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10635|回复: 9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路漫文集:壮文

[复制链接]

223

主题

2

听众

8581

积分

贵宾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6-3-13
注册时间
2002-10-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1 10:31:3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名不副实”的壮族地名
   
如果你到广西壮族地区旅游,看到或听到一些壮族地名,请你千万别“望文生义”,否则你将会闹出笑话,或者大上其当的。   
一个民族的社会发展史,除了文物,还可以从它的语言文字(如文字的产生和词源等)里进行探索和求证。然而,壮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即使是古壮字(sawndip)也还是“借用”汉字来创制的,所以它对研究社会的价值就打了折扣。但是,壮族有自己的语言,了解它多少能加深对壮族社会历史的认识。
人群的生存和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地域,为了方便称呼某一特定地点,人们便给它取个代号,这便是地名的产生。因为地名系社会要素之一,所以对壮族地名的研究就是对壮族社会历史的研究。比如,闻名中外的“法卡山”,壮语叫做 “内法卡” ,其中“内” 是“山”的意思,“法” 是“天或雷”的意思,“卡” 是“杀”的意思,所以“法卡山”的实际含义是“天杀山”或“雷劈山”。传说,该山在当地地势较高,每逢雨季,“放电”现象频繁,人畜被雷击死击伤的事常有发生,当时人们缺乏科学知识,对雷的认知不足,以为这是“天殊”,所以给该山取 了个不雅的名。 等等。
据初步统计,现在尚存壮语地名七万多条。正因为壮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书面上记载地名的用字长时间都是使用汉字音译,一方面壮语的语音与汉语的的语音差别很大,另方面各地方言的读音也不完全一致,因此,同一个词(或读音),所用的音译汉字就不一而足。 如田地的“田”就有用“那”、“纳”……池塘的“塘”就有用“坛”、“谭”……  等等。所以,在壮族地名中,同音或近音的不同的字可能意思是一样的;但也有相反的情况,同一个字也许意思完全不沾边。因此,“一举反三”去解读壮族地名,也是不可取的。
壮族地区的地名多以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地理位置、历史原因、动植物、姓氏等等来命名的,本文附录、编排了具有“字典”功能可供查阅的“壮族地名常用汉字壮意对照表”和二百多个典型的“物是名非”的壮族地名。     
            

踩过的脚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1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3

主题

2

听众

8581

积分

贵宾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6-3-13
注册时间
2002-10-28
沙发
发表于 2013-11-11 10:34:01 |只看该作者
  名不符实的壮族地名
   
如果你到广西壮族地区旅游,看到或听到一些壮族地名,请你千万别“望文生义”,否则你将会闹出笑话,或者大上其当的。   
一个民族的社会发展史,除了文物,还可以从它的语言文字(如文字的产生和词源等)里进行探索和求证。然而,壮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即使是古壮字(sawndip)也还是“借用”汉字来创制的,所以它对研究社会的价值就打了折扣。但是,壮族有自己的语言,了解它多少能加深对壮族社会历史的认识。
人群的生存和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地域,为了方便称呼某一特定地点,人们便给它取个代号,这便是地名的产生。因为地名系社会要素之一,所以对壮族地名的研究就是对壮族社会历史的研究。比如,闻名中外的“法卡山”,壮语叫做 “内法卡” ,其中“内” 是“山”的意思,“法” 是“天或雷”的意思,“卡” 是“杀”的意思,所以“法卡山”的实际含义是“天杀山”或“雷劈山”。传说,该山在当地地势较高,每逢雨季,“放电”现象频繁,人畜被雷击死击伤的事常有发生,当时人们缺乏科学知识,对雷的认知不足,以为这是“天殊”,所以给该山取 了个不雅的名。又如,名声远布的“百色”,其字面意思并不是“色彩缤纷”,实际是,“百” 是“口”的意思,“色” 是“码头”的意思,可见百色在“成名”之时已是闻名的河运港口。
据初步统计,现在尚存壮语地名七万多条。正因为壮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书面上记载地名的用字长时间都是使用汉字音译,一方面壮语的语音与汉语的的语音差别很大,另方面各地方言的读音也不完全一致,因此,同一个词(或读音),所用的音译汉字就不一而足。 如田地的“田”就有用“那”、“纳”……池塘的“塘”就有用“坛”、“谭”……  等等。所以,在壮族地名中,同音或近音的不同的字可能意思是一样的;但也有相反的情况,同一个字也许意思完全不沾边。因此,“一举反三”去解读壮族地名,也是不可取的。
壮族地区的地名多以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地理位置、历史原因、动植物、姓氏等等来命名的,下面就以此顺序举列一些典型的“物是名非”的壮族地名。     
以自然环境命名——
首府“南宁”,现在多理解为“南方平宁”,其实在南宁建市以前,已经有了这个地名。“南”(泥土),“宁”(红色),其壮语意思是“红泥土”和“红土地”。因该地域系红土地带。
田阳县的“花茶”,你别以为这是盛产花茶的地方。“花” (铁)〈括号中的字是汉义,下同〉“茶”( 坐垫),所以“花茶”的意思是“铁砧”。因为该地坐落在土质很硬的山坡上,有如打铁的垫砧,故得此名。
德保县的“农院”,你别以为这是农学院的地址。“农”( 森林),“院”( 圈住),“农院”含义是“森林圈住的地方”。因地处孤僻密林中,为森林所围绕,自然环境十分清静、幽雅。
都安瑶族自治县的“林冲”,这与水浒里的林冲毫不沾边。“林”( 水),“冲”( 冲刷),“林冲”应直译为“雨水冲刷”。因该地有条沟,雨水常年冲刷,山沟越冲越大。
隆林各族自治县的“那英”,这和歌星那英毫不相干。“那”( 田),“英”( 石头),“那英”意思是“石碑田”。因该地处于中间立有一块石碑的田块的旁边。
靖西县的“大吉”,此名与“大吉大利”的吉祥语无关。“大”( 河),“吉” (冻冷),“大吉”直译“冰冷之河”。因为该地前面有一段地下河露出地面,河水异常冰冷,是饮用、浴疗颇为理想的水源。
巴马瑶族自治县的“赐福”,这里没有“祝福”的含义,倒是相反的意思。  “赐”( 淹没),“福”( 荒地),原意是“水淹荒芜之所”。因地处河边,古时常被水淹,呈荒地之状。
那坡县的“平等”,并非“自由平等”之意。“平”(平地),“等”(碱),意思是“碱性平地”。因地处泉边平地上,泉水盐味很浓,至今尚未弄清属于何种类型的矿泉水。
河池市的“北京”,显然与我国首都“北京”无任何联系,只是译音上的巧合。“北” 口,“京” (围住),实际意思是“被封围着的关口”。因地处花拢河与刁江交汇口,每逢河水上涨,此地常被水封围住,难以出入。
天峨县的“马达”,与电动机的通称“马达”不沾边。“马”(马),“达”( 跌倒),是“马帮经过也要摔倒”之意。因该处系一座山坡较陡的地方,马队过此常常摔倒,地势十分险要。
南丹县东部的“打狗”,别以为这里“不准养狗,见狗即打”。“打”(河),“狗”(弯曲),意思是“弯曲的河流”。河名,因该河流经南丹境内的河段很弯曲,有“九曲十八弯”之称。
以地形地貌命名——
宜州市的“龙虎”,这里并没有“龙争虎斗”的含义。“龙”(山弄),“虎”(鳖),意为“鳖山”。因该地有一山,形似鳖,独具一景。
平果县的“河池”(与河池市的“河池”同名而不同义),此地既没有“河”也没有“池”,而是一个丘陵地带。“河”(颈脖),“池”(黄牛),“黄牛颈脖”之意。因该处地形酷似黄牛颈脖,景致别具一格。
平果县的“巴掌”,虽与地形有关,但别以为此地地形像人的“巴掌”。“巴”(石山),“掌”(支撑),原意是“支撑在石山上”。因该地处于一形似向上支撑的石山脚下,颇似空中的“海市蜃楼”,不失为美景一处。
百色市的“发达”村,没有“兴旺发达”的借义,却是非常普通的地名。“发”(靠近),“达”(河),意为“靠河”。因该村地处河岸边,因而得名。
东兰隘洞一带的“当衣”,这里没有当铺,无所谓当衣、当帽的。“当”(凳),“衣”(依靠),直译为“靠背椅”。这是山名,该山形似靠背椅,远远望去,仿佛皇帝的坐椅,异常威严。
都安瑶族自治县的“弄奸”,此名十分不雅,但却没有恶意。“弄”(山弄),“奸”(狭窄),意为“狭窄的山弄”。该地处于高山上的弄场,地势十分狭窄,似有“世外桃源”与世隔绝之感。
以地理位置命名——
田林县的“百乐”,与“百事可乐”没有联系。“百”(口),“乐”(下),直译是“下口”。因该地处于板干河汇入南盘江河口的下游,也有“下面码头”的意思。
田东县的“瀑布”村,别以为这里是“瀑布风景”,其实连像样的溪流也没有。“瀑”(口),“布” (泉),意为“泉口”。因该村处于一口泉的上边,便取了个“迷惑”人的地名。
田阳县的“和平”,这里地处偏僻,不会受战争的威胁,也无所谓对和平的渴求,所以取名的出发点与“和平”无关。“和”(泉),“平”(平坦),直译为“平地之泉”。因该处地势较平坦,其间有一口泉,故名。
田阳县的“同乐”,字面上似是“共同欢乐”,其实并不沾边。“同”(田垌),“乐”(外面),意思是“外面的田峒”。因该地坐落在田垌的外面,依托着田峒风光。
宜州市的“拉浪”,拉浪水电站是广西早期有名的中型水电厂,但真正了解“拉浪”的壮语含义的人并不多。“拉”(下面),“浪”(光亮),意为“闪闪发光之下”。但别把“闪闪发光”误解是电灯的光亮,实际上在没有建水电站以前便有了此地名,这是因为该地处在坡脚下的龙江边,而江边有一发光石,身处其间似在仙境之中,因而得名。
天峨县的“豆牙”,别以为“豆牙”是“豆芽”的笔误。“豆”(门),“牙”(助词),口语译为“(是)门呀”。因该地在一个山坳上,远远望去,那山坳犹如一面巨门,气势磅礴,形象逼真,不得不令人由衷惊叹。
都安瑶族自治县的“太乙”,这不是取自八卦中的术语。“太”(地方),“乙”(歇息),意思是“歇息之所”。因该地古时有人开过客栈,为过往高岭街经商的外地客商歇息的地方。
田阳县的“百里”,别以为这里是公路的“里程牌”,该地得名的时候,这里还没有像样的道路。“百”(口),“里”(溪),“溪口”之意。因该地处在溪口的旁边,自有“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怡人的环境。
以历史原因命名——
靖西县的“马力”,这不是电工中的“马力”,而是“路遥知马力”的“马力”。相传,在此地的山坡和洞坑中,人们挖山填洞时得了一金马出力相助,为纪念此马的功劳,便取了这一地名。
宜州市的“地图”,显然,字面不会是地名的本义。“地”(地址),“图”(跌落),意思是“跌落的地方”。因该地有一水塘,过去这里经常有人落入塘中溺死,成了此处小小的“百慕大”,恐惧的心理造就了这个地名。
田阳县的“怀仁”,这与“怀仁堂”的“怀仁”也是不沾边的。“怀”(水牛),“仁”(仍),意为“水牛仍旧活着”。相传,古时候这里有个村子,周围各村的耕牛因瘟疫不断死亡,惟独此村不受影响,仍然活得很好,因此人们便将此名“赠”与此村。
上思县的“大吉”,此名既非吉祥语,也与上文靖西县的“大吉”是名同而义非。“大”(大家、大众),“吉”(合并),本义是“大家团结起来”。传说,约于300年前,贼寇常到此地抢劫,民众损失很大,大家实在受不了,各村便相约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对付贼寇,从而能安然生活。
天峨县的“王存”,看似是人名,其实这里连姓王也没有。“王”(皇帝),“存”(游玩),意思是“皇帝游玩”。传说,这里风景非常优美,过去是皇帝常来休养、游玩的地方。不过,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有中原皇帝来过天峨,也许传说中的皇帝只是当地的“土皇帝”或“国中国”的皇帝,历史上不是有“勾漏国”、“夜郎国”么,传说就在这一带,不失“考古价值”的地方。
都安瑶族自治县的“六中”,别以为这是“第六中学”的简称,或纪念什么“六中全会”之类的。“六”(山谷),“中”(枪支),直译在“(藏)枪支的山谷”。传说,过去(年代不明)曾有一将军败退至此,在山旁的山谷中埋有一批枪支,后来有没有人挖出来没有说,因此传说便成了地名,无疑留下一个让人充满探求欲的谜团。

点评

覃佳生  确实是这样。先有壮语名,后有汉语名,在壮区原生态的地名称呼,应以壮语名来理解才是最尊重事实的。  发表于 2013-12-13 22:0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主题

4

听众

1万

积分

社王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最后登录
2018-9-5
注册时间
2006-5-1
板凳
发表于 2013-11-12 13:08:49 |只看该作者
ndei!

