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280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细说百越族

[复制链接]

180

主题

2

听众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9-7-18
注册时间
2002-5-2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5-2-8 12:22: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该族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

壮侗语各族同源于古代的百越族,皆亩百越后裔。越南的侬族、岱族、老挝的佬族、泰国的泰族、缅甸的撞族的族源应与百越有关。

百越之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百越包括许多支系,因而号称百越。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汉书-地理志》)。交趾郡在今越南北部,会稽郡在今江苏南部和浙江西部、北部。由此可以断定,从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越南北部这一长达七八千里的半月圈内,是百越民族最集中的分布地区。而与上述地区相近的安徽、江西、贵姓、湖南、云南等地也有百越分布。由于百越各个支系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不一,与中原的关系程度也一样。由此,自秦汉以后,百越民族中,有的支系融合或同化于汉族之中,成为汉族重要的来源之一。有的支系则继续独立发展,形成了我国南部,西南部的壮、布依、侗、黎、傣、水、仫佬、毛南等少数民族。百越中最重要的几个支系的发展流向大体如次:句吴,句或写作区,均念钩音。引支分布于今苏南、皖南和浙北一带。春秋时期,句吴境内有吴国,参与春秋争霸。于越,以会稽(今浙江绍兴)为中心,今宁(波)绍(兴)平、杭(州)嘉(兴)湖(州)平原和金(华)衢(州)丘陵是其分布区域。春秋战国时期,于越境内有越国,参与列国争霸。东瓯,分布在淅江南部瓯江流域,温州一带是其分布中心。闽越,分布在今福建省,旁及今江西东部。南越,分布在今广东。秦末汉初,秦将赵佗在南越境内建立越国,以广州番禺为国都,势及今广西地。战国、秦、汉数百年间,句吴、于越、东瓯、南越等几支百越中的大族,先后与中原的华厦族融合,成为东南、岭南汉族最重要的来源。而百越中靠近西部和西南部的几个支系,由于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差别的原因,他们没有与华厦族融合,而按照其自身的发展分化,形成了后来的壮侗语各族。期中西瓯和驹越两支分布在岭南西部一云贵高原东部边沿的广大范围内。今广西和海南两省区全部,贵州、广西、湖南三省区毗邻结合部,越南北部都是西瓯和骆越的分布范围。壮、布依、侗、黎、水、仫佬、毛南等7个世族和越南的侬、岱、高栏等民族都渊源于西瓯或骆越。滇越一支,与百越各支相距最远,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和南部。傣族源于滇越。另外,老挝、泰国、缅甸、印度境内的佬、泰、掸、阿洪姆等民族是否与我国古代百越特别是西瓯、骆越、滇越支系有渊源关系,这一课题已引起国内外研究学者的极大兴趣。近年来,泰国学者多次广西半族地区寻找泰族的根。

由于壮侗语各族源于百越,有故壮侗语各族文化的底层根基是百越文化。其主要特征有:善种植水稻;制造和使用铜鼓;住干栏式楼房;善歌唱;语言与古百越语一脉相承;文身染齿;崇信巫鬼、尚鸡卜等。直至当代,不述不少特征仍为壮侗语各族所承袭。 秦代以前的西瓯、骆越,汉代以后为但、乌浒等称呼所取代。隋唐两代出了僚这一称谓。除傣族以外的壮侗族其他7个民族都是从俚、僚中分化演变而形成的。唐代,黎人之称在海南出现并沿用至今。“俚”与“黎”同音,黎是最早从俚、僚中分化出来的族称。广西的俚僚,宋代分化出僮和苑滩两个族称,明、清分化出姆佬。解放后分别以壮、毛南、仫佬为族称。贵州僚人,元代分化出仲家族称,仲家人自称布依,解放后以布依为族名。明代,贵州僚人又分化出水家族称并沿用至今。贵州、湖南、广西交界处的僚人,明代分化出峒(或洞)人族称,解放后以侗为族称。汉代时滇越,唐宋时称黑齿、金齿、雕题、茫蛮,元、明、清、民国时称为白衣、百夷、僰夷、摆夷。解放后以其自称傣为族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8 12:25:39编辑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土地 民族 家园 母亲 http://blog.163.com/gaisi14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主题

