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红豆社区"百色论坛的拙文,一口气写完,错漏难免.望各位贝哝指正.
壮族人,你要往前看!
(一)
当前中国、广西的主要矛盾并非民族矛盾,依我看,贫富不均甚至悬殊才是最突出的问题。笑贫是普遍存在的大众心理。而如果一个无能的人在实际生活中过得很不如意,他首先会迁怒于环境,于是有些人就开始意淫了,有很多种他认为造成他现况的原因供他意淫,民族、区域问题最明显。
中国现行的民族划分,参照的是前苏联的办法。从某种意义上,和文革时的分的贫、下中农、地、富、资本家差不多。天生的,少数民族本来就生活在自然条件差的地区,国家所谓的民族政策是一种麻醉剂,并非让你雄起,而是更利于统治。真正政策的不平衡性造成东西部差距越拉越大,少数民族群体真正成了贫困的代名词,所以他的语言、他的人、他的很多特征成了被歧视的对象。你一说你是少数民族,他们潜意识里就想到贫穷、落后。而汉族里的,你一说是贵州来的,人家潜意识里一样就想到贫穷、落后,这就是中国文化里最劣根的一部分,从而造成的歧视现象不足为奇。
但我认为,真正把此当一回事的,毕竟少数人。在一切向前看的时代里,大多数人并非真当回事,就象网上叫嚣的反日愤青一样,现实中你又如何感知?实际上,事情一来,汉奸肯定前赴后继地涌现,比之那8年不知多多少倍呢。
壮民族有多少年历史?这个问题不同角度有不同答案。我在此说壮族只有几十年历史,她的先民从唐宋起就严重汉化了,她取得“名分”也就几十年时间,又本身居住在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区域,这几十年是怎样过来的应该很清楚。我要说的是,不要怨天尤人,壮族地区由于多种外在原因,形成缺乏主动性、容易心理满足、感性多于理性等性格,这跟什么血统、什么民族属性没有关系,汉族的一些地区同样存在这些性格特点,农耕文化、儒家文化的影响是根源。我们现在不是存亡的问题,而是发展的问题。
而所谓“汉化”,性质不是一些“民族分子”(请原谅我用此词,不含贬义)所想像的那么严重,用不着妖魔化。在资迅发达的现代文明社会,全球化浪潮比任何时候都猛,我们在既定的环境中更应主动接受外来先进文化,奋起学习,从个人做起。你没有实力,人家永远看不起。壮族人缺乏反思精神,和广西的整个人文环境一样。把“汉化”当成洪水猛兽,大可不必,本身所谓的“汉文化”已超越“汉族的文化”这一特质,“汉族”是名存实亡,但所谓“汉文化”仍是现代中国现代化中的主要部分,就是说,你若生在中国,要想发展,必然接受所谓的“汉文化”,现今的“汉文化”实际上已为全中国人民拥有。举个例子,我认为普通话就是“国语”----中国的语言,代表的已经不是“汉族的语言”了。
我这样说,没有反对坚持本民族特性的意思,这是两个方面。我反对上纲上线,我认为壮民族最缺乏的往往是自我反思、开拓进取,以自信心理面向未来、开拓未来的这种精神。如果你发展了,你说的话才响亮,否则就是喊口号。如果认为以后没有“特色”了,我想是杞人忧天,有思想的人多了,你害怕什么?这是好事!
