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棺材街”故事多
《柳州历史文化纵横谈》一书这样写道:“过去,柳江上游的木材扎好木排,顺水而下,到了柳州后就停靠在沿江的码头。因此沿江的街道就出现了大量的棺材制作店,河南片以谷埠街大同巷、太平东街的规模最大,河北则集中在长青路、西柴街。在民国期间,柳州棺材行业达到最鼎盛时期,共有30多家棺材店。”尤其是名声在外的“棺材街”即如今的长青路,那是棺材生产工场十分集中的地方。数十年前,街上锯木声“洋洋乎盈耳”,常有外地富家豪门来订购寿枋,许多棺材店堂都摆着一副售货样品的巨大而美观的棺材,以吸引那些讲究死后要躺得舒服、显得气派的人。
斗转星移,岁月变迁。柳州棺材行业由盛转衰让“棺材街”也随之没落。当记者如今站在宽不足4米、平静安详的小巷里四顾张望时,满眼只有挂着衣服、晒着被子、堆着杂物的栋栋居民自建房相连,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过去的棺材江湖气息了。
没有任何特别路牌介绍,没有任何的重整修葺,路面凹凸不平,居民楼也大都年久失修,苔迹斑驳,如今的长青路与那种每天在眼皮底下路过无数条普通巷子一样,已看不出有任何明显区别,以至于记者询问这条路上的不少居民,都没人知道,这条巷子就是几十年前让柳州名扬海内外的“棺材街”。
“解放前,这里铺的还是青石板路,平整光滑,家家户户木楼结构。棺材铺大概有七八家,都是门厅高阔,堂屋既是制作工场,又是展销厅,完工的、半成品的棺材就这么一左一右两行放着供客人挑选,多的时候棺材还会叠加一层,起码能放下20来副棺材。”说这话的正是如今仍住在长青路的棺材家族后人——年过六旬的周少奇。他18岁开始跟随父亲做棺材生意,继承了一手制作棺材的好手艺,直到1976年柳州普及火化制度后,他才不得不另谋他业。如今他还珍藏着当年亲手制作的朱漆小棺材和制作棺材的工具,时常拿来把玩回味。
周少奇介绍说,柳州棺材之所以出名,除了与木材优质有关外,更与雕刻精致、手工精巧有关。柳州棺材通常整副长约八尺许,型号根据宽度分大、中、小三种,档次也分高、中、低三等。高档的棺材均用优质木材制作,如楠木、红黑油杉、枧木等。制作工艺十分考究,必须以宽二尺以上原木一分为二,做棺材两侧墙或上下底盖,而且头大尾小,均削成梅花瓣形,以显示死者生前傲霜斗雪、玉洁冰清的一生。封口方板还会精工雕刻各种龙凤纹饰,或是双龙戏珠,或是鲤鱼跳龙门,或是福寿双全等纹饰。如果死者享年超过70岁,家里儿孙满堂,则漆上等朱漆,敷上金粉;如果享年不满70岁,则漆乌黑国漆。这些油漆都是经久不变色,越久越光亮。另外,高档棺材用手敲击,铿锵有声,声色俱佳。
中档棺材的工艺大致与高档棺材相同,唯有不同的是木质较次。低档棺材则是一般木材,工艺不那么精细,只是棺材两头加工略翘,在封口的方板上,用普通红漆写上“福寿”二字。每副棺材售价一般为当时500~1500公斤的大米价格。当然,高档货都是买主事先预定并说明规格及其要求等,其价格则以所需材料和做工的精细程度论价。
“在制作方面,手艺熟练的师傅做一副棺材也就两三天时间。在销售方面,每天大概能卖10副棺材。”周少奇说,以前,几乎天天有人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专程来买棺材,所以在棺材铺里能听到天南地北的方言,相当热闹。
“小时候看着这么多供死人用的棺材放在家里,会不会害怕?”记者忍不住询问了这个问题。周少奇笑呵呵地说:“不仅不害怕,一群孩子玩捉迷藏时,还经常躲到大大的棺材里,甚至把盖板虚掩,让找的人一副一副棺材慢慢找,好玩得很。”
王菊设计的部分工艺棺材。记者钟丽娅摄
