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莲花 发表于 2010-8-12 12:04:00

[原创]悼念一位壮族老人

<p>8月7日上午,他在南宁离开了他热爱的这片热土,魂归美丽的南方。</p><p>他在《美丽的南方》用清丽的文字,记录了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情。</p><p>与他只有短短的接触,却感染于他的人格魅力。</p><p>陆老,您走好。</p><p>&nbsp;<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10-8/20108121233337288.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p><p>&nbsp;<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10-8/201081212192332201.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p><p><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10-8/201081212201934173.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p><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8-17 20:34:20编辑过]

桂西布依 发表于 2010-8-12 12:19:00

<p>不好意思,感觉好肤浅,请问陆老是谁啊?</p>

蓝莲花 发表于 2010-8-12 12:25:00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陆地,原名陈克惠,化名陈寒梅,壮族,</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6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18</font></span><span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年</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6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font></span><span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月</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6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8</font></span><span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日</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6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span><span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农历十月十五日夜</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6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span><span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出生于广西扶绥县东门镇一户姓陈的农家。曾就学于广州培桂高中、广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6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38</font></span><span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年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6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40</font></span><span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年毕业于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文学系。历任延安鲁艺研究员,延安部艺(部队艺术学校)文学教员,延安《部队生活报》特派记者、编辑,东北日报社副刊部编辑组长,中共梧州市委宣传部部长,中共广西区党委宣传部秘书长、副部长及文化局副局长,广西文联党组书记。全国第三、四届政协委员,全国文联第三、四届委员,广西作家协会首届主席,广西文联主席、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第五届顾问等。</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6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37</font></span><span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年开始发表作品。</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6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53</font></span><span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年加入首批中国作家协会。</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6pt;"><p></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6pt;"><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著有长篇小说《美丽的南方》、《瀑布》,短篇小说集《好样的人》、《故人》,纪实文学《青春独白》,综合文选《陆地作品选》、《劫后余灰》、《矗山暮影》,中短篇小说《浪漫的诱惑》、《广西当代少数民族作家丛书—陆地卷》,诗稿《落花集》,文论集《怎样学文学》、《写作杂谈》、《创作余谈》等。</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6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瀑布》</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6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span><span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第</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6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 </font></span><span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部《长夜》</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6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span><span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获全国首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长篇小说一等奖,《瀑布》</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6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span><span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第</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6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span><span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部《黎明》</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6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span><span style="FONT-SIZE: 16pt;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获广西首届“振兴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6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6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6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美丽的南方》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后数次再版,发行26万册;瀑布发行17万册,创下广西作家之奇迹。</font></span></p><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6pt;"><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span></p>

土人香草 发表于 2010-8-12 12:55:00

<p>是的看到报上的消息了</p><p>大学时候就有读过他的作品</p><p>陆老一路走好</p><p>希望我们还能保持着这一份对本土的热爱</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8-12 12:56:58编辑过]

粤西土著 发表于 2010-8-12 13:18:00

<p>1960年,壮族作家陆地以土地改革为背景的长篇小说《美丽的南方》,描绘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壮族人民的生活图景,塑造了当代壮族人民的新形象,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是广西作家创造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和当代壮族文学作品的代表作。《美丽的南方》和1964年出版的《山村复仇记》,共同开创了广西长篇小说的先河。</p><p>仅以此纪念陆地先生。</p>

度莫 发表于 2010-8-12 14:56:00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6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大学时候读过《美丽的南方》.前一阵子不说把<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6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美丽的南方》拍成电视剧吗?怎么没有下文?</font></span></font></span>

勒布巴哈 发表于 2010-8-12 16:37:00

怀念,陆老一路走好.............

桂西布依 发表于 2010-8-12 17:37:00

<p>比侬,谢谢你们。原来陆老是这样一位令人钦佩的僚人啊。</p><div id="textstyle_205165">怀念,陆老一路走好.............</div>

土著虎尾 发表于 2010-8-12 17:49:00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6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美丽的南方》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后数次再版,发行26万册;瀑布发行17万册,创下广西作家之奇迹。<span style="FONT-SIZE: 10.5pt; FONT-FAMILY: 宋体; mso-asci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hans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bidi-font-size: 12.0pt; mso-bidi-font-family: &quot;Times New Roman&quot;;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CN; mso-bidi-language: AR-SA;">了不起!</span></font></span></p>

龙儿 发表于 2010-8-12 19:14:00

<div class="msgheader">QUOTE:</div><div class="msgborder"><b>以下是引用<i>度莫</i>在2010-8-12 14:56:59的发言:</b><br/><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6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大学时候读过《美丽的南方》.前一阵子不说把<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6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美丽的南方》拍成电视剧吗?怎么没有下文?</font></span></font></span></div><p>期待ing。</p><p>Bouxgeq,mwngz ndeibyaij。</p>

maniachhz 发表于 2010-8-12 21:04:00

<p>从小到大几乎没关注小说,真的失敬</p>

萧萧瑟瑟 发表于 2010-8-12 23:03:00

很小就知道陆地他老人家了(小学高年级时我已经知道关注壮族名人了),现在才知道原来这个“陆地”是笔名,没想到我跟他同姓,而且还是不出几里的老乡。《美丽的南方》很早就连同他的笔名一样知晓了,但小说没看过。深深悼念中……

