次
位于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华夏族在这里肇兴,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在中原地区形成,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从东北、西北进入中原地区并建立了政权,后来又因融合入汉族而消失于史乘之中。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既有刀光剑影、桴鼓相攻的一面;也有经济文化交流,互通婚姻,最后融合为一体的时期。可以说,研究中原地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与同化,是了解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与同化的一个窗口。中原地区实际上是一个以汉族为核心的民族熔炉,许多少数民族被中原地区的汉人所融合而成为汉人,从传说中的炎、黄二帝以迄明清,民族融合同化时间之长,被融合的民族之多,融合情况的多样、复杂,均非其他地区所能比拟。   一、先秦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孕育时代,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大迁徙、大融合的时代。炎、黄二帝是传说时代的英雄人物,是远古两大部落集团的领袖,其活动区域主要是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黄帝打败炎帝,两族便进一步融合。郑州大河村遗址是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从出土的陶器看,不但有典型的仰韶文化,而且还有东部的大汶口文化及南方的屈家岭文化的因素,表明这一时期已经实现了中原文化与东夷文化、南方苗蛮文化的融合,华夏民族文化已初露端倪。   夏、商、周三代来源各不相同,夏部族是黄帝后裔,居住在中原地区河洛一带,公元前2100年前后建立了夏王朝,这标志着我国历史进入到文明时代,华夏族的名称也随之产生。游牧起家的商族本是东夷人,几经迁徙到达河南东部。最初活动于渭水流域的周族,原是西戎的一支羌人,灭商后势力扩大到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可以说,中原地区是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史记•封禅书》就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夏二里头文化,偃师商城、商汤的西毫、殷墟、东周的都城洛邑,都在今河南境内。这一时期在中原地区与夏人、殷人、周人错杂而居的还有蛮、戎、夷、狄等少数民族,如东周都城洛阳附近便有陆浑之戎、伊雒之戎。到了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一部分少数民族消失于史乘之中,表明他们已与华夏族融合,成了新的华夏族。这个华夏族是由黄河中下游的炎黄集团及部分东夷集团为主体形成的。这其中除了夏人、殷人、周人的血统,还有一部分少数民族的成分,可见华夏族本身便是多民族融合的共同体。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则是在华夏族的基础上从汉代开始形成的,它的血统里融合了许多少数民族的血液。汉族的形成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产生了一个强有力的凝聚核心。   夏、商、周三代族别不同、发祥地各异,但都尊奉黄帝为共同祖先。直到魏晋以降,南下建立政权的北方少数民族还尊奉黄帝、夏禹为祖先。尽管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已经证明华夏民族并非来源于一个祖先,而千百年来人们却一直把炎黄二帝作为中华民族始兴与统一的象征,不管走到哪里,都自称是炎黄子孙。这种发端于远古而历久弥新的观念,成为不同地域的人们所共有的民族意识。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诚如费孝通先生所说,这一时期“是民族大杂居、大融合的一个比较明显的时期”。历史上的民族融合往往是伴随着野蛮民族的征服开始的。北方少数民族纷至沓来,在黄河流域建立了许多政权。大迁徙造成了中原地区胡汉杂居的局面,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他实行的一系列改革鲜卑旧俗的措施,目的在于巩固北魏政权,但在客观上却促进了鲜卑族同中原汉族的融合,鲜卑族的优秀文化也被中原汉族文化所吸收,如他们管理畜牧业的技能便在中原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民族融合是一个互相渗透的过程,少数民族的汉化与主体民族的胡化往往同时进行。从三国、两晋至南北朝的三个半世纪中,进入中原的一批少数民族社会发展已基本上与汉族相一致,经济、文化、语言、服饰、姓氏、习俗乃至宗教信仰上的差异逐渐消除,经过杂居与通婚,血统上二者也融为一体了。至北魏后期,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已不见于史册,柔然、吐谷浑、敕勒等也与汉族逐渐融合,洎至隋朝统一黄河流域,从北方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差不多都被汉族融化了,连鲜卑族也最终完成了汉化。河南浚县等地尚有匈奴赫连氏的后裔,但除了姓氏外,已没有匈奴族的任何特征了。   三、唐五代时期 这一时期,又有许多少数民族被中原地区的汉人融合,成为汉族。唐代洛阳是北方交换的中心,“商胡贩客,日奔塞下”,西北方的少数民族及中亚、日本、朝鲜半岛的外国人长住洛阳,多种民族文化的融汇交合,使唐代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五代时期中原地区先后建立了后梁、后唐、后汉、后晋、后周5个王朝,其中的后唐、后汉、后晋分别是沙陀人李存(上曰下助)、刘知远、石敬瑭建立的,沙陀源于突厥。李存攻陷梁都开封,在洛阳建立后唐,标志着沙陀突厥势力正式登上了中原地区的政治舞台,从而使西北和东北的大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这3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都是仿照中原地区的传统模式建立起来的,由沙陀人与汉族上层贵族联合统治,军队也是如此。婚姻上没有禁忌,沙陀皇帝的后妃多为汉族,百姓间汉族与少数民族的通婚就更为普遍,再加上五代时盛行的义养风气,沙陀皇帝往往选拔汉人中骁勇善战者为假子、义儿,结成政治集团,这在客观上加速了各民族间的融合。   四、宋辽金元时期 长达4个多世纪的宋辽金元时期是中原地区民族融合的又一重要时期,河南省的蒙古、维、回族以及女真、契丹、西夏人就是在这一时期进入的。   北宋与辽、金、西夏诸国并存,使轺相接,络绎于途,不少契丹、女真、西夏人来到了开封。其它的少数民族,“至于羌氐(上棘下人)翟,儋耳雕脚,兽居鸟语之国,皆望日而趋,累载而至。”(周邦彦《汴都赋》)许多人后来定居于中原。契丹人大批进入中原是在金国灭亡北宋以后,金国统治者“虑中州怀二三之意,始置屯田军,非止女真,契丹、奚家亦有之。自本部徙居中土,与百姓杂处,计其户口给以官田,使自播种,以充口食。”(《大金国志•屯田》)至元代中叶,契丹人已被元朝政府视同于汉人,陶宗仪在《南封辍耕录》中所列汉人8种就有契丹人,元代后期“契丹”之名便逐渐消失了。女真人的内迁从金太宗至金末,一直没有停止,特别是金宣宗因受蒙古人的压迫迁都汴京,内迁的女真人更多,约占女真人总数的一半。他们与汉人错杂而居,互为婚姻,改用汉姓,提倡儒学,女真人的民族特色已逐渐丧失。元代统治者将女真人、汉人、契丹人同列为第三等级,政治待遇相同,这在客观上消除了女真人与汉人的民族畛域,促使女真人更加汉化。迨至元末,中原地区的女真人已完全融入汉族中了。   蒙古人、色目人是因戍守而进入中原的。元朝统一全国后,因幅员辽阔,需屯兵驻守,便“以蒙古、探马赤军镇戍河洛、山东,据天下腹心”,这项措施使得大批蒙古、色目军士离开故土,迁入中原各地,驻戍之兵,皆错居民间,“与民杂耕,横亘中原”。元朝统治者本想对汉人、南人实行军事监视,不料却导致了他们的汉化,河南濮阳的西夏遗民在家谱中说:“时北方人初至,犹射猎为俗,后渐知耕垦、播殖如华人。”前至元年间,全国农业地区普遍成立“社”,政府命蒙古、探马赤军人一体入社,劝课农桑,他们入社后与汉人关系更为密切,甚至互相通婚。至元末明初,经过长期的杂居交往,蒙古人与维、回、西夏遗民等色目人与汉人已达到了相忘相化,不易识别的程度。朱元璋即位伊始,便下诏禁止胡服、胡姓、胡语,留在中原的蒙古、维、回、西夏遗民为避免歧视多改汉姓。改姓这一举动不同程度地加速着新的民族同化,许多少数民族变成了汉人,扩大了汉族的外延。   中原地区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事实证明: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的认同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汉族理所当然地成为凝聚力的核心,也证明了马克思“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的论断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出处:学说连线

