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taiwanus.us/MediaVideoAudio/books/history/b5/03.htm
葛瑞斯(George Grace)的學說達爾(Dahl 1973:123)提到起源地的問題有待語言學與考古學的合作才能解決。最早對這個問題表現科際合作的是Chang Grace and Solheim Ⅱ(1964)合寫的論文。後來又有Shutler Jr‧and Marck (1975) 的 一篇合作論文。前者是由三個角度(考古的、陶器的、語言的)來探討史前民族在南中國及太平洋移動的可能路線與方向,並推測發生的年代。後者是試圖把語言與考古兩方面的證據聯接起來,由古南島民族所攜帶種植過的植物遺跡來推測他們在東南亞及太平洋的島嶼的遷移路向(註十三)。葛瑞斯(1964:361)劈頭就說,語言學還沒有確定絕對年代的技術。到目前為止,以語言的證據來推算年代的只有「詞彙統計年代法 」 (lexicostatistical glottochronology)。
只要有幾個絕對年代作為基準點(reference points),我們再使用傳統的比較方法來決定一些相對的年代,這就可以解決語言分類(subgrouping)的問題。葛瑞斯引戴安(1962:46)的研究,古南島民族的年代是這樣的:……許多語言與語言群的同源字百分比率低於二五%,這一現象可以推測古南島大概比古印歐語分裂得早。換言之,南島民族比印歐民族擴散得早。 一般都認為古印歐民族在西元前二五O O年開始擴散,如果我們接受這種說法,那麼古南島民族的遷移應在那個年代之前,或遠比那年代還要早。
以其中一個同源字百分比最低的語言只有一一‧一%計算,它跟其他語言分裂的年代略超過五千年了。
葛瑞斯(1964:363)根據這個統計法,推算出以下的年代:古玻利尼西亞分裂的年代是在大約西元前九0年;最小的語言群包括玻利尼西亞、Rotuman及斐濟語的分裂約在西元前一五八O年;最小的語言群包括上列語言以及Mota與Saa語的分裂約在西元前二五OO年。南島語言遍布於麥拉尼西亞區在西元前一五OO年之前。他說因為語言的取樣小,他推算的年代可能偏早。
台灣的泰雅語群跟其他語言之間的同源字百分比最高的只有二二‧六%,由此推算其分裂的年代在西元前二六四O年。台灣地區有五種語言的百分比低於百分之二十五,因此在西元前一五00年之前就已在台灣了。
在西元前一五00年之前,也已在麥拉尼西亞大部分的地區了,可能也在印尼與菲律賓的各地區了。
以上是根據詞彙統計年代法(glottochonlogy)推算的結果,可靠性很值得懷疑。有些學者利用有年代可考的一些個案來測驗,發現所得的結果與事實有很大的出入,詞彙的保存率(rate of retention)頗不穩定,也就是差距相當大。年代愈久遠,差距愈大。尤其末做充分比較研究的語言,要判何者為同源字以及何者非同源字很沒有把握。因此年代法在理論上及方法上都有很多缺陷。葛瑞斯(1694:365-66)指出,根據戴安研究顯示:麥拉尼西亞是南島語族最分歧的地區,因此起源地可能在此;然而根據葛氏與Milke的研究,麥拉尼西亞、玻利尼西亞、麥可羅尼西亞(除去Palauan語與(Chamorro語)可能同屬南島語族的一個支系。葛氏的這個觀點主要是根據田樸夫(Dempwolff 1934-38)的比較研究,同時也與田氏的立場相符合。東部南島語言有共同的音韻變化及語法結構。因此,起源地應在西部,而不在東部。起源地應在西部的另一個證明是:南島語族跟東南亞的Thai-Kadai語言群有親屬關係(根據Benedict 1942)(註十四)。在較早的一文,葛氏(1961:363-367)認為「古南島語在東南亞之內或其附近」。
葛氏依年代的先後把語言的分化分為六期。
第一期,南島語族與Kadai語族的分化。
