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果梦子 发表于 2004-10-5 16:53:00

黑衣壮及其它

<P>       近几年,那坡县的黑衣壮以其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文化展示了壮人独特而古老的风貌。壮文化深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黑衣壮研究成为也壮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这一事实再一次说明:所有人愿意看到的是一个保有自己文化传统的民族而不是一个完全汉化的民族。可是现在的壮族呢?还有多少壮人回诊视自己的文化?</P>
<P>       我的一位朋友一直想要我的一张身着民族服饰的照片,他说他非常非常想要。我多么想答应他,可是我知道我做不到,你们也知道我做不到。我常常感叹,我还是不是一个壮族?民族传统的流失,其恶莫大焉!壮族的现代化应当是具有民族个性的、丰富多采的现代化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完全汉化的现代化!!!</P>
<P>       谁来拯救壮族的民族传统?换言之,谁来拯救壮族???</P>

古榕 发表于 2004-10-6 15:37:00

<P>其实服饰对一个民族并不那么重要,汉族也不再穿长袍马褂,但是还是汉族呀。我们就算知道我们的壮族的服饰是什么样的,可是我们能回到过去吗?毕竟每个民族都要进步的嘛。</P>

伍廷良 发表于 2004-10-9 19:24:00

<P>对!有些东西不是不可以谈,而是要谈得出民族的感情,谈得出进步的一面</P>

湾湾虹 发表于 2004-10-10 16:15:00

第一次來到這裏就看到這樣的好帖!頂!~

越僚 发表于 2004-10-19 14:44:00

网络只是一个虚拟的空间,所以言论要付诸实践就要回到现实 中来,而现实又有很多很多的的现实问题。

桂族媚 发表于 2004-10-18 10:01:00

<P>    我不会说壮话,也不会壮文,也没见过家里人穿过壮族的衣服。可是很多外省的朋友,都肯定地说我不是汉族,觉得我有一种非汉族的气质。</P><P>  这时,我就自豪地说:我是壮家女,生在壮乡美丽山水里,我爱壮族。</P>

shop 发表于 2004-10-18 19:43:00

<P>人气问题。说不完。</P><P>因论坛创办的时间不是很长;其次网站没有做过很大规模的广告,不象全球全国性的大网站到处宣传,到处都有讲座;再次,壮族,僚人,很多其他民族的同胞们对我们的论坛并不关心,大多数的网友都是广西人,学习壮语的朋友也不是很多。</P><P>无论怎样,我们将继续坚持。回头看看,我们论坛的注册用户是越来越多了。</P>

郁水啸翁 发表于 2004-10-19 00:16:00

<P>管理学上有一条非常实用的定律,即“最佳方案未必是最有效的方案。”由于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效率的最大化,因此,管理者常常选择最有效的方案而不是最佳方案。从这个意义上说,壮族要使用方块文字还是拼音文字,似乎应该更多考虑其有效性问题。</P><P>当然,有时候最佳方案本身蕴涵着最高效率,这时就不存在选择问题。但是,就本网站所争论的情况看,被认为是最佳方案的拼音壮文似乎并不是最有效率的方案,这至少在推广方面已经得到证明。因此,尽管令人厌倦,但仍需要进一步讨论。</P><P>另外,令人感觉疲倦的问题是:我们自己在接受汉化和西化,并因为汉化和西化而过着比较体面的生活,却要求别人(主要是自己的族胞)尽量不要汉化或西化(例如要求他们学习和使用本民族文字,想方设法保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和正统性,尽量不要使用借词,尽量减少其他语言的影响等等),这种自相矛盾的想法和做法,使人感觉仿佛得了精神分裂症。</P>

Duhhenj 发表于 2004-10-19 10:01:00

突然想问一些问题:假如论坛上所有支持拼音方案的贝农,现在都转变了观念,认为方块方案既是最佳,又是最有效的方案,那又能如何呢?或者反过来支持方块方案的都转过来支持拼音方案呢,那又如何?  思想统一了,行动又如何?贝侬们会怎么做,做什么?