踩过的脚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有容乃大 自强不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

听众

2146

积分

樟树精灵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最后登录
2005-5-13
注册时间
2005-3-5
沙发
发表于 2005-4-14 14:11:00 |只看该作者

中原地区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事实证明: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的认同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

问题很严重~按作者的意思好象中华民族=汉族啊?另外总整出个核心?既然汉族是融合而来的那核心到底指的是啥呢?如果要是指文字啥地还可以,要是在指别地就没逻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板凳
发表于 2005-4-14 14:31: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溜溜达达在2005-4-14 14:11:25的发言:

中原地区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事实证明: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的认同是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

问题很严重~按作者的意思好象中华民族=汉族啊?另外总整出个核心?既然汉族是融合而来的那核心到底指的是啥呢?如果要是指文字啥地还可以,要是在指别地就没逻辑了~

就好像陰暗面貝儂跟我說嶺南人多中原血統,那何謂中原血統呢?秦軍之中也包括吳越等越人耶,也算中原移民。

就說中原本身,血統來源也很複雜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0

听众

659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5-4-26
注册时间
2005-3-4
地板
发表于 2005-4-14 14:59:00 |只看该作者

>>游牧起家的商族本是东夷人,几经迁徙到达河南东部。

这句话不科学。还没听说从商代坟墓中挖出了象征游牧的遗物,只听说各地商墓中有大量农业遗物。怎么能说是游牧起家的?

中国最古老的汉语就是商人创造的甲骨文。没有商人使用东夷语,例如非汉语的阿尔泰语系朝鲜语的任何证据,怎么能说商人不是汉人而是东夷人?

为了让少数民族安心,为了让他们相信民族融和是一种好的趋势,自古就有,也不能乱编一气,把汉族祖先说成是少数民族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5#
发表于 2005-4-14 15:09: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yjk在2005-4-14 14:59:41的发言:

>>游牧起家的商族本是东夷人,几经迁徙到达河南东部。

这句话不科学。还没听说从商代坟墓中挖出了象征游牧的遗物,只听说各地商墓中有大量农业遗物。怎么能说是游牧起家的?

中国最古老的汉语就是商人创造的甲骨文。没有商人使用东夷语,例如非汉语的阿尔泰语系朝鲜语的任何证据,怎么能说商人不是汉人而是东夷人?

为了让少数民族安心,为了让他们相信民族融和是一种好的趋势,自古就有,也不能乱编一气,把汉族祖先说成是少数民族啊。

商人是東夷沒有問題,因為商人並非源自中原,即使商入主中原之後,伐的東夷就是齊魯人祖先所在的山東半島。

即使是錢穆在其著作中,也認同商是東夷,不過後來加入華夏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3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8-9-1
注册时间
2003-3-15
6#
发表于 2005-4-14 15:11:00 |只看该作者

4000多个甲骨文,只能认识一千多个,还有两千多个用汉语不能释读,怎么解释好呢?


