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872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隆林壮族传统曲艺“八音坐唱”

[复制链接]

319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花王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最后登录
2020-5-28
注册时间
2005-9-1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3 10:40:2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隆林壮族村寨自古流行传统曲艺“八音坐唱”(简称“八音”)。“八音”指的是马骨胡(或牛骨胡)、葫芦胡(或竹同胡、二胡)、三弦(或月琴)、笛子(或箫筒)、鼓、锣、镲、木鱼等8种乐器;“坐唱”,即在演出过程中,演员们多是坐着奏唱。


    隆林壮族八音坐唱产生于何时无史书记载。据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平南乐》载:“广西诸郡人,多能合乐,城廊村落,祭祀、婚嫁、丧葬无一不用乐。虽耕田,亦必口乐相之,盖日闻笛鼓声也。”明人洪武举人(桂林教授)陈琏在其《大同乐赋并序》(见《粤西文载》卷一)上称:“明年春丁祭,八音克谐,六佾整肃,神人以和,时观听者咸相与叹赏,以为是盛朝盛事。”从这些史书中可看出,宋朝时广西已有八音,至明朝时盛行。明清时期,雄居桂西的泗城府,为显其荣,也会引进“礼乐文化”,而作为当时西南地区先进文艺形式的八音,在官方作用下,逐渐流入百姓家是必然的事了。


    然而,在南盘江中游地区,真正有八音班可能是在清康熙十二年(1673)以后,因为在清康熙十二年编撰的《西隆州志•风俗》里只提到山歌,未见关于八音的记载。倘若当时本地已有八音流行,作为官方志,应该不会遗漏。但是,即使当时隆林尚未有八音班,受桂东地区盛行八音的影响,八音乐器也会逐渐传入西部地区,为八音班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隆林八音坐唱是家庭歌会山歌对唱,用乐器伴奏形成的。歌会是南盘江中游地区壮族、布依族青年经常性、群体性对歌习俗,在家里举行,其中婚嫁、贺新居歌会由家庭主办,最为隆重。家庭办喜事,主要亲戚都会请一群青年人去对歌,以增添喜庆气氛。歌会发展到后来,有民间艺人将乐器带入歌会为对歌者伴奏,先是一两种,后来不断增加,八音坐唱由此形成。歌会演变成八音坐唱可以从者保作欢一带的八音演唱形式找到例证。那里的八音纯粹是用八音乐器伴奏山歌,至今没多少变化。这种演奏形式,虽然不能算是真正的八音,但其形态已凸显。


    隆林金钟山、革步一带没有八音班,但用二胡、笛子吹奏山歌曲是常有的事。天生桥、者保部分村屯有八音班,但使用乐器不一定齐全,有的甚至只有“三音”或“五音”,不是缺这样乐器就是缺那样乐器。但沙梨、平班、新州、克长、岩茶就不同,八音乐器齐全,有的八音班甚至使用更多的乐器。


    从八音分布情况看,在官府驻地及周边的村寨,八音班就比较多,越远离官府的地方,八音班就越少。演艺水平也如此,以旧州(原西隆州府驻地)为中心,向西面方向看,从沙梨、平班到者浪、者保呈现出精到粗的态势。


    八音坐唱后来发展成壮戏,但发展不平衡。凡有壮戏班的地方都有八音班,八音班就是壮戏班乐队。但有八音班的地方不一定有壮戏班,因其演艺水平尚未达到戏剧阶段。


    南盘江北岸的布依族八音是从同一条江的南岸传过去的。南盘江中游地区本是同一行政区域,世居此地的“布瑞”是同一种民族。后来“拨粤归黔”,以江为界。新中国后,南盘江以南的“布瑞”划归壮族,贵州方面则用“布依族”命名。行政区划与族称异名,并没有影响这一区域的原生文化,两岸的八音仍然正常发展。2006年贵州将八音命名为“八音坐唱”,并通过申报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八音与八音坐唱,前者是通俗称谓,后者则是根据自身特点重新命名。两者差异仅在于,八音有的节目纯粹是器乐,而八音坐唱则是说唱加乐器伴奏一并演出。


    八音坐唱乐器:


    马骨胡、牛骨胡。壮族、布依族称“言散”,为尖酸音之意。用一根长约10厘米的马(或牛)做共鸣筒,用蛇皮或青蛙皮蒙住一端。琴杆为木质,长约40公分,弦有金属弦和丝弦两种。马骨胡、牛骨胡音色介于京胡与高胡之间,清脆而明亮。民间乐手演奏时,多半将指位固定在第一把位上,奏高音时常用三、四指滑向二把位,故常出现滑音效果。


    葫芦胡。壮族、布依族称“言母”,用直径12至18厘米的干葫芦制作,有圆形的,也有弯型的,琴面蒙以蛇皮或青蛙皮,后面打数个出音孔。琴杆木质,长约60厘米。弦有金属弦和丝弦两种。葫芦胡属低音胡,音域较宽。


    竹筒胡。壮族、布依族称“言拜”。多采用一截一端带有竹节的楠竹筒制成,筒长15厘米,筒前口蒙以桐木薄板或老笋壳,也有蒙蛇皮的,面径8厘米,筒后端为竹节,节隔上镂空雕花形音窗。琴杆竹或木制,全长约70厘米。张两条丝弦或钢丝弦。琴弓用细竹拴以马尾而成,弓长约60厘米。 竹筒胡常按五度关系定弦为a、e1或d1、a1,合奏音域有两个八度,伴奏只用一个把位。发音坚实,音色浑厚,犹如中音板胡。

