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从20世纪50年代起,曾帮助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改革了文字,又帮助傣族、拉祜族、景颇族改进了文字。到20世纪80年代,拉丁文的彝文被废止,被经整理和规范的传统彝文所代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决定于1982年起,废止自治区五届人大常委会有关文字使用的决定,在全自治区使用维吾尔、哈萨克老文字。
我跟一个维吾尔族的朋友谈起这方面的问题,他便跟我讲新疆在他身边出现的现象。他说,现在的年轻人不易学习和掌握老维文,但是将来的大学、社会上认可的是汉语,所以他们干脆放弃了维文而只接受汉语语言文字。到头来,他们看到汉语文章时能一字不漏流利地念出来,反而对以本民族文字写的书却一字不通……这位朋友越来越被汉化。
这涉及到民族同化的问题。民族同化,是指民族在交往过程中,丧失自己民族的特征,接受别的民族的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根据同化的原因、手段、过程和性质,它分为强迫(制)同化和自然同化两种。民族同化有它自身的特点。首先它是一个过程,民族同化的现象有程度、范围、大小的差别,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次在这过程中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并存。第三,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程度接近的形式。民族自然同化中的同化主体一定是比同化客体即被同化民族的发展程度高。在民族自然同化中,经济力量、文化水平起决定作用。可以说,它是人类历史向前发展中的一种进步现象。第四,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民族同化中的易化点问题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因时间、条件和被同化的情况不同而有多不同。一般来说首先涉及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明显的民族特征。
民族同化不同于民族融合,更不等同于民族消亡。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因而民族的差别最终消失。而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民族融合实现之日,就是民族最终消亡之时。民族消亡是民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历史过程的必然结果,也是在全世界民族范围内实现的世界性过程,是民族发展的最高阶段的最终结果。
一个民族放弃自己的语言,转而使用先进民族的语言,从而客观甚至主观上达到发展本民族的目的,应该说是一种进步现象吧。但是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维护本民族语?为什么还要发展它?为什么我们对这种现象会感到心痛?也就是我们孜孜不倦保护本民族语有什么意义?
我思考。
我首先想到国家何以给我们划分成不同民族。
对于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来说,民族识别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归结起来如下:1、是党和国家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得以顺利贯彻实施的根本;2、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3、有利于增强内部的凝聚力、推动各民族的繁荣发展。
当前,我国民族经济仍比较落后,民族地区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力量十分缺乏,现代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基础薄弱,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事业也相当落后,如果没有国家的帮助,要消除各民族经济文化上过大的差距,一时难以办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既是少数民族自己的事情,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还不富裕,在拿不出更多的财力、物力支援民族地区的情况下,需要民族地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因此,发展民族经济必须靠自力更生!从长远看,只有充分发挥民族经济自身的活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合理地开发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培植自己的“造血” 能力,形成良性循环的经济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迅速有效到改变本地区的落后面貌。而这“造血”能力的培植,最根本的就是民族素质的提高和优化。这既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内容,又是民族发展的重要条件。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心理意识素质和人口身体素质共同组成民族素质的基本要素。这四个要素中,科学文化素质是核心要素,因而对民族发展极其重要。在民族文化素质较高的民族的经济发展中,民族文化起着有力的促进作用,而经济的发展又推动着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能够形成良性循环的机制。
我国高度重视科学文化的普及工作。国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法律法规中,都对科学文化的普及提出了要求。其中指出要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向人们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大力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显而易见,教育是最基础的手段和方式!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有着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它的发展并不绝对取决于其资源的多少,更多的是取决于少数民族所拥有的开发新技术的能力,以及运用新技术开发市场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通过教育、训练和培养所获得的。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根据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最大限度到反映现代科学、文化的最新成就,适应科学发展的趋势,使他们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知识、新的思想。教育是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成现实的劳动力的主要手段,也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主要手段之一。教育还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原来少数人掌握的知识,在较短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经验得到推广,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如果民族教育上不去,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就无从谈起。
教育,首先必然需要语言文字的运用。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教育、科技成果、文学艺术等大都是运用民族语言文字来表现和记录的。因此,继承、传播和发展民族文化,首要的条件就是掌握好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这一主要工具。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得意生存发展和进行斗争的工具,能够保证该民族通过它更容易受到教育,通过它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愿。因此,各民族的无产阶级应该充分利用这种语言文字,应该有权要求无条件地保护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的权利。
因此,为了避免民族同化、为了避免语言文字上的汉化而做的努力是十分有必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9 11:36:28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