2

听众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9-7-18
注册时间
2002-5-23
沙发
发表于 2005-2-8 12:31:00 |只看该作者

为何把船棺藏置高崖

武夷曾属瓯地。古时有过闽瓯、越沤()等称,秦汉之际又俗分为东瓯、西瓯,武夷应属瓯人的活动中心。春秋末,西迁的西瓯人统一了岭西,沿续至今的就是壮族。壮族人自称中有的音节,即与先世源于古越的疍人有关。壮族有个原始故事:说是一位孤清的老太,收养了一个短尾人。她死时,这个短尾人刮起了一阵狂风,把老人的遗体送到了悬崖之上,因为短尾人是不凡的龙子、他每年三月三都要来扫墓,因此形成三月三的歌节。

这个瓯人的故事,与瓯地武夷山的悬棺葬俗似有很密切的联系。龙子是疍人的自称,这个短尾人就饱含了疍人的图腾崇拜印迹。祝穆()曾引古记云:混沌初开,有神星曰:圣姥母子二人来居此山。众仙立为皇太姥圣母。她也是幔亭招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母子两人居于山中,与上述那个故事中的主人翁不正恰好对应么?同源于古越疍人──“的侗族,最崇奉的神就是去世了的祖母,都带有明显的母系社会的痕迹。这种葬俗难道发源于母系社会?或是与母系的某种风俗有关?故事中所表现的葬俗,似仅出于后人的崇敬,也就像人们所普遍猜测的那样,极受族人尊敬的人物,才可能享受这种礼遇,因为这种祭奠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

这种葬俗必然与当时武夷民族意识有关。郭沫若先生考察时曾提出,这是一种属于天葬的葬式。武夷山曾有悬棺数千,那时,悬棺可能布满了山中大小、高低的各岩壑,免受风雨之侵大概是最基本的条件。为什么要把它高搁在悬崖绝壁之上?

有的提出,这是为了表达后人对死者的虔敬,如五溪蛮:弥高者以为至孝。越高就越吉利、越吉祥。

有的提出,是部落酋长为了显示身份、显示势力、显示与众不同的一种方式,其中也有子民们臣服的意识。

有人以为这是为了保护尊者的遗体不受野兽的侵扰,以保佑亡灵平安无羔。

有人以为这是古人山岳崇拜意识的体现,是为了使亡者的幽灵更便捷地升入天国。

有人认为,这与古先民崇祀鬼神巫术有关,仙舟可以载浮死者,由敞开的洞直接渡过冥界。

有人认为,这与鸟的图腾崇拜有关,只有在这高高的洞穴之中,他们才可能与鸟、与先祖融为一体,才得以与它们一同比翼,找到真正的归宿。

有的认定这是穴居与水上生活融合的具体反映。亡者可以像生者一样拥有住所、拥有最重要的生存用具,享受永久的冥福,同时还可以表达死者对生活、山川的依恋和渴望。

有的认定,由于许多民族自信自己是从山岩中迸裂出来的,这种葬俗就带有浓郁的生殖崇拜和女阴崇拜意识;生者以此为死者超度,愿亡灵早日转世,或为子民,或为天神……

http://www.wuyishan.gov.cn/public/wyxs/shanshui/qgzm11.htm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8 12:33:23编辑过]

土地 民族 家园 母亲 http://blog.163.com/gaisi14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1

听众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20-5-27
注册时间
2003-12-15
板凳
发表于 2005-2-23 21:19:00 |只看该作者
拜读

登上僚人网站,认识僚人历史, 弘扬僚人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僚区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1-15 12:55 , Processed in 0.171272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