大溪連山 发表于 2010-8-15 12:40:00

不认识  一路走好

度莫 发表于 2010-8-15 16:26:00

<p><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10-8/201081516171846121.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p><p><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10-8/201081516214741176.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p><p><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10-8/201081516221267922.jpg" border="0" onclick="zoom(this)" onload="if(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br/></p><p><table width="90%" align="center"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tbody><tr><td height="60" align="center"><font color="#c00000" size="3"><b>陆地和《美丽的南方》</b></font></td><td width="2%"></td></tr><tr><td height="20" colspan="3"><font size="4">著名壮族作家陆地创作的《美丽的南方》是壮族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对广西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具有深远的意义。而西乡塘区的石埠是陆地创作《美丽的南方》时深入生活收集素材构思小说的地方,堪称“美丽的南方”发源地。陆地正是以石埠的人和物为背景,构思创作了著名的《美丽的南方》,石埠也因此声名远扬。</font>
                                                <p><font face="宋体" size="4">&nbsp;&nbsp;&nbsp; “天一阴下来,冷风就是作弄人,到处都是冷飕飕的。有时空中飘着牛毛一样的雨雾,风大一点就被刮跑了。风一静,这些雨丝就在树叶、草堆、牛背落下,积成一层湿湿的茸毛,树枝子上的蜘蛛网成了银色的网罩,远山和树林罩着轻纱似的烟雾,老不见消散……”</font></p><p><font face="宋体" size="4">&nbsp;&nbsp;&nbsp; 这是作家出版社1960年版、由我区著名作家陆地创作的长篇小说《美丽的南方》书中首页的一段描写,这样的场景在他曾经体验生活、构思、写作小说的地方,在今天的石埠仍依稀可见。</font></p><p><font face="宋体" size="4">&nbsp;&nbsp;&nbsp; 《美丽的南方》写的是建国初期广西某壮、汉民族杂居地区进行土改斗争的故事。作品反映了世世代代在封建罪恶制度下度着灾难和贫穷岁月的农民,在党的启发教育下,坚决向封建地主阶级展开勇敢的斗争,写出了他们的觉悟和成长过程。另一方面,也塑造了土改工作团中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描绘了他们在与农民同甘共苦的生活中,以及在斗争风暴的锻炼和考验下所经历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变化和改造。</font></p><p><font face="宋体" size="4">&nbsp;&nbsp;&nbsp; 西南地区土改斗争的历史情况,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较细致和真实的反映。</font></p><p><font face="宋体" size="4">&nbsp;&nbsp;&nbsp; 陆地当年书中的描述,正是如今世事变迁的真实写照。</font></p></td></tr><!--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tr><td height="20" colspan="3"></td></tr><tr><td height="20"></td><td><span class="font3"><font face="宋体" size="4">&nbsp;&nbsp;&nbsp;&nbsp;</font></span></td></tr></tbody></table></p>

度莫 发表于 2010-8-15 16:31:00

<p>南宁石埠美丽南方生态农家乐</p><p><a class="keylink" href="http://www.gxcity.com/" target="_blank"><font size="3">南宁</font></a><font size="3">石埠,乃著名作家陆地创作《美丽的南方》的诞生地。在“美丽南方”生态农家乐</font><a class="keylink" href="http://travel.gxcity.com/" target="_blank"><font size="3">旅游</font></a><font size="3">区看到,自然田园风光秀丽,四季分明,物产丰富,目前已经拥有千亩百合花、万亩甜瓜示范园、红地球葡萄园、南方百果园以及十冬竹林烧烤园等项目。发展种植百合花、甜瓜、百香果等特色农业和发展“农家乐”旅游,将把忠良、永安、老口等6个行政村建设成为一个以“美丽南方”为文化底蕴,重点发展新农村旅游、生态农业观光旅游、自然田园风光旅游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区。</font></p><p><font size="3">石埠位于广西首府绿都南宁市西部,距市中心15公里,人口4万多,辖区面积128平方公里。东临相思湖,南接南昆铁路金鸡段,西邻江西镇,北至金沙湖风景旅游区,324国道、大学西路、堤园路、南坛高速公路贯穿全境,乡村柏油公路交织,交通十分便利;自然田园风光秀丽,四季分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环绕一江(邕江)、一湖(金沙湖)、一岛(太阳岛),原生橄榄树林遍布和安、永安、忠良等村,绿叶成荫,景色宜人,素有“美丽南方”之称,乃广西著名作家陆地创作《美丽的南方》的诞生地。</font></p><p><font size="3">  2005年7月,在西乡塘区党委、政府的领导、关心和支持下,计划从2006年到2010年,分三个阶段,为解决“三农问题”,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以“一切以农民群众利益为主,一切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出发点,一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落着点”为主题的三个“一切”的具体要求下,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农民群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种植百合花、甜瓜、百香果等特色、规模、现代农业和发展“农家乐”,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把石埠街道办事处忠良、和安、永安、乐洲和老口等5个行政村共48平方公里打造、建设成为一个以“美丽南方”为文化底蕴,以“领略自然田园风光与运动健康”为主题,重点发展新农村旅游、生态农业观光旅游、自然田园风光旅游、工业旅游,集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区,建设成为南宁市美丽的“后花园”。</font></p><p><font size="3">  “美丽南方”石埠乡村旅游示范区位于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石埠街道办事处忠良村3队,是“美丽南方”石埠生态农业旅游区的核心景区。324国道、大学西路和堤园路贯穿过境,乡村柏油路直抵旅游区。距南宁市区15公里。是南宁市十大乡村旅游景点之一。该旅游示范区从2004年开始规划建设,现已建成“农家乐”休闲区、烧烤区、垂钓区、露营休闲区、农具展示区和农产品展销区、市民“认购地”体验农民生活区等,养有梅花鹿养殖园、抓鸡园、青蛙园、兔园,建成五人沙滩足球场和现代休闲球馆等景区(点)。特别是种有的上百亩百合花和种有芒果、水蜜桃等上百种果蔬的百果园,让游客感受乡村的气息、体会亲自摘果所带来的乐趣,让人溜连忘返。该旅游示范区集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健身娱乐、科普教育等于一体,为广西区农业旅游(乡村旅游)示范点、广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font></p><p><font size="3">  整个“美丽南方”石埠生态农业旅游区的主要景点有:</font></p><p><font size="3">  <span style="COLOR: #993300;">石埠奶牛基地——石埠百合花基地——石埠甜瓜基地——石埠田园风光——三叉塘——太阳岛——石埠农业观光园——生态农业旅游区——双忠庙——陆地故居——特色农舍、绿色庭院———教育农园——市民休闲农园——橄榄林——黄氏榕园。</span></font></p><p><img src="http://nnwb.com/Files/市民赶赴地头欣赏百合(资料图).jpg" border="0" complete="complete" alt=""/></p><p><span style="COLOR: #000080;"><strong><font size="4">市民赶赴地头欣赏百合(资料图)</font></strong></span></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8-15 16:38:05编辑过]