有容乃大 自强不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7#
发表于 2005-4-14 15:11:00 |只看该作者

http://www.meet-greatwall.org/gwmz/wen/mzs/mzs13.htm

商人的起源与兴起      商,子姓,得姓始祖名契,契母简狄,属于有娀氏部落。从契母的名称及其部落名称推断,商的起源与北方戎狄有渊源关系。《诗·商颂·玄鸟》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商颂·长发》又说:“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玄鸟就是燕子,神化即为凤。商人的感生神话,认为上帝派遣玄鸟为使,有娀氏女子简狄因吞食了玄鸟子(蛋)而生契,所以契成为子姓的始祖。   殷墟甲骨文所记录,商人最高的祖神是高祖夔,此即东方各部落最高的上帝俊,又是“五帝”系统中的帝尝与帝舜②。从感生神话观察,商人具有东方海岱部落集团,即东夷先民太昊少昊集团的文化特征;而商人以鸟为图腾的神话,在甲骨文字中已得到证实③。商人是起源于北方而受东方海岱文化熏陶逐渐成长的一支④。   从始祖契至汤,商人经历了起源与初兴及兴起建国商大阶段,前者可称之为商先阶段,后者可称之为先商阶段。以甲骨卜辞世系与《史记》等文献记载的世系相对照,自契至汤经历了15位首领,凡八迁。以往曾有人依据商人的祖先屡迁其居,认为他们是游牧部落,目前史学界对商人起源的地区考定虽有分歧,但各家所考定的地区,在新石器时代与青铜器时代早期,都是农耕文化,家畜牧养占有相当大比重,也只是农业的附属,可证商人自起源阶段,即与夏人一样是以农耕为主。汤以前屡迁的原因尚待进一步探索。   (一)商的起源与初兴   自契至王亥、王恒,经历了8位首领。除王亥与王恒,《天问》说他们都是季的儿子,他们是商先公中最早有王号的,此外世次,大概都是各个时期的商先公代表,未必是父子相传①。   契,又写作卨。《世本·居篇》“契居蕃”,而商人所奉祀的上帝与祖神帝喾相传也居毫,帝舜都蒲坂。蕃古音与毫、蒲同,同名异写,这是商人起源的地方,以后商人所迁之地,政治中心多以毫、番、蕃、蒲、博、薄等命名,都是从其祖居地名衍化出来的地名②契在《商颂·长发》中称作“玄王”,玄为黑色,代表北方,原生的蕃(毫)在北方。   继契的商先公称作昭明。《荀子·成相篇》说:“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世本·居篇》也说:“昭明居砒石。”按《淮南子·地形训》、《山海经·海内东经》及《水经》大辽水与郦《注》的记载,砥石即今西辽河发源的地方,在燕秦右北平郡,即今赤峰市与辽西老哈河滦河发源的地区③,这就表明商的祖先起源于幽燕地区。这一地区的红山文化,特别是红山文化所发现的祭坛,可以推断为商人的祖先举行“高禖”祭天遗迹,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祭天遗址④。   大概从相土时起已越燕山南下,环渤海湾发展,其所迁的商当在燕山以南。历昌若、粮圉,冥至王亥时已发展至易水流域并且和当地的部落发生斗争。王亥在卜辞中是与高租夔、大乙汤一样重要的商先公,卜辞在王亥的头上冠以鸟,《天问》与《山海经·大荒东经》都说王亥是一位“两手操鸟”的神人。他是死于与易水地区部落争斗的商先公,他与弟弟王恒又都是首先服牛(役使牛)的代表。到王亥、王恒时期,商人的先公已在易水流域活动,其后进而南下漳水流域,即进入先商阶段。   (二)先商的兴起与建国   从契至汤,历史记载凡八迁。大抵在王亥以前是自燕山以北到易水流域,至上甲微已南下漳水。上甲微以后至大乙汤又累迁,总不离古河济之间,即今河北南部,河南东部与北部及山东西部与北部。   商的先公,自上甲微开始以日为名,次乙、次丙、次丁而终于壬、癸,与十日之次全同,可能是汤建立商朝后定祀典时,对先公列祖的名字已不能追忆,即以十日之次序以追名之。①   上甲微的父王亥被有易部落所杀,微得到河伯的帮助,败有易杀其君绵臣②。河,在先秦是黄河的专名,甲骨卜辞记载,商人对河的祭祀很隆重,当时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在今天津市附近入渤海,可见商先公自上甲微已在太行山以东古黄河下游立足与发展。汤兴起时有三毫的说法:北毫,为汉山阳郡薄县,即今山东省曹县,南亳距此不远,西毫为河南省偃师县。但这些地方在汤灭夏以前都不可能是商先公立都的地方。甲骨文中有滴水,即今漳河,商与漳古音相同,甲骨文中有毫,是汤兴灭夏以前真正的都城所在,在今河南省濮阳县附近。③所以自上甲微至汤兴的活动范围总不出古河济之间。   从考古文化观察,先商文化可分为漳河型、卫辉型、郑州南关外型,年代顺序与分布地区都是自北而南。其中漳河型年代最早,分布大体包括河北省唐材以南,河南省淇河以北、卫河以西,山西省沿太行山西麓一线,南北长约五六百里,东西宽约二三百的范围,其中心分布地区在河北省的滹沱河与漳河之间的沿太行山东麓一线,而以漳河中游(指清、浊漳二水合流以后)的邯郸,磁县地区的先商遗址为代表,而先商文化漳河型来源于河北龙山文化④。可见先商阶段活动范围是以漳河流域为中心的古黄河下游与河济之间,而汤兴起与灭夏以前大概是以今河南省濮阳地区为中心。   商朝灭夏以后自汤至帝辛实传17代30王,《史记·殷本纪》《集解》引谯周说,认为有600余年,而《古本竹书纪年》认为商朝共496年。商的统治范围较夏扩大,其文化影响远达长江流域。

