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示:“擂銅鼓,求甘露,风调雨顺三水舞,鼓蛙显灵丰谷物,年年富裕代代福……”这是组歌中来自靖西县的“巫调”《祈福》,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精品项目稻作文化民歌《稻之韵》组歌于12月16日在广西儿童剧院首演。
图为《稻之韵》组歌首演.
中新网南宁12月19日电(林洁琪)“擂銅鼓,求甘露,风调雨顺三水舞,鼓蛙显灵丰谷物,年年富裕代代福……”这是组歌中来自靖西县的“巫调”《祈福》,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精品项目稻作文化民歌《稻之韵》组歌于12月16日在广西儿童剧院首演。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世界稻作文化圈中心,这里的壮、汉、瑶、苗、侗等12个世居民族,依然保留极为丰富的传统稻作文化(那文化)遗存。
组歌《稻之韵》由30多首壮族民歌构成,源于不同的县、乡、村,来自广西艺术学院的编创团队深入全区基层采风,从壮族民间歌手以及师公、末伦唱本中,择选部分稻作文化中的民歌进行整理,并邀请源发地的民歌传承人到剧组口传心授亲临指导,将民间的田野山歌搬到城市舞台,创编这部壮族稻作文化组歌《稻之韵》,由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师生进行舞台艺术呈现。
“这次首演让我感受到社会上对民族音乐是有很高的热情,但是真正将民歌发展落到实处,让人们更多地去了解壮族民歌,可能还得要做很多努力。”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主任、总导演徐寒梅表示,会把传统民歌认真地教导给学生,希望他们能够深入去研究学习,保护和传承,甚至是传播,让所学的知识能够落到实处。
来自美国的留学生Taylor说,“很难用语言来描述我所听到的一切,清唱多声部的壮族民歌极富有感染力,让人深刻地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
本次演出是一场以壮族稻作文化为背景创作的民歌展示,吸引了不少专家学者的关注,演出结束后,专家为保护和传承民族音乐提供了宝贵的意见。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樊祖荫表达了对《稻之韵》赞赏:“组歌将广西稻作文化的方方面面,按照不同的场次结合对应的民歌,展现出了浓厚的历史感”。同时对组歌进行点评,建议创作团队集中精力做好精品曲目,使民歌特色鲜明,壮族风味更强烈。
“壮族民歌要长久地发展下去,除了民间传承,还需要学校的重视教育,除了邀请民间歌手到校传授,也可以邀请有成就的、有经验的作曲老师加以帮扶,”樊祖荫表示,要让民歌更完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改编,能够将民歌广泛的流传,同时要保留其民族风味不变,更有效地做好民歌传承和保护工作。
云南省音协副主席、一级作曲教授刘晓耕表示,壮族民歌是与自然神灵的对话,从单一声部到多声部的音乐形式十分丰富,因此在整理改变中要有自己的特点,立足根本,借鉴现代新的音乐技术,但不能够改变其中的文化基因及腔体形态,进行多样化提炼和深加工,这对今后的民族音乐有极高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