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郁水啸翁在 2004/02/14 12:40pm 编辑]
因为事情较多,以后上网发帖的时间就要大大减少了。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里,跟贝侬们讨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从贝侬们学到了不少东西,有些问题还达成了共识。如果说还有什么需要再进一步认真讨论的的话,我觉得那就是如何全面、客观地评价拼音文字和方块文字优劣的问题了。
关于拼音文字的先进性和优越性问题,许多贝侬已经在别的帖子里谈了不少,但对它的局限性却分析不够,给人的感觉是感情多于理智,因此难以服人。
事实上,由于种种原因,过去发表的文章、帖子都没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拼音文字和方块文字的优劣。部分文字理论家或学者坚持拼音文字优于方块文字的观点,但实际工作者却心知肚明:在中国现有的文化和政策框架范围内,拼音文字并没有理论上阐述的那些优势,方块文字是各民族文化向纵深方向发展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
在南宁春节聚会时,有专家提出,壮语有6个声调,同音字不多,最多也只有3-4个,而汉字同音字最多达100来个。(这似乎表明,用拼音字母来标写壮语要比用拼音字母来标写汉语易学得多。当然,如果考虑每个方言都有一套方言文字的话,那么,壮语的书写形式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另外,声调多意味着拼音文字书写形式多。) 专家还指出,世界各民族的语言都有送气音,南部壮语有送气音,而标准壮文却没有。到底标准壮文(指拼音壮文)要把壮族引向何方?!
在那个聚会之前,我提出拼音壮文开始时易学,只需学会26个字母和拼音规则即可(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简单,壮语方言的差异使标准壮语的学习困难重重,这就是为什么本网站的许多贝侬表示要学习拼音壮文,但一年多来似乎进展不佳的原因),方块文字起初难学,但如果设置同一个学习目标,那么,学拼音文字到最后并不一定比学方块文字的快。
打个比方,假若拼音和方块两种文字的学习总共需要走100个台阶,才可以达到自如运用双语双文的程度,那么,学习拼音文字可能只需走10个台阶,学习汉字则可能需要90个台阶。而学习相对统一的方块文字(即壮文在写法上跟汉字相同、相近),那么,学生可能只需走50-70个台阶就可以达到自如运用双语双文的程度。
这个比方当然需要实验数据的支持。但现有的经验表明,学习拼音文字并没有给汉文学习带来明显的、直接的好处,相反,两个不同的文字体系在学习上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矛盾和冲突可以从学习汉语和英语的经历中加以感受)。这样的矛盾和冲突难道真的不影响学习进程吗?真的像一些文章所说的是双促进吗?
壮族需要有一种统一的规范的文字来传承本民族文化,推动社会经济进步和发展,这是无庸置疑的。问题在于,能够担负起这一历史使命的文字形式是什么?是拼音文字还是方块文字?
目前,壮族学者对于拼音壮文有四种不同的看法:
1、拼音壮文完美无缺,只要政府大力推广和老百姓努力学习就可以收到预期效果。
2、拼音壮文代表文字发展的方向,总体方案反映了壮语的实际,只需要作一些改动即可。
3、拼音壮文是多种方言因素的融合,不代表哪个方言,没有足够的权威可以普及。要推行壮文,必须从推行方言文字开始。
4、在中国现有的文化和政策框架内,拼音壮文的文化功能十分有限,很难推行,因此,壮文的发展只能走方块文字之路。
在上述各种观点的指引下,不同的力量在各自开展相应的工作。
持第1种观点的人们坚持拼音壮文的法律地位不动摇。
持第2种观点的人们正在艰苦探索改进拼音壮文的路子。
持第3种观点的人们正在积极设计方言文字方案。
持第4种观点的人们主要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壮族师公,他们继续使用古老的方块壮文;另一部分是一些原来从事拼音文字教学、研究、推广的专家、学者,目前正在潜心研究创造以简化汉字为主要内容的新方块壮字。
这四大阵容的活跃表现,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了拼音壮文的实际地位,另一方面表现人们对壮文发展的热情与关注,再一方面则耗散了部分壮族精英有限的人力才力资源(突出的表现在于持不同观点的人们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沟通、包容和协作,实际上这四大阵容从来没有协作过)。
到底是拼音文字还是方块文字更适用适用于壮族?怎样才能整合四大阵容的力量?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全面、客观、理智地分析两种文字的优劣。
磨刀不误砍柴工。开展广泛的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共同设计一套符合社会文化发展需要、符合学生学习心理要求、符合壮语具体特征的文字系统,对振兴壮族的教育、文化和社会经济都是有利无害的。
(为了体现客观、理智的精神,本帖子几经编辑修改,但仍不尽人意。对于言不达意或者明显具有倾向性的词语及表达方式,请持不同观点的贝侬多多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