沙南曼森 发表于 2010-8-15 20:40:00

[转帖]1952年,文化名人的麻子畲往事

<p>广西新闻网 <a href="http://epaper.gxnews.com.cn/ngzb/html/2007-05/22/content_483827.htm">http://epaper.gxnews.com.cn/ngzb/html/2007-05/22/content_483827.htm</a></p><p align="center"><font size="5"><strong>1952年,文化名人的麻子畲往事</strong></font></p><p align="center">南国早报&nbsp;&nbsp; 2007-05-22&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 蔡立梅 </p><p>  本报记者 蔡立梅 文/图<br/><br/>  1951年冬的一天,一艘木船沿邕江逆水而上,最后停靠在邕宁十三区的老口渡(今属南宁市江南区江西镇),从船上走下来的,是当时广西省省直土改第二工作团几十位土改工作人员。当中,有胡绳、田汉、艾青、李可染、唐明照、安娥以及清华、燕京大学(今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的几位教授,时任广西省委宣传部宣传处长的陆地等。工作团选中老口南岸的麻子畲小村,作为团部的驻地,在这里拉开了该地区土改工作的序幕。工作团在麻子畲约半年,他们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老口一带开展活动。半个多世纪过去,2007年4月末,记者来到麻子畲,寻访当年那些名人居住过的旧居。那些老房子的房东,提及往事,仿佛历历在目……</p><p>  故地寻踪</p><p>  宁静的村庄</p><p>  麻子畲距离南宁市区不过20多公里,不过道路七拐八弯,小村的入口是隐藏在公路边一条毫不起眼的小路,若不是有江南区旅游办的小卢带路,记者可能会与它擦肩而过。</p><p>  中午的麻子畲,暮春的阳光静照,村中那棵老榕树树根下,几位老人坐在小板凳上乘凉。村干介绍,他们就是那些家里住过文化名人的房东,另外有几个老房东已经去世,带走了一部分故事。</p><p>  跟着老房东,记者去看当年的老房子。幽深的小路,杂草旺生,那些解放前后建的青砖瓦房,已有些破败,大部分变成了杂货房或空房,主人家大多已搬进新居。根据考证,至今保存完好的,有胡绳(史学家,曾任中国社科院院长)、李可染(国画大师,曾任中国美协主席)、谢芳春(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赵德洁(清华大学教授)、徐毓木丹(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江定仙(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吴景超(清华大学教授)、夏同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陆地(著名作家,曾任广西文联主席)、艾青(著名诗人)、唐明照(外交家,曾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等人住过的旧居。非常遗憾的是,《国歌》词作者、中国剧协主席田汉和夫人安娥曾居住过的老房子,上世纪50年代已经坍塌;土改工作团卫生队驻扎的老房子,前几年也已崩塌。但村中的主干道,那些用沙石铺砌的路,依然完好无损。老房东们说,原来村里只有泥巴路,土改工作团进村后带领村民铺设了沙石路,路修好后,不管晴天雨天,小车都可以直接开到村中大榕树边的地坪上。</p><p>  </p><p>  房东记忆</p><p>  田汉夫妇友善恩爱</p><p>  今年77岁的覃德清是田汉夫妇的房东,1952年他刚刚22岁,田汉50多岁。因为覃德清家中恰好有一处空置的老房子,团部就安排给了田汉夫妇;其他土改工作人员,都是和房东合住,要么是住在房东家的堂屋,要么是住在杂货房,而艾青、陆地、唐明照三人,是合住在房东家的牛栏上。</p><p>  “田汉个子矮矮的,待人很好,很亲切,很喜欢和我们聊天。安大姐长得很白,很漂亮,说话很温和。”覃德清回忆,当年他的普通话说得不好,只会说一些夹杂浓重马山口音的普通话,但田汉能听得懂。晚上工作回来,他喜欢到房东家聊天,或者在院子里和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们一起唱京剧,袅袅的京腔常引来不少乡亲围观。安娥为人善良,村民都叫她“安大姐”。</p><p>  “他们夫妻感情很好,有一次安大姐病倒,田汉难过得哭了。平时是安娥洗衣服,安大姐生病的时候,田汉就帮她洗。”在覃德清的记忆中,田汉夫妇很忙,晚上10时,煤油灯常常还亮着。