    竹笛。用水竹制成。演奏时用一对,分高音笛和低音笛。


    箫筒。用水竹制成,长约30厘米。箫筒无膜孔,故称“无膜笛”。


    三弦。古老的三弦是民间乐手按正品仿制,琴身为圆形,直径约30厘米,琴面蒙以羊皮。琴颈琴身均为木质。琴弦为丝弦或金属弦。


    月琴。民间乐手自制的月琴,工艺较为粗糙,有圆形的,也有月型的。


    鼓。用木做鼓身,用黄牛皮蒙两头,用竹钉钉住,高约25厘米。


    锣。常用“小马罗”或“丁丁锣”。


    镲。一般用小镲。


    木鱼:隆林的木鱼有的用木制,有的用竹制。


    由于条件差异,各地八音班使用八音乐器有所不同,有的用马骨胡,有的用牛骨胡,有的用三弦,有的用月琴等等。近年来,八音班所使用的乐器多数从商店购买,能保持用传统乐器的已经不多。


  



踩过的脚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山歌不唱忧愁多,大路不走草成窝; 钢刀不磨生黄锈,胸膛不挺背要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9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花王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最后登录
2020-5-28
注册时间
2005-9-17
沙发
发表于 2016-11-23 10:41:04 |只看该作者
  在乐曲方面,各地八音乐曲都属于同一类型的乐曲,但风格又有所不同。贵州省兴义市南盘江镇、安龙县万峰湖镇和隆林县者保乡的八音明显带有山歌“颠罗颠罗那”调和“友呀友”调,而沙梨和平班是“哎呀咧”调,岩茶、界廷又是“嘿呀嘿”调。比较而言,南盘江镇、万峰湖镇和者保乡一带的八音乐曲仍属原始山歌曲调,而沙梨、平班、新州和岩茶的八音乐曲虽然也是山歌曲调,但已是再创作的曲子,基本脱离了原来山歌曲调。

    南盘江两岸的八音乐曲有“正调”和“闲调”之分。正调是主体曲调,也叫“正音”或“正板”。正调是“母曲”,在传承传播中始终不变,从而形成这一区域这类八音乐曲最显著的特点。闲调是“子曲”,是民间音乐家在传承正调的过程中以正调为基础结合本地山歌曲调再创作出来的曲子,从而又产生了各地不同风格的乐曲来。这种衍生乐曲常冠以地名或牌名,如“管肖调”、“敬茶调”等等。这是八音乐曲不断发展的结果。

    八音乐曲在发展过程中也吸收了一些域外曲调,如《浪淘沙》、《闹花灯》等都是外来曲目。这些乐曲逻辑性、规范性强,深受群众喜爱。

    隆林壮族八音演出习俗主要是贺新婚、新居,其次是老人祝寿和小儿弥月,重要节日八音队也在村里演出。八音贺新婚分闹场、迎亲、拜堂三个环节。八音闹场是在堂屋里演奏,以增添喜庆气氛,吸引听众。迎亲环节只有在男方举办的结婚酒时举行。新娘入门,八音队到门口迎接,奏迎亲调。拜堂是八音演出最为隆重的环节。这时,家中老小都到场与新郞新娘一起欢庆,大家围成半圆面对神台听八音演出。八音队先是给神台敬茶敬酒,接着敬家中老人,最后敬新郎新娘。八音贺新居也很热闹,八音队从屋外到屋内,都有相应的曲目。

    八音唱词内容丰富,多为山歌唱词提炼而成。美好的祝福、祝愿是八音唱词的主题。演唱开始时一般先让一个人道白,例如:“这家楼房起得高,是我们的亲戚家吗?”八音队全体演员齐声回答:“正是!”,于是八音音乐便响起。八音演出,一般是奏一段乐曲念一段颂词,把东家老人的辛勤劳动、丰收成果以及如何养育子女,如何待人接物都赞扬一遍才结束。八音颂词有独白的,也有对白的。八音坐唱发展到后来逐渐形成曲艺风格,有说有唱有舞蹈动作,演出中有讲故事,故事中有人物有事件。

    八音舞蹈有敬茶舞和祝寿舞,表演者多为女性,最少2人,一般是4至12人。八音舞蹈动作较为简单,手摇扇子,走十字步,到神台和老人面前都要鞠躬。八音贺新居还有众人参与敲竹节、敲梭子、敲盆敲碗等动作,加上明快的音乐节奏,场面十分热闹。

    南盘江中游地区的壮族、布依族大部分村寨都有八音班,仅隆林县就有130多个。进入秋天,各村寨喜事多,八音班就活跃起来。隆林八音班经常被邀请到贵州演出。历史悠久,演艺水平较高的八音班已经成为半职业八音班。

    八音坐唱在南盘江中游地区传播传承已有几百年历史,深受群众喜爱。但总而言之,它还是原生态音乐,尚未得到系统研究、整理和提高。要使八音得到发展,仍需政府大力支持和曲艺专家的培育。

□唐光华

山歌不唱忧愁多,大路不走草成窝; 钢刀不磨生黄锈,胸膛不挺背要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2-21 22:19 , Processed in 0.122506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