郁水啸翁 发表于 2004-10-20 22:35:0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Duhhenj</I>在2004-10-19 10:01:40的发言:</B>
突然想问一些问题:假如论坛上所有支持拼音方案的贝农,现在都转变了观念,认为方块方案既是最佳,又是最有效的方案,那又能如何呢?或者反过来支持方块方案的都转过来支持拼音方案呢,那又如何?  思想统一了,行动又如何?贝侬们会怎么做,做什么?</DIV>
<P>如果第一个假如成立或成为现实,那么,最直接、最现实、最不可置疑的好处在于:
<P>1、学会了汉字的人们基本上掌握了壮文;
<P>2、壮族因为拥有这些人而大大降低了本民族文字的文盲率;
<P>3、没有人担心学习“壮文”没有用处;
<P>4、壮族百姓不用翻译机构帮忙就可以通过浩如烟海的汉文典籍提高文化技术水平;
<P>5、壮文学校的双语教学任务会因为使用几乎相同的文字而大大减轻;
<P>6、壮族内部方言差异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P>7、壮族文字印刷品可以大大节省纸张(因为拼音文字比方块文字更耗费印刷材料);
<P>8、壮族可在10年左右的时间内拥有一套相对成熟的民族文字(因为汉字本身已经十分成熟,以此相同、相仿的文字自然也十分成熟);
<P>9、壮族可以依靠这套民族文字扩大汉字词汇,丰富汉字文化,促进汉字发展(壮语里独有的词汇和字体会因为广泛使用而达到这一目的)。
<P>10、享有以上各项好处的壮族同胞将以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形象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P>以上10项,是拼音壮文无法做到的。“先进的、科学的、益智的”拼音壮文之所以无法达及以上目标,除了文字本身的缺陷以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置身于汉字占统治地位的文化环境中,根本没有喘息和生存的空间,充其量只能作为汉字的陪衬。
<P>至于该怎么做的问题,那也比拼音壮文来得轻松和痛快。就文字创制而言,大概只需做这么几件事:
<P>1、把能够表达壮语意思的简化汉字全部用上;
<P>2、选用与壮语词完全等义的汉字表示壮字;
<P>3、按照“六书”创造壮语里独有的字体。
<P>为了把上面这三件事办得麻利、高效一些,可以组织一个壮文研制小组,集中或者分散作业,逐步完成各项任务。
<P>vaiq hahnij, doxcouh guh hax!
<P>(快 啊呢,互奏 做 哈!)</P>

季人 发表于 2004-10-21 23:30:00

<P>受啸翁启发,我发现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实现啸翁的所说的十大好处,就是宣布汉字为“壮文”。 <P><FONT color=#0000ff>1、学会了汉字的人们基本上掌握了壮文;</FONT>
毫无疑问,因为汉字就是“壮文”,”壮文“就是汉字。

<FONT color=#0000ff>2、壮族因为拥有这些人而大大降低了本民族文字的文盲率;</FONT>
当然了,只要念过小学的壮族人都能认识和汉字一摸一样的“壮文”。</P><P><FONT color=#0000ff>3、没有人担心学习“壮文”没有用处;</FONT>
对啊,汉字的用处有多大,“壮文”的用处就有多大。
<P><FONT color=#0000ff>4、壮族百姓不用翻译机构帮忙就可以通过浩如烟海的汉文典籍提高文化技术水平;
</FONT>没错,浩如烟海的汉文典籍瞬间全部变成“壮文”典籍,^_^ <P><FONT color=#0000ff>5、壮文学校的双语教学任务会因为使用几乎相同的文字而大大减轻;
</FONT>既然“壮文”和汉文一模一样,只需要单语教学就好啦。 <P><FONT color=#0000ff>6、壮族内部方言差异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FONT>大家都按普通话发音来念“壮文”,不但壮族内部没有方言问题,和汉族同胞之间的语言差异都可以解决。 <P><FONT color=#0000ff>7、壮族文字印刷品可以大大节省纸张(因为拼音文字比方块文字更耗费印刷材料);</FONT>
根本不用在印壮汉两种版本的印刷品,更节省纸张,连各机关单位门口的牌匾都省一点材料。 <P><FONT color=#0000ff>8、壮族可在10年左右的时间内拥有一套相对成熟的民族文字(因为汉字本身已经十分成熟,以此相同、相仿的文字自然也十分成熟);</FONT>
壮族只需要半天时间就可以拥有一套非常成熟的“民族文字”,如果人大代表们投票的效率比较高,半天时间都用不到。</P><P><FONT color=#0000ff>9、壮族可以依靠这套民族文字扩大汉字词汇,丰富汉字文化,促进汉字发展(壮语里独有的词汇和字体会因为广泛使用而达到这一目的)。</FONT>
壮族可以用“夹壮”的方式使用汉字,迅速扩大汉字词汇,丰富汉字文化,促进汉字发展。 <P><FONT color=#0000ff>10、享有以上各项好处的壮族同胞将以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形象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FONT>享有以上各项好处的壮族同胞将以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形象——和汉族一摸一样的形象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P><P>以上纯属玩笑,先说一声“抱歉!”,还请啸翁海涵!</P>