特别是安娥,经常伏案,不停地抄抄写写,为此,覃德清特意把家里唯一的一套八仙桌椅搬到老房子,给田汉夫妇作书桌。“安大姐有病,身体不太好,本来他们都是统一在团部开饭的,可是田汉经常拿自己的饭来跟我换,换我的玉米粥,拿过去给安娥吃,他的饭则给我吃,里面有猪肉、冬瓜、大白菜等,很好吃。”看到覃德清生活清苦,田汉夫妇还送了两瓶保健品给他,叮嘱他“劳动辛苦,要注意补充营养”。离开麻子畲前的一天,田汉夫妇还给他留下了一双棉鞋和一顶棉帽,“棉帽有两个耳朵,非常暖和,可惜后来丢失了”。当年的毛头小伙覃德清,不太清楚自己家中住的是什么人物,现在回想起这些片段,感觉心里还是暖洋洋的。那套当年田汉夫妇用过的八仙桌和一只洗脚盆,他还保存在自家的厅堂里。</p><p>  得到田汉夫妇馈赠的,不只是覃德清。村民覃健忠从家里拿出一块珍藏的棉布,告诉记者:“这是安大姐送给我姐姐的。”原来这块素净结实的棉布,是作包裹用的。当年土改团卫生队借用覃健忠家的房子作卫生院,有一次安娥到卫生院看病,看到覃健忠的姐姐16岁了,却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穿得破破烂烂的,回去后就送了一个包裹给他姐姐,打开一看,里面有两件旧衣服。衣服穿烂了,覃健忠的姐姐还一直收藏着那块包裹布,她出嫁后,这块布就交由覃健忠保管。</p><p>  在麻子畲,田汉夫妇还留下了一个遗憾。覃德清说,当年田汉夫妇没有女儿,只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刚上初中,村里有一户贫农,是土改积极分子,家中有一个10岁的小女孩,田汉夫妇很喜欢这个小丫头,想收养她作干女儿,但小丫头的母亲不忍割舍,此事没有成全。那个小丫头长大后嫁到了西乡塘,有人曾和她提起这段往事,她忍不住泪流满面,说非常想念田汉和安大姐,假若自己当年能跟田汉夫妇走,至少也能读个大学毕业,变成一个有文化的人,只可惜,天意弄人。</p><p>  卫生队带来西医</p><p>  在麻子畲村口,原本有一座老房子,是村民覃健忠家的,土改团进村时带来一个卫生队,借用了这座房子,用来作临时卫生院。当年覃健忠才8岁,对那些“北京来的干部”只有模糊的印象,不少事情都是父亲后来告诉他的。</p><p>  卫生队里,有6个医师、2个护士,都是从北京过来的,他们不仅仅为土改工作团的干部看病,还免费替村民们看病。村民谁有个头疼脑热的,不再去烧香拜佛,吃几粒北京医生给的药片就好。麻子畲里来了北京医生,看病不花钱,这个消息不胫而走,附近几个村子的乡亲听说后,也大老远跑来看病。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在穷乡僻壤,乡亲们从来没有听说过西医,也没见过西药,卫生队的医生这回可让村民们见识了什么是西医。</p><p>  有一次,邻村一个妇女在地里干活时,不留神被一根大芒刺刺进了背部,动弹不得,被村民送到了卫生院,医生马上开刀帮她治疗,不久就痊愈了。而卫生队的医师,也变成了最受村民敬重的人,卫生院里常有村民悄悄送来的一些土特产。</p><p>  卫生队随土改团离开麻子畲后,覃健忠一家一直维持老房子的原样,直到前几年老房子坍塌。</p><p>  亲手种下龙眼树</p><p>  据老房东们回忆,土改工作团的干部平时工作都很忙,但他们也会忙里偷闲,比如,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喜欢唱京剧,美院的教授喜欢画画;土改团团长谢芳春很喜欢打猎,一有空他就拿鸟枪去打麻雀;陆地不太爱出门,埋头写东西,一出门就是去采风。在大榕树下,工作团的工作人员挂了块黑板,有空就教村里的小孩认字;原来村里有个小学校,他们还办起了妇女扫盲班,在小学校里上课,全村妇女都参加了,有趣的是,很多小孩和大男人也跑去听课。</p><p>  让覃德清难忘的是,有一天田汉夫妇在他们居住的老房子后面,种了一棵龙眼树。在麻子畲,龙眼树很多,当时覃德清也没在意,没想到这棵龙眼树竟然存活了。田汉夫妇离开麻子畲的第二年,他们住过的老房子就崩塌拆掉了,但他们亲手种下的龙眼树,却一年年长大。</p><p>  跟在覃德清后面,记者来到当年老房子的所在地,那里已变成一片荒芜的竹林。老房子的遗址上还剩下墙基,那棵龙眼树被包围在竹枝蔓梗中,一树繁花。(下转第41版)</p><p>  (上接第40版)</p><p>  厨房墙壁放幻灯</p><p>  土改工作团在麻子畲开展土改工作,留下了许多印记。村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看幻灯。村民们集中在大榕树下的地坪边,土改工作人员支起幻灯机,直接投影在旁边村民房子的墙壁上,幻灯内容都是讲地主如何压迫农民的。那时村里连收音机都没有,看幻灯就像看电影一样,更是稀罕。每逢放幻灯,男女老少像赶圩一样聚集过来。有时看得群情激愤,土改工作团就在榕树下开起现场大会,宣传土改政策。