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过“鬼节”,我也来说说。虽然这个话题已经去了半年多了。
我们老家(贵州贵定——属于黔南州)叫“七月十三”——我们老家的对节日的称呼除了春节外,都用日期,如端午叫“五月五”、重阳叫“九月九”。我们管这一节日叫“过小年”,“七月十三”是我们老家唯一有全民性的民间传统活动的节日——插香花和打花仗。
“七月十三”节日实质应该算是“鬼节”,因为节日中不少工作就是为鬼准备的。我们在七月初九搞家里和周边环境的卫生大扫除,其规模比过年的卫生扫除不相上下:清扫里所有角落,铲除房屋周围道路和围墙上的杂草,休憩房屋的屋顶等等。从七月初十开始,我们就开始在家里烧香设供,招待提前到来的“鬼”家人,从这一天到七月十三,我们都不安排农事工作,只做一些必要的家务活,如割草(喂牛)、掏猪菜等,其余时间就制作一些打花仗用的“武器”。到了七月十三,原先约好的亲戚、家族都会在下午3点钟左右先后赶到,这天的晚饭要比平时早的多,所以客人要早些时间赶到。晚饭之前,我们要在家门口外烧上一大堆火,并插上很多香,还用桌子摆上一个简单的供席,说是给过路的鬼们——主要是给无家可归的野鬼们享用的——因为要“与鬼同乐”嘛。
晚饭后,我们开始插香花——用点燃的香按间隔约30公分的距离插满房屋周围道路的两侧,如果是本街区的第一家或者最后一家,必须负责把进入街区的道路的两侧也插上香花,一直和另一个街区的香花连接起来——这其实是很多家抢着要插的地段哦,相邻的人家的香花也要相互连接沟通起来。插完道路上的香花后又接着在自家的围墙上插。最后用小南瓜插几朵团香花,刺插在竹竿上,一字排开插在门前的软土上(团花数目按家里小孩的数目来插,男女小孩都有)。这样,插花的活动就算完成了。这时候如果月亮不太明亮的话,登楼即可观赏满村交错纵横的辉煌闪耀的香花网络图。
最刺激的活动就是打花仗了,参加打花仗的主体是按自然村寨为单位的,早在上一年的七月下旬,就已经约好会战的打花仗的双方村寨按家为单位,每家举着一支用大南瓜制作的直径约一米的香团花,村寨里还要插一朵象征本寨旗帜的大香花,小孩子拿着用这些天准备好的晒得半干的小粘土块制作的只插三两根香火的“武器”,青壮人员则用布袋或者箩筐装抬着插香火用的半干粘土块,赶到约定好的打花仗的“战场”阵地上,一般是河流的己方岸。进场时间都是约好了的,所以双方进入“战场”的场面非常壮观。打仗的方式很简单,进入阵地后,按规定插好本寨的旗帜香花和其他家庭香花,然后全体人员集中到河岸上,听双方带头人大声宣读打仗规则,并要大声地答复有关规则的询问以证实听清楚了规则,并愿意遵守规则,然后就由公证人宣布打仗开始,双方就用插了香的粘土块掷到对方人群中,意图驱散对方的人群后,攻入对方的阵地。如能抢到对方标志旗帜的最大香花,并安全归回到自己的阵地,就算赢了。如果能够抢到其他的团花,彩头将会要求得更大一些。打花仗是严格按照传统要求的规则进行的,打花仗之前,双方必须承诺不能因此而衍生打架斗殴现象,不能使用干硬的土块插香花投掷到对方的人群中,不能投掷没有插上燃香的土块,不能投掷有香花土块之外的一切东西。如果因不遵循规则而造成的伤害,由投掷方进行医治,等等约束。由于大家都比较遵守规则,所以多年来,打花仗并没有造成明显的意外伤害。偶有伤害,也会得到比较公平的仲裁,至今没有因打花仗引起的集体(村寨)之间的矛盾。
打花仗当然得有彩头,彩头由被打输了的村子负责在第二天集资购买送到打赢了的村子,算是打输了仗的“进贡品”。
打花仗是很多年轻人的挚爱,为此大家会作了充分的准备,所以打花仗显得非常热烈和紧张。但是这一天晚上还有一个刺激的活动,就是到刺梨蓬旁边去“赶鬼”,这是一个对鬼不太尊敬的活动,不受提倡,但很受欢迎。都说这一天晚上鬼们享受完了人间的蒸尝,拿着人间“红包”后,常常会惬意的在村寨附近的田埂上吃刚刚熟了的刺梨,如果这时候用筛子悄悄地靠近刺梨蓬,突然盖过去,就会吓走鬼,这些鬼光顾过的刺梨,味道将变得比平时美味十倍,香醇无比。如果动作快的话,还会听到鬼的尖叫声。这些其实都是恶作剧的说法(经过这一晚上,很多人家都得重新买筛子),但居然很受小孩子喜欢,觉得又害怕,又好玩。因为大家平时怕鬼,今天晚上鬼们吃的高兴,拿着实惠,一般不会和人计较,所以不用那么怕鬼了,反而要去吓鬼一吓,自然是很刺激而又得意的事了。
我记得的就这些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4-14 19:31:02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