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勒布农 于 2019-5-19 09:01 编辑
家乡的油菜花(散文)
这片种在我们打铁村责任田里的油菜花,位于我们雁江镇圩场入口处附近的公路旁边。它面积不大,仅有一百多亩,规模远远比不了其他地方的同类景点,它也没有连绵起伏的气势和层次分明的形状,因此而显得相对单调。然而,当它在寒冷的冬季里肆无忌惮地尽情绽放,把满垌稻田都染成遍野金黄的时候,还是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
众所周知,我们村历来除了种水稻、玉米以外,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是打铁了,因为几乎是家家户户都有打铁作坊,生产出来的铁器美观又实用的缘故,历来就有“打铁村”的美名。N年前开始,村里的好多水田陆续租给昌隆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昌隆公司)经营了,这片种油菜花的,不过是其中很少的部分。
半年前的去年初冬,田野上的稻谷早已收割完毕,记不清是哪一天,几台拖拉机“突突突”地冒着烟幕,在田间来回不停地作业。几天过后,当昌隆公司的员工在田里撒下一批种子时,很多本土人士,包括下田撒种子的那些本地籍员工在内,并没有觉得与往时有什么不同,路过田边的外来客也丝毫没有在意。
不久以后,原先是竖立着秸秆的水田里,长出大片翠绿的小苗。一天又一天过去,小苗越长越高,越长越密,放眼望去,遍野都是密密麻麻的翠绿。这时,人们才知道这玩意儿是绿肥,是每年冬季将种子撒在田里,一不间苗,二不培土,三不施肥,四不浇水,五不喷农药地任其自生自灭,待到来年春耕时节,在拖拉机的碾压下,变成稻田里最好的原生态肥料。
冬季在冬闲田里种绿肥,增加土壤肥力,在本地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然而,待到绿肥继续往上疯长时,人们这才注意到,这次的绿肥不但和以往株型不同,而且开出的花黄橙橙的,花瓣形状美观十分抢眼,色彩绚丽惹人喜爱,和常规绿肥有很大区别。不知又过了多久,这绿肥长到和成年人齐腰之际,花期也进入了旺盛期。当看到打扮入时的城里人携家带口纷沓而来,村民们才幡然醒悟:这绿肥哪里是绿肥,分明是外地景区专门种来给游客观赏的油菜花;当看到“武装到牙齿”的游客背着行囊,拎着长枪短炮穿梭在田间花海,再看看掌上的微信群、朋友圈里,满屏都是自家田里油菜花的镜头,甚至连某地级市电视台的某某栏目,都来这里拍过一期旅游专题片,人们这才如大梦初醒:我们村的油菜花已经声名远扬,成为爱花人士的心中尤物了!
这片油菜花离我家很近,而且每隔一两天,我就会骑车经过它身边的公路,到圩场去买回晚餐的猪肉。然而,我是个底层草根,天生奇缺浪漫基因和文艺天赋,是个不折不扣的“文盲加美盲”,而且我的屌丝身份也不允许我有丝毫附庸风雅的念头。因此每次路过,那怕看到游客流连花海兴趣斐然,我仍然没有停留片刻多看一眼的念头,更别说是下车认真欣赏了。
尽管不懂浪漫,也不敢附庸风雅,然而有一天,终于按捺不住,我走进那片油菜花里。
那天,在家里坐着刷屏,群里,朋友圈里出现了很多油菜花的镜头和游客的身影,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有,据说有从几百公里之外专程开车来的资深驴友,也有来自首府南宁的白领阶层。本县各机关单位的公职人员,也撂下繁忙的公务,利用公休日来这里放松心情。当然,也不缺乏看稀罕,凑热闹的本地村民。人们徜徉在金黄色的花海之中,或满脸兴奋,或欢呼雀跃,或摆个造型,或拍人拍景,或漫步花丛。在朋友圈里,我还看到好多个熟人,比如某论坛摄影版块版主陇谷岜耀、本县某某媒体记者何清凉先生和他的同事、县美协会员赵秀林老师等。
买猪肉回家的半路上,正值晌午时分,看见几十辆车停泊在路边,排成长长的一行。再看看油菜花田里,游客真的很多,估计不下几百人之众吧。
看到田间有几个本地友仔,就径直过去搭讪。其中有个叫黎明的发小,仅仅读过几年小学,是个公认的既不太知书,也不算很达理的半文盲,正和他的贤内并排站立,让和他结伴同来的友仔帮他两口子拍照。不远处,他十五岁的女儿正牵着他八岁儿子的小手在花丛中来回奔跑。帮黎明拍照的是和他在砖厂一起干活的工友,邻村人,叫刘德华。刘德华和他的贤内都穿上崭新的衣服,头发也都涂上“摩丝”。这对夫妻虽然已经步入花甲,幸福的笑容却始终洋溢在脸庞上,喜悦的心情仿佛回到初恋的岁月里。