</p><p>  为了发动农民,土改工作团还在团部驻地的墙壁上刷上大标语“贫下中农团结起来”;团部厨房的整幅墙壁正好对着村中的大地坪,李可染和中央美院的教授们于是在墙上画了巨幅宣传画,村民们进进出出时都会看到这幅画:三个贫下中农愤怒地控诉地主,地主前面还摆着个算盘。</p><p>  半个多世纪过去,当年的大榕树愈发苍劲蓊郁,墙壁上的宣传画已经被岁月的风雨洗刷去,只留下点点模糊的朱红。1952年的往事,也变成老人们记忆中斑驳的碎片。“5月的时候,土改工作团走了,和我们难分难舍,很多人都哭了,全村人走路去送他们,一直送到老口渡,省里还派来了秧歌队,一路扭着秧歌欢送。”几十年过去,说起当年的渡口送别,老人们依然饱含深情。而那些住过名人的老房子,土改工作团工作人员用过的旧物,村民们都自觉地保护起来。团部借来对时的挂钟,依然挂在胡绳旧居的墙壁上,挂钟早已停摆,仿佛时间永远凝固在那一刻。“现在建新房,大家都很自觉地往外面建,不会拆老房子。我们要把这些东西保存下来,让后人知道这一段历史。”老房东们的心愿很朴实,的确,麻子畲的往事,不应该被遗忘,据说,现在有一些听说了这段历史的市民,特意从南宁前来寻踪探迹。而江南区旅游办,也有计划将其纳入旅游规划,在麻子畲建一个土改博物馆。</p><p>  </p><p>  人物访谈</p><p>  覃芝馨:</p><p>  挖掘和还原一段历史</p><p>  在麻子畲采访时,村民们屡次提到一个人的名字:覃芝馨。哪间老房子住过哪位文化名人,正是他考证出来的,村民们已经记不起他来过多少次麻子畲了。麻子畲的村民都姓覃,记者以为覃芝馨也是村里人,所以才会这么热衷研究这段历史。可是江南区旅游办的小卢介绍,覃芝馨生于环江,是南宁市林业局的退休干部、广西民族学会理事,曾任《南宁市郊区志》的总撰,对南宁市地方志颇有研究。</p><p>  4月26日,记者在南宁市采访了覃芝馨。</p><p>  “当年邕宁辖区那么大,为什么这些文化名人会选中麻子畲这个小村庄呢?”一见面,记者就提出了心中的疑问。覃芝馨解释,其实广西省省直土改工作团二团在选址时先后选了三次,一个星期里搬迁了两次,最后才选定麻子畲作为团部驻地。当时中央派工作组到地方搞土改工作,目的是积累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展,当时刚解放,土匪比较多,土改工作点要安全,交通要方便。综合这些因素,离南宁很近、水陆两通、只有几十户人口的麻子畲,就是一个搞土改的理想之地。</p><p>  在编撰《南宁市郊区志》时,麻子畲村的这段历史引起了覃芝馨的注意。当年南下麻子畲开展土改工作的,除了一批文化界名人外,还有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一百多名学生。为此,覃芝馨3次去北京,在清华、北大召开座谈会,还拜访了田汉的儿子,得到了一些珍贵的资料。他还把老房子一一拍照,照片带到北京,请当年的土改工作队队员辨认,弄清楚了这些老房子的“归属”。为了抢救、搜集相关史料,覃芝馨不仅走访了麻子畲的老房东,还多次访问陆地,并且一次次出入自治区档案馆查阅历史文档,终于还原了麻子畲的这段历史并将其编入《南宁市郊区志》,还撰写了一些文章发表于报端,这些文化名人在麻子畲的活动才渐渐浮出历史水面。</p><p>  据覃芝馨了解,在土改期间,田汉写了一个反映南宁市郊区土改运动的剧本《斗争前后》,但直到他去世,这个剧本都没有发表。而安娥在麻子畲整日伏案,也写了一个《土改清唱》剧本。在江南区旅游办,记者见到了田汉儿子田大畏提供的《土改清唱》手稿复印件。仔细翻阅,这个剧本写了两幕:进村、斗地主。里面的人物角色有大哥、大嫂、阿婆、男同志、女同志等,对白之外还有合唱队的合唱。记者随手翻开一页,只见合唱队的歌词中多次用“大榕树”来起兴,如“大榕树,绿森森,人靠粮米树靠根”,“榕树底下那条江,江水滚滚冒血粘”,从剧本中可以窥见麻子畲在安娥笔下的深深印记。田大畏还提供了田汉写的一份土改工作总结发言稿手稿复印件,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从去年十二月十日离开北京到现在已5个多月,将近半年时间里辛勤学习工作后,完成了人民交给我们的任务。”由此可见,田汉对工作团在麻子畲的工作,是相当满意的。</p><p>  陆地:</p><p>  “美丽南方”一生铭记</p><p>  1999年,80多岁的陆地重返麻子畲,当年的老房东都到村口迎接,和他坐在大榕数下话家常。当陆地拄着拐杖、被人搀扶着来到他当年住过的农户覃作深家时,他扶着老房子的墙壁,颤声说:“老地方还是老地方啊,没有变。”话音未落,老人已热泪横流。</p><p>  老人的心情旁人或许很难理解。对陆地而言,他在麻子畲的时间只有几个月,但正是麻子畲这段特殊的经历和特殊的人物,赋予了他创作灵感,促使他孕育创作出了代表作《美丽的南方》,这本反映广西土改运动及知识分子在土改运动中锻炼的长篇小说,曾得到当时的中国作协主席老舍的首肯,1960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后,曾再版3次,印数达26万册,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p><p>  近年来,年事已高的陆地,深居简出,谢绝了媒体的采访,退出了公众视线。