  ②王国维:《殷卜辞中听见先公先王考》首倡卜辞中的高祖夋(夔),亦即《山海经》中东方之天帝帝俊,《左传》、《国语》中的帝喾及禅让传说中的帝舜,其后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释祖妣》、《青铜时代·先秦天道观之进展》及《卜辞通纂·世系》等论著中反复论证,同意并引申其说,此说与《天问》、《山海经》等先秦记述相合,当前古史界多认为可成定说。   ③胡厚宣:《从甲骨文看商族鸟图腾的遗迹》,《历史论丛》第1辑,中华书局版;《甲骨文所见商族鸟图腾的证据》,《文物》1977年第2期。   ④关于商族起源目前学术界有四种说法(1)起源于“北方说”,此说有人主张起源于东北,有人论断起源于幽燕,兴起于河济之间,本书取后说;(2)“冀中说”,认为先商活动的中心漳河流域就是商先起源之区;(3)“晋南说”认为有娀部落及契所居蕃都在晋南;(4)“东方说”,论证商以鸟为图腾及毫、滴等地都证明商族起源于东方海岱地区或鲁西南,然后向西发展到河北南部河南中部。这些各家考证,于先商以漳水流域为中心,发展于古河济之间无大分歧,于起源地区则差别较大,各有所据,自圆其说,果以何者得实,尚待考古发现证明。古人颇相信商周同出帝喾,都起源于今陕西,此种说法今已被考古学发现否定。   ①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10,该文论证周以前无立嫡立子制度,商朝自汤至帝辛30帝,以弟继兄者14帝。今据甲骨世系,商后期已有传子以嫡的制度,而商前期多兄终弟及。由此可见商先公的父传子世系,仅为各个时期先公的代表,未必是父子继承。   ②丁山:《商周史料考证》,第17页。   ③参见《商先起源于幽燕说》,《历史研究》1985年第5期;《商先起源于幽燕说再考察》,《民族研究》1987年第1期。   ④参见《商先起源于幽燕说》及《商先起源于幽燕说再考察》;又参见陈连开:《中华文化的起源与中华民族的形成》相关论证,见《中国古代文化史(I)》,第1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8#
发表于 2005-4-14 15:13:00 |只看该作者

====================================

关于商族起源目前学术界有四种说法(1)起源于“北方说”,此说有人主张起源于东北,有人论断起源于幽燕,兴起于河济之间,本书取后说;(2)“冀中说”,认为先商活动的中心漳河流域就是商先起源之区;(3)“晋南说”认为有娀部落及契所居蕃都在晋南;(4)“东方说”,论证商以鸟为图腾及毫、滴等地都证明商族起源于东方海岱地区或鲁西南,然后向西发展到河北南部河南中部。这些各家考证,于先商以漳水流域为中心,发展于古河济之间无大分歧,于起源地区则差别较大,各有所据,自圆其说,果以何者得实,尚待考古发现证明。古人颇相信商周同出帝喾,都起源于今陕西,此种说法今已被考古学发现否定。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0

听众

659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5-4-26
注册时间
2005-3-4
9#
发表于 2005-4-14 15:16: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南粤孤客在2005-4-14 15:11:10的发言:

4000多个甲骨文,只能认识一千多个,还有两千多个用汉语不能释读,怎么解释好呢?

现代人要是能完全解读三四千年前的文字,那倒是奇闻了。但有一点则是世界公认的,那就是甲骨文是最古老的汉语而不是最古老的游牧民族的语言。周人使用的金文就跟甲骨文就是直系亲属,而金文又是汉语的直系亲属。郭沫若等甲骨文大学者起初就是研究金文,通过金文认识甲骨文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10#
发表于 2005-4-14 15:23:00 |只看该作者

http://gb.chinabroadcast.cn/3601/2004/10/15/342@328927.htm

齐地齐国的别名

地处海岱之间的齐地齐国,还有“东夷”和“君子国”、“大人国”、“君子不死之国”等别名。

  “夷”是“大”和“弓”二字的合文;又是“人”和“二”二字的合文。商、周时期,中原地区被看作中心地区,居住在四边边远地区的民族分别被称为夷、蛮、狄、貉、羌,被看作中原人的异种。所以蛮用“虫”组字,狄用“犬”组字,貉用“豸”组字,羌用“羊”组字,都含有贬义。只有夷用“大”组字。《礼记》说:“东方叫作夷。”《说文》说夷人是“东方之人”。《公羊传》说:东夷是什么?是齐地,古人排列五行方位,东方是木。木是春。春是万物萌发生长的季节,促成新生、爱护新生、帮助生长叫作“仁”。所以夷也是“人”和“二”的组合就是“仁”。古代称东夷的风俗是行“仁”。仁者长寿,所以齐地齐国又有“君子不死之国”的称号。因为东夷的风俗是仁,所以孔子想定居东夷。

  《山海经》、《淮南子》、《后汉书》等古籍都称东夷齐地为“君子国”或者“大人国”。这一称号出自仁义是东夷的风俗。古人认为:齐地易生易长、早生早长;齐人生性温柔和顺,通情达理,善解人意,安于接受人道政治的管理,但不能容忍违背人道主义的统治。《史记》说:《齐》歌是夏、商、周流传下来的遗声,齐人记下来,三代不绝;温顺善良而能决断的,适合唱《齐》歌;懂得《齐》歌含意的,见利能够让人;好让不争、见利而让就是义。