(二)
任何一种先进的文化必然综合了其他文化的精华部分,所以越开放的文化越有生命力。而这种文化也就成了所属群体的一部分,纠缠于他的来源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日本文字来源于汉字,日本许多风俗文化源自唐朝。但现在他们都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更重要的,自明治维新起。日本的政经思想已经“西化”,大力吸取西方先进的文化体系、科学技术,拿来我用,也就变成了“我”的。直至现在,日本人血缘虽是东方,实质上是个西方国家,当然,他没有学好西方的人本精神,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自然不比德国,这是另话,在此不表。
壮族先民作为一个比较固定的群体应该是在唐宋时期,此后所在区域变化不大。彼时称“僚”为主,故现在有“僚人”之说。彼之前,称“越”,而在粤东(今广东中、西部)的越人,接受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与南下的中原人融合,逐渐形成广府人,粤语就是成熟于唐时。而粤南的红河平原的越人,于十世纪最终独立,融合占族等今越南南部土著,逐渐形成京族人——现在越南的主体民族。粤西(今广西大部),至唐宋时,仍以越人(西瓯、骆越)为主,但由于汉文化的强大势力,南下汉人和西迁广府人、客家人的增多(以明清时期为最),使得今桂北、桂南、桂东南的越人几乎完全汉化。桂西南、西、西北的越人(唐时称“僚”)最初也是东边迁来,融合当地土著,加之少量汉人,最终发展成今天的壮民族,因地理、政策等原因,得以幸存,没有完全汉化。另外,唐时南迁的越人发展成今天泰国、老挝的主体民族。
现今壮族文化中,同样是吸收了大量的汉族文化(以中原文化为主流、以儒家思想为向导)。歌圩文化与客家山歌文化异曲同工,就说最有“特色”的“三月三”,为什么叫“三月三”?它是农历的,而年历无疑是中原文化传入,汉族有些地区也过三月三,也就是说,壮族现在很多风俗习惯(最明显的是春节)均来源于汉族,可能有“特色”的主要只剩语言了,就算是语言,也有大量的词汇借自汉语(宋以来借粤语,近代借西南官话),读音不同而已。这一切,没什么奇怪,重要的是,这都是壮族文化的一部分了,越南语还80%借自汉语呢,并不影响它成为一国国语。纠缠一种文化、一种血统的来源,甚至于沉溺其中,妄图论证所谓“正宗”而不可自拔的话,无非是无法面对现实,抑或阿Q精神作怪,抑或无聊透顶,总之,毫无实际意义。
1949年后,为某种需要,开始民族划分,不同于蒙藏满回的既定存在和特性,壮族最终成为一个法律民族,是因为认定壮语不是汉语的一种方言,亦即靠的是语言划分。那么,原先来源于汉人(粤人为主)后因适应环境改讲壮语的也就划为壮族(靖西就有此现象),
而主要血统来源于壮人的后改讲汉语的也属于汉族(此种现象城镇居多,推至更早,桂东南很多地方就是这样),试想,如果现在才划分民族成分,估计壮族少了百把万人(这些身份证上写着“壮族”的人,基本不会说壮语)。
罗嗦这么多,无非是想说,不管怎样,壮族已经成为一个法律承认的民族,这是现实,依我看来,是值得庆幸和自豪的。
由此,我想到这么一个概念-------新壮族。这是一个新时代的壮族,她存在于这个各方高度发展的现代,一个资讯、交通、科技高度发达的新世纪,一个文明和民主社会必将胜出的时代。但是,无论是壮族还是其他群体,如果固步自封,不积极主动吸取先进文化拿做己用,甘于平庸和守旧,必将给时代大潮淘汰,“壮族”不存在就不是危言耸听。新加坡没有民族但有种族概念,在李光耀的领导下,在保持儒家文化的精华的同时,全面学习、应用西方先进的政经体系、人文精神,全力发展经济,最终成为各方面都令人称道的新的新加坡,而在几十年的磨练中,逐渐形成了令人自豪的“新加坡气质”,融合成“新加坡人”。当然,壮族所处环境不同,但可借鉴的正是那种精神,同样可以在建设新时代中国大潮当中充当耀眼的角色。只有自强、奋进、善于学习、多望前看,经济发展了,视野开阔了,吸收其他民族、其他体系的先进文化,融入自身体系,形成新壮族文化,民族真正的自豪感才实际存在,届时,一个新壮族也就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