在覃芝馨的介绍下,89岁的陆老破例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p><p>  在区干休所一套普通的房子里,陆老先生在他堆满书的书房中,朗声讲述了当年在麻子畲的一些轶事。除了腿脚不太灵便,陆老先生思维敏捷,还清晰地记得自己和艾青、唐明照在牛栏上的谷仓里“同居”的情形。</p><p>  艾青:“我们失去了一个冬天”</p><p>  “艾青是个非常风趣幽默的人,讲话随便,爱开玩笑,很有文采。”陆地和艾青曾经一起在延安学习过,在麻子畲算是重逢。刚到麻子畲时,尽管是冬天,可南方的冬天对艾青这样的北方人来说,根本算不上是冬天,棉衣都派不上用场,艾青于是对大家说:“我们失去了一个冬天!”后来,他在写家书的时候还写了一句诗:“不必给我寄寒衣,此地温暖无冬季!”</p><p>  艾青和陆地在一起时,喜欢谈论文艺创作问题,有一次,陆地问他,如何看待当时一位走红的作家,艾青直言不讳地说:“他这个人啊,摔跤都要摆个姿势!”这句入木三分的话,大家听了都会意地哈哈大笑。</p><p>  那个时候,艾青每个星期都会收到二三十封读者来信,信都是从北京转来的。每天清晨,艾青都起得很早,不是在烛光下写诗就是给读者回信。在土改二团,艾青还担任一中队副队长,负责到智信村等地检查土改工作,后来他写的《智信村土地改革检查报告》,刊登在《广西日报》头版上,并收入广西省人民政府土改委员会编印的《土改重要文选》中,加有编者按:“艾青对智信村土地改革工作的检查报告,很值得各地同志们细读。”</p><p>  夏天来临后,有一天艾青收到了一笔稿费,他高兴地邀请陆地和他到南宁买夏衣。在街上他们遇到了画家阳太阳等人,便一起去喝茶。席间,谈到创作计划时,艾青说:“现在出的作品比较粗糙,我喜欢有浓烈地方特色的。”陆地说,艾青关于南方的印象,对文艺创作的态度,“是点亮我事后要写《美丽的南方》灵感的灯”。而艾青这一诗人形象,则变成了《美丽的南方》中塑造的诗人丁牧的原型。</p><p>  唐明照:爱讲美国见闻</p><p>  唐明照曾经留学美国,回国后他在“世和”总部亚洲北京分部供职,后来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平时聊天的时候,他说得最多的就是自己在美国的见闻。他曾经告诉陆地一段老舍和曹禺的轶事:抗战胜利后,老舍和曹禺应邀访问美国,在美国期间,传来了解放军解放济南的消息,曹禺就启程回国了,而老舍却“看看,看看再说”,原来那个时候好莱坞想把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搬上银幕,但不知为什么没有谈成,于是老舍就回国了。</p><p>  在谈到美国的摩天大楼时,唐明照说了一个笑话,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美国的一栋摩天大楼有100多层,唐明照在9楼,有一天早晨他下楼时发现,地上竟然掉了很多大雁,原来这些大雁都是撞到摩天大楼后摔死的。</p><p>  在麻子畲,生活比较清苦。有一次唐明照在老口圩上发现一家糕点店有核桃酥卖,就买了很多回来当零食,说是“改善伙食”。</p><p>  安娥:常开小灶炖排骨萝卜</p><p>  田汉的夫人安娥,是《渔光曲》的词作者,曾经留学苏联,在当时也是赫赫有名的音乐家、诗人,可在陆地眼中,她有些弱不禁风,当年她是带病来麻子畲的。当时的伙食比较简单,安娥经常到老口圩买回排骨和箩卜,用来炖汤。这个细节,后来创作《美丽的南方》时,陆地也把它写进了书中,而安娥,就是书中的女画家、诗人钱江冷的原型。</p><p>  燕大女生:难舍情缘</p><p>  在土改团卫生队,有个护士叫薛传钊,是燕京大学的学生,美丽大方,很讨人喜欢。在工作交往中,她很仰慕陆地,经常找陆地谈心,两人结下了深深的友谊。在临回北京前,她依依不舍地和陆地告别,说:“真舍不得离开这块美丽的地方!”她当时也许并没有想到,自己后来会成为《美丽的南方》这部长篇小说女主角傅全昭的原型,而小说的书名,也来自于她那句饱含情意的惜别之话。</p><p>  回到北京后,薛传钊还和陆地通过几封信,后来失去了联系,听说她调到了包头钢铁厂,“一直联系不上,不知道她现在在哪里”。追忆往昔,陆老先生无限感慨。</p><p>  结束了在麻子畲的土改工作后,陆地在1953年再次深入麻子畲体验生活。半年后,他移居邕江南岸的白沙村,开始着手动笔描写麻子畲的历历往事。但由于种种原因,这部小说历经7年之后,才在1959年全部创作完成。</p><p>  “如果没有在麻子畲的深刻体会,不是耳濡目染了知识分子和农村结合的许多生动故事,启发了我的创作灵感,就不会有《美丽的南方》,很多东西,如果没有亲身经历,是根本无法想象的。”用这一段话,陆老先生为自己的麻子畲往事画上了一个句号。<br/></p><p></p>

