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啸翁启发,我发现还有更简便的方法实现啸翁的所说的十大好处,就是宣布汉字为“壮文”。
这个做法老翁也是受人启发才想起的。不管壮族人民有多少种自称,也不管历史上有多少种表明壮族起源于猿猴或野生动物的名称,经某人一提议,说叫壮族就叫壮族了。另外,包括日本、越南等国在内的一些国家,过去用的是汉字,或以汉字为主、本民族创造字为辅的文字,一宣布是某国文字,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某国文字了。我国某个少数民族派人到印度研习印度文字,并根据印度文字的结构创造了本民族文字,这套跟印度文字十分相似的文字不也是一经宣布是某某族的文字而顺利使用到现在吗?由于文字没有版权或所有权的问题,要用或者不用,或者怎么用,只要顺从民意和合乎事物发展规律,有时就跟放屁一样的轻松和舒坦!
1、学会了汉字的人们基本上掌握了壮文;毫无疑问,因为汉字就是“壮文”,”壮文“就是汉字。
这跟推崇拼音壮文的人们所说的“学会拼音壮文有助于学习英文”的说法是一样的道理啊。但细细推敲,还是有所区别的。从理论上讲,学会了拼音壮文,何止只有助于学习英文?还有助于学习一切以拉丁字母作为基本书写符号的外国文字,如法语、德语、俄语、世界语等等。可以这么说,学会了拼音壮文,除了汉字还狗屁不通之外,联合国的几个工作语言都略知一二,而且还兼懂二战时期风靡一时而现在只能为一些闲人提供谈资的世界语。
不过,老翁说的是“基本上”,而不是“毫无疑问”。在中国文化范围内,一个人说他(她)“基本上吃饱了”,他(她)的意思实际上是说:“我已经不很饿了”或者“我只吃了n%的饭量”。把他(她)的意思理解为“100%饱了,不必再吃了”,那可能就离谱了。
2、壮族因为拥有这些人而大大降低了本民族文字的文盲率;当然了,只要念过小学的壮族人都能认识和汉字一摸一样的“壮文”。
是的。读了小学的壮族人肯定认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等汉字,这跟学了拼音壮文的壮族孩子立马就学会怎么拼写it,cat,log,bat,bop,beg,go等等英语单词一样,只是前者懂得一定比例的汉字和壮字虽然念法不同,但写法和意思完全相同,而后者可能并不知道那些壮语词汇跟英语有怎么特殊关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和汉字一摸一样的“壮文”只占壮语词汇的一定比例,而不是全部。
3、没有人担心学习“壮文”没有用处;对啊,汉字的用处有多大,“壮文”的用处就有多大。
正是,正是。
4、壮族百姓不用翻译机构帮忙就可以通过浩如烟海的汉文典籍提高文化技术水平;
没错,浩如烟海的汉文典籍瞬间全部变成“壮文”典籍,^_^
这比中央翻译局每年都将大量的汉文文献翻译成拼音壮文而几乎没有壮族同胞知道他们在忙些什么,为谁而忙要实在些吧?