  爱护新生、帮助生长是“仁”,情性温顺、好让不争是“义”。仁义是东夷齐地的礼俗,也是“君子国”、“大人国”名称的由来。

  古代圣王舜出生在东夷齐地。“舜”作为树木名也叫“木槿”,夏秋开花,有白、紫、红多种颜色,早上开晚上闭。木槿曾是东夷齐地的主要花木。一向作为标志花木,但后世不传了。

来源:齐鲁物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0

听众

659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5-4-26
注册时间
2005-3-4
11#
发表于 2005-4-14 15:25: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北姑在2005-4-14 15:13:39的发言:

====================================

关于商族起源目前学术界有四种说法(1)起源于“北方说”,此说有人主张起源于东北,有人论断起源于幽燕,兴起于河济之间,本书取后说;(2)“冀中说”,认为先商活动的中心漳河流域就是商先起源之区;(3)“晋南说”认为有娀部落及契所居蕃都在晋南;(4)“东方说”,论证商以鸟为图腾及毫、滴等地都证明商族起源于东方海岱地区或鲁西南,然后向西发展到河北南部河南中部。这些各家考证,于先商以漳水流域为中心,发展于古河济之间无大分歧,于起源地区则差别较大,各有所据,自圆其说,果以何者得实,尚待考古发现证明。古人颇相信商周同出帝喾,都起源于今陕西,此种说法今已被考古学发现否定。

===================================

既然连起源的地点都有这么多种说法,可见学术界并无统一见解,怎么还能断言出商的民族属性?不是乱说一气吗?

动物图腾更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因为让人们感到敬畏、神秘的动物种类就那么几种或十几种,但世界上民族部落成千上万。

天上飞的鸟,对远古人来说是很神秘的,当成一种神来崇拜是很自然的啊。而且,鸟跟农业生产密切相关,所以,如果商人真是鸟图腾的话,正好说明商人是农业民族不是游牧民族。

从甲骨文来看,商人无疑就是使用古华夏语,即古汉语的族群,当然就是汉人的直系祖先,也就是华夏族的一支,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商人原本不是华夏,而是被华夏人同化后才使用汉语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12#
发表于 2005-4-14 15:36: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yjk在2005-4-14 15:16:37的发言: 现代人要是能完全解读三四千年前的文字,那倒是奇闻了。但有一点则是世界公认的,那就是甲骨文是最古老的汉语而不是最古老的游牧民族的语言。周人使用的金文就跟甲骨文就是直系亲属,而金文又是汉语的直系亲属。郭沫若等甲骨文大学者起初就是研究金文,通过金文认识甲骨文的。

商人取代夏人入主中原,當然不可能全盤採用東夷文的,一定要有妥協,有相當程度的中原化的。

甲骨文乃金文前身,而六國文字是由秦所統一,為漢字楷書的前身。

我相信甲骨文是東夷文到中原文的過渡體,否則的話,箕子又如何可以跟古朝鮮的東夷遠親溝通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13#
发表于 2005-4-14 15:40: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yjk在2005-4-14 15:25:23的发言:

既然连起源的地点都有这么多种说法,可见学术界并无统一见解,怎么还能断言出商的民族属性?不是乱说一气吗?

动物图腾更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因为让人们感到敬畏、神秘的动物种类就那么几种或十几种,但世界上民族部落成千上万。

天上飞的鸟,对远古人来说是很神秘的,当成一种神来崇拜是很自然的啊。而且,鸟跟农业生产密切相关,所以,如果商人真是鸟图腾的话,正好说明商人是农业民族不是游牧民族。

从甲骨文来看,商人无疑就是使用古华夏语,即古汉语的族群,当然就是汉人的直系祖先,也就是华夏族的一支,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商人原本不是华夏,而是被华夏人同化后才使用汉语的。

齊魯人祖先都是東夷,後來華夏化之後更加向中原輸出孔儒文化耶。

商人不是東夷的話,那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

研究歷史,除了靠文獻,就是靠考古,至少商人中原說已經被考古界推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0

听众

811

积分

违禁用户

最后登录
2005-7-27
注册时间
2005-3-28
14#
发表于 2005-4-14 15:44:00 |只看该作者
我一个甲骨文都不认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0

听众

659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5-4-26
注册时间
2005-3-4
15#
发表于 2005-4-14 16:01: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北姑在2005-4-14 15:36:54的发言:

商人取代夏人入主中原,當然不可能全盤採用東夷文的,一定要有妥協,有相當程度的中原化的。

甲骨文乃金文前身,而六國文字是由秦所統一,為漢字楷書的前身。

我相信甲骨文是東夷文到中原文的過渡體,否則的話,箕子又如何可以跟古朝鮮的東夷遠親溝通呢?

既然你认为有东夷文,商人原本使用东夷文,就应该拿出证据来,否则只是凭空猜想。

至于夏人是否存在,目前国际上还有相当大的争论,原因无非是没有确凿证据。二里头的考古,也没有发现文字。所以,所谓的原本使用东夷文的商人取代夏人入主中原就转而华夏文的说法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其次,整个商代,没有任何夏人活动的记录,倒是有商人人数众多,文明程度颇高的记录。因此,即使有夏王朝存在,有夏人存在,他们的人数、文明程度也不足以同化商人。

