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凌云朝里感受风流街的魅力
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是广西百色市凌云县朝里瑶族乡一年一度的传统歌圩,当地称风流街。据说朝里歌圩在民间已传承了800 多年,朝里风流街活动内容丰富,有北路壮剧表演,全县各乡镇壮、汉、瑶山歌自由对唱,民间体育活动,民间工艺品展示、民间风味小吃等。早就想赶一回朝里歌圩,逛一逛风流街,领略风流街的魅力。今年三月十六日正好是公历五月二日黄金周期间,有幸赶上了朝里歌圩,感受了故乡凌云独特浓郁的民族民间风情。
朝里瑶族乡位于凌云西南部30公里,距百乐二级公路20公里。一大早,我带上相机搭乘小客车就出发了。一路上都是赶圩的人流车流,路上也耳闻不少“风流”秩事。据说每年歌圩,凌云朝里瑶族乡青龙河沿河一带的那巴、六作、那荷三个壮族自然屯都相继搭建歌台。远远近近赶歌圩的男女青年穿着节日盛装,不约而同,三三两两来赶圩。人们且歌且走,歌声飞扬。歌圩的主歌台,鼓乐阵阵,琴声纷纷,四方民间歌手在这里云集,竟唱、表演地方壮剧。这天,对于赶圩的未婚青年而言,是物色心上人,谈情说爱的好日子。歌圩节,正是有情人以歌会友,以歌传情而形成的一个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
有人说朝里歌圩的形成和流传或许与其所处的“天时地利”有关联。朝里西北接田林县利周乡,西南与百色区汪甸乡毗邻,东北连本县泗城镇、力洪乡,东南与下甲乡、伶站乡相邻。相传在宋朝时候,因岑大将军(岑仲淑)随狄青平定蛮王有功,官府在朝里乡那巴屯后坳上建有岑大将军庙(今遗址尚在),每年旧历三月初八日,凌云、田林、百色周边乡、村的人多来把将军庙当社神朝拜。据说拜后风调雨顺,于是朝拜的人越来越多。拜庙的一应仪式都是大人的事,随同前来的男女青年,不免在河畔,林间戏耍,抛绣球,吹木叶,唱山歌。慢慢地,又玩起抵棍、掰手劲、踢毽子、打陀螺、踩高跷、踢草球等竞技活动,相沿成习惯,习惯变自然。后来因为三月初八还是月黑天,男女青年玩乐不能尽兴,老人们拜完庙也不方便回归,于是大家商定再加一个八天,变成了十六日,庙会由此改期为三月十六日。
说说笑笑间不觉来到歌圩。这里真正是个少数民族之乡,下一车随处可见身穿民族服装的赶圩群众,那是正宗的本土服装,非节庆演出之用才穿的。歌圩的主歌台,鼓乐阵阵,琴声袅袅,戏台附近人山人海,所有人下意识都往主歌台方向走,老远就见得“朝里歌圩”几个大字随幕布高高挂在戏台上,早就开戏了,由朝里乡六作屯壮剧剧团村民自编自演的戏剧正在翩翩起舞。听说演的是古壮剧,古壮戏中人物服装跟汉族京戏、粤剧所用服饰没有什么区别,几个花旦老生咿咿呀呀的唱,不怎么听得懂,观看的人不算很多。为了活跃歌圩气氛,丰富歌圩的文艺节目,六作屯村民还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公民道德、科技致富、退耕还林、税收等内容创作出一批独唱、小品、歌舞、相声的壮戏小节目。群众自编自演、操北路壮话的壮戏深得老人的青睐。 这使我想到了鲁迅笔下的“社戏”,来赶圩的多是来看热闹、找乐趣和找东西吃的,年轻人自然是为找对象而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三月十六日的庙会逐渐演变。拜庙会的青年男女数量激增,加浓了“风流”色彩。在那巴村一带特产一种花生、黄豆和糖制成的豆糖,指头大小,白色,硬而脆香。青年男女在对歌、游戏、谈情说爱、寻求对偶时,男青年多用豆糖扔到中意的女青年身上,这时被扔中的女青年是绝对不会恼怒的,因为被人扔中越多,说明爱慕的人越多,值得骄傲。豆糖扔到意中人的身上后,如果她回眸一笑才走,说明她愿意和你交谈,这时候就可以跟她谈情对歌了。有的姑娘背着雨帽,豆糖扔到她身上后,如果她把雨帽反过来背,就表示她愿意了,你可以相邀而去;若她不把雨帽翻转,说明她已经有意中人,或者是不愿意。一番试探之后,你情我愿的男女青年就自寻地方对歌交谈。谈不拢的散开再找,谈得拢的,有的相约明年再来,有的男方送豆糖一包,女方回赠布鞋一双,之后大家就可以凭此信物求家长为他们求娶完婚。风流韵事促成了美满姻缘也许就是最早的自由恋爱吧,也许是美好的事情总能让人向往而能永久传承的缘故。