我还活着! 不能抛弃自己,自己把希望留给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3

主题

2

听众

8581

积分

贵宾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6-3-13
注册时间
2002-10-28
地板
发表于 2013-11-12 22:08:22 |只看该作者
以动物命名——
都安瑶族自治县的“可宋”,这与“宋朝”无关,也与“宋氏”无缘。“可”(老虎),“宋”(吼),意为“虎啸”。该地过去是一片深山密林,老虎常在此间吼叫,让人不寒而栗。
大化江南一带的“俄汉”,粗一看让人联想到“俄汉词典”之类的概念,其实非也。“俄”(颈脖),“汉”(鹅),意思是“鹅颈”。这是一山名,形似一只鹅的颈部,长伸入水觅食,形象逼真。
钦州市的“六教”,从字面上,似乎有一个生动的“教人”典故,其实是想当然而已。“六教”(八哥鸟),壮语的音译。该地有一棵大榕树,每年春季,许许多多的八哥鸟聚集到这里筑巢产子,远近无不慕名来观赏。
隆林县的“龙哪”,看似一个诗或歌的“感叹词”,难道这里真出现过“龙”?非也。“龙”(山弄),“哪”(水獭),其意为“水獭之山弄”。此处地形复杂,有许多纵横交错的地下河,富有鱼虾,是水獭经常出没之地。
凌云县的“百劳”,没有“白劳”之意,也没有“重劳”之义。“百”(口),“劳”(蝙蝠),意为“蝙蝠之口”。这里有一个村庄,该村坐落在一个形似蝙蝠的山口上,似乘着蝙蝠遨游群山峻岭。
龙州县的“磨来”,莫名其妙的地名。“磨”(黄牛),“来”(花纹),直译为“花斑黄牛”。此地出产的花斑黄牛,远近闻名,色彩鲜丽,极具观赏价值。
以植物命名——
天峨县的“长寿”,别误会这里是“长寿之乡”。“长”(墙),“寿”(枫树),意为“枫之墙”。此地多枫树,村的周围长满枫树,枫林犹如围墙一般围拥着整个村落,每到秋天,红的海洋中间缀着点点青瓦、白墙、绿树,真可谓“风景这边独好”。
宜州市的“建立”,别以为这里“建立”有什么值得纪念的。“建”(山坳),“立”(白藤),原意是“白藤坳”。这里的山坳盛产白藤,而且是编织的白藤家俱颇具盛名,为人们喜爱的土特产。
马山县的“古今”,与“古今中外”的“古今”牛头不对马嘴。“古”(村名词头),“今”(红兰草),意为“红兰草之村”。这里盛产红兰草,红兰草是五色糯米饭的原料,又是已享有盛名的红兰酒的原料,地与物齐名,极具当地民族特色。
田阳县的“雷公”,民间传说管雷雨的神叫“雷公”,但与此地名无关。“雷”(岭坡),“公”(桄榔树),意为“桄榔树之岭”。因该地的土坡上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桄榔树,座座山岭,远远望去犹如一头头绿色的雄狮,让人惊叹不已。
马山县的“九一”,这地名与数字无关,也不是年代的记载。“九”(藤),“一”(葡萄),意译可作“葡萄沟”。此地靠近红水河边,沿着河的两岸,长满又粗又长的野葡萄古藤,苍苍茫茫,遮护着河岸,令人拍案叫绝。
以当时实况命名——
东兰县的“自由”,边远的山村平宁而祥和,不存在为“自由”而斗争的因果,故此名名与实相去甚远。“自”(四),“由”(游泳),含义是“四处游泳之所”。此地有四口泉水,水温冬暖夏凉,是沐浴、游泳的好去处,据说,还有疗病之功效。
那坡德隆一带的“都杀”,看到这个地名,你别吓坏了,其实“杀”的是敌人,而对自己人是不“杀”的。“都”(门),“杀”(关门),意思是“封杀之门”。这是个山名,此山地处边境,古时常受外敌侵扰,这一带的民众为防备敌人袭击,便在此山设有门,对外敌“扼杀”不论。
横县的“驮丁”,看出什么意思么?不明所以,是吧。“驮”(河),“丁”(叮,响声),意译是“叮咚响的河”。左江的一支流,岸边有一褐青色的大石头,当地称为“乐石”,又叫“驮丁钟”,用石头或其他硬物叩击大石的任何部分,都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十分有趣,人们时常到这大石旁叩击作乐。
崇左县的“古坡”,凡“坡”都是“古”的,现今形成的坡少有听闻,显然此名名不符实。“古”(歌),“坡”(坡),意为“山歌之坡”。壮乡有歌海之誉,无人不歌,无地不歌,在此地呼岜敏山脚下的平坡上,每到逢年过节,附近人们便集结此地对唱山歌,热闹非凡。
东兰县的“达友”,字面上可略解其意。“达”(河),“友”(情人),可译为“情人河”。这里有一条环境优雅的小河,月夜尤佳,每逢节日,附近的青年男女便成双结对来这里以对歌传情,古往今来,成全了多少有缘的佳偶。
靖西县的“个麻”,别以为这里盛产什么麻。“个”(一带),“麻”(来到),意译为“这一带的人们来到”。该地有表演壮语木偶戏的传统,每到出演时候,便吸引附近一带的群众前来观看、游乐、集市,大有北方赶庙会的情景。
以姓氏命名——
天等县的“巴黎”,别以为此地与世界名城巴黎有什么干系。“巴”(石山),“黎”(姓黎),直译为“黎家石山”。因此“黎家村”地处石山之中,居民多为姓黎。
都安瑶族自治县的“内蒙”,与“内蒙古自治区”无关。“内”(内),“蒙”(姓蒙),意思是“住在里面的蒙家村”。当初,该村由蒙氏始建,地处周围各邻村的内侧,周围的人们便如此称呼之。
……
粗读这些地名,有些使人莫名其妙,又如“上法”(意为“铁匠”)、“者革”(意为“浸泡涨大”)等,但解读后却令人会心一笑;有些字面与含意相差十万八千里,如“北京”(意为“围洪口”)、“河池”(意为“黄牛颈脖”)等,解读后使人忍俊不禁;有些字面意思与原义牛头不对马嘴,如“雷公”(意为“桄榔坡”)、“打狗”(意为“弯河”)等,解读后叫人恍然大悟。解读这些地名,真好比欣赏一段段幽默小品,给人带来不尽的愉悦和感叹。
另一方面,壮语地名的取名角度,或以自然环境,或以历史原因,或以地形地貌,或以动物植物,不一而足,如作深入研究,肯定还有不少学问。至于同一个壮语词(音),分别有好几个甚至十几个汉字来“借代”(音译),足见壮语方言读音的复杂性和内涵的丰富,对其的研究必定对了解壮族的社会历史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3

主题

2

听众

8581

积分

贵宾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6-3-13
注册时间
2002-10-28
5#
发表于 2013-11-14 21:42:29 |只看该作者
壮语推荐词汇     
由于壮语方言繁多,加上语言的发展演变,许多人在进行壮文写作时,常常遇到“言难达意”的情况,如知汉意弄不清相应的壮词,或知壮词不知相应的汉意,等等。其实,壮语词汇十分丰富(包括各地方言),只是我们一时不能“对号入座”去应用它。为让大家写作时方便应用,特将已公开出版的《古壮字字典》、壮文古典名著《布洛陀经诗》、《壮族民歌古籍集成》等壮文书籍出现的但未收入《壮汉词汇》的并颇具使用价值的词汇整理出来(含部分已收入《壮汉词汇》但尚未广泛使用的词汇,此类词汇未示以标记)。为了查找方便,按使用习惯分类编排,如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数词,等等,其下又分若干类,如名词分动物名词,植物名词、人体名词等等。同小类的词汇按壮文字母顺序排列。
这是整理者的初步尝试,愿能对壮文写作者有点帮助。大家在使用中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望来信指教!
资料出处:《古壮字字典》;《壮族民歌古典集成》;
    《布洛陀经诗》;《广西使用中草药新选》。
        动词
表示行为心理
aeknaj 不要脸;丢人    aeng  轻佻、逞能
aep   逼迫        aeuqnaeuq  懊恼
aix   扫兴;不喜欢    anyienz   安然
angj    炫耀        angjak    逞能
baeh  讽刺、指桑骂槐  baetniuj  别扭、闹情绪
baiqswz 服输;认输  bex    佩服;拜服
beng   不祥之兆  beu     得罪;冒犯     caebconz  照顾   aeuq     哀求       coegrwz   逆耳、刺耳  coemzcieb[1]  悲伤;凄切
couh[1]    迁就    doxnai[1]   互相恭维
doekdamj   丧胆    doekmeih   陶醉
doekcaetmamx  虚惊    dungxmbouq  惊慌、胆战
feiqheiq   伤脑筋  gigheiq  伤心;伤感      gyaqsoq体统    haemzhaenq  仇恨          hawjnaj    赏脸  hozaeng  心急;性急      hozndaeuq[1]  记恨  hozndaet   哽咽          laengx[1]   无奈   laepleij[1]  窝囊     
lawz[1]  顽皮;横蛮 leuzsiz[1]  不得已         loeklaih[1] 乐观;热情 loengzmiengj[1]神经失常       luenhlaih   污蔑  luenhriuz   谣传          mbaenj 许愿、祷告   mbiengjmbiengq[1] 精神恍惚    mieg[1] 灰心丧气  moengxloengz[1] 糊涂           muenghluenj  毫无所得、失望
myonxcoq[1]  食言     najmbwng[1]  满面愁容
najmeu[1] 一脸惊慌;色变  naeksim    热心、钟情
naenj   耍排场、好打扮  ndaengndieng 自负
ndaengndiengq 傲慢      ngamqnga[1]  不讲道理
ngamhcamz[1] 嫉妒      ngukngak[1]  不听劝阻
ndiujndeh[1] 忸怩      raeksim    挂念
raengrwz  麻痹,粗心大意  roxsim    知心
roxsing   知音    rujraj[1]   糊涂         sainaj[1] 使人丢脸   daeuqheiq[1] 淘气         sawzlaex[1]  礼让    siedsij[1]  吃亏
simcaenz[1]  心胸狭窄  simcuk    知足
simgoeg 野心       simmbaeu  善良;信任别人
simnden[1] (心)不安  soi[1]    背时;倒霉   
utheiq   哀怨   veiqcingz[1] 辜负;负情       vuenyungz 欢乐,幸福  yakdoeg    凶暴,凶狠       yakfaz[1] 难堪      yienzgyauj 聪明;精巧
   表示行动动作
amqriu      暗笑   baezmyaeg   一瞥
baetduet     摆脱   bingj[1]    禀报;禀告
bomzbax     匍匐  bueklanh    不怕死、蛮冲    buenzcux   盘膝坐    byajdin    徒步
cangjmangx   冒失   cienqlienh   徘徊
coemjhoengq   扑空   daejsaekwk   哽咽
diuqleggeg[1](单腿)跳跃  doqrwz     咬耳朵
gaemhbeg     强奸   gaemhndoj   捉迷藏
gaemhseng    活捉   gaenrieng   盯梢
gaenzgaeq    潜伏   gangjvap    耳语
gvaqbywngj[1] 飞快而过  hozgan   渴;喉干
maenhgangj    健谈   moegloek    莽撞
moegloet  有勇无谋   ndemq[1]    看
ndwnngaqngoek[1]默站   ndwnngaqngwq[1] 呆站
myaegraen 瞥见,一瞥   myaizrwi    垂涎
nyoemx[1]    浸    remcieng    (工作)积极
riubamz    痴笑    riu'ij     得意的笑
riumaenj    狞笑    riumbw     苦笑
riumwnh    傻笑    riunyaen    冷笑
saenh[1] 添送(柴火)   sienq[1]   (用手掌)大力打    siuliuz 纠缠;缠身   up[1]     关(门)
vasap    交头接耳  vetbit[1]   反剪(两手)     yaek    嗝吱  yaepda    暗示            yaepsuenq    掐算   yawjronz    看透
   表示劳作
bazbag[1]  奔波劳碌    bae      批挡、抹
daebdaeux[1] (脚)崴    dawzneuz[1] 放哨;了望;监视   ek[1]    辛苦;艰辛    haenqraemx[1] 淬火
lauqhong   缺勤   ndaemsaeb  间种          ndojgik   偷懒  ndojhong   怠工           va'gyaj    偷工减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3

主题

2

听众

8581

积分

贵宾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6-3-13
注册时间
2002-10-28
6#
发表于 2013-11-15 17:08:15 |只看该作者
  表示婚嫁的
aenyienz    姻缘   aeuhaiz  恋爱
aeuyah (男方)结婚   baefinz   (女人)私奔
baiqdangz   拜堂   camyah    (男人)求婚
cuengqsaenq 定情、下聘礼
doxaeu    通婚、结婚
doxiek,doiu   约会   doxrox    相知、知心
dwkbid  离婚  hwnjcoemq 上门         hoizriz  回门    roengzriengh 出阁
   表示动物的
aeuboux (家禽)交配  aeucungj   配种
aeufaen (牲畜)交配   aeulangz   (猪)配种
boklonj  脱皮、蜕壳   buenzboux (蛇)盘卷
cenz  (小)咬(大)   damgyaengq (狗)交配
dawzboux (禽类)交配  gvaengxgvax  盘旋,旋绕
hoizcauj    反刍   linjbyux  惊慌
sauqbauq  (禽类)交配
   意念、术语
anduenh   臆断     angangj    臆说
at    抵押      aux      唆使、指使
auqmanz  勉强      bajaek    把握
bae 批示、批改、批判   baenzcaiz   成材
baenqcienq   周旋   baenqgae   急旋
baenqgeuj    旋绕   baenqluxsae  螺旋
baijbouh 摆布、部署、布置
baiqraen  拜见、拜访、拜谒  banh  枪毙、处决      bangbouj   补助、辅助、周济
bangjhaih   诬害   bangjlaih   诽谤、诬赖、诬蔑
biengzdomx 动荡不安   boedbaih   溃败、大败
boekbienq   反复无常、变化无常
bouqcaeq   布置 caegsuenq   密谋          cuengqrumz 扬言、放空气 dwkfug    征服        epaeu     强求  epgeuz    固执          epnyinh    逼供   euqmanz    强词夺理        euqmengx   强辩   euqrengx   执拗、强辩      habrengz   协力  laemj     失算          laeujbak   失言   nonxek    推诿          riuzmingz   扬名   
rungx     抚养,抚育,哺养
soujgaeuq   守旧  yaem    注音         yienqgaij   调停  yienqmienx  勉励           yoekfeiz  煽动,挑动  yoekyon  煽动,怂恿,教唆      其他
be  重生;并生;连体   bemhbongz  (禾苗)含苞
cabyouq    杂居     caebconz   汇集
comzyouq   聚居     daihsaengq  挥霍
doxbe   紧靠     doxcanj    踊跃
doxdaz   作伴     caeuq 聚集、拼凑、将就
doekbaih 破产、没落、倒闭 doekgyaq   跌价
doekgyoengh[1]中圈套;上当 doekseiq 出生、出世、诞生
dokaeu    榨取     doksaemj   拷问
dwklongj   扁担舞    dwkndaengq  染布
gaiq[1]    压倒;超群  gapbien    汇编
gapfaenh   合股     gapsouj    合伙、搭伙
gatgang[1]  (水)断流   leizdeiq[1]  唆   
lekdungx  忍饥、忍饿   mbaetmuet   埋没
mbegvangq   伸展   menhyouq   留步、再见      nyaixbak  解闷;解馋  nyoegnyamx  摧残、糟蹋
oksaek    出色     ragoek   追溯
raenz     滗      sawqbek   打靶
yawjdij    珍视     yawjhag   见习
yiu[1]    翘   