因此,所谓的商人本是东夷而非华夏,后来被华夏化了的说法是无稽之谈。

既然你也承认甲骨文乃金文前身,而金文就是古汉语,因此商人为古汉人是毫无疑问的。

西周之后的春秋战国时代,各国独自发展,才有了各自不同的字体,但都源出金文。秦所统一的就是表达汉语的文字字体。这也是世界公认的常识。

箕子是商末周初的人,比最早的甲骨文时代都晚了好几百年呢。他就更应该是讲华夏语的华夏人。再说,又不是他独自一人去的朝鲜。与当地土著相处久了自然就能沟通。这不能作为箕子不是华夏人而是跟朝鲜人一样的东夷人的证据的。否则,十九世纪当猪仔被卖到美国的华人就是跟美国白人一样的讲英语的白种人了。呵呵。

唐代的汉人鉴真和尚去了日本,在日本讲学传经,至今还被日本人崇拜,难道这也能成为汉人就是日本人的证据?大笑话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主题

0

听众

659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5-4-26
注册时间
2005-3-4
16#
发表于 2005-4-14 16:10: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北姑在2005-4-14 15:40:05的发言:

齊魯人祖先都是東夷,後來華夏化之後更加向中原輸出孔儒文化耶。

商人不是東夷的話,那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

研究歷史,除了靠文獻,就是靠考古,至少商人中原說已經被考古界推翻了。

齐鲁人的祖先周人、商人本来就是华夏人。东夷是他们蔑视的和讨伐的对象。

商人不是东夷,就一定只能从天上掉下来?什么逻辑!那华夏人不是华夏,不就也成了天上掉下来的啦?

研究历史,除了文献就是考古。但无论是文献还是考古,并没有证明商人不是华夏。而且所谓的商人中原说被考古界推翻的说法也只是一厢情愿。因为至今没有任何确切证据证明商人跟东夷的关系,倒是有商人跟夏人密切相关的直接考古证据,那就是二里头遗址。这个遗址所表示出来的夏商文化之密切以至于考古学家都很难分清哪些夏文化哪些是商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17#
发表于 2005-4-14 16:27: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yjk在2005-4-14 16:01:48的发言:

既然你认为有东夷文,商人原本使用东夷文,就应该拿出证据来,否则只是凭空猜想。

至于夏人是否存在,目前国际上还有相当大的争论,原因无非是没有确凿证据。二里头的考古,也没有发现文字。所以,所谓的原本使用东夷文的商人取代夏人入主中原就转而华夏文的说法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其次,整个商代,没有任何夏人活动的记录,倒是有商人人数众多,文明程度颇高的记录。因此,即使有夏王朝存在,有夏人存在,他们的人数、文明程度也不足以同化商人。

因此,所谓的商人本是东夷而非华夏,后来被华夏化了的说法是无稽之谈。

既然你也承认甲骨文乃金文前身,而金文就是古汉语,因此商人为古汉人是毫无疑问的。

西周之后的春秋战国时代,各国独自发展,才有了各自不同的字体,但都源出金文。秦所统一的就是表达汉语的文字字体。这也是世界公认的常识。

箕子是商末周初的人,比最早的甲骨文时代都晚了好几百年呢。他就更应该是讲华夏语的华夏人。再说,又不是他独自一人去的朝鲜。与当地土著相处久了自然就能沟通。这不能作为箕子不是华夏人而是跟朝鲜人一样的东夷人的证据的。否则,十九世纪当猪仔被卖到美国的华人就是跟美国白人一样的讲英语的白种人了。呵呵。

唐代的汉人鉴真和尚去了日本,在日本讲学传经,至今还被日本人崇拜,难道这也能成为汉人就是日本人的证据?大笑话啊。

商人是東夷,是靠考古的發掘來推斷的,在入主中原之前的商人資料有限,甲骨文等都是商人入主中原之後的事了。

錢穆都認同商人是東夷,你又何必如此固執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18#
发表于 2005-4-14 16:30: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yjk在2005-4-14 16:10:08的发言:

齐鲁人的祖先周人、商人本来就是华夏人。东夷是他们蔑视的和讨伐的对象。

商人不是东夷,就一定只能从天上掉下来?什么逻辑!那华夏人不是华夏,不就也成了天上掉下来的啦?

研究历史,除了文献就是考古。但无论是文献还是考古,并没有证明商人不是华夏。而且所谓的商人中原说被考古界推翻的说法也只是一厢情愿。因为至今没有任何确切证据证明商人跟东夷的关系,倒是有商人跟夏人密切相关的直接考古证据,那就是二里头遗址。这个遗址所表示出来的夏商文化之密切以至于考古学家都很难分清哪些夏文化哪些是商文化。

齊魯人的祖先就是被商朝討伐的東夷耶,齊魯加入華夏就是因為周人的分封耶,中國歷史都是這樣記載的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19#
发表于 2005-4-14 16:33:00 |只看该作者

http://big5.huaxia.com/sd-tw/jxsd_qlwh3.htm

東夷文化

06/25/2003 14:57:47
華夏經緯網

  齊文化即東夷文化,齊文化起源於太昊、伏羲之世,繼承發展於神農、少昊之世,充實增華於太公、桓公之世,繁榮鼎盛於田齊之世。齊文化兼容並蓄,而以儒、道、陰陽家學說為主。齊文化以博採眾長為本,以務實求功為用,是先秦文化的核心與精華,是中華文化的靈魂與支柱。 齊國禮法淺說   禮法為維持國家社會的治平安定而制立。齊國齊地制禮立法始於伯夷"典三禮"及其"折民惟刑"。伯夷為炎帝之後,姜姓,是堯舜之世的"四岳"和"三後"之首,因佐禹治水有大功而受封於呂,以封地為氏,是姜太公呂尚的先祖。作為人類社會的根本制度,禮法初始制立於伯夷,制立於齊地。"自上古以來,帝王之都皆在東方……故自五帝以來,政治文物所自出之都邑,皆在東方"(王國維:《觀堂集林·殷周制度論》)的結論,應與伯夷肇制禮法的史實相印證。