5、壮文学校的双语教学任务会因为使用几乎相同的文字而大大减轻;
既然“壮文”和汉文一模一样,只需要单语教学就好啦。
如前所述,壮文和汉文只有一定比例的字体写法一模一样,而不是全部字体都完全一模一样;另外,用壮话来教那些壮字(汉字),正是单语教学嘛。先用壮语教学几年,等掌握了一定词汇和语言知识后再逐步转为双语教学。现在壮文学校里所谓的“双语教学”,哪里是双语教学?分明是非标准壮话--类似桂柳话---夹壮普通话三语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教出来的学生所讲的语言好就好在“三不像”。
6、壮族内部方言差异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大家都按普通话发音来念“壮文”,不但壮族内部没有方言问题,和汉族同胞之间的语言差异都可以解决。
这是国家推广普通话要达及的最终目标。要是能够实现这个目标,那该多好---那时,我们过的日子,不是“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日子,而是大康有余的日子了。
7、壮族文字印刷品可以大大节省纸张(因为拼音文字比方块文字更耗费印刷材料);根本不用在印壮汉两种版本的印刷品,更节省纸张,连各机关单位门口的牌匾都省一点材料。
现在没有多少拼音壮文的材料可印,壮文学校里的壮文教材又是国家免费提供的,要不然,壮族的学童可能会因为书本比较厚而要支付更多的书本费。现在机关单位的门口挂上了汉壮双文牌匾,一些印章也刻上双重文字,这倒节省不了什么材料,因为那些牌匾和印章的大小都有一定规格限定的。这有点像人民币的做法,规格不变,再多印上一些民族文字也不会造成纸张浪费。
8、壮族可在10年左右的时间内拥有一套相对成熟的民族文字(因为汉字本身已经十分成熟,以此相同、相仿的文字自然也十分成熟);壮族只需要半天时间就可以拥有一套非常成熟的“民族文字”,如果人大代表们投票的效率比较高,半天时间都用不到。
现在一些地方投票实现了电子化,一按电钮结果就出来了。要是有那么一套新的文字方案出笼,让全体壮族同胞按一按,结果可能用不了半天就见分晓了。当年,那些人大代表郑重地为拼音壮文方案投下的那庄严一票,虽然没有电子设施,但也不用半天时间。
不过,问题的关键并不在投票的效率,而在于文字方案推行和使用的效率。一套被誉为“先进、科学、益智”的文字方案,在推广了几十年以后仍然没有收到明显的预期效果,那这套文字方案的现实价值、文化上的适宜性和可行性等等,真的不值得怀疑吗?
在科学技术相当发达的现代社会里,如果一个民族不能在10年时间里创造一个比较成熟的文字体系来,那么,这个民族还有多大的发展潜力?换句话说,这个民族还有多少发展希望?
9、壮族可以依靠这套民族文字扩大汉字词汇,丰富汉字文化,促进汉字发展(壮语里独有的词汇和字体会因为广泛使用而达到这一目的)。壮族可以用“夹壮”的方式使用汉字,迅速扩大汉字词汇,丰富汉字文化,促进汉字发展。
这个说法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不幸却被历史事实证明是可能的。《诗经》里就有一些“夹壮”的诗。被日本人借用的汉字给老祖宗增加了不少词汇,如“干部”、“传真”、“写真”、“物语”等等。“干栏”、“妈勒”、“欢”等壮语词已经渐渐走进汉语当中。随着壮族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壮大,方块壮文对汉字的贡献会不断增大。
10、享有以上各项好处的壮族同胞将以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形象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享有以上各项好处的壮族同胞将以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形象——和汉族一摸一样的形象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稍微补充一下:享有以上各项好处的壮族同胞将以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形象——内心世界有别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形象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僚人家园里的兄弟姐妹不正是这样的人吗?我们因为使用100%的汉字而变成了和汉族一模一样了吗?没有!相反,如果我们都100%使用拼音壮文,我们能够保持100%的壮族形象吗?不能!事实上,我们是不是壮族,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语言和文字这两个被称为“物质外壳”的东西,而是取决于我们的精神世界,虽然在现实生活里,很多人的壮族身份并不取决于其内心世界,而是取决于他们在有关个人资料(如出生证、身份证等)上怎么填写!
嗟夫,我们是不是想通过拥有大量古今汉语借词的拼音壮文来净化我们民族的灵与肉呀?如果是这样,那些由于历史原因或者因为肉体需要而跟其他民族通婚的同胞又该怎么处治呢?我们在呼吁为壮文立法有效或无效以后是不是要呼吁为净化本民族的灵肉而立法?
以上纯属玩笑,先说一声“抱歉!”,还请啸翁海涵!
老翁敬佩季人版主能以玩笑的口吻畅谈严肃的话题,我的回复也带有几分玩笑的成分,因此我们扯平了。但愿其他贝侬不要因为我们的笑谈而影响了他们手中与民族文字有关的工作。该杀(啥)的还是杀(啥)的。(桂柳话与普通话混合,愿能博君一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0-24 8:33:24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