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ly/dlzz/200408051110.asp
雅典最有特色的街区竟是外族统治时期的遗产,最有特色的饮食也来自那个“含羞受辱”的时代……
任何一个初次到访雅典的游客,一定会对城市布局的大而无当、交通之混乱、建筑之粗陋留下深刻印象。跟地中海的其他历史名城如罗马、开罗、伊斯坦布尔等相比,雅典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存在一个完整、大规模、有历史特色的中世纪旧城,除了卫城和19世纪以来逐渐发掘出来的其他古希腊、罗马遗址外,拜占廷时代以后的中古遗迹在雅典很少见,而且全都湮没在难看的现代建筑中间,缺乏清晰的历史文脉。这种情形,决定了雅典无法像伊斯坦布尔、罗马那样,以整个旧城为单位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入册”的仅是一座卫城而已。
为什么会是这样?
回顾雅典的历史,公元前5世纪前后是雅典的黄金时期,当时雅典人口总数大概有25万,自由民的人数还远小于这个数目,对于一个城邦来说,这样的规模算是比较适度的,符合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对城邦的基本要求———“自给自足,人人都生活在相互可望及之地”。
其后,从亚历山大东征的希腊化时代到罗马、拜占廷时期,雅典总的趋势是持续衰落,尤其是东罗马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后来的伊斯坦布尔)之后,君士坦丁堡占据了希腊化世界的政治、文化中心位置;从15世纪拜占廷帝国灭亡至19世纪希腊独立,雅典受奥斯曼帝国统治长达400年之久,沦为一个地方小城。
拜伦在1811年首次来到雅典,其时雅典仍处于土耳其治下。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我在一座嘉布遣会修道院下榻。海米吐斯山在我前方,卫城在我背后,右边是朱庇特神庙,左边是雅典城。”这里所说的雅典城,涵盖范围仅是卫城南麓面积不大的一片土耳其式街区,现在称作“普拉卡”。拜伦写下《哀希腊》时,雅典只有一万左右人口,其中希腊族占一半,四分之一是操希腊语的土耳其穆斯林,另外四分之一包括阿尔巴尼亚人、犹太人、非洲人和所谓“法兰克人”———西欧侨民。当时的雅典城以卫城山冈为中心,建有一道城墙,绕墙走一圈仅需45分钟。
现在的普拉卡保留了奥斯曼时代的街道布局,道路弯曲狭窄,多是石板路面,不通汽车,倒很适合步行。普拉卡有第欧根尼路、色诺芬路、哈德良路和雪莱路,这些街名使人想起雅典在数千年历史长河里经历过的一些时代,以及经历过雅典的一些人。但谁能想到,这片雅典最有特色的街区竟是外族统治时期的遗产,雅典的一些特色饮食如旋转式烤肉、藤叶卷、土耳其咖啡,也是来自那个拜伦称之为“含羞受辱”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