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P>越南政府也把部份客家人劃成艾人耶,不過華人之中仍然有客家人耶。</P></DIV>
<P>山区客家叫"艾族",城市客家算"华人".估计是越南城市里的客家已看不出什么明显的族群标志.</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沙南曼森</I>在2006-2-21 11:46:47的发言:</B><BR><BR>
<P>是否错误就看个人理解了.<BR>
<P>如果大家承认汉族是一族,壮族也是一族,那么,包括了壮族,布依族,岱侬族的"僚人"自然应该与"汉族","汉人","华人"相提并论.</P></DIV>
<P>
<P>那應該客觀中肯的去分類,包括外國學者意見,又還是苟安於目前國家的政策呢?</P>
<P>又還是等到國家要改變政策時,好像中國只有一個民族-中華民族時,才去反抗呢?其他的族群就不用理會乎?<BR></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沙南曼森</I>在2006-2-21 11:56:24的发言:</B><BR>语言的分类不是强制性的标准,你可以赞同这个观点,也可以赞同那个观点.但最好不要轻易否定别人的观点,不妨持观望态度.</DIV>
<P>
<P>那個別貝儂對於壯侗語被劃入漢藏語系的抗拒,又是否過於輕率呢?是否應該持觀望態度較為合適呢?<BR></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沙南曼森</I>在2006-2-21 12:00:06的发言:</B><BR><BR>
<P>山区客家叫"艾族",城市客家算"华人".估计是越南城市里的客家已看不出什么明显的族群标志.</P></DIV>
<P>
<P>華人的分類,是根據生活方式與及經濟能力乎?</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北姑</I>在2006-2-21 12:03:56的发言:</B><BR><BR>
<P>
<P>那應該客觀中肯的去分類,包括外國學者意見,又還是苟安於目前國家的政策呢?</P>
<P>又還是等到國家要改變政策時,好像中國只有一個民族-中華民族時,才去反抗呢?其他的族群就不用理會乎?<BR></P></DIV>
<P>
<P>说不上"苟安"吧?国内的观点作为各种观点的代表之一,我认为给予一定的尊重并不过分,但尊重和认同是有差距的,不认同和反抗也是有差距的."粤人"作为一个族群,是否要抗拒官方在民族及语言问题上的观点和立场,那是你们自己的问题了,本人不宜过多发表意见.</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北姑</I>在2006-2-21 12:07:42的发言:</B><BR><BR>
<P>
<P>那個別貝儂對於壯侗語被劃入漢藏語系的抗拒,又是否過於輕率呢?是否應該持觀望態度較為合適呢?<BR></P></DIV>
<P>
<P>抗拒某种说法或做法与否,那是他个人的自由.我不会去认定他是否草率.我个人持观望态度,是认为某些问题还有待研究,下结论为时尚早.</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北姑</I>在2006-2-21 12:09:11的发言:</B><BR><BR>
<P>
<P>華人的分類,是根據生活方式與及經濟能力乎?</P></DIV>
<p>
<P>应该是根据他们的自称,他称以及族群自我认同.我分析越南民族识别标准的时候这么感觉的.</P>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沙南曼森</I>在2006-2-21 12:26:50的发言:</B><BR><BR>
<P>
<P>说不上"苟安"吧?国内的观点作为各种观点的代表之一,我认为给予一定的尊重并不过分,但尊重和认同是有差距的,不认同和反抗也是有差距的."粤人"作为一个族群,是否要抗拒官方在民族及语言问题上的观点和立场,那是你们自己的问题了,本人不宜过多发表意见.</P>
<P>
<P>抗拒某种说法或做法与否,那是他个人的自由.我不会去认定他是否草率.我个人持观望态度,是认为某些问题还有待研究,下结论为时尚早.</P>
<P>
<P>应该是根据他们的自称,他称以及族群自我认同.我分析越南民族识别标准的时候这么感觉的.</P></DIV>
<P>
<P>現實是,粵人沒有所謂”民族”的意識或認同耶,只是認同本身是一個獨特的族群耶。</P>
<P>而我亦不是用粵人來說項耶,只是說僚人是以甚麼來作標準呢?</P>
<P>很多項目其實也只是研究階段耶,好像各漢語方言耶,而方言的歸類也存在爭議耶。</P>
<P>越南艾人的認同,其實跟粵西哎人的是否類型呢?他們否認是客家人耶。</P> 我们认为各地"僚人"同属一个文化民族或称族群,是因为这部分的人民有着相同的语言,相连的地域,相近的传统文化等.各地"僚人"不应因为身处不同的省份或不同的国家而被孤立地看待,是否统一法定族称倒还在其次.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21 13:01:36编辑过]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沙南曼森</I>在2006-2-21 12:58:05的发言:</B><BR>我们认为各地"僚人"同属一个文化民族或称族群,是因为这部分的人民有着相同的语言,相连的地域,相近的传统文化等.各地"僚人"不应因为身处不同的省份或不同的国家而被孤立地看待,是否统一法定族称倒还在其次.<BR></DIV>
<P>
<P>跟客家人的情況相似乎?</P> <P>相似性是有的.但"客家人"内部认同度恐怕还不如"僚人"的内部认同度,因为"客家"带有外来者后来者的含义,而说客家话的人并不都是外来的后来的.</P>
<P>"僚"的本意是"咱们","自己人".以壮语布依语岱侬语为母语的人普遍容易认同"僚人"概念,只要不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敏感话题老百姓可能拒绝表态).</P> <P>客家人的內部認同度跟僚人相比如何,就沒有能力去判斷耶,客家人論壇的討論可以作為一個參考耶。</P>
<P>客家人自稱中原正宗,乃受羅香林神話所影響耶,雖然來源也許已經集體性的神話化,好像布洛陀傳說一樣,不過族群認同的本質並沒有改變耶。</P>
<P>”客家”乃粵人給予來自粵東族群的稱號,而這群人亦接受此一稱號,融為己用耶。</P>
<P>越南的艾人,粵西的哎人,與及東莞土人稱的涯佬等,都是指客家人耶。</P>
<P>不論是”涯”、”艾”、哎”等等,其實都是客家人”我”的自稱耶,所以不論是涯人、艾人及哎人等,其實跟僚人有異曲同工之妙耶。</P>
<P>祖國也曾經官方的劃出客家族耶。</P> 客家人的“涯”是自称的“我”,僚人的“僚”是自称的“咱们”,这其中是有差距的(个体和群体的差距)。 <P>性質都是一樣的耶,”我”及”我們”,還不也是以第一身角度去出發乎?</P>
<P>難道客家人都是個人主義者乎?</P> 不一样。僚人的“僚”注重的是我们这个民族群体,客家人的“艾”就是个人自称而已。 根本是一樣的耶,最簡單直接的,就是到客家網參詳耶。 <P>北姑的概念里,原来“我们的民族”=“我”,什么逻辑?</P> 與其去猜估的話,為何不直接去問客家人呢?