南岛 发表于 2004-10-23 05:37:00

季人有理

郁水啸翁 发表于 2004-10-24 00:35:00

<P><FONT color=#f70968>受啸翁启发,我发现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实现啸翁的所说的十大好处,就是宣布汉字为“壮文”。</FONT>



<P>这个做法老翁也是受人启发才想起的。不管壮族人民有多少种自称,也不管历史上有多少种表明壮族起源于猿猴或野生动物的名称,经某人一提议,说叫壮族就叫壮族了。另外,包括日本、越南等国在内的一些国家,过去用的是汉字,或以汉字为主、本民族创造字为辅的文字,一宣布是某国文字,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某国文字了。我国某个少数民族派人到印度研习印度文字,并根据印度文字的结构创造了本民族文字,这套跟印度文字十分相似的文字不也是一经宣布是某某族的文字而顺利使用到现在吗?由于文字没有版权或所有权的问题,要用或者不用,或者怎么用,只要顺从民意和合乎事物发展规律,有时就跟放屁一样的轻松和舒坦!  



<P><FONT color=#0000ff>1、学会了汉字的人们基本上掌握了壮文;</FONT><FONT color=#f70938>毫无疑问,因为汉字就是“壮文”,”壮文“就是汉字。</FONT></P>
<P><FONT color=#000000>这跟推崇拼音壮文的人们所说的“学会拼音壮文有助于学习英文”的说法是一样的道理啊。但细细推敲,还是有所区别的。从理论上讲,学会了拼音壮文,何止只有助于学习英文?还有助于学习一切以拉丁字母作为基本书写符号的外国文字,如法语、德语、俄语、世界语等等。可以这么说,学会了拼音壮文,除了汉字还狗屁不通之外,联合国的几个工作语言都略知一二,而且还兼懂二战时期风靡一时而现在只能为一些闲人提供谈资的世界语。</FONT></P>
<P><FONT color=#000000>不过,老翁说的是“基本上”,而不是“毫无疑问”。在中国文化范围内,一个人说他(她)“基本上吃饱了”,他(她)的意思实际上是说:“我已经不很饿了”或者“我只吃了n%的饭量”。把他(她)的意思理解为“100%饱了,不必再吃了”,那可能就离谱了。</FONT></P>
<P><FONT color=#000000></FONT><FONT color=#0000ff>2、壮族因为拥有这些人而大大降低了本民族文字的文盲率;</FONT><FONT color=#f70938>当然了,只要念过小学的壮族人都能认识和汉字一摸一样的“壮文”。</FONT></P>
<P><FONT color=#000000>是的。读了小学的壮族人肯定认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汉字,这跟学了拼音壮文的壮族孩子立马就学会怎么拼写it,cat,log,bat,bop,beg,go等等英语单词一样,只是前者懂得一定比例的汉字和壮字虽然念法不同,但写法和意思完全相同,而后者可能并不知道那些壮语词汇跟英语有怎么特殊关系。</FONT></P>
<P>需要特别指出的是,<FONT color=#f70938>和汉字一摸一样的“壮文”</FONT><FONT color=#000000>只占壮语词汇的一定比例,而不是全部。</FONT></P>
<P><FONT color=#0000ff>3、没有人担心学习“壮文”没有用处;</FONT><FONT color=#f70938>对啊,汉字的用处有多大,“壮文”的用处就有多大。</FONT></P>
<P>正是,正是。
</P>
<P><FONT color=#0000ff>4、壮族百姓不用翻译机构帮忙就可以通过浩如烟海的汉文典籍提高文化技术水平;
</FONT><FONT color=#ff0066>没错,浩如烟海的汉文典籍瞬间全部变成“壮文”典籍,^_^ </FONT>
<P><FONT color=#0000ff><FONT color=#ff0033><FONT color=#000000></FONT></FONT></FONT><FONT color=#000000>这比中央翻译局每年都将大量的汉文文献翻译成拼音壮文而几乎没有壮族同胞知道他们在忙些什么,为谁而忙要实在些吧?</FONT></P>
<P><FONT color=#0000ff>5、壮文学校的双语教学任务会因为使用几乎相同的文字而大大减轻;
</FONT><FONT color=#f70968>既然“壮文”和汉文一模一样,只需要单语教学就好啦。</FONT></P>
<P>如前所述,壮文和汉文只有一定比例的字体写法一模一样,而不是全部字体都完全一模一样;另外,用壮话来教那些壮字(汉字),正是单语教学嘛。先用壮语教学几年,等掌握了一定词汇和语言知识后再逐步转为双语教学。现在壮文学校里所谓的“双语教学”,哪里是双语教学?分明是非标准壮话--类似桂柳话---夹壮普通话三语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教出来的学生所讲的语言好就好在“三不像”。</P>
<P><FONT color=#0000ff>6、壮族内部方言差异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FONT><FONT color=#ff0066>大家都按普通话发音来念“壮文”,不但壮族内部没有方言问题,和汉族同胞之间的语言差异都可以解决。</FONT>