沙南曼森 发表于 2010-8-15 21:00:00

[转帖]陆地厚载南宁情

<p>搜艺搜 <a href="http://www.findart.com.cn/52c2470836500096b2c5747304f4aca7aa8a44025e27641fab7b56ae5ce22a0e-2-showorder.html">http://www.findart.com.cn/52c2470836500096b2c5747304f4aca7aa8a44025e27641fab7b56ae5ce22a0e-2-showorder.html</a></p><p align="center"><font size="5"><strong>陆地厚载南宁情</strong></font></p><p>  一个秋阳和煦的早上,笔者前往位于纬武路尽头的区直机关干休所,这里住着著名壮族作家、《美丽的南方》的作者陆地。轻扣陆老的房门,陆老的夫人于千开门将我迎进。年事已高的陆老正坐在沙发上,带着笑脸迎接来客。在朴实无华的居室里,满屋的书籍和挂在墙上的诗词、名句、格言,静静地陪伴它们的主人安度晚年。</p><p>  我向陆老说明了来意:南宁市正在进行保护开发“广西省土改工作团第二团团部旧址”前期工作,希望曾参加第二团工作的陆老给予协助。陆老欣然应允,他告诉我,他的代表作《美丽的南方》就取材于这段难忘经历……</p><p>  一群难忘的北京朋友</p><p>  “1951年冬季,我任广西省委宣传部宣传科(后称处)科长,挂职省委新组建的土改工作队,会合党中央派到广西开展土改运动的干部,混合统编成立土改工作团。我所在的二团就近进驻南宁地区邕宁县十三区……”</p><p>  十三区政府驻左、右江交汇处的老口圩,管辖石埠圩、永安、灵湾、坛洛和金鸡岭等乡镇、村屯。工作团团部先进驻滕村,春节前便开展了访贫问苦,调查了解情况。元宵节后,团部迁到老口圩河对岸的麻子畲小村。村里有间小学,有一篮球场,便于团部召开干部群众大会。陆地兼任第二中队副队长,时常和工作团团员一起,挨家挨户访问贫雇农,跟农民“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条件艰苦,一天三顿都是稀粥。</p><p>  不久,陆地调到团部,随团部迁驻麻子畲。这才有机会接触北京来的名人,如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处处长的胡绳、高教处处长吴寄寒(笔名吴江)、新闻处副处长王宗一,全国文联的田汉、安娥夫妇,诗人艾青、李又然,国画大师李可染,世界和平总部亚洲北京分部唐明照(后任联合国副秘书长),清华大学教授吴景超,还有6名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学生。“我们朝夕相处,从陌生、疏远,逐渐变得熟悉、亲近。天时、地利、人和、新天地使人流连忘返。”陆老深情地怀念着昔日的战友。</p><p>  当时,陆地还作为省委宣传部代表,出面组织筹办土改实物巡回展览会,邀请画家李可染等人与广西文联的美术工作者合作,运用实物、画片、漫画等,展示地主阶级剥削、压榨贫下中农的种种罪状,一些展品还编成大型画册,成为土改历史文物画卷。春去夏来,陆地就在这长达半年的经历中经受磨炼,为他日后创作积累了素材。“确实受益匪浅!”陆老发自内心地感叹。</p><p>  一本影响几代人的书</p><p>  半年后,大家和北京来客依依惜别。燕京大学的女学生薛传钊伤感地说:“真舍不得离开这块美丽的地方啊!”没想到,就这么一句简简单单、发自内心的感言,竟点亮了陆地日后书写小说《美丽的南方》的灵感之灯。<a href="http://www.findart.com.cn">www.findart.com.cn</a></p><p>  不久,中宣部发出关于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繁荣的指示,使陆地萌发了创作反映时代的作品的念头。因艾青、田汉的推荐,1953年,陆地奉调令上京与赵树理、艾青、孙犁、秦兆阳、孙峻青、李季等一批作家、诗人集中学习,随即又分别下农村、进工厂、到部队、去油田、上矿山,深入工、农、兵和群众中体验生活。陆地重返麻子畲,体验土改后当地农村社会新气象和农民分得土地后的幸福生活。半年后,陆地移居市郊邕江南岸白沙村一户雷姓农家,开始动笔描述土改运动的那段难忘往事。</p><p>  陆地回忆自己写作之初:“平铺直叙,粗枝大叶,干巴巴的概念盖过鲜活形象,字数写出不少,但情感、生活的细节却贫乏而苍白。自觉潦草半成,并不得意。光阴荏苒,一年将尽,书稿却未杀青。”恰此时,中南局给广西省委发来调令,要任陆地为武汉作协驻会常委。广西省委为挽留陆地,破例给他处长名分并升任省委宣传部秘书长。“孕育于怀的小说人物胎儿,特别缠人,不免干扰专职工作的开展。其实当时并未想出书,只想在报刊连载。”陆老坦陈初衷。</p><p>  后来,幸得中宣部的关照以及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形势,1959年,组织特批陆地长假,去桂林闭门写作。