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mzkj在2005-2-24 15:42:26的发言:
你虽然引经据典,但我们的实地采访更可信。
翠亨村中山紀念館存檔關於實地採訪的資料:
http://www.sunyat-sen.org/sun/sunjiasi/sunjiansi53.htm#2
在翠亨附近的调查访问
第一次调查访问*
调查访问主题:1、翠亨一带居民的状况;
2、翠亨一带客家人祖先由何处迁来。
甘桂明:
翠亨镇有4个管理区;翠亨、崖口、石门、下沙。石门全为客家,无混杂,多数姓甘。翠亨管理区有4个村:竹头园、平顶、长沙埔是客家,唯有翠亨村不是客家。下沙是水上人家,俗称“水流柴”、“疍家”,说是从番禺来的。崖口全不是客家,讲本地白话。
石门甘姓祖宗,我们知道是从紫金迁来,1991年紫金还有人来过。(问:甘姓和原籍紫金还有无来往、联系)。攸福隆村解放前同紫金有来往,听一些老人讲,也去过紫金,现在紫金建有祖祠,香港攸福隆同乡还送了烧猪到紫金的祖祠。1991年12月,紫金修甘氏族谱,因为没有中山一脉的内容,有人下来了解。近年,紫金人甘湘华来石门耕田,因为他听自己父亲说有姓甘迁到中山,要他来找甘贡三,甘湘华父亲同甘贡三有过来往。
当地甘伟雄有一本族谱,“文革”才失传。他对历代什么祖、什么公都很清楚。我们解放初参加工作,所以对族谱不大清楚。
(问:当地客家人风俗与本地人同不同,以往有无缠足者?)
甘水连、甘国雄、甘桂明:
石门客家人没有小脚女人。
甘国雄:
我阿婆过身时,我已十多岁,我阿婆是大脚的。
甘桂明:
我八九岁时,我阿太八十多岁,没有小脚的。现在石门还有不少老人家,都没有小脚的。
(问:客家人与讲本地话的人通婚的多不多?)
甘桂明:
客家人、本地人通婚,以前很少,只有很穷的人才会。现在多一些。解放前兰溪百多户,只有三、四家和本地人通婚,可以数得出来。
甘水连、甘国雄、甘桂明:
翠亨镇的客家人70%姓甘:攸福隆、龙舟地(现逸仙水库)、新村、兰溪、书房坳、后门坑、甘竹山、田心、白石岗、剑首、龙田、大象埔、三家村,以上都姓甘。
杂姓的:练屋(姓练)、杨贺(姓杨或姓贺)、张琶歧(姓何)、张洛坑(姓谢)、木子埔(姓谢)、峨嵋(姓徐)。官坑(姓谢)是一条小村,后来住的人都搬走了。葵坑遗址还在,人都搬走了,(姓什么不清楚)。还有两个村:黄猄头、张洛坑。张洛坑本应叫“獐鹿坑”。
(问:客家村有无孙姓)
甘水连:除翠亨以外,没有姓孙的。客家村没有姓孙的。
(问:客家人平时讲什么话)
甘国雄:我们回家都讲客家话,同外人讲本地话,紫金的同宗来同我们讲话,口音已经不一样了。
甘水连:我们回家都讲客家话,在村里讲客家话,三句不离客家话。
(问:翠亨村以前有无客家人?)
甘桂明:翠亨村在解放前都没有客家。
甘国雄:解放前,石门九堡包括竹头园、长沙埔、平顶,石门九堡都是客家村,但不包括翠亨。
(问:以往同本地人关系如何?)
甘国雄:本地人称我们“挨子仔”、“挨子佬”。我们都住山坑角落,为避免械斗。我们也说本地人:“Xisa佬,Xisa嬷,煮饭不煮茶”。崖口人在解放前欺负客家人。
解放前,石门客家人很少有书读,初中毕业的也少。由于生活条件差,读书的人比本地人少,多数文盲、半文盲。
解放前,客家地主不多,有也是十亩八亩田的。兰溪有两家是地主,肯定是华侨。
(问:住房和本地人有无区别?)
甘桂明:区别不大。
甘国雄:以前,石门有砖屋、泥砖屋、舂墙屋,99%都是平房。现在变了样,很多楼房。
(问:出外的情况如何?)
甘国雄:外出谋生很普遍,到秘鲁、檀香山、南洋,每条村都有。18-19世纪,兰溪村的多数去秘鲁。
甘桂明:外出的人多过留在本地的人。以前拜太公分猪肉,就知道外面的人还多。
甘国雄:我的一支,去了两个叔公,一个堂叔公,两个阿叔,多数去了秘鲁。
(问:你们对紫金迁来的情况清不清楚?)
