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山
发表于 2005-4-28 11:02:00
<b><FONT color=#000066>淡淡忧伤nongxmbaoh,你的县城话朗诵版中怎么把lumj读成laemj了,我没听错吧?!</FONT></b>
看齐
发表于 2005-4-28 14:25:00
<P>我听不懂.词.和曲还行.我学的是汉语.不过也要顶</P>
上帝左手
发表于 2005-4-28 18:29:00
<P>哦得得````我在的时候不录,我回学校了你才录,回去我和你拼咯!!!对了什么时候出摇滚的山歌?</P>
游离
发表于 2005-4-29 15:06:00
<P>这首歌好好听哦。。。</P><P>请问哪儿能找到这首歌的伴奏呀?哪位能告诉我一声吗?谢谢了哈</P>
红棉树
发表于 2005-4-29 23:41:0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黄连山</I>在2005-4-28 11:02:04的发言:</B>
<B><FONT color=#000066>淡淡忧伤nongxmbaoh,你的县城话朗诵版中怎么把lumj读成laemj了,我没听错吧?!</FONT></B></DIV>
我来替他回答吧。单独一个 lumj 的话,在德保县城一带以及某些乡镇确实也有很多人喜欢读成 laemj ,有人甚至读成 naemj 。淡淡忧伤读成 laemj 看来也是他的口语习惯。不过,要是说“相似、相象”的话,无论哪里一般都读成 dunghlumj 。所以我在2楼列出的词汇表里,是写为 lumj / laemj / naemj 的,其中以 lumj 为规范的标准。
琪琪
发表于 2005-4-30 10:07:00
每天上班前都进来听听,真是爽呀!!!!在顶一次!!!!
黄连山
发表于 2005-4-30 10:24:0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红棉树</I>在2005-4-29 23:41:09的发言:</B>
我来替他回答吧。单独一个 lumj 的话,在德保县城一带以及某些乡镇确实也有很多人喜欢读成 laemj ,有人甚至读成 naemj 。淡淡忧伤读成 laemj 看来也是他的口语习惯。不过,要是说“相似、相象”的话,无论哪里一般都读成 dunghlumj 。所以我在2楼列出的词汇表里,是写为 lumj / laemj / naemj 的,其中以 lumj 为规范的标准。</DIV>
看来德保县城话还有这么多的地方我不了解,之前还单纯以为仅是音调差别而已,只要稍微调整音调,我也能讲县城话,现在看来是不行的了。
庄哉鱼
发表于 2005-4-30 10:42:00
很棒啊!ask for more !!:)
游离
发表于 2005-4-30 12:26:00
<P>我只会讲凤山县城的壮话,能学唱这首歌吗?</P>
思乡僚人
发表于 2005-4-30 12:57:0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游离</I>在2005-4-30 12:26:00的发言:</B>
<P>我只会讲凤山县城的壮话,能学唱这首歌吗?</P></DIV>
期待听到这首歌的凤山壮话版!
游离
发表于 2005-4-30 13:54:00
<P>从没试过唱壮话歌哎,呵呵。。。。</P><P>改天试一下。。。。。</P>
红棉树
发表于 2005-5-1 01:14:0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黄连山</I>在2005-4-30 10:24:56的发言:</B>
看来德保县城话还有这么多的地方我不了解,之前还单纯以为仅是音调差别而已,只要稍微调整音调,我也能讲县城话,现在看来是不行的了。</DIV>
<P>我听我家人说黄连山贝侬的母亲是县城人士,所以想必你对县城口音应该比较熟悉,所以我想你还是能通过口音的转换来讲县城口音的,因为德保县城口音和北路口音(马隘-敬德为代表)的差别大都真的只是音调差别而已,虽然也有一些常用词汇的差异,但是这些词汇的转化非常容易。
<P>我个人的情况也比较特殊,我是在德保县城出生长大的汉龙人,我从小就是在家里和父母、哥哥说汉龙话[汉龙村由好多个mbanj<FONT color=#0000ff>(屯)</FONT>组成,其实还分有两派口音,一派与北路口音一致,一派接近县城口音,我所谓的汉龙话指前者],出门说县城话的,对我来说两种口音完全一样熟悉和应用自如,相互之间的转换毫无矛盾。
<P>现在的德保县城口音,严格来说已经分为了“老派”和“新派”两种口语习惯,所谓老派就是比较纯正的县城僚语,一般来说年纪越长,操老派发音的趋向性就越高,而新派的发音,大概就是从我们这一代人(70年代出生的)开始出现的,新派的发音主要特征是音系简化,这些简化主要出现在元音上,而且不同年龄阶段的年轻人简化的程度不同,如圆唇音的 ii [у](即类似于汉语拼音的 <FONT size=5>ü</FONT>)普遍并入 i (如“舔”liz和“船”liiz都发一样的音liz),ey [ фy ]普遍并入 ei (如“是”zeyh和“字”zeih都发一样的音zeih),iing 并入 ing 等(如“酱”ziing 和“正(月)”zing都发成zing),更有甚者将辅音 r 全并入 l 的(如“我们”rauz和“滑”lauz都发为lauz)。另外“新派”还“发明”或者“借来”了许多新的市井哩语,如:suij(钱)、gauz(百)、bid(千)、fueng(万)、ha(钱)、slyongh(好)、sajzi'tauz(显示、炫耀)、yauzzidek(人力三轮车)、slammaxzayj(摩托三轮车)、maklet(手头紧)、ndusndisndos / ndusndos (对不会说本地僚语的外来人士的虞称)等。当然大部分人说县城口音的时候大都游离于老派和新派之间,那些操着纯正老派发音的中年、老年人偶尔也会说起新派人士发明的词汇的,而年轻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有逐渐向老派发音“回归”的,没有严格的区分。因为老派发音较好地保留了德靖土语的原貌,比新派发音更具典型性,所以我的德保僚文方案是以老派为标准的。
