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js.xinhua.org/wuxi/tzrx/rswx/yygg_0/wsyl.htm
吳氏源流
尤偉
史有吳國,後有吳地、吳文化。吳地經濟、方化的崛起,可追溯到吳地始祖泰伯。
遠在3200年前,岐山(現陜西岐山縣)周部落有一位首領周太王,生有三子,名泰伯、仲雍、季歷。太王曾說:“興王業者,其在昌乎!”,就是季歷的兒子,後為周文王。當時,王者都傳位給長子,泰伯是當然接班人。但他很明智,覺得父親既然認為昌能接傳,自己就避讓。於是,他和二弟促雍趁父親生病的時候,佯言去衡山採藥,逃離岐山,一直到梅裏。這梅裏,就是現在無錫縣梅村鎮。梅裏原為“荊蠻之地”,百姓的習俗與中原不一樣,人人剪短了頭髮,身上繪了花紋,所謂“斷發紋身”。生活以捕魚、打獵、種植水稻為主。他們剪短頭髮,有利於下湖捕魚,身上繪了花紋,以為“龍子”,也有利於捕撈。這一帶的經濟、文化也比較發達,種植水稻和雕玉的工藝,都遠遠勝過中原地區。
泰伯、仲雍到梅裏以後,就把黃河流域的先進技術傳授給當地百姓,如種桑、養蠶、紡織能及生產陶瓷、冶煉青銅器等。他倆是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經濟、文化相交流的始祖。百姓很高興,於是“歸之千余家”,擁護泰伯為王,稱“句吳”。這“句吳”,是在這裡最早建立的一個古國。泰伯還興修水利,鑿了一條運河,這就是至今還存在著的“伯瀆河”。他又在生活上改變吃半半熟東西的習慣,使“半生為食”成為“全熟為食”,改“搭棚為窩”而“建村立巷”。據傳,現在梅村的“荊村”、“蠻巷”(萬巷),便是泰伯最早興建起來的。當初兵事較多,他又在梅裏築了“泰伯城”,用以自衛。其城周長3里200步,外廓30多裏,高3丈。
這樣一位卓有成績的創業者,在位49年,死後安葬在鐵山(即現在鄰近的鴻聲鎮鴻山)。孔子曾讚美說:“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泰伯沒有兒子,他的胞弟仲雍即位。周文王姬昌的兒子武王打敗了紂王,建立周朝,派人到江南找泰伯的後代,封第4代孫周章為“吳侯”。以後吳王代代相傳,傳到第19世壽夢,生有4個兒子,名諸樊、餘祭、夷昧、季札壽夢將死時,認為季札最賢,要傳位給他。季札推記不受,說:“禮有舊制,奈何廢前王之禮,而行父子私乎?”壽夢後來立下遺囑,說:兄終弟及,以次相傳,一定要授位給季札。壽夢死後,由諸樊代行國政,辦完喪事,三位兄長都一致表示要季札當吳王。
季札回答:“長兄應當掌權,這裡宗廟社謖的制度,怎麼能夠變動呢?”他就避到舜過山(在江陰申港鎮),甘於耕作。後來,諸樊伐楚而亡,傳位給餘祭;餘祭死,傳位給夷昧;夷昧死,又要傳位給季札。季札還是不願意,逃到了延陵(即武進縣)。季札三讓王位,繼承了祖先泰伯的美德,後人非常敬仰他,孔子在他的墓上題了10個字:“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現申港鎮有他的墓和10字碑。 季札不受王位,夷昧的長子僚當了吳王。諸樊的長子光非常不服,他認為:“這王位應該屬於季札的。季札退讓,應由我先,輪不到你僚啊!”他和從楚國避難到吳國軍隊的伍子胥商量後,物色到勇士專諸,伺機刺殺王僚。這時,剛好楚國死了國王楚平主,王僚命弟弟掩餘和燭庸兩人帶兵攻楚,楚國堵住了吳國軍隊的退路,使其不能回國。公子光看到國內兵力空虛,就宴請王僚。他在密室中伏下將士,由專諸赤膊進獻一盤紅燒魚。王僚最喜歡吃魚,一見到魚非常高興。這時,專諸在魚肚中拔出一把短刀,把王僚刺死,伏兵一擁而出,奪了王位。
西元前515年,公子光當了吳王,改號闔閭,為泰伯後第21世孫。此人深謀遠慮,任賢使能,很有才幹。他任伍子胥為行人(外交官),伯(喜否)為大夫,孫武為大將,共謀國事。他攻打楚國,五戰五捷,使國力雄厚。他嫌梅裏這地方太小,對伍子胥說:“我國僻遠,顧在東南這地。險阻潤溼,又有江海之害。君無守禦,民無所依,倉庫不設,田疇不墾,為之奈何?”伍子胥回答:“凡欲安君治民,興霸成王,從近制遠者,必先立城廓,設守備,實倉廩,治兵庫,斯則其求也!”於是,即位第二位便命伍子胥去築城。伍子胥物色土地後,造了大小兩座城,大城便是今天的蘇州城,周長68里60步。小城是在無錫和武進交界外的闔閭城,周長12里,有陸路3個城門,水路2個城門,背靠仆射山、胥山和直湖港,作為屏障;南臨太湖,西守越國,北拒楚兵,北拒楚兵,地勢十分險要。現在,闔閭城尚有遺址存在。後來,闔閭攻下楚國的兩個重要城鎮,又興師伐越奪得越國的雋李(在浙江沼興),戰功赫赫。他好大喜功,最終受重傷死於雋李附近。
闔閭去世後,他的兒子夫差即位。為了報父親之仇,在夫椒(太湖中的馬跡馬,也有說西洞庭山)大戰,打敗了越軍。越國求和,越王勾踐有志於複國,他聽從範蠡、文種的複國大計,並獻上美女西施給夫差,使夫差迷戀酒色。越王勾踐終於周敬王四十二年,即西元前478年,大舉進兵,圍困蘇州城,連連獲勝。周元王三年(西元前473年),夫差已無法抵抗,棄城而逃,當了俘虜,最後自刎而死。越國併吞了吳國。
從泰伯創業到夫差亡國,共傳位25代,計624年。吳國在歷史上消滅了。周顯王十四年(西元前355年)楚國又來滅掉了越國。
到漢代永二年(154),天郡太守糜豹奉詔監修泰伯墓(現鴻聲鎮山南麓),並在泰伯的舊宅造泰伯廟,還立了一塊石碑,刻有《泰伯墓碑記》,敘述建造墓和廟的經過。現在,廟存梅村鎮,曾經歷代修造。廟、墓都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吳氏子孫代代繁衍,3200年來已遍及祖國各地及五大州,可謂枝榮葉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