<P><FONT color=#0000ff><FONT color=#000000>这是国家推广普通话要达及的最终目标。要是能够实现这个目标,那该多好---那时,我们过的日子,不是“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日子,而是大康有余的日子了。</FONT></FONT></P>
<P><FONT color=#0000ff><FONT color=#000000></FONT></FONT><FONT color=#0000ff>7、壮族文字印刷品可以大大节省纸张(因为拼音文字比方块文字更耗费印刷材料);</FONT><FONT color=#ff0066>根本不用在印壮汉两种版本的印刷品,更节省纸张,连各机关单位门口的牌匾都省一点材料。</FONT> </P>
<P><FONT color=#000000>现在没有多少拼音壮文的材料可印,壮文学校里的壮文教材又是国家免费提供的,要不然,壮族的学童可能会因为书本比较厚而要支付更多的书本费。现在机关单位的门口挂上了汉壮双文牌匾,一些印章也刻上双重文字,这倒节省不了什么材料,因为那些牌匾和印章的大小都有一定规格限定的。这有点像人民币的做法,规格不变,再多印上一些民族文字也不会造成纸张浪费。</FONT></P>
<P><FONT color=#0000ff>8、壮族可在10年左右的时间内拥有一套相对成熟的民族文字(因为汉字本身已经十分成熟,以此相同、相仿的文字自然也十分成熟);</FONT><FONT color=#f70968>壮族只需要半天时间就可以拥有一套非常成熟的“民族文字”,如果人大代表们投票的效率比较高,半天时间都用不到。</FONT></P>
<P><FONT color=#000000>现在一些地方投票实现了电子化,一按电钮结果就出来了。要是有那么一套新的文字方案出笼,让全体壮族同胞按一按,结果可能用不了半天就见分晓了。当年,那些人大代表郑重地为拼音壮文方案投下的那庄严一票,虽然没有电子设施,但也不用半天时间。</FONT></P>
<P><FONT color=#000000>不过,问题的关键并不在投票的效率,而在于文字方案推行和使用的效率。一套被誉为“先进、科学、益智”的文字方案,在推广了几十年以后仍然没有收到明显的预期效果,那这套文字方案的现实价值、文化上的适宜性和可行性等等,真的不值得怀疑吗?</FONT></P>
<P><FONT color=#000000>在科学技术相当发达的现代社会里,如果一个民族不能在10年时间里创造一个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来,那么,这个民族还有多大的发展潜力?换句话说,这个民族还有多少发展希望?</FONT></P>
<P><FONT color=#0000ff>9、壮族可以依靠这套民族文字扩大汉字词汇,丰富汉字文化,促进汉字发展(壮语里独有的词汇和字体会因为广泛使用而达到这一目的)。</FONT><FONT color=#f70938>壮族可以用“夹壮”的方式使用汉字,迅速扩大汉字词汇,丰富汉字文化,促进汉字发展。</FONT> </P>
<P><FONT color=#000000>这个说法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不幸却被历史事实证明是可能的。《诗经》里就有一些“夹壮”的诗。被日本人借用的汉字给老祖宗增加了不少词汇,如“干部”、“传真”、“写真”、“物语”等等。<FONT color=#0000ff></FONT>“干栏”、“妈勒”、“欢”等壮语词已经渐渐走进汉语当中。随着壮族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壮大,方块壮文对汉字的贡献会不断增大。</FONT></P>
<P><FONT color=#0000ff>10、享有以上各项好处的壮族同胞将以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形象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FONT><FONT color=#f70938>享有以上各项好处的壮族同胞将以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形象——和汉族一摸一样的形象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FONT></P>
<P>稍微补充一下:<FONT color=#000000>享有以上各项好处的壮族同胞将以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形象——<FONT color=#f79709>内心世界有别于汉族和其他民族</FONT>的形象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FONT></P>
<P>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僚人家园里的兄弟姐妹不正是这样的人吗?我们因为使用100%的汉字而变成了和汉族一模一样了吗?没有!相反,如果我们都100%使用拼音壮文,我们能够保持100%的壮族形象吗?不能!事实上,我们是不是壮族,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语言和文字这两个被称为“物质外壳”的东西,而是取决于我们的精神世界,虽然在现实生活里,很多人的壮族身份并不取决于其内心世界,而是取决于他们在有关个人资料(如出生证、身份证等)上怎么填写!</P>
<P>嗟夫,我们是不是想通过拥有大量古今汉语借词的拼音壮文来净化我们民族的灵与肉呀?如果是这样,那些由于历史原因或者因为肉体需要而跟其他民族通婚的同胞又该怎么处治呢?我们在呼吁为壮文立法有效或无效以后是不是要呼吁为净化本民族的灵肉而立法?</P>
<P><FONT color=#ff0066>以上纯属玩笑,先说一声“抱歉!”,还请啸翁海涵!</FONT></P>
<P><FONT color=#000000>老翁敬佩季人版主能以玩笑的口吻畅谈严肃的话题,我的回复也带有几分玩笑的成分,因此我们扯平了。但愿其他贝侬不要因为我们的笑谈而影响了他们手中与民族文字有关的工作。该杀(啥)的还是杀(啥)的。(桂柳话与普通话混合,愿能博君一笑)</FONT></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0-24 8:33:24编辑过]