<P>现在德保县城比我小时候扩大了很多,各个乡镇和村屯进入县城工作生活的人口也超过了县城的老居民人口,但是县城里的几条老街(中兴街、东安街、南隆街、莲城街、清水街等)是德保县城口音的发祥地和根据地,这些街道的老居民还顽强地保留着口音优越感,也强烈地影响了非老居民的后代也成为了县城口音的使用者,比如说我就是其中一例。甚至那些解放后到德保县城工作的“南下干部”的后代们,也都成为了县城口音的使用者,即使他们的父母双方通常都是外省人。有趣的是居然还有人拥有对县城口音的敏锐洞察力,可以通过口语习惯来辨认是哪条街道的口音,比如说今年春节回家,有个新认识的朋友听了我说话后居然一口咬定说我是中兴街的人(因为我正好是那条街的商业大院里长大的,我的县城口音想必也是这条街的口音吧),他说原因是我说话语速有些过快,是典型的中兴街口音特征,真是令我不得不佩服,呵呵。</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1 6:56:12编辑过]
音乐的边缘
发表于 2005-5-1 06:20:00
<P>呵呵,一听声音我就知道是谁了,呵呵!</P><P>前连天还和我一起演出~~~~~~~~~~~~~~~</P>
音乐的边缘
发表于 2005-5-1 06:26:00
看那些翻译的歌词我都看不懂的~~~~~~~~~~~~~~~~~~~~~~~~~~~~~~~~~~
byaraiz
发表于 2005-5-5 18:49:00
不错,旋律优美!
淡淡忧伤
发表于 2005-5-8 16:47:0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音乐的边缘</I>在2005-5-1 6:26:47的发言:</B><BR>看那些翻译的歌词我都看不懂的~~~~~~~~~~~~~~~~~~~~~~~~~~~~~~~~~~</DIV>
<br>会说西德语么?会说就学西德文啊,很容易学的,学了就看懂了。
黄连山
发表于 2005-5-8 17:11:0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红棉树</I>在2005-5-1 1:14:57的发言:</B><BR><BR>
<P>我听我家人说黄连山贝侬的母亲是县城人士,所以想必你对县城口音应该比较熟悉,所以我想你还是能通过口音的转换来讲县城口音的,因为德保县城口音和北路口音(马隘-敬德为代表)的差别大都真的只是音调差别而已,虽然也有一些常用词汇的差异,但是这些词汇的转化非常容易。<BR></P></DIV>
<P>是的,我母亲是县城人,她也是Gai Nilat(中兴街)。其实我们家大一些的兄姐由于较早到县城上学和居住,都先后改操县城口音(不知是否标准),起初只有我和最小的姐姐没有改过来,后来最小的姐姐也由于长期在县城生活也改操县城口音,刚开始我还总笑她忽然把口音改了,听起来怪怪的。而我却由于未曾在县城连续地居住一段较长时间,也就一直和我父亲一样讲北路(可能和敬德的相似),只是我自己偶尔也读县城的第1调(如把“三”和“葱”读成“slam”“coeng”),但无论如何不会读出县城的第5调(如不把“四”读成“sleis”),因为觉得很不自然。</P>
黄连山
发表于 2005-5-8 17:12:0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红棉树</I>在2005-5-1 1:14:57的发言:</B><BR><BR>
<P><BR>
<P>我个人的情况也比较特殊,我是在德保县城出生长大的汉龙人,我从小就是在家里和父母、哥哥说汉龙话[汉龙村由好多个mbanj<FONT color=#0000ff>(屯)</FONT>组成,其实还分有两派口音,一派与北路口音一致,一派接近县城口音,我所谓的汉龙话指前者],出门说县城话的,对我来说两种口音完全一样熟悉和应用自如,相互之间的转换毫无矛盾。<BR></P></DIV>
<P >我也知道汉龙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口音:一种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gyaegndenj</FONT>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zangzlyaet</FONT>、另一种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nazmbeen</FONT>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botongz的,你是属于前者的了</FONT>。<p></p></P>
黄连山
发表于 2005-5-8 17:14:0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红棉树</I>在2005-5-1 1:14:57的发言:</B><BR><BR>
<P><BR>