第二期,南島語族分裂成至少兩個支系,其一是東部南島語。這一期有不少的遷移,其中的一個遷栘到達麥拉尼西亞。
第三期,東部南島語的分化與擴散。
第四期,從新赫布里斯群島的Efate-Epi區分化為斐濟語-Rotuman-玻利尼西亞語,可能向東栘至麥拉尼西亞區以外。
第五期,斐濟語、Rotuman、玻利尼西亞語的分化。麥可羅尼西亞語言的分化也在這一期。
第六期,玻利尼西亞的分化與擴散。
此外,葛氏指出,所有麥可羅尼西亞的語言屬於一個支系,跟它們最接近的就是新赫布里斯的語言。斐濟語、玻利尼西亞語、以及多數麥可羅尼西亞語言都從新赫布里斯群島遷移出去。馬達加斯加島的馬拉加西語是從婆羅洲島遷移過去的。
葛氏的論文一方面批評戴安的詞彙統計法的缺陷,一方面卻又採用這個方法來推算一些年代,的確是一件有趣的事。他的一些主張,後來戴安採納了,例如,二語言最分歧的地區不在麥拉尼西亞,而在西部,二東部南島語言自成一個支系。
葛氏無條件的採納Benedict的主張:南島語與傣語、Kadai語系的親屬關係。但我們認為這還是語言學界所爭論下休的一件大公案,目前還沒成為定論。葛氏的論文發表於一九六四年,這十多年來,又有許多新材料出來,因此他的有些看法至少需要做局部的修正。
施得樂(Richard Jr‧Shutler)與(馬爾克(Jeffrey C‧Marck)的學說施得樂(Shutler)與馬爾克(Marck)於一九七五年發表論文<On the dispersal of the Austronesian horticulturalists>,在南島語族的親屬關係上採取了卞尼德(Paul Benedict)說:一、肯定南島語族與Kad巴語群(包括海南島的黎語、大陸上的Kelao等等語言)與傣語群的親屬關係,二、以上三個語群的共同起源地在中國南部這個觀點「似無辯駁的餘地」(引卞尼德語)。此外,根據瓊斯(註十五)的評論指出:傣語群的分布以在雲南省的為最分歧。換言之,雲南可能就是傣族的起源地。
卞尼德認為Kadai語群跟南島語較接近,而跟傣語群較疏遠。然而,戴恩(1971:17-18)卻認為Kadai語群跟傣語群較接近,而兩者都跟南島語較疏遠,而且南島語與傣語的親屬關係仍有許多問題,未能確定。達爾
(1973:116)也認為需要更多的材料與嚴謹的規律來確立南島語與Kadai語與傣語的親屬關係。後來卞尼德一九七五年出版的專書(註十六)列舉了更多的材料,但似乎並沒有更嚴謹的規律。而且他把有親屬關係的語言範圍更擴大了,他構擬的這個大語族不僅包括傣語、Kadai語、南島語,而且包括苗搖語。在美國附和卞氏學說的還下少,Joseph Qreenberg就是其中1位。
根據Gorman(1971)的考古報告,在泰國北部「仙人洞」(Spirit Cave)的考古發掘發現那一帶史前就有園藝(horticulture)的遺跡。從西元前一千到六千年的文化層中發現杏仁、豆、豌豆、黃瓜、菱(或荸薺)、辣椒、細頸葫蘆、油桐子等遺物。這是東南亞洲貨平文化的最早證據(Shutler and Marck 1975:193) 。
根據張光直先生(Chang 1969,註十七)的台灣考古報告,從台灣中部日月潭的孢粉分析顯示,那一帶從西元前九千年起就有大量的燒山林開墾的痕跡,一直到西元前二千二百年止這一期有大量種植稻米的遺跡。張氏把台灣史前的這些活動跟中國南部及東南亞的貨平文化中的繩紋陶文化連起來(Shutler and Marck 1975:94)。
東南亞島嶼的陶器傳統大多與稻米的傳播有關。菲律賓、新畿內亞、Celebes、印尼東南部等地都在西元前二千五百年就有園藝的證據,都可證明南島民族在那一年之前就已到達那個區域了(Shutler and Marck 1975-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