          名词
   自然界
aijsa[1]     沙滩   byajben   霹雳
byaifwj     云霄   ciuz[1]  (海)洋
dahmbwn    银河    dahnga    支流
diegdeih  山河、河山  diegguek   国土、领土、疆土   dieggumh    盆地    doemmwn   冲积土
doemngawh   淤泥    dong[1]   水滩;瀑布
faengq[1](河、水域的)岸  fugfauz   泡沫       fwjbumz     阴云    fwjbya    霞        fwjhaemh     晚霞    fwjlaemh   云层       fwjlaep     乌云    fwnmoenq   毛毛细雨     fwn'oemq     霪雨    gungxdah   河湾       laengcin     暮春    lwgbag    雹子       lwgrip[1]    冰雹    maxnaux    玛瑙
mboqdanh   喷泉  mbwndaen 天地          naefaiq   雪花   naehang   冰            namhhaj      白垩   namhreq   砂砾土
ndaucik[1]  ndaundeiqbaefinz  流星
ndaundeiqhaemh 长庚星    ndaundeiqhaet  启明星
ndaundeiqsongzmou 北斗星  ndaundeiqvuengz 紫薇星
ngawhrin     青苔    ni       江
raemxfwi   水蒸汽  raemxgienghdat 瀑布         raemxgyaeng   死水   raemxheu    生水       ranghdieg    地带  rinbyamaj   晶石        rin'gyap  页岩,风化片石 rinlauz[1]   方解石      rinlwggvaek   火石  rinmaxluenz  卵石        rinndumj     暗礁   rinraiq    鹅卵石      rinranx     磐石  rinreq     砂砾        rinsignyaz    鸡冠石  rin'ukma    玛瑙石      rinyienh     青石  rinyouz    油页岩       roennou  小路。羊肠小道 roengj     无底洞       rumzgeujgaeq 旋风,鬼头风rumzhaen    大风        rumzhaenq    狂风  rumzhwx    台风        rumzraq     阵风  samfug     伏天        seizoem      盛暑    vanlouh     旋涡
   虫类
ainah[1]     蝼蛄   bek     大蜻蜓
bidhoengz   红娘子   biengzbeihhak 大蜻蜓
canqnam  铁甲虫    daekdaeq,daekgaeuj 蟋蟀、蛐蛐
daekfangz   竹蝗    daekmax    螳螂
daeknomz    蝗蝻    daekruemh   禾蚱
dak[1]     山蚂蝗   doqgumz    地蜂
duzbagmax 大刀螂、马螳螂 duzbiux    竹蜂
duzbyoux[1]  竹蜂    duzdinz    胡蜂、黄蜂
duzdaemjrok  纺织娘   duzdak     山蚂蝗
duzgaeuvaiz  天牛    duzgiengh   牛虻
duzgvingh   龙虱    duzmboenj   金龟子虫
duzsauq    狗蝇    duzyae 蜾蜂、螟蛉、细腰蜂
gaenxcaengh[1] 螳螂   nengzbing[1]  孑孓
nondaihcanq[1]  钻木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3

主题

2

听众

8581

积分

贵宾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6-3-13
注册时间
2002-10-28
7#
发表于 2013-11-18 11:50:59 |只看该作者
人体部位
angj   掌(脚)心    baeh bak    歪嘴巴
baeu    怀抱     buengzda     眼臁
bwndaraemx   睫毛     bwndauz  汗毛、毫毛
byoemcienj   刘海    dabaeu      脚踝
danaj     面子     dawzsaeg     月经
douxnong   脓包      duqbyoem     髻、发髻
dungxbongq  小腹     dungxhengh    腿肚子
dungxnamx   肚腩     fwedlungz   鬓发
goetyied 骨肉 血缘 血统
gumqdingh   驼背
heuhbe   并生牙   lenzded    脾脏      lwgdej;sit   阴蒂    mbagmbaeuj 脑壳 脑袋
ningq     (小孩)阴茎
  医药 疾病
amj       汗疮     baezcij   奶疮
baezcueng    痃      baezding   疔疮
baezgyaeujngwz 蛇头疮    baezhaem   疽
baezhangx  痔疮      baeznou 颈部淋巴腺结核  
baknengz   口腔溃疡   binghlah   流行病
binghlaeh   病例     binghmabag  狂犬病
binghnaiq   慢性病    binghraq   瘟疫
binghvaliux  花柳病    bitfiengj  痱子
biujcez[1]  羊毛痧;标蛇痧
da'bywi[1]  麦粒肿;偷针
caeuz     粉刺、痤疮   caibak    忌口
canjleq   (胛骨)脱臼  dafangzgaeq 夜盲症
dalot,damiek 烂眼边     damengzcing 睁眼瞎
damoiz    白翳      damueg    白内障
daicaemx daicoz 早逝;夭折 dinbit    扁平足
dinlauxbaeg  冻疮
dinro[1]     痧虫脚   dinghmeg   切脉
doek lwghoengz 难产    fagbuen   锛子
fagcuenq     锥子    fagdauz   锉刀
fagfei      推子,飞剪 faggvat   沙耙、半月锄
fagno      薅锄    fangzgaeq[1] 夜盲症  
gaeh[1]     疟疾   gwt[1]      癞疮      ngeuq heuj[1]  磨牙   
nyouhsoemz;nyouhyaet[1]  小便失禁   
vaizba[1]          腮腺炎
  器具工具玩具
aencamj 罩子(竹制)   aendak      托盘
aenlingj   车轮铁圈   aennungxnengh   秋千
amqsuj    暗锁     bazdangq     耥耙
baeh     篦子     baizbit      排笔
baizgouj   牌九     batva       花盆
bauqciengzlad 抬枪     beizhat    草织的扇
beizsen   葵扇     beuzgeng     匙羹
bikmax lwgyienz 子弹  boxbed[1]     风箱       boghog    驳壳枪     bokcungq     枪托
buengz    背篷     buengzse;soei[1] 蓑衣
byoemhbij[1]  稻杆笛  byukmax     子弹壳       caxmbat    大板刀    caxsongbak   双刃刀
caenzgimz   秦琴    caengq    甑子、蒸桶
ciengzlad 抬炮、铸铁炮 cikgagoz  曲尺;角尺     daehbakmax   马口袋 daehbeq     挎包        daehnengq  腰袋    daehmuengx,daehsaeng 网袋    daengbyoq  电石灯   daenggingq   风灯        daenggingh 灯盏台灯  daengqdog   高脚独凳      daengqgeg  矮脚小凳 daengqgiengh[1] 木耙         daihgaep  粉枪   dangqdaeuj   熨斗         dauqgen   袖套   diu      矛          doengzleij 铜仙、铜元  doengzset    水枪(玩具)   doengjgvih 抽屉、柜桶  dukdungx    篾黄       duknaeng  篾青  faekcungq    枪套、枪壳       gaq[1]    小坛子  gangloz[1]   大畚箕        geizgyaeng 土围棋    giuq[1]     提篮
guek[1]     锄头    gvi[1]    大碗;海碗
gyaepndij[1] 尖顶竹帽   gyungjgingj[1] 货郎鼓
lienghyiemh 花罗伞   mbuengjciengj[1] 吹火筒
mezsienq   鱼标   ngeihyienz[1] 二弦;二胡   
nuj      弩    roegfit[1]   鸟形陶哨子
saemq[1]    捕鱼罩  saeng[1]  罾(四方架鱼网)     so[1]    铁锹   sokleih   鱼床          wq   摇篮   yienghiq[1]  唢呐           yiuj[1]     谷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3

主题

2

听众

8581

积分

贵宾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6-3-13
注册时间
2002-10-28
8#
发表于 2013-11-21 11:17:31 |只看该作者
  食品
begbien   白切    bingjgan    饼干
ceizraemxrouh 水圆、汤圆、元宵
daeuhseih    豆豉
dangzhaeux   麦芽糖    dangzliu    糖浆
dangzrin    冰糖     et       蕉叶糍
hauxgyaeq  蛋白    ngaizboemz  烂饭   
ndokngveb  软骨    ndoksengh  排骨
  服饰
baengzco    粗布    baengzdoj  土布
baengzfaiq   棉布    baengzgop  滚口(滚边)布
baengzsei   丝布、丝绸
buhbauz   袍衣    buhbeu    单衣
buhcapaek   大襟衣   bucunghlaeuj 大衣
buhgaed    (女)内衣  buhgengud   短袖衣
buhgoeb    夹衣    buhgopbien  滚边衣服
buhhozgyuh   无领衣 buhmaeng 土布衣服       buhmbengq、buhmbangjmbaek 背心(衣)            buhraez  长衫、长袍、旗袍  buhranghgunz  连衣裙
dangzvaq    裤裆     dapmbaq    垫肩、托肩
dapmyaiz 口水围、围嘴儿   dox      围裙
faiqlaux    粗纱     faiqgveih   籽棉
faiqnoh    皮棉     henghgeuj  绑腿
   抽象名词
aiqcingz    爱情     anqcingz   案情
baijdaeuz   气派、派头   baknyinh   口供
bienca    偏差      cenxcoegda  眼中钉
conghloemq  陷阱   saehfei  是非         sawsangh 诉状;诉讼书
   其他
aenrengq    根瘤     aensujfwngz 手铐
baengzbonq 裹尸布  baengzgawq  凭证、凭据、证据
bauei   胎衣、胞衣    bauqbing   炮兵
bauqngoemx  哑炮   begcih    白字、别字、错别字
bi'gyai   前年      bi'gyaihaenx  大前年
binaengz   往年      birawz     大后年
binggienz  兵权      bitcik    笔迹
biuciem   标签      bohfeiz   火种
byoi   棉纱      byuksaenq  信封
caenh   玻璃酒瓶    ceijbyakgyaeq 拷贝纸
ceijmaez   草纸      cienzat   押金
cienzgoek  老本;基金   cienzlok   压岁钱
cienzrei   私房钱     cienzsawj  零用钱
cienzsoq   金额       cienzya   不义之财
cohnoix   小名、乳名    cohsaw   学名
conghroh   漏洞      conghroengj 无底洞
cuengqbyaij 大便(雅称)  daeuhrenz 火灰      damzraih 顺口溜、绕口令 dangdien   露天         foenqfeq[1] 灰尘网
fwengaz[1]  哀歌;挽歌    gengxdou[1] 门环
mbuengjciengj[1] 吹火筒    naqci[1]   车辐条
        称谓代词、名词
aenvunz    恩人   bazfwx   野老婆       bazgoek 结发妻子  bajliuz    妯娌         banlaux   前辈、长辈
banlwg     子辈     bawxbyok  童养媳
beixngaenz   情哥     bing'ex   无名小卒
binggeq    兵痞     binglauq  散兵游勇
biubing    标兵     biujmoq   情哥
bohdanh[1]   男亲家    bohgeiq 干爹、契父、义父
bouxbanhbiengz 流浪者    bouxdiemjyaet 奸细、探子
bouxfatlih 女美容师   bouxgauq  原告
bouxgojdoeg  孤独者    bouxgwnvunz  吸血鬼
bouxminz  人民     bouxsimmaeuz 野心家
caeglauq    穷寇     caengj    魔鬼
daxhoiq    丫头、婢女  daegdog   光棍
daihciengqgun 大将军   dojgoenq   痞子、恶棍
goenggyok[1] 鳏夫      gunmax   军马
gunminz   军民
gvang[1] 男情人;男友    gyahoh   族亲
lauxyi[1]   老爷      lwgva[1]  双胞胎
mazlaz[1] "破鞋"(坏女人)
mehdanh[1]  女亲家     nwjnangh[1] 处女;黄花女
namznawx  男女      saugim[1]  情妹;妙龄少女   souqcaiz[1] 秀才      saundwi 难出嫁的老姑娘
yahcoemq 招婿娘
yahdoengz;nuengxngaenz;youxnoix[1]  女情人
youxding 离过婚的情人
youxbyai 新情人     youxgoek[2] 旧情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3

主题

2

听众

8581

积分

贵宾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6-3-13
注册时间
2002-10-28
9#
发表于 2013-11-23 17:22:22 |只看该作者
   形容词
   心理
awq     腻      buiz     清闲
ciemce   吝啬     mukduk    糊涂
sim'awq   恶心
   色味
aeuj      紫色     bax     愚蠢、笨重
banh     鲜艳     bik     蓝色
haeudau   哈喇味    hom'unq   清香
  形象
aeng    轻佻;逞能    bakbyaengq  直言不讳
bakcumh   噘嘴      bakmengx   能言利嘴
baknaek   沉默寡言     bizbou    虚胖
buemxsuemx  丑陋     caxcemx (猪)丑陋
caxgyang   健壮     caxmboeng 丰满
caxyaep   飘逸     caxyaem 美丽;漂亮
caxyan  端庄       caxyeh (少女)羞容
caxyiengh 凶恶      ceqleq  (女人)多嘴
cietdoh,gietdaek 缺德、作孽
gvisiuq   闺秀
ndongqcangj[1] 光彩夺目   saegsoemx[1] (衣着)不整齐
siuxdiuz  艳丽
yakfaz[1] 不体面;不雅观   yangzreuz[2] 苗条
   形态
bienbik    偏僻     bienhleih   便利
bumj[1]  (物件)钝     byaenz[1]  (刀具)崩缺
cingxgvek   晴朗     cingxyax  幽雅、清雅
daemlaemz[1]  绝路     gan[1]  干渴;口渴
genq[1]    猛烈     hoenghdungq[1]  热闹
             副词
ajlah      万一
baeq[1]   如何;怎样    baenzbaenz   反正
bizbwnz[2]   频频         
caiz[2]     在于     citgeiz  了不起、稀罕
dajdingh   纵使、即使、哪怕
dingding[1]   偏偏
gaetgyang[1]  千万     ging[1]     一旦
itciengz[1]   既然
lengqbouh[1]   也许     mbouj leuzsiz[1] 不得已
mienh[1]  一边;一面     naenghnaih[2]  宁愿
sawz[2]     如      swh[2]     似;像
             数量词
ae    个(中年男人)   bouq    10(里 )
camhcej   暂且
cangz  10个(碗,蛋,糍粑等  cibcukcib   百分之百
dah     个(姑娘)    daeg   个(青年男人)
deuh[1]  10斤(米)
ndaen  个          nyih[1]  二;双
ngingq[2]  枝,桠(小)  ngingh[1] 枝(细小)        san[1]  堵,面(墙)
        成语、习惯语(部分)
aekgaeb  胸怀狭窄    aengjsaeng   嘻皮笑脸
bazbad bazbed[1] 劳碌奔波
bazlwtbazlw 三心两意、心不在焉
baebae dauqdauq 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baebae mama 反反复复、重重复复
bak cim dingj laezcuenq[1] 针锋相对
bak unq bak van[2]  甜言蜜语
bak van sim caq[1] 口蜜腹剑
beng[1]    不祥之兆
cax roz so hed[2] 破铜烂铁     
caezsim habrengz[1] 同心协力
caengh mbouj Naek dem doz[1] 适得其反
cet gwnz cet laj[1] 东游西荡
cingqging cingqsoq 正经八板   
daeh baklai 搬弄是非
daegdi daegdaenh[2]  无可比拟  
dangq boux dangq youq[2] 天各一方
dapdin gazfwngz[1] 碍手碍脚
doxndei doxgyau[1]  心心相印  
dujliz dujlaih[2] 花团锦簇
ep meuz gwn meiq[1]  强人所难  
fouz son fouz gyauq[1] 无人管教
fwzlwt fwzlw[2] 悄无声息;荒无人烟   
gag guh gag bo[1]   自作自受  
gag dawz reiz hwnj gyaeuj[1] 自讨苦吃
gangj ngvizliz ngvizlinh  口若悬河
gangjnyimznyimz;damzyaemyaem[1] 窃窃私语
geb dungx geb saej[1]  忍饥挨饿
gwn haemz gwn hoj[1]  含辛茹苦
gyaux hwnz lib haemh[1] 夜以继日  
haeunyit haeunyi[2] 臭味难闻
hanzsim hanzheiq[1]  白费心机
hoendoenx ndawsim 心烦意乱   
lawzlwnz lawzlanh[2] 吊儿郎当
leizdi leizdeiq[1] 喋喋不休
lwgda doxyaem[1]   秋波传情
max gaenj nanz haeuj singz[1] 欲速则不达
miuzyoux miuzyiuz[2] 青春花季
moeksoemj moeksep[1] 心烦意乱
mbwnndei mbwnraemx 风调雨顺     
miz lai miz daih 财源滚滚
naeng cungq lek roeg[1] 打草惊蛇
naengh yawj max doxdik[1] 坐山观虎斗
naek yinz naek sienz[2] 情亲意切  
ndaenggon fwngqfwngq[1] 得意洋洋
ndaenggon mbwtmbwt[1] 洋洋自得   
naicoenz naihot[2]   语重心长
ngoenz gvaq ngoenz vangjvangj[1]  虚度年华;无所事事
ngoenz laep ngoenz haemh[2] 日以继夜
raemxda roengzyixyaex[2] 泪如雨下
riuzfoed riuzfwx[2] 沸沸扬扬
rox daiz rox demh[2] 能说会道
siksinz sanqdanh[1] 支离破碎     
simngeiz ndumjndiem[1] 三心两意
va dwenxdwenx[1]   鲜花盛开     
vaenj lumj Daisanh[1] 稳如泰山
vetvang vetreih[1]  纵横交错     
vijsij nanz naeuz[1]  苦楚难言
vunz naeuz mwngz hix wx[1] 人云亦云
yaemjyw yaemjywk[1]  犹豫不决
yienqca yienqcak[1] 自怨自艾
         迷信、神话用词
baizvih     牌位     beigeiq      碑记
beimoh       墓碑
bengbwi[1]    祈祷   betgvaq    八卦
bohmiuh[2]     菩萨  boekgvaq    卜卦、占卦
camyaz       求仙   cukfaenz    祭文
duzbangq[1]    天狗   dwk gauq[1]   卜卦
faedlaux[1]   佛爷     fanz[1]    凡人
fangz doz[1]   鬼弄     fwiz fangz[1] 拜神
ganj[1]   (师公道具)笏   guenyaem[2]  观音
lauxgun (太上)老君
ndin[1]    下界      ringjbaed[2]  神龛
saenznoengz  神农     singsuk   星宿
vanzaen[2]    还愿     yahvangz[1] 麻雀的始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3