  自伯夷基立的先禮後法的制度,歷太公、管仲等明君賢相的承傳不廢而形成傳統。《司馬法·天子之義》:"故禮與法表裏也,文與武左右也",進一步總結律定為傳統制度。以禮法兼用作為傳統制度的齊國齊地,久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地域禮俗風尚。

  知禮則能行義。古籍稱東夷齊地為"君子國"、"大人國",因其禮俗是"仁而好生"、"好讓不爭"、"見利而讓"。崇禮尚義之俗流傳在歌詩裏,《史記·樂書》:"《齊》者,三代之遺聲也。齊人志之,故謂之《齊》……明乎《齊》之詩者,見利而讓也……見利而讓,義也。"崇禮尚義之俗又體現在齊人的行動中。

  齊人崇尚"取與義"。義即合理。取以義、與以義才是合理。《史記·禮書》說:"人生有欲。……故制禮義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不窮於物,物不屈於欲,二者相待而長,是禮之所起也。"可見禮是為使人的物欲有度量,為使人知義、知足、知合理而制定的。官高祿厚猶不知足,是不知禮不知義的表現。"不義之財,非吾有也"。田母的識見出於她的踐禮行義。而她所踐行的禮義,正是齊國承傳不廢的俗尚,叫做"見利而讓"。

  法出於禮。伯夷導民以禮,齊之以法。即"伯夷導民使知禮節,有不從教者,乃以刑威之"。《書·大禹謨》引舜告皋陶說:"汝作士,明於五刑,以弼五教,期於予治,刑期於無刑。""五刑"出自伯夷的刑典。作為東夷人的舜、皋陶同伯夷一樣,先禮後刑、刑以弼教及刑期於無刑,是他們的共識。以此形成了齊國法治的特點。繼伯夷、太公之後,桓、管治齊國,更突出了這一特點,並用以奠定了戰國時期東方法學思想的基礎。

  重禮尚法,先教後刑,而成"政之大經",即齊地的治國安民之道。可惜的是,這條治國路線在戰國後期齊閔王時代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閔王"不修禮義"、"不舉義法"、"不本政教","行不義,殺無罪"(《資治通鑒·周紀四》),致使國勢日弱,好端端一個強齊被斷送了,這真是慘痛的教訓。 齊文化的務實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豐富的務實思想,其中,齊文化的務實精神更是絢麗奪目。在齊文化發展的三個時期中,從初期的姜太公,到中期的管仲、晏嬰,直到後期的稷下學宮,務實精神一以貫之。齊文化的務實精神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遵天時,就地利。(二)因民俗,尚功利。(三)講道法,重形勢。齊文化的務實精神,包含了從天時、地利、人事的實際出發,按客觀規律辦事、因勢利導等唯物主義的思想因素,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齊文化之所以具有如此鮮明的務實精神,這固然和西周以來的無神論思潮有關,也受齊國先民夷人謙遜、樸實、自強、進取的文化精神影響,但最為重要的還是太公以來堅持不懈的務實實踐使然。 齊文化與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中形成的為其大多數成員所具有的或共同追求的民族性格、品格、道德和風尚,是推動民族延續和發展的思想基礎和內在精神動力。齊文化同魯文化一道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源頭,它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齊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務實。其務實的基礎和具體體現就是腳踏實地、從實際出發。齊國的建國鼻祖姜太公在輔助文王和武王興周傾商首封到齊以後,面對當時齊國地薄、人少、國貧、臨海的實際情況,制定並推行了“通工商之業,便漁鹽之利”、“因其俗,簡其禮”的治國方針,大力發展工商業,尤其是發展絲織業,極女工之利,大力發展漁鹽業,增加財政收入,結果,"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春秋時期,齊桓公之所以能首霸諸侯,其主要原因就是在於他能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進行了成功的改革。從政治上看,他們採取了尚賢任能的主張,尤其是頒布三選法,嚴格選拔人才的標準,把真正合格的人才充實到各級崗位上去,使不同的人各盡其才、各盡其能。從經濟上看,他們又在繼承太公重工商的基礎上對工、商、農等的關係進行了區別,為齊國首霸春秋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從軍事方面看,更是根據當時戰爭發展的具體態勢,從齊國的具體情況出發提出了至善不戰以謀略勝敵的主張,最終取得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成果。在外交上所採取的尊王攘夷的策略,同樣是當時齊國國內外現實相結合的產物。

  崇德敬業精神。早在太公時就推行"因其俗,簡其禮"的文化政策,重視和發揮道德在社會治理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春秋時期的大政治家管仲則更把德與國家的存亡聯繫起來,從政治的高度出發來認識德的作用,並認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把禮義廉恥四維提高到關係國家興亡的地位上。晏子也把禮當成是維繫國家安危和社會穩定的法寶,當成是維護姜齊統治穩定的重要工具。姜齊時期這一崇德思想在田齊時期得到發揚光大,尤其是稷下先生和稷下學士無不以崇德為榮。在崇德的同時,齊文化中的敬業精神也有著豐富的內涵,這突出表現為齊國人以追求事業成功為己任。

  厚德載物的兼容精神。厚德載物指的是以寬厚之德包容萬物,這也是齊文化的一大特色。姜太公在建齊之初所推行的因其俗、簡其禮的文化政策就是這一精神的充分體現。而田齊桓公所創建的稷下學宮更是兼容並包了當時各家的學說、學派及其代表人物。他們在學宮中自由講學、辯論,開我國文化史百家爭鳴之先河,為我國文化事業的繼往開來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由於齊文化的兼容並包,導致了思想的自由與開放,而思想的自由與開放反過來又促進了文化的發展。