我问他们,为什么今天要来这里“浪”,黎明的贤内说,在群里见他们看油菜花觉得很过瘾,就来了。刘德华接着说,他们坐在办公室里的(泛指在机关单位上班的公职人员)有钱多,特地开车去云南罗平看,我们干体力活的舍不得掏出那笔血汗钱,想去也去不了。既然都是油菜花,这里也很不错,何必花钱去云南?不要车费,不收门票,还在家门口,不看白不看。刘德华的贤内打开手机屏幕让我看里面的照片,又指着前方不远处说:“几天前来了一对某某县的未婚夫妻,他们带着摄影师,特地给他们拍婚纱照呢。当时我恰好也在旁边,就趁机拍了这几张。”
置身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听着人们畅游花海时发出的赞叹,沉醉在阵阵花香里时,一辆中巴在公路上停下来。从车身上的字眼可以知道,那是一辆县级公务用车。车门打开后,二十多个人一下车,就迫不及待地走进花海里。后来经过文艺界友人透露才知道,他们都是县政协委员和县文联文友。
记得那天是2月28日(即农历正月二十四),他们在县政协、县文联领导的带领下,来到雁江进行“挖掘隆安历史,加强文化扶贫”主题视察采风活动。早在上星期,听说将要来雁江视察采风,许多委员、文友就纷纷表示借此机会看看油菜花。他们早在微信群、朋友圈里、电视上领略过这片油菜花的风韵,对之可谓神往已久,有的虽然已经来过一两次,却还想再来一次。他们在那朗古村落采风,在雁江社区考察新出土的三界庙石碑,又参观了我们村里的家庭打铁作坊和梁氏宗祠。然而,这片令他们魂不守舍的油菜花,却不被列入视察采风对象。为了弥补遗憾,活动结束后上车回市里,路过这片油菜花旁边时,不堪忍受金黄色的诱惑,就果断停车下田赏花。
在田埂上,在花田小径间,在花丛中,一群帅哥委员满怀激动尽情摆酷,或拿出手机单人自拍,或排成队形让旁人帮拍,几位美女作家也彻底抛弃一贯的羞涩和矜持,在阵阵“咔嚓”声中,将自己的瞬间倩影定格成永恒。还有几位音乐发烧友更加够“嗨”,他们干脆伸出双臂放开嗓子,用壮语南部方言唱起排歌来,曲调是原生态的,歌词是现编的,当然,内容肯定也是离不开油菜花了。临走之前,他们都说:这片油菜花海,给古老的打铁村注入几分时尚元素,为美丽的古镇雁江平添不少姿色,今天路过此地,无论如何也要留个影再走。
以往提起我的家乡打铁村,许多人的脑海里首先想到的,要么是叮叮咚咚的打铁声和锋利的刀具,要么是金黄色的稻浪和香喷喷的大米饭,要么是热闹的灯酒节,要么是祥龙醒狮在爆竹声中贺大年,要么是古色古香的神庙宗祠。可是,你可曾想到过有这么一天,在我们村的田野上,居然还有一片黄橙橙的油菜花,已经以无可争议的资格,成为这个远近闻名的打铁村又一张靓丽的名片,成为驴友眼里的新晋网红。得到世人如此青睐,作为打铁村人,我没有理由不倍感骄傲。
时间在一天又一天之中慢慢消逝着,原先遍野盛开的油菜花也在渐渐凋零,进入农历二月后,黄色花瓣只能依稀可见了。当我坐在电脑屏幕前敲打下这些文字时,严寒已经退去,气温陡然上升,一年一度的春耕已经迫在眉睫,一旦田里灌满水,油菜花即将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
回想到去年初冬,昌隆公司把油菜花种子往田里撒下时,无非把它当成一种改善土壤的常规绿肥罢了。想不到,后来油菜花长高开花了,遍野由一片翠绿渐渐变成了金黄色的花海,非常壮观,非常美丽。本地村民见了都赞叹不已,外来者也对它赞赏有加,于是纷纷给它拍照、点赞。一时间,有关这片油菜花的视频、图片、文字,都在本地村民、外地游客的微信群、朋友圈里疯传,结果没过多久,就传遍周边县区,甚至云南、广东、福建等区外省份。在春节前后的那段时间里,花期正盛,来赏花、拍花的游客络绎不绝,每天多达数百人次。
根据网上资料获悉,油菜花的全身都是宝,可以食用,无论是水煮还是干炒,都很可口,还可以入药,能治疗多种疾病。更重要的是,它的菜籽含油量很高,榨出的油不但是烹饪的最佳食用油,也被广泛应用在工业上。在昌隆公司办公室上班的A君告诉我们:原先,我们种油菜花目的只是肥田,想不到它的观赏性却给我们带来如此旺盛的人气。此外,它的很多潜在价值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比如榨油等,实在很遗憾。因此,昌隆公司打算在今年冬季引进更有观赏价值,出油率又高的优良品种,同时扩大种植面积,把大片农田打造成既是观赏油菜花的旅游景点,又能增加本地村民经济收入的致富基地,让打铁村的油菜花这张名片更加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