主题

2

听众

8581

积分

贵宾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6-3-13
注册时间
2002-10-28
10#
发表于 2013-11-25 11:40:23 |只看该作者
    带附加成份的词
壮语实词附上某些没有具体意义的词尾,就派生出新意或加强了原词的修辞色彩,但各地所附加的词尾不一定相同,以下附录一部分,以供使用时参考。
angqbaxrumh  乐滋滋
angqloekyoek  很乐观  baebixboeg (马)嗒嗒地去
baegixgix  成群结队走  baelaemxlet 飞快地走
baelixlet  飞快地过去  baenqgyaxgingx 忙不歇
baenqgyaxgyaed 团团转
biufiegfieg  奔跑如飞  bonghsatsat 跑得急又快
byaijbixbwnz 走不稳状
byaij daekbit daekbat 走得哔叭响
byaijgongxgongx 抖神地走     
byaijyaemzyaemz 轻快地走
caemhca raezhit,caemhcit raezheu 突然惊叫
caeuzlwg caeuzlan 众儿孙     
cengyaek cengyeq 争吵不停
cifijfij (风)习习地吹
cihca cihcag (咬)吱喳响     
cihgyaed cihgyaeh 唧唧咭咭响
cimreuxreux  目不转睛      
citgaxlux 淡(无味)得很
comzruxrux 成群地围拢      
dabgaxyet 层层叠立
daej gaxyaek gaxyaeuz(gaxyenz) 伤心地哭泣不绝
daemqbaxliemh  低沉沉
daengz yixyaeuz 陆续到来
daengz nixnengh[2] 鱼贯地来     
daengh bob    啪嗒摔倒
daeujyixyaeg[2] (泪)急涌出      
daeujyixyaeuz[2] 泪如雨下
dai daxnai daxlied 死得硬邦邦   
daidaxreh[3] 昏倒在地
damzbyoenxbyoenx 唠唠叨叨     
diemcaw foxfox[1] 呼呼喘气
diemzawq[1]   特甜   ditbywngj[1]   飞速弹出
diuqbyoxbyox[1] 蹦蹦跳  doeddwqgywq[1] (眼)突出状
doekbyobbyob[1] 落纷纷  doekbyux[1]    噗地落下
doekdek[1] 惊恐的叫声  doeksaebsaeb[1]  细雨纷飞
doemqrujcaj[1] 哗啦倒下 faengzfwz[1]   沸腾;欢腾
fouzmbiengjmbiengq[1] 踉跄
fwzgaxlemh[2]  空悠悠  gaxgoek[3]    孤零零
gaxndei gaxndei[2] 好上加好 gyaejlihlinh[3] 病沉沉
gaenringqringq[1] 紧紧跟随 gag guh mywmyw[1] 独来独往   geq gaxngeiz gaxngoengq[2] 老态龙钟   
genqgvangjgvangj[1] 硬帮帮 getlihraez[3]  病泱泱
gitfaxfax[1] 急急地流   
gozngaek gozngauj[2] (物件)弯弯曲曲
goenjcanzcanz[1]  非常嘈杂
goksanzsanz[1] 潺潺响(有回声)
guhngihngaz[3]  忙不停
gvaqfwx gvafax[2] (风)呼呼地刮
gvaekdaekdex[1] 的嗒划(火柴)
gwnsux gwnsax[2] 大吃大喝
gyaxgedged[1]  极孤单
gyaenfoxfox[1] 呼噜地打鼾
haengjhwthwt[1]  喜孜孜  hamzbyumxbyumx[1] 特咸
haemzlizlaex[3] 怒气冲冲  haemzlizlingh[3] 大动肝火
haemzndwkndwk[1] 苦不堪言 haemzrangxrangx[1] 异常苦
haigahriemh[3] 哩哩地开  handihdad[3]  连连对答
hauqdihdanz[3] 喋喋不休
heiqlixlinz[2] 频频叹气
heungit heungi[2] 青悠悠,绿油油
heuh'i'ok[2] (猪)咔哇叫  heuh'i'ux[2]  (鸡)咔喔叫
heuhngoek heuhngoek[2] (乌鸦)呀呀哀叫   
heuhvetvet[1] (鸟)啼啾啾 hoengqbahgyaep[3] 空攸攸
hoengqvatvat[1] 空荡荡   homyixyeux[2] 香喷喷
hwnjloedloed[1] (烟)不停地冒
hwngqdigdig[1] 很闷热   laecanzcanz[1]潺潺地流     laecexcex[1]  潺潺细流  laelihleq[2]  细细脆流      laesixsez[2]  沙沙溪流    laemxdaxlai[3] 扑地倒地
laemxsenxsenx[1] 快要倒下  laepbaxliq[2] 黑麻麻
laepmok[2]   雾蒙 蒙   laepmumqgyumq[1] 黑蒙蒙    larpnyaenz[2] 黑森森
laepnyaengjnyaengj[1] (天)黑麻麻
lauzlwd[1]   (肉)很肥
lingqgaxle[2]   好陡  lingqlaujlauj[1] 很陡      luenzlujluj[1]  很圆  luenhgoenjbumz[3] 乱糟糟     luenhgoenjcumx[3] 乱纷纷
lwedyaenghyaengh[1] 血淋淋
mabyouxbyoux[1]  急急回转
maroemjroemj[1] 慢慢走回
majngotngot[1]  茁壮地长
maq gaxit gaxei[2] 浸来浸去
maenjlixlingh[2] 闹喳喳  maenjwjwj[1]  嗡嗡响      meihbaxsieg[3] 乐滋滋  mbinfwqfwq[1] (禽)快速飞翔    moenqfixfo[2] 雨声沙沙  moenqsixsaeg[2] 雨声淅沥    moenqsixsaez[2] 细细雨声 myoxmyadmyad[1] 模糊不清    naekgaemxgwnz[2] 沉重重  aenghgaxngoengq[2] 狗蹲状
nauhfaenxfaenx[1] 闹纷纷  nauhsizsax[1]   嘁喳闹
ndaetfwtfwt[1] (林)茂密  ndaetndiqndiq[1] 紧紧实实
ndeigaxyat[2]  好得很
ndingngit ndingngi[2] 嫩红嫩红
nditlihlinh[3] 烈日逼人  ndoqndamqndamq[1] 光秃秃
ndukndatndat[1] 腐朽不堪  ndukndiengq[1] (放)不平稳
ndwngwtgwt[1]  呆呆地站  ndwnjgyoggyog[1] 不停地咽
ngaeungatngat[1] 很弯   ngaeuzngwdngwd[1] 很光滑
ngamqnemz[2] (最)正合  ngauzcienxcienx[1] 摇晃晃    ngonzngongj[1] 眼睁睁地看  nityaujyauj[1] 冷飕飕      nyabaxnyat[2] 野草杂乱 raezroengxrangx[1] 垂吊不整   raemhbuxya[2] 阴蒙蒙  raeuzriqraed[1] (说话)流利
raeuqbixbwnz[2] 狂吠不停
raeuqcaenxcaenx[1] 汪汪地吠
raizgveuhgveuh[1] 斑纹点点
raizganz raiznyeiq[2] 枯枝斑斑
raihgemhgemh[1] (爬虫)慢吞吞爬
rangfwngqfwngq[1] 香气扑鼻  rangfwtfwt[1]  香喷喷
raurumz vabvab[1] 哈欠不停  rengxlihlid[3] 天大旱
rihbyoegbyoeg[1] 流簌簌
riengzdwenxdwenx[1] (果实)累累
riengzningjningj[1] (小孩)紧跟
rimmyabmyab[1] 水满欲溢  rimfabfab[1] 水满盈盈     riubaxlangh[3] 笑哈哈  riubaxsih[3] 忍不住一笑      riunyixnyaengx[2] 笑盈盈   riuyixnyumj[2] 笑吟吟
romhbuxyai[2]  天蒙蒙亮
rongqrangq[2] 细脆的金属碰撞声
ronghyenzyenz[2] 亮闪闪
rumzfixfax[2]  风呼呼猛吹  rumzfixfex[2] 风呼呼轻吹
saeratrat[1] (马)不停嘶叫 saetbyoebbyoeb[1] 笃笃奔驰
saetyixyeux[2] 频频地跳  sanggahyaiq[2] 高高地(挂)
sekgahvaeb[3]  咧咧地裂
sengxsatsat[1] (树叶)稀落
soenxgvaixgvaix[1] 踉踉跄跄
saetbingxbingx[1] 蹦蹦跳跳
siengjmyubmyub[1]  非常想念
suek gaxyik gaxbwnz[2] 扎来扎去  
suenqsi suenqsi[2] 极其吝惜  yaemyetyet[1]  阴森森
vanyetyet[1] 甜津津  yaepgupgup[1] (眼)频频眨      yakfaz yakyiengh[2] 大失形象
yiengjbizbyanz[1] 啪啪响
yiengjbitbet[1] 哔叭响  yiengjbongzcaek[1] 嘭嚓响
yiengjbyopbyop[1] 噗噗响 yiengjdwkbob[1] 啪嗒摔响
jiengjlixlinz[2] 响哩哩  yiengjloengzcax[2] 喳啦响
yiengjloengzlangq[2] 咙啷响
youqbuxleq[2] 自然自在地  youq gwxywg[1]  安然自在

编者按ij Faz 做了一件颇有意义的工作。日月如梭,壮文恢复推行已近20年。这些年来,壮文出版物所使用的词汇多囿于《壮汉词汇》(而这部书发行面也不甚广)。壮语这第一本此税虽涵盖了丰富的词汇,但它还存在着令人不甚满意的错漏。令人遗憾的是,进一步丰富和规范壮语词汇这样重要的工作。至今没有人给予关注。为了改变壮语词汇“停滞”不前“的状态,本刊毛遂自荐,为这项工作做点有益工作,在刊出 Lij Faz 所整理材料的同时,即向广大壮语文爱好者征集尚未推荐使用的壮语词汇(新借词不用推荐),来稿以壮汉对照形式书写,最好注明出处,属于方言的请注明使用地域并附例句。符合推荐的在本刊刊出(稿费从优),供有关作者选用。并欢迎读者来信提出在翻译中(包括壮译汉、汉译壮)碰到不好处理的词汇,由编辑部或请专家给予简要解答或规范建议。谢谢大家的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3

主题

2

听众

8581

积分

贵宾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6-3-13
注册时间
2002-10-28
11#
发表于 2013-11-28 11:06:25 |只看该作者
网民心中的壮文
     (网络论坛观点综述)
一、事出有因
前不久,在互联网上有人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壮族真的有民族文字吗?
他引述一有位美国学者写的一篇论文,讨论壮族三种文字的不同含义和作用,于是有所启发,就是:壮族到底有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
他的观点是:
有不少人认为,"方块壮字"是壮族的民族文字。仔细琢磨,似乎不妥。原因是这种文字是壮族文人所造,主要为壮族道人、文人(懂得汉字的壮族人)所用,绝大部分壮族同胞是不认识也不使用的,因而不是壮族的通用文字。再说,壮族人管这种文字叫做"sawndip",意思是"生字",也就是尚未成熟的文字,壮族学者则把它叫做"土俗字",意思可能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文字",可见它在壮族人民心中的身份和地位。把它叫做"方块壮字",冠以壮名,其实是壮族学者为了区别"拼音壮文"而作,因这样的起名就顺水推舟认为是壮族的民族文字了,显然有些草率,难以服人。拼音壮文是上个世纪50年代中苏专家合作的学术成果。这一成果被国家法律所承认,但在推行过程中却碰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也就是说,壮族人民并不买这个帐。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语言学家把这个"帐"进行了"科学的"改写,接着再大力推行。几十年来每况愈下的事实证明,壮族人民也不买这个新帐。那么,一种不为民族所喜闻乐见、爱不释手的文字,一种不为民族发自内心接受并使用的文字,能否称为该民族的民族文字,似乎就值得商榷了。 所谓第三种文字,就是现成的汉字以及按照"六书"构字法创造的新字组成的文字体系。这个文字体系似乎目前正在研制之中。它的特点是大量采用汉字,壮族人学会了这种文字就意味着学会了汉字,而且,在使用当中不会遇到壮语诸多方言的障碍,就像汉字不存在汉语方言障碍一样。问题在于,这种以汉字为主的文字叫壮族的民族文字是否适宜?壮族人民是否买帐?汉族人民是否乐意?国家法律是否认可?综上所述,壮族似乎迄今尚未拥有自己的民族文字。
    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围绕"壮文"这一议题掀起了激烈的争论浪潮。
当然,反对的声音占了上风。
首先,就有人不同意"第三种文字"的说法:严格来说,第三种文字(简化壮字)只是方块壮字在用法上简化以后的延伸而已,甚至可以看作是属于方块壮字的范畴。我想,壮族人在用方块壮字与简化壮字的方式是一样的,区别在于古代壮族文人使用的方块壮字是以自创的土俗字(sawndip)为主,汉字为辅,而现代壮族文人使用的方块壮字是以汉字的音训为主,夹用少量土俗字(sawndip)而已。
    其次,对于"买账"一说,不少人严肃指出:对于所提到的中国"大力推行"壮文与壮族人民对拼音壮文"不买帐"的看法,我也不能赞同。原因是,我认为壮族聚居区内,根本没有真正大力推行和普及过壮文,广大壮族人民并没有接触过壮文,所以不存在买不买帐的问题。 因为包括从小在壮族聚居区长大的我本人在内,从来没有接受壮文教育的经历,也从来没有感受到壮文在任何社会层面上有过普及。一种文字的成功推行,与该文字的推行工作、法律环境、社会对之的使用有密切的关系,壮文在结束实验阶段以后,并没有在壮族地区所有小学、中学普及开来,社会上的新闻媒体、各个机关单位也都没有普遍使用壮文,而政府本身则一再忽视壮文的普及工作,无形中扼杀了壮文赖以生存的社会空间,所以毋庸讳言,壮文的失败与其本身的特点都没有什么关系,而与壮族社会自古以来长期以汉文为主要媒介,现代壮族社会缺乏民族意识、缺乏推行壮文所需要的立法保护、政策一贯支持、资金大力投入等因素有关系。将拼音壮文推行的失败,归咎于文字本身,而看不到文字所赖以生存的社会条件,我认为是本末倒置的。我认为,壮文的推行,缺少有利的社会因素,任何形式的文字都不可能取得成功。
    关于壮文"自生自灭"的问题。那位网民说,事物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的。如果某种事物注定要自生自灭,那万能的布洛陀也没有回天之力。有人反驳说,我觉得自生自灭论,只能说明一个人没有抗争意识的软弱表现。很多人赞同拼音壮文方案,是因为经过讨论交流感觉拼音文字相对于方块字比较容易学,在一个本民族语言不是主流语言的社会里,尽量降低学习难度是必要的。当然我并不认为学了声母韵母就能掌握本族语言,一样要积累,但比较方块字来要经济的多。问题不在方案的好坏。群众不接受,任何方案都没有意义。是否说推广难我们就可以不去努力了呢?是否我们就此看着民族文化消亡下去呢?你说"让该死的事物顺其自然而死"也许你为之贡献了一辈子到头来还是成效不大,于是就失望、消极?我们是不灰心不失望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传播的普及和有效,语言的推广是大有前途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壮族地区经济圈的形成,内部交往的密切,本民族语言对于交往会越来越重要,群众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字会成为一种需要,所以现阶段的困难是暂时的,加强民族意识,从我们作起,加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同时,努力促进经济发展,我相信壮族的文化会得到发扬光大!谁愿意自生自灭,那任之由之吧,反正这个世界还有很多贝侬要继续奋斗,没有人愿意挽留失去斗志的懦夫的。说壮族没有民族文字,实在过于武断!历史上,
越南也是没有自己文字的;在古代,他们使用借汉字组成的古越南语书写他们的历史。但是现在,新的越南语却是用法文拼音创造出来的拼音文字,一样用的很好,而且也已经被世界所接受。所以,我认为,只要我们愿意,愿意学,愿意用,愿意推广,拼音壮文一样可以被广大壮人所接受的!我们要证明给别人看,法定壮文一定会被人民群众接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1

