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靖西的孩子在2009-3-21 16:02:19的发言:以下是引用贝俏在2009-3-21 10:57:14的发言:“出身于一个没有文化的地方,这是不是我和我的先辈们的一个悲哀呢”——不知作者所说的“文化”是什么样的?如果没有文化,又当去哪儿找“传统”呢?也许,不是没有,是你没有看到,或者没把它当成文化。另外,没有哪种文化是静止不动的,“靖西”这个地名,也不是古来有之。
贝侬,那你觉得靖西的文化是什么?连我们向来引以为豪的山歌文化,现在都面临失传的危险。
如果贝侬觉得山歌文化可以代表靖西,或者巫文化可以代表靖西文化...... 那么它们现在还处于活跃的状态吗?现在的靖西年轻人还乐此不疲的沉浸于其中吗?
我认为靖西没有强大的文化,所以不能形成强悍进攻的传统,死去的或者处于濒危状态只能供展览的文化不是我所认可的文化,本人偏激的谓之为“没有文化”,个人看法而已。
另外靖西这个名字不是古来有之,这点我也听闻,只是我真的不喜欢 “归顺州”这个名字。
我想對"文化"與"知識份子"都應該要有另一個視角的理解與認識。
靖西的孩子,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請問你對靖西山歌調查了多少?
我自己研究靖西的moed,我第一次接觸的時候,一句也聽不懂,但我深深被吸引住,因為我對那些參與儀式婦人們徹夜不眠的精神,感到很好奇,於是下定決心要好好研究唱詞的意義,後來認識得多一點了,才知道裡面有多少"地方的知識"在裡面。所以我覺得這些moed是壯族的知識份子。也許你覺得沒有年輕人相信moed了,但我跟moed住了好長一段時間,還是有年輕人來問事情的。況且,moed做儀式,牽涉到是整個家庭,整個村落,你也被間接牽扯在儀式內了。你不是負責人,但你絕對是參與者。我想我會繼續觀察的,看看等到我再老一點的時候,是不是換跟我同輩當了媽媽當了奶奶的人在負責操持儀式。我也不願意見到數十年後只剩下我或者他人的研究作為moed的標本供後世憑弔。
當然,文化是動態的,不然就不會有壯語新歌的誕生。你幫忙下鄉巡迴演出,是一個很好的實踐的表現。我想你也在加把勁學習壯文與詩歌創作,希望不久的將來你成為新一代的詩人。
是啊,歸順與鎮安都是從王朝的眼光來命名的,記載在史書上面,也影響到當地壯語對這兩個地方的稱呼,我也不喜歡。不過當我在moed的唱詞裡面,聽到很多土地名時,才知道有多少本土的東西在裡面。我想,無論是自古以來跟漢人接觸所導致的影響,或者是沒有被影響的部份,都是文化,接受漢語教育的可以是一種知識份子,但是擁有許多地方知識的也是知識份子,這都是文化的一部份。
我只能說,你不是出生在沒有文化的地方。文化沒有好壞也沒有多少之分。你視"沒有文化"是偏激之詞,但是你可能沒想到其他的網友認為是"你是看輕了自己與自己所處的社會"。起碼,我有這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