越僚 发表于 2004-10-24 01:01:00

香港的报纸经常有白话方言文章,其中有汉字也有所谓的广东字,老翁的方案估计和这个差不多,我虽然懂白话但还是看得一头雾水,啊沛很久不见上来了,不知道港人是否专门学过这些广东字,具体情况如何,研究一下他们的情况应该有借鉴意义。

季人 发表于 2004-10-28 15:19:00

我想那些“广东字”应该不用专门去学,会说粤语的人应该很容易看懂,连我这样粤语很“漏嘢”的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林萱 发表于 2004-11-4 13:21:00

先提一下,有空再慢慢说.

庄晓 发表于 2004-11-7 22:50:00

<P><FONT color=#ff0000 size=5>哦~~~能提出这样的想法就很不错了哦~~~</FONT></P>

红棉树 发表于 2004-11-8 18:27:0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林萱</I>在2004-11-4 13:21:48的发言:</B>
先提一下,有空再慢慢说.</DIV>

林萱贝侬久违了,希望能够尽快看到贝侬的高见。

冷羽一人 发表于 2004-11-13 02:43:00

<P>不想打扰你们,不过想说一句无恶意的话</P>
<P>车同轨,字同文,多民族融合成同一民族是历史发展的趋势</P>
<P>僚化=自我封闭+被边缘化+大脑分裂,看台湾去中国化的惨淡乱状就知道了</P>
<P>文化的实质是传递文明的媒介,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化,正在接受西方文明中的有价值的新东西,努力超越自己,成为一种也许可以称为“现代城市文化”的新文化。这将是中国社会中作为现代文明和发达经济的代表——<FONT color=#0909f7>城市</FONT>的普遍价值观,是融入现代社会的桥梁。如果还把思维简单的定义在扶持与“汉文化”对抗的僚文化,那是走入歧途。<FONT color=#0909f7>国家强调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实际意义在于把少数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保留下来,不致于在来势汹汹的现代城市文化面前遗失掉了。</FONT>城市文化已成为文明的标准,少数民族的弱势文化(因为这种文化主要是顽强的保留在乡村,千百年来没有更新的发展,无法接近最新鲜的文化和最发达的经济,从而无法把握时代的脉络)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与之抗衡,抗拒的话就要与文明脱钩。把对手当成千百年来对抗的汉文化是错误的,最明智的选择是尽量多的保留民族文化遗产,然后努力和现代城市文化接轨。</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1-13 2:45:46编辑过]

越僚 发表于 2004-11-13 10:04:00

<P>僚化=自我封闭+被边缘化+大脑分裂  </P><P>只是你这么认为,自己臆想别人怎么认为,你才大脑分裂呢,</P><P>你不是说</P><P><FONT color=#0909f7>国家强调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实际意义在于把少数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保留下来,不致于在来势汹汹的现代城市文化面前遗失掉了。吗?</FONT></P>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本论坛讨论得最累人的四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