主题

5

听众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5-12-14
注册时间
2008-7-4
12#
发表于 2013-11-28 12:21:10 |只看该作者
越南也是没有自己文字的;在古代,他们使用借汉字组成的古越南语书写他们的历史。但是现在,新的越南语却是用法文拼音创造出来的拼音文字,一样用的很好,而且也已经被世界所接受。所以,我认为,只要我们愿意,愿意学,愿意用,愿意推广,拼音壮文一样可以被广大壮人所接受的!我们要证明给别人看,法定壮文一定会被人民群众接受!——就是这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3

主题

2

听众

8581

积分

贵宾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6-3-13
注册时间
2002-10-28
13#
发表于 2013-11-29 23:00:04 |只看该作者
二、网民的成分构成
    下面是《壮族在线》调查的情况:上网的人群中--
按文化程度:中学以下5%  中学或中等专科毕业或在读生 5%  大学毕业或在读大学生          80%  硕士或在读硕士研究生 10% 
按民族成分:壮族  75%  布依族 10% 汉族  10% 中国其他少数民族 5% 
按来自地区:广西 31.2%  贵州 6.2%  中国内地其他省份、自治区、直辖市          56.2%  中国港澳台地区 6.2% 
按所掌握的方言:壮族北部方言人•布依族人  29.1% 壮族南部方言人•岱族•侬族          41.6% 壮人之外其他壮侗语族民族  4.1%  汉族北方方言人  20.8%  汉族粤语方言人 4.1% 
从上述数据可以明显看出,参加"壮文"议题讨论的人,大部分具有大学文化,大部分是壮族。值得注意的是,来自广西以外的网民竟占半数以上;掌握南壮方言的人数竟也超过掌握北壮方言的人数,而壮文却是以北壮方言为基础的。于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壮族的知识分子是很关心自己的民族文字--壮文的!散居在广西以外的壮族知识分子同样也是很关注壮文的!另外,非壮族、非广西的人对壮文也是拥有浓厚的兴趣和期盼。可见,壮文还是拥有深厚的社会基础,还是拥有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的。因此,我们不能"小看"壮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3

主题

2

听众

8581

积分

贵宾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6-3-13
注册时间
2002-10-28
14#
发表于 2013-11-29 23:02:06 |只看该作者
三、壮文方案之争
    壮族需要有自己的民族文字,这几乎是所有人(包括族外人)已经达成的共识。但是,对于拼音壮文推广了数十年而徘徊不前的现状,不少人对"壮文方案"产生了怀疑。基于此,
『壮族在线』做了有关调查,结果是:
     您对当前法定壮文的看法是?  
1.不需要改革,已经很完美。6.392%   2.需要改革,支持进一步完善拼音壮文方案。23.918%
3.需要改革,支持启用规范的古壮字(方块壮字)。32.784%  4.需要改革,支持规范民间的简易汉字壮读方案。32.165%  5.需要改革,支持创造与拉丁字母、汉字无关的独特的壮文方案。4.742%  (此数据摘自2003年9月24日)
    有趣的是,支持拼音壮文、支持古壮字、支持汉字壮读不相上下,各占近三分之一;只有不到5%的人提出创造"新壮文"。但是,从数字的表面看是各方势均力敌,而从讨论的内容看,拼音壮文是略见优势的。
一种观点认为:重新规范,感觉万全其美的办法是没有的,伤筋动骨的规范是不太切合实际的。按当年北大教授王力先生的说法是,一些人不认同拼音壮文主要是怕另外创制一种文字他们难学会,成了壮文肓而不光彩。 对拼音壮文的改良是换汤不换药、走死胡同的路子。壮族面对文字问题不是壮族独有的问题,任何使用拼音文字的民族都会遇上方言土语的差別,只是我们刚好身处于世界上仅存的非拼音文字圈中,才觉得这问题很特別。如果使用文字风气盛行,文字使用量大进程就会很快,如果没人尝试、没人使用,进程自然就停滯不前。现阶段如果在官方场合或在壮文学校中教学使用壮文,但在民间宜先以提升群众使用壮文的积极性,不应太強调正字、规范的问题。毕竟如果大家都会说差不多的语言(壮语各方言土语),要理解其他的拼法不会太难。过分强调理论的正确性科学性徒显和人民群众脱节。民众不用的话,再科学的方案都是纸上谈兵而已。其间,有人贴出云南推行壮文的情况:云南在开展壮文推行工作中,不仅推行着国务院批准推行的壮文(下称新壮文),而且还试行着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委创制的《文山壮语拼音方案》(下称「文山方案」)和邱北县使用的方案(下称「邱北方案」)。从时间来看,最早推行的是新壮文,从1984年开始;「文山方案」和「邱北方案」均是1986年开始试行,但延续最长的是「文山方案」。新壮文以壮语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广西武鸣话为标准音,云南壮语既有北部方言,也有南部方言,语音特点与标准音都有一定差异。这样,云南壮族在学习本民族文字中,不管是南部方言区的还是北部方言区的,都觉得不方便。出于这种考虑,文山州民委于1986年正式试行了《文山壮语拼音方案》,该方案也以拉丁字母为字母形式,设计者认为可以照顾云南(主要是文山州)各方言土语的需要,在拼写方面比新壮文更能准确地反映各方言土语的需要,因而,这套方案经文山州民委公布后,即开始推行,主要在文山州内五个县试验推行工作,既搞学前班试点,也进行社会扫盲,还在小学一年进行双语文教学试验,并且曾经不定期编印过报纸。「邱北方案」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新壮文不太适合表现邱北土语,而邱北土语语言特征大部份与布依语相同,用布依文比用新壮文更能准确地描写邱北土语,因而觉得学习布依文比新壮文容易,但布依文毕竟是外民族的文字,潜意识认为放弃本民族文字而学习使用其它少数民族文字,似不妥当,所以就采取这样一种方式。诚然,云南的三种方案还是离不开"拼音壮文",只是对拼音壮文进行了改良。话再说回来,就算是推广方块壮字,也不见得人人接受,同样会遇到拼音文字所面对的问题。所以,现在只要锁定目标,就一直向前,排除各种人为因素,这样,不怕推广不了。
于是呼吁:我们应该坚决地推动拼音壮文的应用和发展,不需要再犹豫。这跟未来可能出现的其他形式的民族文字没有根本性的矛盾。现在就学,现在就用,这才是最重要的。
    支持汉字壮读方案的人认为,汉字壮读的方案会更好一点,可以使我们壮族的儿童在学习壮语的同时也可以学会书写和辩认汉字,减少升学过程中汉语造成的阻力,促进民族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还加强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提出"没有真正民族文字"的那位网民认为:"以简化壮字为正式文字,以拼音壮文为注音文字。"这套文字在形体上跟汉字一样,写的是方块字,不会读的字用拼音标注。显然,这个设想比较合理地整合和利用了各方面的资源,既不废除拼音壮文,又符合壮族人民的文化心理,特别是有利于壮、汉两族人民互相学习,相得益彰。但是,如果初学者接受拼音壮文,而且学会了拼音壮文,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那么通过双语教学直接过渡到汉文学习就可以了,还有必要学习简化壮字吗?不过,简化壮字的出发点不是想取代易学易信息化的拼音壮文,而是出于它的辅助性,以及壮人作为中国人也面临的学习汉语文、必然掌握大量汉字的这么一个现实环境。
    对于支持"方块壮字",他们的观点是:在使用拼音壮文或者方块壮文的问题上,民族心理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争论点。能够妥善地处理这个矛盾,将文字形式的优劣分析与民族心理分析相结合应该是必要的。拼音壮文和方块壮字之所以可以并行不悖,在于两种文字体系的应用层面是不一样的。拼音壮文有着较为完备的表音功能和信息交流上的广泛适用性,它的应用范围很广,可以发挥它作为一种法定文字的大部分功能。而从属于汉字体系的方块壮文,目前所知最广泛的用途是用于壮族民间文化艺术领域,如记录山歌歌词、壮剧台词、麽经唱词等等,其他方面的用途则一般局限于记录常用汉字不便表述的壮语人名、地名、物名,而且,方块壮字一般掌握在具有小学以上汉语文水平的壮族文人、艺人手中,汉文盲不太可能掌握这种文字,由此可见方块壮字的应用面是比较窄的。诗歌体裁的壮语作品,使用方块壮字就比使用拼音壮文更能体现其艺术美感;在壮族地区使用的以常用汉字为主的应用文书,夹用少量方块壮字以表述壮语地名人名物名,就显得很实用;对于难以掌握拼音文字而习惯使用汉字的中老年人,以及一些爱好方块壮字的年轻人,给他们提供使用方块壮字的机会和便利(比如提供一个规范的字表),不失为推广民族文字、维系民族感情的一个辅助手段。在可以想见的未来,方块壮字还会在壮族民间继续发挥它的功用,但由于它只是壮族民间文人、艺人应用汉文字过程中的一个补充手段、辅助手段,它很难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完备的文字。 方块壮字(经过规范的以及新创的)与常用汉字(包括音读和训读两种用法)联合使用,使之成为壮族专用的一种文字体系,这是许多人曾经努力或正在努力的方向。但很明显,这套方案比拼音壮文麻烦得多,要使它能够成为"正式文字",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我们为什么要"舍近求远"、"舍简就繁"呢?难道就为了照顾"汉字正统"、"汉字实用"、"汉字好懂"的所谓民众心理吗?既然泰语和壮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什么不可以借鉴呢?也许远古之时,壮语的写法就是那样。希望对语言方面有研究的同胞尽量挖掘古壮字,民族文字应采用传统的形式为好。现行的壮文太moden了,总让人觉得有点假。从感情来说,我喜欢方块字,因为我喜欢书法。但与拼音字母比较,方块字的推行难度恐怕要难得多,现在的中小学学习负担已经很重,再要慢慢积累方块字,小孩怎么受的了,现实情况是还是要花更大量的精力学汉语和其他学科,前途和饭碗更重要。
    这时候,有人贴出"三种方案"优劣的征求意见,他写出了三个实例:
拼音壮文:Veiz Bazginz dungzci dwg vunz Dunghlanz, de dwg Gvangjsih Yougyangh nungzminz gwzming yundung boux lingjdauj ndeu,hix dwg Yougyangh Suhveizaih cwnggenz caeuq Hungzcizginh boux cujciz nem lingjdauj ndeu.De dwg boux lwg ndei yinzminz Bouxcuengh.
汉字壮读: 韦拔群同志嘚倱东兰,僣嘚广西右江农民革命运动甫领导裊,喺嘚右江苏维埃政权奏红七军甫组织淰领导裊。僣嘚甫勒婑人民甫壮。
"汉夹壮": 韦拔群同志dwg vunz 东兰,de dwg 广西右江农民革命运动boux 领导ndeu,hix dwg 右江苏维埃政权caeuq 红七军boux 组织nem 领导ndeu.De dwg boux lwg ndei 人民boux壮。
接着,便有跟贴:
我觉得后面的"汉夹壮"形式比较好。对完全不懂壮文的我来说,当然是愿意接受"汉夹壮"形式的壮文,因为相对而言可能要易学得多,我一看壮拼音文字就觉得眼花头晕,不是和汉语拼音搅在一起了,就是想很久想不起用国际音标来发音该用哪一个。不过我又担心随着汉借词的越来越多,原来的壮语词汇、语音会渐渐被覆盖掉了,最后壮语也就成了汉语。而且这样的"汉夹壮"形式让人会想起洋泾滨英语。我真心希望壮语言文字能推广开来。
  还是用拼音壮文比较好吧。我总觉得现行的壮文方案并不怎么好,将来肯定要改进的。
文字用久了,自然有改进的对策,文字也是可以自然选择的,慢慢优化。就如汉字,用了几千年,不是出来了很多字形、字体,最后到现在的简体字吗。哪种形式不要紧,关键是要有人用。否则总是纸上谈兵。有的同胞不习惯拼音文字,其实拼音文字在世界文化传播交流中处于主导地位,如果拼音壮文有一天能直接向英文借词,可想象得出民族总体的外语水平会有多大程度的提高。要使壮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能有大的提高,民族文字在乡村的普及推广肯定起着重要的作用,毕竟农村人口比例占壮族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才是传承壮族传统文化和民族信仰真正的载体,而民族的语言文字,也正是这个民族的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和文化基石。农村人口中三、四十岁处于中年的群体总的说来文化水平偏低,易学易用的文字才具有推广普及的潜力,但由于各地口音存在差异,想以一场文化运动来统一又不大可能。建国后中央政府请专家制定出壮文拼音方案,如果以当时人们的政治热情,只要能发动起来,假以时日,是可以让拼音壮文在壮乡扎下坚实的基础的。我认为现在的壮文拼音文字方案的优势还是很大的,看看越南、泰国、俄罗斯等后期的民族文字不都是拉丁式的拼音方案吗?有什么不好吗?至少书写和输入比汉语方便,同时学起来不用去记那么多方块字,做到会讲即会写会读。只是我们要暂时忘记一下汉语的习惯而已,学习任何语言都是从拼音学起的,因为这样最直接。我认为现在的壮文本身没什么问题,都是推广和使用上的问题,大家都不愿去学习现在的拼音壮文,难道给你一套壮土俗字,给你一套"仿日""仿韩"的壮版文字你就能看懂了吗?我认为那时你会更"晕",最多只能是"心里舒服,眼睛发花"!
    我还是比较同意用古壮字,不过一定要简化,象日文一样有汉字又有自己的字这样可能会好一点。
    壮文方案我对前几个方案都不满意。我想干脆在我们壮人中推广泰文吧。怎么说泰国6700万人口与广西壮人1700万加在一起都有8400万人。不管什么形式的壮文,不教不学不用的话,肯定都普及不了。汉语是中国的强势语言,从学校到社会,从报刊到影视媒体,影响无处不在,由于历史与地理的原因,壮族文化受象形文字(汉字)的影响大于拼音文字的影响,对本民族文化的欠了解,再加上功利思想和社会的影响,使不少人出于一种从众心理,怕别人说落后,特别是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综上所述,这么多原因足以说明壮文几十年来为什么得不到推广和普及,要振兴民族文化任重而道远!危机四伏啊!
    我认为现在的壮文拼音文字方案的优势还是很大的,看看越南、泰国、俄罗斯等后期的民族文字不都是拉丁式的拼音方案吗?有什么不好吗?至少书写和输入比汉语方便,同时学起来不用去记那么多方块字,做到会讲即会写会读。只是我们要暂时忘记一下汉语的习惯而已,学习任何语言都是从拼音学起的,因为这样最直接。
  综而观之,似乎应该得到这样的结论:拼音壮文是可行的,但必须稍作改进;方案不重要,关键是如何推行和使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3