甘桂明、甘国雄、甘水连:我们从长辈得知祖先从紫金迁来,但不知什么时候,从什么村。可能有三四百年。
甘国雄:我是二十五世,葬在村背的太公第十七世。
甘桂明:我是二十二世。
甘国雄、甘水连:我们从小都没听过有族谱。
甘桂明:我家的一本是“文革”才烧的。保存得很好,用牛筋穿,红色栏格纸抄写。
甘国雄:我们以前的神主牌都写“渤海甘姓”。白企、合水口、长沙埔都有不少姓甘的。
(问:客家人有无住入本地人村庄的?)
甘桂明:客家人都是聚居的。一家客家人不会搬入本地人的村庄。
(问:是否听说过孙中山是客家人?)
甘桂明、甘国雄、甘水连:我们从未听说过孙中山是客家人。
甘国雄:客家人都住在山区。白企、合水口、背头里都是山区。沿海多是本地人。还有东区的长江、大寮,整个五桂山镇(石鼓挞、石楼坑、石营桥等)。以前欧初打游击都得客家人支持,抗战时客家人受害特别多。现在,客家人的村经济上还是比不上本地人,因为条件不同。
据本馆藏记录稿。
第二次访问记录*
问题:1、翠亨附近居民状况
2、孙中山家族是否客家人
甘伟雄:
我以前有一个简单家谱,我是既沾公21传孙,对祖上来龙去脉了解较多。
我们石门有很多村落,多数是客家人。整个五桂山区全部是客家人,大部分来自紫金,还有来自增城、博罗。紫金来的姓甘最多,石门姓甘占80%以上。我们老祖宗在长乐大坪,后分支到甘田。后来有两兄弟下香山,十二世祖既沾公(住田心)和既济公(住兰溪)。
我们的家谱是
十二世 既字辈 既沾 既济
十三世 和字辈 和智
十四世 奕字辈 奕汉
十五世 物字辈 物利
十六世 秀字辈 秀明 秀英 秀高
十七世 联字辈 祥联 毓联 开联
十八世 庆字辈 庆隆 庆祥
十九世 元字辈 贞元 瑞元
二十世 建字辈 建南 建波
二十一世 兴字辈 达兴 中兴
二十二世 泽字辈 泽伦
甘姓除了田心、兰溪,还有攸福隆。攸福隆甘先一郎,紫金南塘人。
谢姓也是来自紫金,什么地方不清楚。
我们甘姓来自渤海郡(山东高邮)。
客家人宗族观念很强,无论走到什么地方,都不会忘记祖先来历。以前,与本地人通婚的很少。
我们这一辈人都知道祖上从紫金迁来,30岁以上的人都知道。解放前也有人回紫金拜过老祖宗。家中老辈很念祖,都向后辈讲述祖先来自紫金。
翠亨村没有客家人住。我也听人讲过孙中山老祖宗是客家人,孙家原住迳仔蓢,后来迁到翠亨,听说只落来几辈,是他阿公才来的。有老人讲孙家来自紫金,也有老人说来自东莞,不很清楚。
这一带没有姓孙的客家人。在中山也没有听过姓孙的客家人。
客家人和当地人以前也有矛盾。但和翠亨村一直和睦相处,没有打过。但同崖口就有争斗。没有用枪,用手脚、锄头,事情发生在抗战前。翠亨村是讲本地话的,同石门没有争斗。以前石门村客家人租了翠亨陆、杨姓人的田,他们是华侨地主,比较通情达理。每逢天旱,会适当减免田租。我们客家人送租去,有时他们会给点零食给小孩。因为翠亨周围被客家人包围,他们也不敢对我们恶,大家相处得很好。
翠亨一带的田都很瘦。
中山的客家人,不少在政界做事。如甘子贤、甘伟光、杨社(淮海战役时当师长)、李斌、凌伯棠(合水口人)、甘玉明(市委、龙田人)。不少中山客家人在省、市、军队任职。
我有一首石门村名的七言诗。(另纸)
客家人有罗、幸、官、黄(灯笼坑 )、王、梁(三乡)、曾、林等。当地孙、谭、程姓没听说过有客家人。
社会风气,客家村一般比讲本地话的村好一些。
据本馆藏记录稿。
* 翠亨附近孙氏各祖墓由本馆保护、管理,本馆于20世纪80年代初对全部墓地做过详细勘查。此为当时的勘查记录。
* 1992年1月13日晚,本馆李伯新、萧润君与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林家有等学者访问了石门兰溪村前生产队长甘水连(时年73岁)、田心村民甘国雄(时年65岁)和翠亨宾馆离休干部甘桂明(时年67岁),此为当时所作的访问记录。
* 1992年1月14日上午,本馆李伯新、萧润君与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林家有等学者在翠亨访问了石门供销社干部甘伟雄(时年57岁),此为当时所作的访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