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圩的活动规律及流布(二)
摘自《壮族歌圩研究》(潘其旭 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第1版)第36-44页
壮族聚居的广西地处岭南,春耕季节虽来得早,但古时的农作,“僮(壮)人所种止山衡水田”,而多数只种一造,并且从南到北的地理环境、雨水季节,尚有相当差异。故在回到农田耕作之前的各种节日活动,各地自二月至五月间仍连续不断。
二月二日,为所谓“土地公诞日”。它源于古代的社祭,又称祀“社公”或祭“田祖”。……
壮族亦有祭祀社王的习俗,壮语叫“唧托地”,意为“土地节”。节期在正月末至二月初。……
二月间,还有个“花朝节”,又称“百花生日”。时在二日或十五日。……
而仲春之际,壮族地区则有“花婆节”,亦叫“花王节”。所谓“花婆”或“花王”,是传说中生育女神和儿童的保护神。人们认为,孩子们都是“花婆”在天上培育的一朵朵有灵性的花儿。……
春季的歌圩尤以三、四月间为最盛行。其中,左江流域的壮语南部方言区是在三月中下旬。如大新县过去就有七个歌圩点,分别于三月十四日至廿六日期间举行,这与当地的生产活动有关。而在红水河流域的壮语北部方言区则多集中于三月初三日。如都安县的二十个传统歌圩点,全都在这一天举行,并且,都阳乡棉山等十处歌圩,每年也仅此一次会期。此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受汉族的节期影响。
在上古时代,三月上旬原来有三个节日:上巳、寒食和清明。……由此可见,古代的上巳、寒食和清明三个节日,因其时前后相近,后来大都也就把它们逐渐混为一体了。并以三月三节期扫墓祭祖和踏青郊游活动的风尚相沿习,遂发展成为我国许多民族的共同节日,这是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果。
壮族地区也是如此。……而作为三月三歌圩节期的来历,在桂西壮族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很久以前,在桂西有一位壮家人叫韦达桂,学识渊博,聪明过人,在一个土皇帝那里当大臣。……有一年壮乡大旱,乡亲们求达桂向土皇帝奏免皇粮。……自此,土皇帝对达桂怀恨在心,阴谋陷害。……土皇帝听了兵差的回报,勃然大怒,立即下令捉拿达桂处置。乡亲们闻讯后,连夜护送达桂到山上枫树林里躲藏。皇兵搜山七天七夜仍不见他的踪影,于是放火烧山,达桂被烧死了。那天正是农历三月初三。乡亲们悲痛地埋葬了达桂,……从那时起,壮家人每到三月初三这一天,各村寨都搭起布棚,摆上五色糯饭供祭,唱山歌纪念达桂,代代相传,形成了三月三歌圩的习俗。
显然,这个故事意在为壮族三月三习俗提供依据,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追求。有趣的是,它与介子推的故事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月的歌墟期,从四月初五到二十九日各地均有举行,且尤以左江流域的会期最盛。……
此间的歌圩会期,正临近当地春插时节,既是对丰年的祝愿,又是趁投入大田劳作之前的尽兴。……
许多地方在四月延至六月的歌圩期中,又与壮族特有的“牛王节”、“牛魂节”等节日活动有密切关系。
在壮语北部方言地区,大多以四月八日为“牛王诞日”。传说这一天,牛魔王从天上下到凡间,保佑牛不瘟死。桂北的龙胜县壮族村寨还立有牛魔王庙,是日人们要杀猪举行祭典。这一天不能使役耕牛,人也停止劳动。……边走边唱起“牛歌”……接着又唱起壮族始祖神布洛陀造牛的故事……
这个节日,在壮语南部方言地区又叫“牛魂节”(壮语称“唧昆莫”)或“田魂节” (壮语称“唧昆那”),节期则多在五、六月间,当地插完秧、田工告一段落之后。……
总之,从四月至六月间的壮族节日,属农耕季节的祭祀性活动。它是在原始稻作时代崇尚“祀田公田母”的基础上,进入使用牛耕时期的产物。从其立节的旨意看,春耕大忙结束后,为了“酬劳”耕牛和恢复劳力,而举祭所谓“牛魂”、“田魂”和“人魂”。它反映了古代的壮族劳动者们的物质功利追求,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十分珍重耕牛,注意保护生产力。但在其观念形态的表现上,则仍是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
从“田耕毕,即预选吉日助节”的记载来看,原来的“牛魂节”、“田魂节”的具体日期,还是不那么固定的。后来,可能是受汉族四月八日过“浴佛节”,六月六日过“三伏”节的影响,部分壮族地区也有过这些节日的,而更多的是把“牛魂节”定在四月八日或六月六日。此间的歌圩期,大多也就在这两个节期里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