主题

2

听众

8581

积分

贵宾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6-3-13
注册时间
2002-10-28
15#
发表于 2013-12-1 22:35:45 |只看该作者
四、地位之争
    既然大家都一致认为,壮族需要自己的民族文字,那么,应该把壮文放在什么位置呢?
    于是,有人焦急地问:身为壮人,却不会壮语,怎么办?不懂壮文,又怎么办?或者换句话说,壮文有没有用?
对于类似这样的问题,看看网民们是怎么说。
壮语是绝大多数壮族人民的主要交际语,学习壮语当然有实际的用途,至少可以直接听懂壮族人民日常生活里的喜怒哀乐,也可以用壮语来直接与绝大多数壮乡百姓顺畅交流。至于说到壮文,壮文有没有实际的用途,有,至少可以准确记录壮族人民的语言。至于其缺少的社会用途,那就是需要我们新一代壮族年轻人去争取的问题了!
根据80年代末的统计,壮族已经转用汉语单语(即只会汉语不会壮语)的人口的统计为40万人左右,只占当时整个壮族人口的2.99%,另外壮汉双语人(即会壮语、汉语双语)占整个壮族人口的54.72%,而壮语单语人(即只会壮语)占壮族总人口的 42.29%。90年代以来,这个变化幅度不大,有的地方汉语单语比例还有下降的趋势。有人认为"壮族差不多有60-80%讲汉语,并大多和汉族杂居在一起",其实,这句话应该改成"壮族差不多有60-80%不会讲汉语,并大多不和汉族杂居在一起"。
    现在,丢失民族本性的人是越来越多了。相当一部分人只是在享受着"少数民族"这一成分所带给他们的利益,对于其真正的意义,在他们的心里已荡然无存。壮语是一门绝妙的语言。她的词义是那么的广泛;她的语韵是那么的悠扬;她的语感是那么的舒畅……总之,就一个字:"爽"!
    一个拥有近1700万人口的民族,却常常被人忽视,这1700万人的利益,却常常得不到尊重,他们的语言文化,正在一点一点的被扼杀,为什么?一个真正的广西土著民族,却正在她所生长发展的地方遭受一种隐性的谋杀,一种无形的践踏,而且,随着现代化的进一步加快,则此种谋杀和践踏的强度和力度也进一步加大,为什么? 在历尽了千百年的封建同化绞杀,在历尽了千百年的磨难与炼狱,到了二十世纪,这个弱小的民族很万幸地生存下来,"重生"了,但是,由于她受到了太长时间地压迫,太长时间地窒息,她实在是弱不经风,刚从历史的炼狱中解脱出来,她又手足无措地面临着现代化的滚滚浪潮,一下子,她又站到了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政治上的懦弱,文化上的失落,经济上的落后,民族凝聚力的微弱,都有可能把她推向被现代化的外衣所掩饰了的新的民族同化的高速公路上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失去自己的语言文化,失去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一个民族的一切语言,可以说是一个民族之所以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最显著的标志.对于壮族,壮语更是其之所以作为一个民族的最重要的标志,如果没有壮语言,我看不到有什么东西能维系这一人群,如果我们壮族失去了壮语言,我们还能凭籍什么东西来维系我们的民族认同感呢? 壮语对于我们壮族如此重要,而我们却没能善待它,好好地发展它。当粤语,客家话,四川话,闽南话等等汉语方言的人们还在为其方言的存在与发展作努力时,我们壮族----世界上人口排在第60位的民族,应该怎样善待我们的语言呢?在此,引用一句话:自重者,方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爱你的语言,要胜过爱你自己的眼睛!众贝侬!
我不会讲壮语,更不会壮文,但我喜欢壮语、壮文。
  我求求你们了,不要成天攻击我们这些不会壮话的族人了,我们不说壮话自然是有苦衷,虽然我们不会说母语,但我们还知道我们的根从何来,我们还知道为我们的民族振兴而努力。
我不是壮族,但我好想学壮语啊!壮文化是一块未被外界发掘的宝藏,要是被主流文化埋没掉就实在太可惜了!
    我是生活在广东的壮族,我们这一带的壮族人,都已经转用汉语粤方言了,但我们一样非常认同自己的壮族身份。
    面对大家要求学壮语、壮文这样强烈,于是有人主张:首先在"壮族在线"上开辟一个纯粹的壮语栏目或社区,作为大家的壮语交流之用,促进使用壮语和普及壮语。在没有政府的壮语电台和电视台之前,"壮族在线"为何不先来先试一试呢?我真的十分想学壮语标准语,恳求大家帮助我了!我不是在胡来,大家相信我,她是我的情感寄托,也是我今后工作的良好手段。我真想成为一名民族工作者,为国家为民族竭力做出贡献。我从初一便开始学习壮文了,那是我最大的爱好。我一直是花时间去抄街上机关企业的招牌,自己去分析去认识,慢慢的,我越发感兴趣,如今要求愿望愈加的强烈,但是我却感到很棘手很无奈。我去过柳州的很多书店,每次都是失望而归。大家帮助我吧!
    经过一个多月的学习,我基本掌握拼音布依文,用她来记录我的家乡话已经没有问题,现在正在通过教材学习标准语,差别不是很大,进展顺利得自己都喜不自禁。
今晚翻看了家园早期的一些帖子,发现那时好些贝侬都不接受拼音方案,大家交流还是用的汉语拼音,但现在很多很多贝侬不但接受了,而且已经能用壮文来交流了,说明只要大家用起来,熟悉了就好了。我相信如果我们将语音教室搞起来,听多了交流多了,我们不但会消除语音的隔阂与陌生感,而且会发现我们僚语的丰富之美。如果要我去学方块字,现在是比较难接受了,可以肯定的是不可能在如此短期内学会。
现在每每翻开教材,看到一行行的拉丁字母文字,竟有一种亲切感,以前学英语时可没有这种感觉,我相信这就是我们的文字,只是因为我接受她,我爱她``````````
    方言差异的确存在了几千年,但这并不是值得保留的优秀传统。这种现象在地域间交流中起到的阻碍作用是明显的,也是应该克服的。而统一壮文的推行,有助于壮话的学习,也有助于不同地域壮话的融合。当然,壮文的命运和壮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这是毫无疑问的。
从小到大,从课堂到公共场所,从社会到家庭,从书本到电视,从说话到吵架,就连祖先遗传下来的善歌的本能也只有用汉语才能进行,这对于真正热爱自己民族文化的壮族人来说,难道不是民族的一种悲衰吗?! 所以说热爱民族文化的教育一刻也不能放松,居安思危,要知道,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啊!那要谁去做这件事情呢,靠一个人吗,可以吗?不,要靠我们每一个人,人多力量大,民族的未来要靠我们每一个人,就是从现在,从身边做起,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不仅是保护自己的文化,而且也是在保护人类的文化,让一种语言能存在下去,唯一的办法就是说吧,骄傲的说吧,因为这是孕育了自己的祖先的语言,难道还有比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和文字能更好的维护民族文化的办法吗?忘却意味着背叛。
    让我们看看朝鲜族,朝鲜族人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精神才真正让人称道,据说朝族的文化水平在中国各民族中排第一。由此可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才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壮文化的载体是语言和文字,这两个问题需要改进,所以才需要贝侬
们的积极参与,没有参与就没有讨论,没有讨论就不能统一认识,不能再拖了,免得恶性循环,时不我待,总得有人去推动它向前发展,期待有更多的贝侬参于,重在参于啊!这不仅是奥林匹克的精神,也应当是我们民族,我们贝侬的精神!
    我对现在的壮文工作深感不满,对壮文作出"壮文其充量也就是体现一下中国光辉的民族政策,满足一下壮族也有民族文字的愿望而已"的评价不满。但是我的原意并非针对壮文本身,而是针对壮文的推广应用工作而言的。作为壮族的法定文字,作为一种科学的文字系统,壮文本身并没有任何错误,之所以造成"壮文无用"的是人,而且是我们壮族人!我们壮族人还在讨论诸如"壮族还有没有特点","壮文应不应该推广","壮语到底还有没有人说"的问题,我说,干脆大家讨论是否解散壮族得了-----等到你讨论得出结果,人家早就发展到哪了!我的兄弟姐妹们,还是携起手来,为我们的壮文能够挺起胸膛,在我们的社会里广泛应用而努力吧!
言如心声,不用赘说,在这里,网民们的观点是空前统一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3

主题

2

听众

8581

积分

贵宾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6-3-13
注册时间
2002-10-28
16#
发表于 2013-12-3 16:50:57 |只看该作者
五、教学之争
    壮文需要推广、使用,壮文需要进学校。那么,如何提高壮文教与学的效果呢?
"用拼音方案记录方言母语不难,但不等于说会了拼音就能完全读懂标准语"。因而,普及拼音壮文应该从"用拼音方案记录方言母语"开始,先从整体上学习拼音方案并了解该方案与母语的对应,再去学习与母语略有不同的标准语语音及词汇,效率就高多了。充分利用壮文学生的母语思维优势,引导学生练写家乡喜闻乐见的人情世故,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在课堂教学上结合教材内容和要求,从片段作文训练到整体作文训练,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写作训练,提高壮族学生双语写作能力。壮族学生从小学阶段就有意识地区分壮汉两种语言语音的差异,可能到五年级时已经解决了"语言"问题,初中高中阶段则可以轻装作战,跟汉族学生"平起平坐"。所以有理由相信,壮族学生在考场上比汉族学生更加豪情满怀,因为他们比汉族学生懂的更多--壮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诗歌乃至于壮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而所有这些,汉族学生可能一片空白或者稀里糊涂。
少数民族聚居区小学阶段应该认真实施母语教学,如果条件允许,应该教授方言拼音文字方案或者适用于拼写当地方言的标准语拼音方案,为下一步学习本民族标准语(书面语)作准备。方言不同于标准语,口语不同于书面语;少数民族语文的地位太低,功能不完备--这是我提出以上观点的重要依据。
现行的壮汉双语教学制度是一种畸形的双语教学制度:现在实行壮语学校和汉语学校分开教学,绝大部分中小学与汉族地区无异,都实行单一汉语文教育,而在壮族聚居的各个县份成立少量壮语学校,实行先教壮文后教汉文的教学方式。本意是先在壮语学校试行壮汉双语教学,再看看实验的效果如何;而大量事实已经证明了壮汉双语教学是比直接进行汉语教学更符合壮族儿童与青少年智力发展的。但是直至今日,自治区教育政策却没有给予壮语文应有的社会空间,反而一步一步扼杀这种社会空间,为了日后择业、工作和生存的需要,壮族人都不愿意选择壮语学校,从而导致壮语学校功能严重萎缩,名存实亡。
我觉得讲授壮文标准语的时候,完全可以用方言去讲授,但是没有必要再创造出好几套方言课本,读课文的时候还是尽量用标准语去读。总之,我认为,每种语文的推行,除了母语教学能够促进儿童智力发展这个重要依据之外,还有一个能够以本族统一语文的能量去促进政治、社会、社会、文化的全面而长足的进展。
不管现行的壮文方案是否需要修改、什么时候修改,我们都应该尽量地去了解它、掌握它,只有这样,关于壮文应用、壮文改良的讨论才不是无源之水。"能把壮文应用起来才是最重要的"。既然现行壮文是新创文字,就有必要想办法让更多的壮族人了解、掌握壮文方案,让壮文教材、壮文资料以及各种壮文刊物自由散布到民间,而不是像政府保密文件一样掌握在少数人、少数部门手里。只有让更多的族人了解、掌握现行壮文方案,现行壮文在民间的应用才有可能成为一种风气,现行壮文的推广才不至于被认为是在"做秀"。就现阶段而言,"如何把壮文运用起来"是壮文发展的主要症结所在。
    我们了解到,作为南部方言区的壮文推广试点县,德保县壮文推广工作曾经有过一段外人不太知晓的辉煌时期,壮文推广工作,是结合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文艺宣传三大方式去进行,尤其是第三者文艺宣传,是在上面经费不足、自筹经费的情况下,德保县壮文工作队利用德保当地的山歌、壮剧、末伦等民间文艺演出到各个远郊乡镇甚至村屯进行了广泛宣传,得到了很好的效果,许多村民乡民都纷纷报名参加壮文学习,在办学习班的过程里,教学方式更是绝妙,不拘泥于课本的教学条条,而是利用山歌、诗歌、末伦等文艺手段绘声绘色进行,效果极佳。从84年开始,壮文经费就逐年减缩,到了86年,壮文在民间推行达到辉煌高峰的时候,壮校却因经费问题濒临倒闭,88年完全瘫痪。壮文的推广效果很好,但是推广工作却是举步为艰,完全是因为壮文工作得不到上面的拨款,社会上得不到应用,逐渐使得已经脱盲的大批群众很快就复盲,导致出现了对壮文丧失信心的风气,到了88年之后,壮文推广工作在上无拨款、下无信心的情况下,陷入了瘫痪。
不管是五十年代还是八十年代,壮文的推行工作都是靠政府的政策去执行,每次推行都是一阵风刮起,又悄悄刮走,而不是依照具体的法律法规去一步步塌实地进行。
    这种铁的事实,可以告诉我们三个信息:1.足以告诉那些对壮文持疑惑甚至反对态度的人们,壮文在壮族的聚居区内,受群众欢迎是远远大于所谓的阻力的。2.壮文是以武鸣音为标准音并以壮语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的,但是在南部方言区的推行也是可行的,所谓壮族百姓不接受标准音,那显然是主观上的想法(绝大多数壮族百姓都没有听过壮语标准音,何以能够断定他们就不接受?)。3.现在依靠政府来推行壮文看来是越来越难了,因此我们必须行动起来,依靠民间的力量,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络这个现代的工具,积极地推广和应用壮文。
    来到僚人家园参加交流讨论的贝侬,多数是没有时间下乡进村去推广壮文的。因此,来到壮族在线及僚人家园的壮族贝侬应该积极学习、应用壮文,并介绍更多的贝侬来学习,使学习壮文、应用壮文成为一种风气,逐渐造成社会影响,带动非网民的壮文学习与应用。现在,壮族在线的"壮语文讲座" http://www.pouchoong.com/hagsawcuengh.htm 创意很好,希望能够尽快充实起来,推动壮语文的网络教学,继而推动壮文的应用。
    就一个民族语言权利的表现来说,我觉得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政府大力在壮族地区推广壮族的语言文字是一种义务,这种义务应该是不再实行壮语学校和汉语学校分开教学,而是在壮族地区所有的小学和中学推行壮汉双语教学,在以上地区各个县份成立壮语电视台、广播电台和壮文报纸等媒体手段。如果自治区政府真的用心推广、宣传,用不了十几年,一定会起很大的作用,但如果还是敷衍了事,做做样子,一百年都不会有用。
如此的议论,是足够广泛和系统了,包括壮文进学校、农村壮文扫盲、壮文载体(报刊、书籍、电台、电视台)、以至网络教学,如果壮族每个人都如此热心,并且付之行动、持之以恒,何愁壮文事业不成气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3