<P>现在的德保县城口音,严格来说已经分为了“老派”和“新派”两种口语习惯,所谓老派就是比较纯正的县城僚语,一般来说年纪越长,操老派发音的趋向性就越高,而新派的发音,大概就是从我们这一代人(70年代出生的)开始出现的,新派的发音主要特征是音系简化,这些简化主要出现在元音上,而且不同年龄阶段的年轻人简化的程度不同,如圆唇音的 ii [у](即类似于汉语拼音的 <FONT size=5>ü</FONT>)普遍并入 i (如“舔”liz和“船”liiz都发一样的音liz),ey [ фy ]普遍并入 ei (如“是”zeyh和“字”zeih都发一样的音zeih),iing 并入 ing 等(如“酱”ziing 和“正(月)”zing都发成zing),更有甚者将辅音 r 全并入 l 的(如“我们”rauz和“滑”lauz都发为lauz)。另外“新派”还“发明”或者“借来”了许多新的市井哩语,如:suij(钱)、gauz(百)、bid(千)、fueng(万)、ha(钱)、slyongh(好)、sajzi'tauz(显示、炫耀)、yauzzidek(人力三轮车)、slammaxzayj(摩托三轮车)、maklet(手头紧)、ndusndisndos / ndusndos (对不会说本地僚语的外来人士的虞称)等。当然大部分人说县城口音的时候大都游离于老派和新派之间,那些操着纯正老派发音的中年、老年人偶尔也会说起新派人士发明的词汇的,而年轻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有逐渐向老派发音“回归”的,没有严格的区分。因为老派发音较好地保留了德靖土语的原貌,比新派发音更具典型性,所以我的德保僚文方案是以老派为标准的。<BR><BR>
<P>现在德保县城比我小时候扩大了很多,各个乡镇和村屯进入县城工作生活的人口也超过了县城的老居民人口,但是县城里的几条老街(中兴街、东安街、南隆街、莲城街、清水街等)是德保县城口音的发祥地和根据地,这些街道的老居民还顽强地保留着口音优越感,也强烈地影响了非老居民的后代也成为了县城口音的使用者,比如说我就是其中一例。甚至那些解放后到德保县城工作的“南下干部”的后代们,也都成为了县城口音的使用者,即使他们的父母双方通常都是外省人。有趣的是居然还有人拥有对县城口音的敏锐洞察力,可以通过口语习惯来辨认是哪条街道的口音,比如说今年春节回家,有个新认识的朋友听了我说话后居然一口咬定说我是中兴街的人(因为我正好是那条街的商业大院里长大的,我的县城口音想必也是这条街的口音吧),他说原因是我说话语速有些过快,是典型的中兴街口音特征,真是令我不得不佩服,呵呵。</P><BR></DIV>
<P > </P>
<P >由于没有德靖僚文方案的详细资料,我也仅是依据几首歌词,点滴学习红棉贝侬的德靖僚文方案而已。发现还是有若干处不太明白,希望整理出全部问题之后可以向红棉贝侬请教。不过从前后期不同的歌词看,拼音方案好像仍在变化中,是吗?</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P >我说越发觉得不会说县城话,是看过德靖僚语歌词后,发现好多自己不认识或读音不一的词,如盼望,我一直以为是读“<FONT face="Times New Roman">ngveiz</FONT>?”,而歌词中却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ngeyz</FONT>”。另外我的德保话的确就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i</FONT>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ii</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ei</FONT>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ey</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l</FONT>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r</FONT>不分,全部读成前者,这也是之前不明白为何歌词中同时出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i</FONT>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ii</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ei</FONT>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ey</FONT>的原因。还有“新派”的新市井哩语对我老说也陌生,个别听说过,但自己没使用过。<p></p></P>
<br>
淡淡忧伤
发表于 2005-5-8 17:32:00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黄连山</I>在2005-5-8 17:14:59的发言:</B><BR><BR>
<br>
<P>由于没有德靖僚文方案的详细资料,我也仅是依据几首歌词,点滴学习红棉贝侬的德靖僚文方案而已。发现还是有若干处不太明白,希望整理出全部问题之后可以向红棉贝侬请教。不过从前后期不同的歌词看,拼音方案好像仍在变化中,是吗?……</P></DIV>
<P><FONT color=#0000ff>Os连山啊,我现在也正在大哥的严格监督下辛苦地学习德靖僚文方案当中呢,你能够看着歌词自学,真是佩服你!你真厉害,能够看出这个方案正在变化当中,他最近一上网就跟沙南GG在Q上讨论方案,我前几天学的内容就变了,真烦啊。不过据说这两天方案就最终敲定了。我最难学的就是长短音了,因为我很苯,总是体会不出来哪个是长音,哪个是短音。</FON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