画工师傅仔细给工艺棺材描金。记者钟丽娅摄
柳州棺材变身工艺品
话说柳州棺材随着国家火葬推行之后,本应该“寿终正寝”了,但谁知一个点子却让柳州棺材“死过翻生”,得以继承下来,且声名远扬海内外,甚至超过了以往。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柳州人正是如今已经68岁的王菊。
1941年,王菊出生于柳城县一个棺材制作世家。明朝以前,王家的老祖宗就开始制作棺材,后来,王菊的曾祖父为自家出产的棺材创下“鸿德”字号,到王菊这一辈,鸿德棺材铺已历经4代。
1979年,随着改革开放,不少华人同胞开始进入内地经商旅游。一次,有几位香港客人专程来柳州见识天下第一的柳州棺材,四处托人打听,几经周折,找到了昔日“鸿德”王家的后人王菊,希望能了结他们这个心愿。王菊也不客气,带着这些港商客人回到了老家祖宅,看保存下来的自家棺材样品,并一一详尽解释柳州棺材精巧之处,让几位港商听了大赞“厉害,厉害”之余,也生出了想带几副棺材回港的念头。
当然,真棺材体积庞大,重量惊人,托运带走不是易事,港商不死心,又提出能不能把大棺材按比例缩小,做成微缩仿制品也行。这个要求是王菊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但难得有人对柳州棺材如此一片热爱。她硬着头皮,自己动手摸索,设计制作了4个10厘米长的小棺材送给了这几位港商。尽管这几副小棺材几乎没有任何复杂雕刻花纹,手工也粗糙,但港商仍喜爱得不得了,甚至回港之后又专程打电话给王菊,希望再订购一些小棺材拿来赠送亲友。
这时,头脑灵活的王菊如醍醐灌顶,名闻天下的柳州棺材不用担心绝迹了,完全可以以小型工艺品的形式重新发扬光大,而且棺材音谐“官”和“财”,“升官发财”是世人普遍的真实心愿,棺材可从一个“霉物”变身为带着好意头的吉祥物,相信会有许多人喜爱并收藏。
王菊是那种有了目标就会不顾一切为之努力的人,她一边翻阅资料古书为工艺棺材设计款式、装饰花纹,一边寻访过去帮家里做棺材的老师傅研究微缩工艺,解决技术难题,甚至专程到浙江学习东阳木雕刻法,运用到制作工艺棺材之上。功夫不负有心人。王菊为工艺棺材设计出了近10种规格大小,近百种花色图案,或是福寿双全字样,或是龙凤、双龙、双凤、百寿等等,工艺涉及半浮雕、全浮雕,线雕等等。当这些造型精美、不亚于一件艺术品的工艺棺材问世,港澳客人惊讶不已,不仅与王菊签下长期订单,而且在他们的帮助下,逐渐打开了港澳甚至东南亚市场,订单如雪片般飞来。这时,王菊才感觉稍松了一口气,能为家乡柳州作点贡献,历史悠久的柳州棺材没有失传,她心满意足了。
如今,68岁的王菊拥有16项工艺棺设计专利,她拥有的经营了30年、每月可制作上万副工艺棺材的工艺厂,是柳州销量最大的工艺棺材生产厂家。她的事迹不仅上了中央电视台、多家国内报纸、杂志,甚至多次有台湾、香港的电视媒体专程来采访报道。现在,王菊精神矍铄,依然劳碌精明,不肯休息,仍在亲力亲为管理厂务。前段时间,她还在为柳州工艺棺材申请非物质文化保护所奔忙。
王菊说,柳州工艺棺材的前景发展如今还面临着几个难题让她尤其担心:第一,工艺制作水准不高,许多生产厂家没有过硬的手艺师傅,也没有设计开发的能力,只懂得抄袭模仿,粗糙制作,长此以往严重影响柳州棺材的声誉;第二,如今柳州工艺棺材主要还是销往港澳、东南亚及欧美,内地的北方市场一直很难打开,主要还是观念问题;第三,在桂林、阳朔等地,现在也有人模仿柳州经营工艺棺材生意,产品的精美程度甚至超过柳州棺材,所以怎样大力宣传柳州棺材,保持优势竞争力,也是十分紧迫的事。
(记者 钟丽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