主题

2

听众

8581

积分

贵宾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6-3-13
注册时间
2002-10-28
17#
发表于 2013-12-8 11:32:04 |只看该作者
七、还是拼音壮文好
在这里,先谈谈笔者的亲身体会。笔者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自学并掌握拼音壮文的,因为学会不久就发表了壮文作品,所以对壮文便情有独钟。即使在"文革"中壮文被扼杀了,仍然坚持使用着,主要是写日记(因为别人看不懂,可以不暴露自己的"隐私")、记录一些写作素材、写作壮语山歌等。所以,恢复推行壮文时,笔者便迫不及待与有关部门联系,并得到他们的赏识,于是调到壮文工作部门。但是,不久壮文推行工作跌入低潮,自己身在其中自然了解到种种"内幕",所以对壮文渐渐失去兴趣和信心。退休离开壮文工作后,便萌生创造"新壮文"的念头,这就是笔者后来推出的"汉字壮读"方案。通过近来网友们的热烈讨论,真是"道理越辩越明",笔者又认识到拼音壮文的不可替代了。
十分有趣的是,原来提出"壮族没有真正的民族文字"的网友,虽然他这一观点没有多大改变,但是他在后来多多的帖子里,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上拼音壮文,如:
boengxloengx、yahvaz、mboenj gyu fat non、haenx、neix、nwngq、"nawx"、"nongzyez"和 "nongznez"),"gveihfan"和"gveihfamq"等等。不难看出,如果离开了拼音壮文,他的这些词汇和他要说明的问题能表达得出来吗?
    从这一实例,笔者转变了原来对拼音壮文不切实际的看法;对笔者的"汉字壮读"方案也失去了兴趣。毕竟,这个方案只适用于有一定汉文程度的壮族知识分子,拿去农村给汉文盲学用,简直是"缘木求鱼"!也许,仅仅是也许,对壮族知识分子学习拼音壮文有一点点启发作用。
有位网友对拼音壮文的观点,笔者非常赞同,所以摘引下来作为本"综述"的结论。他说:
作为学术问题,壮族应该用什么文字和有无文字是完全可以讨论的,也是应该讨论的。但是,这类问题留给有学术爱好的学问家去做好了,在这个问题上肯直面现实的贝侬们,就不要去争论了,理由很简单,时不我待,如再争论他几年,再犹疑它几年,再拖拉它几年,几十年之后,恐怕连说壮话的人都没有了。面对社会发展的严酷现实,壮人只能大力推广使用拼音文字,再无其他选择的余地。理由如下:
    1、简单易学便于业余学习是拼音文字的根本优点
     一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毕业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最多一个星期就可以用拼音文字书写自己的母语;一个文盲的农夫或农妇,用工余时间,坚持几个月也能学会用拼音文字拼写自己的母语。这样简单快捷的文字推广效果,有那种文字可以代替?
    作为少数民族,一没有主体民族的文化优势,二也无主体民族政治上的所谓"优越感",三更面临本族民众因长期以来实际处于弱势地位而造成沉重的文化自卑,于是新创文字的推广当然困难重重。翻开天底下所有民族文字的发展历史,没有哪个民族的文字推行是一帆风顺的。借我们文字推广工作中遇上的困难就责怪自己的民众,就动摇信心,轻一点说是懦弱的表现,是懦夫心理的流毒,重一点说就是放弃本民族的文化建设,是奉行被动地甘愿接受其他民族同化的投降主义。要坚决清除各种善意的或者恶意的干扰,一定要立足于挽救濒临灭亡的民族语言文化的危机意识,立足于如临绝境最后一搏的壮烈豪情,咬定一个目标,踩定一条道路,勇猛向前,哪管别人的说三道四。
    2、拼音文字还具有永久储存民族语言文化的功能
    这也是拼音文字的固有优势。正因为是采用拼音手段的表音文字,它就有很强的记录语音的功能,何况我们是采用国际上最为流行的拉丁字母,就算有那么一天,壮人的民族语言完全消失了,只凭书面的壮语拼音文字,后人靠着国际音标来解读也比其他任何文字形式容易。这套拼音文字在音义的保存效度上是其他形式的文字方案无法代替的。而象形文字的解读是很困难的,如甲骨文的解读;中断流传以后的文字,后人不能解读,或只能少许解读,实质上就是死文字。
有不少贝侬常常因为壮人没有族内主流语言而对推行拼音文字产生畏难心理。现在,第一步就是各个方言区各自按照自己的语音系统去拼写好了,以方便推广为第一要务。退一步这样来推广,文字的普及就容易了,以往所说的困难就不再是困难了,就算它因此而导致书面语的交流面狭窄了,也是跟壮人同胞民族语言(口语)使用的现实状况相符的。如果担心因此而导致民族语言的分裂也是多余的,请好好想一想,壮人内部语言的差异是原来就有的还是推行文字才有?带有不同的方言土语色彩的壮人拼音文字得到推广普及,深入人心,广大壮族同胞从内心深处都感觉到这是本民族的文字以后,再来寻求统一的方案,那意义就很不一样了,此时此刻已经是族内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与提升品位的问题了。所以,民族文字的推广,一定要分步实施,切忌不合实际的一步到位!简单一句,先"立"再说!
我相信,在众多同胞的共同关注、共同努力下,拼音壮文会有一个灿烂辉煌的明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3

主题

2

听众

8581

积分

贵宾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6-3-13
注册时间
2002-10-28
18#
发表于 2013-12-10 10:32:12 |只看该作者
民族心理与民族文字的认同
      
  当前,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们总感到民族文字工作难搞,原因何在,众说纷纭。所以,有必要静下心来细细思考,究其症结所在,然后采取相应举措,从而打开民族语文工作的出路,怨天尤人是没有道理的。这里,仅从壮族文字着眼,探讨一下民族心理的变化对民族文字推行的影响,从而正确认识民族文字的推行。

        一、壮族文字的现状
  壮族,是我国第二大民族。“解放前,壮族人民曾借用汉字的形、声、义,创造了一种方块壮字,通称‘土俗字’,在民间使用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但因缺乏统一规范,未能广泛通行。1955年国家帮助壮族创制了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壮文,于1957年11月正式推行……‘文化大革命’开始,壮文被迫中断推行。粉碎四人帮后,1980年5月,自治区党委决定恢复推行使用壮文,并对原《壮文方案》进行了修订。1982年3月,《壮文方案》(修订案)已经国家民委批准,并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公布推广使用。”(摘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概况》P56~57)尽管拼音壮文推行使用前前后后已有数十年,但目前除了正式刊物使用拼音壮文外,社会上特别是壮族聚居的广大地区,仍有不少人偏爱使用古壮字(土俗字),主要表现在创作、搜集、记录山歌、戏剧方面,传阅和出售用古壮字书写和印刷的山歌本、壮语剧本、师公唱本等在民间随时可见。令人迷惑不解的是,用拼音壮文出版的《广西民族报(壮文版)》和《三月三(壮文版)》(主要刊载山歌、小说、散文、剧本等),订阅数年年下降,至目前仅仅维持在千把份。
  在创制拼音壮文时,专家与舆论普遍认为:拼音壮文“易学易懂,只要读熟声母、韵母,掌握好声调和拼音方法,就可以拚读、书写自己要讲的话和要写的文章。”(引自《广西日报》1982年4月27日社论)但是,为什么“易学易懂”的文字人们反而不喜欢呢?笔者以为,这主要是民族心理的认同问题。

      二、古壮字的产生及其特点
  为了弄清上述引出的问题,这里必要对古壮字的产生与特点作大略的分析,以求有个较为客观的认识。
         1.古壮字中象形字的产生。
  文字的产生标志了人类迈向文明社会。世界各民族文字的产生都是始于象形文字,而后许多民族的文字才逐渐向拼音文字或形声文字发展,最终完善为正式文字。壮族的古壮字也不例外,最初出现的也是象形字,如ㄐ拐杖、ㄋ站、ㄋ坐、ㄋ背、ㄋ抱等等。“ㄋ”象形一个人,附加的点、划表明了人的姿态,从而寓以相应的字义。古壮字中这样的象形字已发现不少,据粗略统计,1989年出版的《古壮字字典》就收入了不下60字。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壮族古籍保存太少,现在已无法考证这些象形字到底产生于何种年代。
       2.汉字的传入——形声字的产生。
  古壮字初始出现和使用的年代,向来众说纷纭,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在一千多年前,壮族的文人或热心壮族文化发展的学者,在单纯用汉字作记音符号的基础上,继而扩展到模仿汉字“六书”的一些造字方法,编造了一种壮族“土俗字”,也就是本文所指的古壮字。古壮字的结构形式,是一个民族语言固有特征的重要标志。古壮字的构造形式,“是借用汉字或汉字的偏旁以及模仿汉字六书中的一些方法构造而成的。”(见韦庆稳、覃国生:《壮语简志》P97)这种说法的依据是,“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澄洲刺史韦敬办所撰写而立的《澄洲无虞县六合坚固大宅颂》碑,碑文中即有方块壮字,如‘ 、 、 、々、 ’等。此碑现在完好地保存于上林县麒麟山。”“古壮字发现于汉文史籍中最早的是南宋范成大于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所著的《桂海虞衡志》”,“正如范成大所说:‘余阅讼牒二年,习见之。’使用范围就涉及向官府投诉的文书证件(碟)、
  案事讼状(诉)、票证凭据(券)、合同契文(约),也用了古壮字,而且流行的地域颇广,‘桂林诸邑皆然。’综上所述,古壮字出现于唐、流行于宋,这是无疑的了。”(引自《古壮字字典(序)》)
  值得一提的是,古《诗经》出现不少用汉义无法解释但却类似古壮字的字,“如《诗经. 大雅》‘乃积乃仓,乃裹糇粮’,‘糇’《说文》译为‘食也’,与壮语谓米、谷为‘糇’相同;《诗经. 秦风》‘经此淹息,百夫之特。’笺云:‘特,百夫中之雄俊也。’《广韵》云:‘特,雄也。’与壮语男、雄性为‘特’相同。《诗经》中有些句子用汉语解释不通,用壮语解释就通了。”(引自《嘹歌(总序)》P4)产生于2500多年前春秋时代的《越人歌》,字面上以汉语解释生涩难懂,但“在语音、语法、词性以及韵律结构和现代壮语是完全一致的。”(见黄勇刹《壮族歌谣概论》)至于这些现象是汉人“创字”来记载壮语呢还是汉人直接引用当时已出现的古壮字呢?如果是后者,那么古壮字的产生年代就更早了。
  无论是什么情况,有一点是毫不置疑的:“从古壮字的结构形状看,其受汉字的影响是明显的。自秦始皇统一岭南以来,骆越民族与中原民族相处已两千多年,汉民族具有先进的生产力,发达的文化,骆越民族后裔的壮族人民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借助汉字的形、音、义来创造自己的文字是合乎社会发展法则的。”(引自《古壮字字典(序)》)
  令人信服的是,从大量民间文学古籍(主要是手抄本)中已收集到大量的古壮字,其中已录入1989年出版的《古壮字字典》有10700个,推荐为正体字用的有4918个。在此之前, 有一些古壮字“经过较长期的广泛使用,已被吸收进了《新华字典》、《辞海》等辞书中去,列为规范的汉字,丰富了辞书的字词,成为祖国各族人民共同享受的文化遗产。”这些字如:峒、岽、弄、布等等。
          3.古壮字的结构类型。
   古壮字的结构类型大致有四大类。除了上述提到的象形字之外,还有:
  会意字:利用汉字本体的意义加上一些特殊的符号或者是从两个汉字汇集而成的字。这种字的读音已不是汉字的原读音,但它的意义却部分地保留了汉字的本意。如
古壮字   (kwn)  (la)  (ndw:n)  (ηon)   (bo) (括弧中为标音,下同)
汉义   上     下   月     日     泉
  形声字: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作为声符和意符组合而成的字。这种字的每一个字一般由一个声符和一个意符构成,即一边表意,一边表音。这种字的形、声、义三要素高度统一,并且显而易见,令人一目了然。形声字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左形右声   (γam)  (pja)  (tin)  (wun)  (fwη)
     水     鱼    足    人    手
右形左声  (γok)  (pit)  (wa:i)  (θa:i)  (la:i)
     鸟    鸭   水牛    男    多
上形下声  (pja)  (bwn)   (pjak)  (γa:n)  (doη)
     山   天    菜    家    树林
下形上声  (na)   (γei)  (ta:i)  (jou)   (hwn)
     田   地    死    在    上去
外形内声  (γuk)  (kjaη)  (tou)  (lu:n)   (θu:n)
    房间  禁闭    门    圆形   园子
  借汉字:直接借用现成汉字。根据不同的借用方式,这种字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借音字 即借用汉字的正音或谐音来记录壮语意义的字。一经借用,其原来的汉字汉义不复存在,而是表示壮义。如
   眉(mi)   贫(pan)  斗(tou)  丕(pai)   关(kwa:n)
   有     成    来    去     丈夫
  借音借义字 即既是借音,又是借义的字。如
   灯(taη)  心(θim) 金(kim)  油(jou)   坡(po)
   灯     心    金    油     坡
  (上述例字均引自《古壮字字典》)
  显而易见,除了象形字外,其余类型的古壮字都是以汉字为基础的,或者说源出汉字的。由此不难看出,壮汉民族的文字交融已经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离开这种客观实际,壮族文字的推行就失去了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3