“土改的亲身经历让我感受很深,在心中酝酿了数年,因而下笔得心应手。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生活原型,在主人公杜为人的身上,处处都有我的影子,倾注了我的无限深情。”1959年6月中旬,22万余字的书稿书就,书名《美丽的南方》,这是陆地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由北京作家出版社于1960年4月出版。小说出来后,引起了轰动,当时南宁新华书店甚至出现了读者排队争购的现象。在全国第三次文代会上,作协主席老舍也指出:“《美丽的南方》是无争的长篇小说优秀佳作。”可惜的是,当书销售达18万册时,却因当时社会形势所迫,停止了印售,直至改革开放。这部以南宁市郊区石埠、江西乡农村土地改革为背景,以勤劳朴实的郊区农民为题材的长篇小说,足足影响了几代人。“美丽的南方”从此成了南宁市乃至祖国南疆的美称。</p><p>  一生难了的南宁情缘</p><p>  说到陆地与南宁的情缘,那可以说是贯穿了他的大半生。</p><p>  1918年11月,陆地出生在绥渌县(今扶绥县),原名陈克惠。他从县乡村师范学校(初中性质)毕业后,在东门乡当了小学教员。1932年,年仅14岁的他第一次来到南宁,为的是考桂林师范专门学校乡村师范班,但没有考上,又回乡继续任教。1934年秋,陆地得到二哥资助,从南宁码头坐船经梧州到广州读书。每年假期,都要走水路经南宁回家乡。1938年9月,陆地与一群热血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探寻抗日救亡的道路,也是从南宁起程的。“那时南宁还很小,但可以说是我出省求学、走上革命道路的‘水路中转站’。”</p><p>  陆地先后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研究室研究员,部队艺术学校教员,《部队生活》报记者、编辑,《东北日报》副刊部编辑组长等职。“陆地”原是他的笔名,在东北工作时才正式作为姓名。1950年8月,陆地从梧州市委宣传部部长兼《建设日报》社社长任上,调到南宁工作。此后一直在南宁生活至今。</p><p>  曾任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广西首任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广西文联名誉主席等职的陆老,为发展南宁的文学艺术事业,不遗余力地悉心指导、培训南宁本土作家。他著述颇丰,除了《美丽的南方》,还有长篇小说《瀑布》、短篇小说集《好样的人》《故人》、中篇小说《钢铁的心》以及文学理论专著、纪实文学、综合文集、文论专集等,给予南宁几代文学工作者以深刻的启迪,并将继续影响着今后南宁的文学创作。</p><p>  “我读小学、初中时,老师都是从南宁来的。后来在广州读书,受粤语影响较深。南宁的白话、饮食等文化元素与广州关联密切,我对南宁的文化有一种亲切感。”作为一名南宁市民,陆老由衷地对南宁的发展感到欣慰。1999年,陆老重访麻子畲,故地重游,不胜感慨。采访结束时,陆老说:“待麻子畲‘广西省土改工作团第二团团部旧址’博物馆落成之际,我一定要去看看。”</p><p>  陆地,人如其名,南宁这块美丽的土地孕育了他的才思,而他则以陆地般宽阔的胸怀厚载着一份浓浓的南宁情。</p><p>  陆地在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p><p>  1952年3月11日,广西省土改工作团第二团成员在老口圩合影。左起:</p><p>  张正宇、谢芳春、艾青、李可染、阳太阳、陆地、胡明树、夏同光。</p><p>  (资料图片)</p><p>  [文物知识] [已阅读63次] <br/></p><p></p>

maniachhz 发表于 2010-8-15 21:02:00

<p>《美丽的南方》是什么时候开的机?</p>

文教汉族 发表于 2010-8-17 00:21:00

<font size="5">陆地,一位耳熟不详的壮族作家,就这样走了吗?美丽的南方,带着多少哀伤?美丽的南方,还有多少哀伤?</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8-19 2:39:46编辑过]

蓝莲花 发表于 2010-8-17 20:35:00

<p>编者按:2010年8月7日上午,著名作家陆地因病医治无效逝世,魂归美丽的南方。为了缅怀这位广西文坛前辈,本报特邀请几位老作家撰文,追忆陆地先生生前点滴,鼓舞后人。</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8-17 20:43:47编辑过]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悼念一位壮族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