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渠是秦始皇南侵的见证,有什么值得赞美的。可偏偏有人赞美了。请看:
美在广西:灵渠断想
肖智群
初到“中国十大魅力名镇”桂林兴安,慕名去游览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秦代灵渠。
在展览前厅,听讲解员介绍:灵渠建成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即公元前214年,全长37.4公里,平均宽10米,平均深1.5米,分南北两渠。由于设计科学,工艺完美,它与都江堰、郑国渠并称为“秦代三个伟大的水利工程”。1963年3月,郭沫若参观灵渠时称赞它“斩山通道,连接长江、珠江水系,两千余年前有此,诚足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于是,有了“北长城、南灵渠”之说。
听着讲解,我陷入沉思:30公里长的一条小渠,怎能与万里长城相提并论?
带着疑问,随着旅行团,我登上了位于湘江中央的长堤。此堤夹于两泓清流之间,堤上草木繁茂,生机盎然。石碑上有语:“桃花满路落红雨,杨柳夹堤生翠烟。”这是明代诗人对灵渠的赞美,的确也与眼前的景致十分吻合。
站在长堤前端,导游侃侃而谈,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令50万大军兵分五路,南征百越各部。秦军在越城岭遭到顽强抵抗。这里山路崎岖,水路不通,军粮运输成了秦军的重大难题。为了早日结束岭南征战,秦始皇下令在相向而流的湘江、漓江之间修凿灵渠。从湘江用船只运来的粮饷,通过灵渠进入漓江,运抵前线。到公元前214年,秦军终于全面攻下了岭南。
灵渠和长城都是秦始皇一生中的得意之作。从某种角度来评价,灵渠之功甚至超过了长城之功。修建长城是为了阻挡强悍的北方游牧民族南侵的脚步,属于消极的防御,最后也没能实现秦始皇所谋划的战略意图,北方的战马屡屡穿越了长城厚厚的砖石墙。而修建灵渠是为了向南方百越地区开疆拓土,是积极的进攻,最后秦王朝依靠它将版图迅速扩大了将近一倍。灵渠的建成,不仅为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还促进了中原和岭南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民族间的大融合。即使到了今天,它对当地的航运、农田灌溉,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导游的生动描述,让我恍惚之间,仿佛看见了秦军船队浩浩荡荡自北渠疾奔而来,绕过铧嘴直扑南渠而去。然而眼前分明是碧水缓缓分流,白云在蓝天上悠然信步,清风轻轻拂面,一派祥和安谧景象。我有了融入灵渠、追踪秦军足迹一探究竟的冲动。
我们唤来游览木船,朝南渠进发。伫立船头,我睁大双眼,忘情地环顾上下天光、左右堤岸,唯恐漏看了一丝一缕的古人遗迹。那树木花草,那石砌的物件……摩肩接踵,一晃而过,晃晕了我的头,晃花了我的眼。耳边隐约有惊雷炸响,惊涛怒吼,远远地似乎还闻得见战马嘶鸣、人声惨烈。
一道堤坝的凹口将我拽回到现实中。导游介绍,那是泄水天平,南渠有两处,北渠有一处。它在渠道内二次泄洪,以补涨水时,滚水坝泄洪之不足,确保渠堤安全。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对科学技术的掌握与运用已是如此精到,我不禁为之惊叹,同时也为自己生长在古老中国而备感自豪。
前方渠道突然隔断,我们只好弃船登岸。上得岸来,另一番景象扑面而来——人流熙来攘往,亭台楼阁、市井风情布于小桥流水的背景之上。导游告诉我,此处叫水街。徜徉在飘荡着现代气息的古街,望着当地人脸上洋溢着的惬意表情,我坚信,在他们的心灵深处,不仅镌刻着秦始皇这个名字,而且一定还镌刻有改革开放这个名词。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