主题

2

听众

8581

积分

贵宾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6-3-13
注册时间
2002-10-28
19#
发表于 2013-12-13 21:54:38 |只看该作者
三、民族心理特征对文字推行的影响
          1.文字“同化”心理。
  拼音壮文创制以前甚至创制以后,壮人使用古壮字已经成为习惯,这主要表现在:
  民间现存有大量的古壮字抄本。仅以被喻为壮族“诗经”的《嘹歌》已收集到的有7种唱本,每本均在1.6万行上下,全部用古壮字抄存。据不完全统计,类似这样“大部头”的古壮字传抄本已发现数百种。有关部门已经把这些抄本视为民族古籍,“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抢救、整理少数民族古籍传统文化政策的指导下,古壮字的整理已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重点项目。”(引自《古壮字字典(序)》)
  地名、人名仍大量沿用古壮字。自古以来,壮族地区的地名——地址、村名、山川、道路、田林、水泉、名胜、古迹等等,多是以壮语称谓,以古壮字记载。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名普查领导机构称:“对自治区五百分之一地形图中‘方块壮字’的粗略统计,不重复的出现就有七百五十三个。”这些古壮字地名,概括起来不外乎这样几方面:地形、地貌、自然环境、生态特征、物产状况、风俗习惯、地理方位、姓氏时态、生活方式、神话传说等等。人名方面,每个人都有乳名,乳名自然以壮语呼音,通常人们一般都沿用乳名作正式用名(社员名单、户口册以至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等),如特怀、达备等。一些中老年人有了后代之后,常以儿女名冠以父母辈作用名,如叫“韦成”的母亲取名为“韦姆成”(“姆”读mie音,意为母亲)、 名叫“黄立”的父亲取名为“黄卜立”(“卜”读po音,意为父亲)等等。只是在报名进学校读汉文时为求名“雅”,人们才取“汉名”(亦即学名)。
  由于长期接触和使用汉字, 壮人心中已产生一种认同心理, 即便对自己的古壮字也不叫壮字, 而呼sawndip(意译为生造字、生僻字),无意识中把汉字视为自己的文字(其实汉字就是中国通用文字, 这种意识无可非议)。所以,在拼音壮文创制推行以前,人们没有“壮文”这个概念,难怪在小学认字(汉字)过程中,小学生作文时下意识使用古壮字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初中生也难以避免。更有甚者,解放前没有壮族这个族别,把壮人归属于汉族,人们也表示认同(默认),直至解放后,党和政府在甄别民族时才正式确认壮族。
  对汉字的熟视,对外文(以英文为代表的拼音文字)的生分,使壮人自然地对拼音文字没有好感,有的人戏称之为“蚯蚓文”,加上不习惯拼音认字,一看到那一长串的字母排成一列列,就产生畏惧心理(外形上类似英文,而英文是较难学的)。所以,虽然宣传上处处强调拼音壮文“易学易懂”,有些人仍然接受不了。
         2.环境“同化”心理。
   社会的进步,祖国建设的突飞猛进,促进壮族地区的文化环境产生了巨大变化,壮人的文化素质(包括语言)有了很大提高。就以语言为例,一般的文艺作品,汉借词(从汉语吸收过来的词)占到30~40 %的比例,而政治、经济、科普方面的词汇,汉借词则占到半数以上。另一方面,壮族地区的汉文扫盲取得了很大成绩,大部分壮人都认识数量不少的汉字,所以拼音壮文就更没有“市场”了。曾有人翻动一本日文的书,认为“懂点点”;而翻动一本拼音壮文,却连连摇头说“一字不懂”。这也许是个例,但从一个侧面说明,人们对拼音壮文的认同尚有一段距离。
  有一个实例十分客观地揭示了拼音壮文的尴尬。说的是,有两个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是邻居,一个读壮文班,一个读汉文班。读完一年级,这两个小孩同大人上街,在琳琅满目的货架前,各种商品都插有价目牌。大人问小孩:某某商品在哪里?价格是多少?读汉文班的小孩很快就认出来,而读壮文班的小孩则一问三不知。这种现象不仅表现在商店里,在看电视字幕、看布告宣传品等也同样存在。这是因为,读壮文班的学生在一年级时是不教汉字的,所以除了拼音壮文,其它文字(主要指汉文)他们是一字不懂的。而在社会上,汉字比比皆是,拼音壮文则极为罕见。
  由于环境使然,在壮族聚居地区人们对汉字已习以为常,加上拼音壮文的出版物少之又少,要收集经济信息么,要获取致富经验么,要了解国内外大事么,要学习党和国家的政策文件么,对不起,请找汉文书籍报刊。
  可见,拼音壮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微之又微。这就是环境的“同化”心理,由此,人们所说的没有文化或文化水平低,指的是对汉文的掌握程度而不是对壮文的掌握程度。
  环境是客观存在的。离开文字的环境条件,奢谈文字的推行和使用是脱离实际的,做起工作来也是事倍功半的。
四、从民族心理看拼音壮文的推行
  语言文字是民族特征重要的标志之一。壮族作为一个民族当然应该拥有和使用自己的文字。拼音壮文既然已经创制并且推广使用了这么多年,当然不应半途而废或让它自生自灭,而是应该多方面地发挥它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事物的发展是取决于它的社会需求的功能,社会发展不需要的东西是谈不到发展的。所以,拼音壮文的推行必须从实际出发,贴合民族心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社会在实践中检验它、认同它、接受它,从而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1.面对现实。
  在民族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某些方面的“两极分化”十分明显,一是文化方面,一是物质方面。      
  在文化方面,部分人已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水平,他们可以甩掉自己的母语,而通过汉语在工作、生活等日常活动中“应用自如”。所以,他们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壮文无用”的心理;而令人遗憾的是,恰恰是这部分人掌握着民族语言工作的“大权”。另一方面,大部分处在文盲或半文盲的人,却没有人去关心他们的文化教育;他们还没有尝到文化的“甜头”,对文化(文字)产生不感兴趣心理。一方面自感“不需要”,一方面认为“没必要”,民族语文工作于是陷入尴尬境地。
  在物质方面,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部分人靠文化知识找到了“饭碗”,或是靠文化知识致富起来了,而且越来越富;另一部分由于受到文化知识的制约,不管从事什么都被陷入困境,投入的多,产出的少,从而越来越贫。富的如果再求发展,还是通过汉语去进一步进修和提高,他们对壮文产生了额外负担心理;贫的终日为“温饱”操劳,甚至于“温饱不保”,再加上在文化上无人过问,他们对壮文则生发了“与己无关”心理。一方面视如“负担”,一方面视如“路人”,这便是当前壮文推行工作中一对极需解决的主要矛盾。
           2.寻找突破
  当前党中央正在发出扶贫攻坚的号召,实际上也是为民族语文工作指出了方向、指明了出路!民族语文工作正好乘这股东风,切实投入扶贫工作中去,为彻底改变民族地区的文化贫困、物质贫困贡献出民族文字应该贡献的力量,这也是民族语文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这种新形势面前,人人都在关切着脱贫的世纪事业。致富心理人人皆有。这其中,文化和物质的“富者”都有主动扶贫的心理和愿望;而相对的“贫者”也都有迫切脱贫的心理和愿望。发展自己,快速跟上汉族先进地区,这是壮族人民数千年来已养成的心理和不懈的实践。民族文字工作正好抓住这一契机,切入文化扶贫的结合点,开辟民族文字工作的新天地。
  具体来说,在学校的壮文课、在农村的扫盲班,教学中不要只停留在为学而教,必须有步骤有目的地做到学以致用。如成立壮文兴趣小组,在巩固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收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学,鼓励学生(学员)进行文学创作,自己办墙报、黑板报或给壮文报刊投稿等。又如勤工俭学工艺小组,或种或养或学手工,结合工种编写有关资料,边学边实习,有了收获兴趣自然越来越高,工促文,文促工,学习民族语文的风气就会形成,以至影响和带动到周围社会。
  同时,在适当的地方,在学习拼音壮文的同时,起用古壮字。古壮字在壮族民间已流传一千多年,可以说已经“根深蒂固”。过去说古壮字不规范和不便于排版印刷,如今已出版《古壮字字典》,而且壮文报刊已实现电脑排版并已研制出古壮字字库软件,排版印刷非但没有困难,而且比拼音壮文效率、效果还好。所以,建议配合拼音壮文的推行,适当出版一些古壮字的读物,或在壮文报刊上开一些栏目,或出版一些单行本等,展开“双文字”推行,以“古”促“新”,吸引更多的受教育者,相信会使壮文推行工作出现新的局面。
  在上述文化扶贫的基础上,学校、语办等民族语文工作部门都要建立自己的“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搞好一个点,就能以点带面,步步前进。建点必须有项目,由于受到经费和经营者文化素质的制约,选项目不要好高鹜远,从当地实际出发,从技艺要求不高的项目起步,这不但对壮文资料编写容易,被传授者也容易接受。只要出了效果,人心得到鼓舞,就会出现“滚雪球”的效应,民族语文工作就功不可没。
  总而言之,搞民族工作,特别是文字工作,应该顺应民族心理,因势利导,承前启后,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割裂历史、主观判定、脱离实际,非但不能取得民族社会的认同,而且还把民族文字工作引入死胡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3

主题

2

听众

8581

积分

贵宾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6-3-13
注册时间
2002-10-28
20#
发表于 2013-12-17 17:27:05 |只看该作者
3试谈民族语文工作的出路
  当前,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人们总感到民族语文工作难搞,原因何在,众说纷纭。所以,有必要静下心来细细思考,究其症结所在,然后采取相应举措,从而打开民族语文工作的出路,怨天尤人是没有道理的。这里,笔者试谈自己的一些思路,以作抛砖引玉。

          一、面对现实
  在民族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某些方面的“两极分化”十分明显,一是文化方面,一是物质方面。
  在文化方面,部分人已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水平,他们可以甩掉自己的母语,而通过汉语在工作、生活等日常活动中“应用自如”。所以,他们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散布“壮文无用”的言论;而可悲的正是,恰恰是这部分人掌握着民族语文工作的“大权”。另一方面,大部分处在文盲或半文盲的人,却没有人去关心他们的文化教育;他们还没有尝到文化的“甜头”,对文化(文字)不感兴趣,甚至于“麻木不仁”。一方面自感“不需要”,一方面认为“没必要”,民族语文工作于是陷入尴尬境地,这工作怎么不难搞!
  在物质方面,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部分人靠文化知识找到了“饭碗”,或者靠文化知识致富起来了,而且越来越富;另一部分由于受到文化知识的制约,不管从事什么都被陷入困境,投入的多,产出的少,从而越来越贫。富的如再求发展,还是通过汉语去进一步进修和提高,壮文对他们来说已成为额外负担;穷的终日为“温饱”操劳,甚至于“温饱不保”,再加上在文化上无人过问,壮文对他们来说似乎“与己无关”。一方面视如“负担”,一方面视为“路人”,这工作不难搞才怪!
   毫无疑问,这就是民族语文工作(壮文推行工作)难搞的症结!
   值得庆幸的是,当前党中央正在发出扶贫攻坚的号召,实际上也是为民族语文工作指出了方向、指明了出路!民族语文工作正好乘这股东风,切实投入扶贫工作中去,为彻底改变我们民族地区的文化贫困、物质贫困,贡献我们应该贡献的力量,这也是我们民族语文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如何进行文化扶贫
   ①学校教育:无需忌讳,目前不少开设壮文课的学校并不认真把壮文课当做一回事,有些仅仅是为了取得壮文教学经费而“名义”地开设,壮文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除了适当增加课时外,还可以结合课外活动使壮文学以致用。如成立壮文兴趣小组,在巩固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收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学,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自己办墙报、黑板报或给壮文报刊投稿等。
  又如勤工俭学工艺小组,或种或养或学手工,结合工种编写有关资料,边学边实习,有了收获兴趣自然越来越高,工促文、文促工,学习民族语文的风气就会形成,以至影响和带动到周围社会。特别指出的是,初中以下的学生(学校壮文教学的重点)汉语、汉文还不过关,还谈不上运用,但壮语是它们的母语,只要拼音过关,能读即会意,能讲即会写,所以它们运用文字的优势要比不会壮话的人要高得多,效果也要好得多。
   ②扫盲教育:可以参照上述学校成立勤工俭学小组的思路进行。
   ③起用古壮字:古壮字(方块壮字)在壮族民间已流传一千多年,可以说已经“根深蒂固”,如今用古壮字编印的山歌本市场价值甚高以及古壮字手抄本仍在继续流传就是最好的说明。过去说古壮字不规范和不便于排版印刷,如今已出版《古壮字字典》,而且壮文报刊已实现电脑排版并已研制出古壮字字库软件,排版印刷非但没有困难,而且比拼音壮文效率、效果还好。所以,建议配合拼音壮文的推行,适当出版一些古壮字的读物,或在壮文报刊上开一栏目,或出版一些单行本等,展开“双文字”推行,以“古”促“新”,吸引更多的受教育者,相信会使壮文推行工作出现新的局面。

       三、如何进行经济扶贫
  众所周知,壮文工作部门也是“贫困”户,所以经济扶贫只能着眼于服务上,即为经济服务、为科技服务。
  目前扶贫的重点,侧重于“开发”,重点在科技扶贫,这正符合民族语文推行工作的实际和目的。在上述文化扶贫的基础上,学校、语办等民族语文工作部门都要建立自己的“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搞好一个点,就能以点带面,步步前进。建点必须有项目,由于受到经费和经营者文化素质的制约,选项目不要好高鹜远,从当地实际出发,从技艺要求不高的项目起步,这不但对壮文资料编写容易,被传授者也容易接受。只要出了效果,人心得到鼓舞,就会出现“滚雪球”的效应,民族语文工作就功不可没。
  任何项目都要有一定的启动资金,否则难以起步。除了我们想方设法自筹部分外,也可以采取集资或请求捐助等方式,或寻求合作户(部门),由它们出钱出地出人工,我们出力出资料,共同开发。此外,建议向有关部门申请“分享”一点扶贫资金,或者争取把民族语文工作纳入扶贫系统工程,接受扶贫领导部门的指导,把文化扶贫和经济扶贫融为一体,贯彻始终。

         四、几点多余的提示
   民族语文工作的出路是为社会服务,脱离了社会将走入死胡同而一事无成。
   民族语文工作是党的民族工作之一,它必须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尽量发挥自己的职能;一旦离开党的中心工作,它将寸步难行、毫无生气而难求出路。
   民族语文工作不应是摆样的,它的能量不应低估;如果自我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自生自灭”便是它难以避免的归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6-11 16:03 , Processed in 0.162489 second(s), 4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