  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不向惡劣環境和惡勢力低頭,藐視困難,奮鬥不止的自強不息精神是齊文化的精華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主题

0

听众

2万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06-10-31
注册时间
2003-9-28
20#
发表于 2005-4-14 16:39:00 |只看该作者

http://www5.chinesenewsnet.com/MainNews/Opinion/2005_1_4_9_0_59_954.html

以人殉葬的風俗所表現的是“視人為物”的觀念。而群落本位的集體主義則導致“一個群落一個人格”,這多少有些接近現代社會在革命與戰爭的緊急狀態下所奉行的“一個民族一個領袖”。有學者認為,號稱“虎狼之國”的秦人其祭祀制度不合周禮,例如秦人用人殉和人牲,違反周禮,顯然不是中國文明的正宗。秦人來自東方,西周春秋時期其地理位置又處於西北邊陲,常被視為戎狄。不過,西周春秋時“中國”與蠻夷戎狄的劃分,“甸服”“侯服”“賓服”與蠻夷戎狄的“要服”、“荒服”的劃分,並非《書·禹貢》以及《國語·周語上》中祭公謀父所說的那樣,僅僅是地域遠近的劃分,而是以其規範是否合乎“禮”(即周禮)來劃分的。僅從文獻著眼,西周春秋時期秦國的禮俗與周禮就有很大區別。(參見王暉:《西周春秋周秦禮制文化比較簡論》) (chinesenewsnet.com) 據文獻記載,春秋時秦國秦武公與秦穆公死後,均曾實行人殉制。《史記·秦本紀》云:“(武公)二十年,武公卒,葬雍平陽,初以人從死,從死者六十六人。”《左傳》文公六年謂秦穆公死後,“以子車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金咸虎為殉,皆秦之良也”。《秦本紀》謂當時從死者有一百七十七人。《左傳》文公六年借君子之口說:“秦穆之不為盟主也宜哉!死而棄民。先王違世,猶治之法,而況奪之善人乎?《詩》云:‘人之雲亡,邦國殄瘁。’無善人之謂。若之何奪之?……今縱無法以遺後嗣,而又收其良以死,難以在上矣。君子是以知秦之不復東征也。”這一批評從周禮的角度,對秦人殉葬制尤其是以賢良善人作為犧牲品的野蠻風俗而發。

春秋時秦國的人祭習俗與周禮不同,卻與東夷相同。《史記·秦本紀》記載秦穆公俘虜了晉惠公,打算以晉惠公“祠上帝”,後因周天子與晉惠公之姐(穆公夫人)的雙重請求,才赦免了晉惠公。另外考古發掘證明秦國都雍城內共有祭祀坑一百八十一個,其中以牛羊坑最多,人牲坑共有八個,每坑埋一人。從文獻中看,春秋時代人殉習俗在殷遺民分佈的宋國及東夷一帶。《左傳》僖公十九年說“宋(襄)公使邾文公用,曾阝子於次睢之社,欲以屬東夷”。說謀圖稱霸的宋襄公,打算用人祭的方式把東夷聯合起來!這表明東夷與宋國等殷遺民活動區域流行以人為犧牲品的祭祀習俗。宋及東夷的人祭習俗後來波及魯國與楚國,《左傳》昭公十年記述魯國伐營獻俘,“始用人於亳社”;《左傳》昭公十一年記述冬十一月楚子滅蔡後,以隱太子作為人牲用於岡山。但宋國的司馬子魚、楚國的申無宇、魯國的臧武仲等士大夫卻強烈反對這種殷祭的復活,據此推測,西周春秋多數國家沒有人祭劣習。但同時秦國殉葬制度仍然盛行,如鳳翔八旗屯春秋早期秦墓車馬坑BS101、鳳翔西村戰國早期秦墓車馬S1,均發現人殉現象。秦始皇死後兵馬俑陪葬並殺害工匠多人,是人殉制度的變種。相比秦王的原始暴虐,《孟子·梁惠王上》說“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像人而用之也”,則體現了深刻的仁德覺醒。 (

據考證,西周改革人殉風尚當在周公制禮作樂時,而之前的武王克殷,還沿用殷祭使用人牲四十人來慶祝勝利。《左傳》文公十八年記載魯太史克說:“先君周公制周禮曰:‘則以觀德,德以處事,事以度功,功以事民。’”這裏所說的“則”就是法則制度,制訂法則制度是為了“觀德”,而講德是為了追求事功,追求事功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事民”。既然如此,怎能以人作為祭品呢?所以宋國司馬子魚在反對人祭人殉時就說:“祭祀以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誰饗之?”這正好與魯太史克所說“周公制周禮”的目的相同。魯國臧武仲反對人祭人殉所說的“周公其不饗魯祭乎”,正出於此。以此可見,廢除人祭人殉約在周公制禮時,之後周王及姬姓諸侯大都廢除人祭人殉制,但秦國晚至春秋仍與東夷實行人祭人殉制,可見秦與中原諸國的差異之大,不小於馬其頓、羅馬與希臘諸國。而最後兼併了中原諸國的偏偏就是這個野蠻原始的秦國,可能並非歷史的偶然。同樣,最後兼併了希臘諸國的偏偏就是那個野蠻原始的羅馬,好像連半開化的馬其頓還不夠野蠻原始的龍頭老大資格,沒有資格統一世界,沒有資格帶來強力的和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2-23 02:58 , Processed in 0.176043 second(s), 4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