不过,当天我没有注意谁被豆糖打中了,谁把雨帽反过来背了,倒是被那些色彩秀丽,做工精美的民族服装吸引了。在主歌台一旁有几个瑶族“形象大使 ”正被一群“长短枪”围着呢,定是被那精美的服饰所吸引的。走近细看,哇!真正美哉!我自然没放过机会,举起相机“啪”“啪”就拍。当把镜头对准一位英俊的男子时,有人也对着他叫到“乡长笑一笑”,嘿,原来是乡长,他也一身精美的瑶服,头上盘起的盘陀象个小米筛大,旁边那些瑶妹盘的比他还大,足有16圈之长,好不神奇耶。乡长向我们介绍说,人群中除了汉化的穿着以外,穿民族服装的大多是瑶族,有三种瑶民,一是蓝靛瑶。蓝靛瑶自称"谦门",原称"山子瑶",因种植南板蓝泡制蓝靛漂染土布,又称"蓝靛瑶"。二是背陇瑶。背陇瑶自称"布努",因住高峒峻岭,女人常年背背笼干活,故现称背陇瑶。背陇瑶少女装——因头帕喜用红绣、红须,又称红头瑶。三是盘古瑶。算盘古瑶的服装头帕最漂亮,背陇瑶少女服装也较为漂亮,头饰多用五彩绒线扎出一个个彩球状的花朵装饰帽沿,映衬得人的面容更光彩夺目。那巴村民众都诚心当东道主。歌圩前,家家户户准备好食物,布置住处。客人来了,他们相接时说“到了!”是一种早盼望您到来的口气,叫人听着十分亲切贴心。在这里,哪家接待的客人越多,那家就越有脸面,日后总引为骄傲自豪。相传明末时候,有强人骚扰,人们皆逃上山。事定回村之后,三月十六日已误过,大家心上很不舒服,好在三月未尽,于是二十八日又相约做歌圩。自此,每年除三月十六日外,到三月二十八日又有歌圩,一年便有两次歌圩了。
只有爱唱歌的民族才喜欢办歌圩。冲着那巴村民众的热忱爱客,十里八乡的歌手都爱来此对歌。歌圩既是年轻人的世界(年轻人借以聚会相识),也是老人借以消遣的场合,他们是从对山歌、听情歌中找回当年的自己。在风流茶庄就有汉族夜宴、龙登码、酒杯调、阳雀调、敬酒歌、敬茶歌、送客歌等。真可谓“酒杯调、阳雀调、调调风流、曲曲悠远!拈茶歌、敬酒歌、歌歌情浓,句句揪心!”你看,河那边成群结队对歌的多是老年人们,乡政府还特地在广场旁边和河床上干涸的地方搭了几个简易的凉棚,立上几块牌子让各类山歌队自由对歌。通俗易懂的山歌对唱,妙趣横生的山歌,常常博得观众的阵阵喝彩声和欢呼声。这也算是歌圩擂台吧,没有专业的评委,胜负当然由听众裁判了,谁个真正厉害,歌手自己心里清楚,对得好的歌词连对手也佩服,有的还不时以酒以茶相敬哩,应了当地产名茶、以茶以歌代酒敬亲人的风俗。
凌云是有名的茶乡,此地出产的白毫茶是闻名中外的品牌货,为了让外界更加了解凌云,2005凌云白毫茶文化节把朝里“风流街”作为重要内容隆重推出,打造文化凌云,真正打响了朝里“风流街”,打响了凌云白毫茶文化节。如今的歌圩,既相聚人众同欢乐,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好阵地,又有各路商贾竞商机的圩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赶圩人未到,商客已提前一两日争先把屯上各户住满。真可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双双结出丰硕的成果。(江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7-23 20:53:51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