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hand 发表于 2003-12-31 09:58:00

我并不赞成壮汉诗互译,壮诗一旦翻译成汉语诗,则韵味全无,同理,汉诗歌也不宜翻译成壮诗歌。译本与原稿之间唯一关联的地方是他们的大意相同,相当于两首不同的诗歌表达同一个主题。还不如直接翻译,“遗留”原来的味道。===不知道这样讲会不会挨骂,我闪===

郁水啸翁 发表于 2003-12-31 14:00:00

[这个贴子最后由郁水啸翁在 2004/01/01 07:47pm 编辑]<br><br>请那鉴兄弟通过电子邮件告知如何将奖品送给你。<p>我原本是收集铜鼓模型的,但因用心不足,管理不善,经济不力等原因,不但品种没有增多,原有的数量也在减少。我原来承诺的那个绝版的带有铜底座的铜鼓模型,在准备颁奖的时候才发现,老人老早就因其样子比较黑,悄悄拿去当烟灰缸用了。因为要把铜鼓倒置才可以当烟灰缸,所以那个铜制的底座就因为摆不上用场而不知下落。因此,奖品改为照片上的铜鼓。<p>将作为奖品颁发的这个铜鼓式样比较别致,用闪光灯照出来的照片仿佛是镀了金似的。其实,这个铜鼓很小巧,也很古朴,甚至显得有点古旧。把这个铜鼓作为奖品奖给那鉴兄弟,本人收集的铜鼓就去了半壁江山,只余存50%了。<p>关于诗要不要互译和最好直译的问题,挨骂的可能性很小。只是觉得,两种不同所以不通的语言弄出来的东西,不译是不可能明白的,直译也会丢失原诗的形式美等等。所以,可取的办法通常是创造性地意译。

郁水啸翁 发表于 2004-1-5 10:02:00

[这个贴子最后由郁水啸翁在 2004/01/05 10:03am 编辑]<br><br>到今天为止,还没有收到那鉴的消息。原来我设想,获奖者领了奖后可增添过年的喜庆气氛,却不知那鉴意下如何。

那鉴 发表于 2004-1-5 11:33:00

呵呵,不好意思,不瞒啸翁先生,我人不在南宁,而且最近可能也没有时间去南宁,所以不能马上“领奖”。虽然受之有愧,但是我还是愿意在方便的时候约见您。如果三个月之内如果我还无法领奖,那就当作没人认领好不好?或者奖品有效期由啸翁先生自己定夺?<p>不管怎么样,先谢谢您的奖品,以及“领了奖后可增添过年的喜庆气氛”的祝愿。也祝您新年愉快!

郁水啸翁 发表于 2004-1-5 14:12:00

“铜鼓奖”的奖品属那鉴兄弟,我将尽量妥善保存,直到方便交送之日。<p>这是一次网上比赛的尝试。不管怎样,我衷心希望,如果不能把事情办得尽善尽美的话,也应该办得有始有终。

红棉树 发表于 2004-2-1 15:24:00

老翁先生,和您开了个玩笑,没有任何恶意,请您不要介意。你的铜鼓很漂亮,我很喜欢,已经珍藏在我的书架上。

郁水啸翁 发表于 2004-2-2 20:17:00

红棉树兄弟,祝贺你获得“铜鼓奖”!如同我前面所言,你的译诗和精神可嘉,把铜鼓送给你,值得。<p>我也很喜爱那个铜鼓啊,现在我手里只剩下唯一的一个铜鼓了。每次我看见手里的铜鼓,就想起你手里的铜鼓,觉得两个铜鼓分开后,中间萌生了许多思念之情。<p>愿这种兄弟情谊伴随我们的今生和来世,伴随这个文化论坛的日日夜夜!<p>

红棉树 发表于 2004-2-2 23:14:00

[这个贴子最后由红棉树在 2004/02/02 11:19pm 编辑]<br><br>多谢老翁先生的慷慨,将仅有的两个铜鼓模型之一拿出来这里激励贝侬的创作精神。虽然我是趁没有人参赛而拿了奖,很有投机倒把之嫌,但是仍旧十分珍爱这个珍贵的铜鼓模型,毕竟铜鼓代表了僚人的古代科技文化,是足以引以为傲的历史遗产,能够拥有一个模型,也是十分喜悦的。同时对于您的同胞情感,我十分感动,愿僚人民族的同胞情谊万古长青。
页: 1 2 3 4 5 6 7 [8]
查看完整版本: 打擂台,对壮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