我认为用“僚”是不准确的
<P>支持楼主,我也建议更改“僚”的称呼,原因如下:</P><P>族称分两种自称和他称,他称主要是历代史书上对于某些民族称呼。</P>
<P >壮族的自称为“壮”、“布壮”、“僮”、“布僮”、“布越”等。史书上对于壮族的他称主要有“乌浒”、“俚”(狸)、“僚”(獠)、“俍”(狼)等。“乌浒”、“俚”一名始见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主要活动于广东西南部和广西南部地区。“僚”始见于《三国志蜀志霍峻传》,《华阳国志》中也有记载,隋唐时,“僚”已成为对活动在南方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湖南地区的古代少数民族的泛称,其中有一部分就包括现在的壮族先民。“俍”多见于明代以后,有“俍人”、“俍兵”的记载,《明史》中对瓦氏夫人抗倭的军队,就称为“俍兵”。“撞”始见于宋代的范成大所著《桂海虞衡志》,明清后常用“撞”或“僮”来称呼壮族。<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65</FONT>年后,为便于识别和发音,周恩来总理提议把僮改为壮,为“健壮”之义。</P>
<P ><o:p></o:p> </P>由此可见“僚”更多的是见于史料记载的对壮族民族的他称,而且在很多史料记载里都写为“獠”(一看这个字就让人联想起青面獠牙的野兽),以示对南方少数民族的不尊重甚至于是污蔑。当然我不否定这种他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历史上壮族民族语言和自称的情况,但我始终认为这个称呼并不能成为我们壮族民族的族称,如果坚持用僚,我在感情上更愿意接受壮。 我的意见是,“壮族”作为官方承认的名称继续使用;“僚人”作为民间认同的名称也继续使用。部分贝侬以及一些非僚人不认同不接受“僚人”这个名称,不会改变“僚人”在民间的广泛认同和在网络上的广泛使用。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istana</I>在2006-3-12 18:35:55的发言:</B><BR>
<P>支持楼主,我也建议更改“僚”的称呼,原因如下:</P>
<P>族称分两种自称和他称,他称主要是历代史书上对于某些民族称呼。</P>
<P>壮族的自称为“壮”、“布壮”、“僮”、“布僮”、“布越”等。史书上对于壮族的他称主要有“乌浒”、“俚”(狸)、“僚”(獠)、“俍”(狼)等。“乌浒”、“俚”一名始见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主要活动于广东西南部和广西南部地区。“僚”始见于《三国志蜀志霍峻传》,《华阳国志》中也有记载,隋唐时,“僚”已成为对活动在南方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湖南地区的古代少数民族的泛称,其中有一部分就包括现在的壮族先民。“俍”多见于明代以后,有“俍人”、“俍兵”的记载,《明史》中对瓦氏夫人抗倭的军队,就称为“俍兵”。“撞”始见于宋代的范成大所著《桂海虞衡志》,明清后常用“撞”或“僮”来称呼壮族。<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65</FONT>年后,为便于识别和发音,周恩来总理提议把僮改为壮,为“健壮”之义。</P>
<P><o:p></o:p></P>由此可见“僚”更多的是见于史料记载的对壮族民族的他称,而且在很多史料记载里都写为“獠”(一看这个字就让人联想起青面獠牙的野兽),以示对南方少数民族的不尊重甚至于是污蔑。当然我不否定这种他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历史上壮族民族语言和自称的情况,但我始终认为这个称呼并不能成为我们壮族民族的族称,如果坚持用僚,我在感情上更愿意接受壮。</DIV>
<P>
<P> <STRONG><EM>istana</EM></STRONG>贝侬也许是十万群山中一个地方的壮族,如果贝侬坐上热气球升到高空望下一看,就可以看到各种支系的壮族、布依族,还有仫佬族、毛南族、岱侬族,甚至傣那族等都有一些共同的属性,这些属性与汉藏、藏缅族群的共同属性不同。 这样的一个庞大的民族系列,完全可以用“僚系民族”来概括。</P>
<P> 在这个学说中,壮族,只是“僚系民族”中的一个完全独立的、保持和继续发展其鲜明民族特性的民族。</P>
<P> 为了更加亲密团结和和平友好互助,“僚系民族”中各个民族中的人民,都可以以“僚人”称谓。 比如仫佬族人,他可以说: 我是僚人,仫佬族的。</P>
<P> 当然,说“僚系民族”是中华民族中的一大系,也没有什么不好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