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艺人座谈会
18日上午,靖西县政府有关领导主持召开了壮剧团创作人员与靖西老艺人的座谈会。总共有四位老艺人参加了座谈。从最初讨论剧本到后来话题转到如何发掘、保护、振兴靖西壮民族文化,所有人都各抒己见,甚至激烈辩论,连我这样的门外汉也忍不住发了言。座谈会从9点钟一直开到12点多,一位老艺人说:先去吃饭,饭桌上继续讨论吧!大家才想起来该吃饭了。我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热烈的场面:尽管各人有各人的主意,有各人的利益,但为了振兴民族艺术,大家能够暂时摒弃一切成见坐到一起来交流思想和看法,让我非常感动。下面是座谈会记录。
一.讨论剧本
广西壮剧团正在创作的是一台壮民族风情大型壮剧,以靖西壮文化为主。座谈会上大家对该剧的内容、主题、如何表现、舞台造型、音乐风格等进行了广泛的讨论。老艺人们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和建议。
在座只有我是“生人”,我请谢团长介绍了各位老艺人。年纪最大的老艺人陈老由于患过脑血栓,双手发抖握不住东西,后来的午餐他只到席坐了一下就走了,我看他伸出双手抖索着握不住筷子,心里很难过。
陈老说他总共带过三个徒弟,现在一个都不搞壮文化了。现在没有带徒弟,因为年轻人对壮民族文化不感兴趣。因为身体原因,他现在每天只能写作一个小时。
而另一位老艺人则说话也不是很利索了。
谢团长说,随着老艺人一个个离去,又没有年轻人接班,他感到振兴壮民族文化的紧迫性。希望能够通过创作这台大型壮民族风情舞台剧,使老艺人们多年的积累能得到发扬光大,并培养起一批年轻人。
由此,大家的话题转到了壮文化艺术的承传问题。
二.如何打造壮文化艺术承传的群众基础?
关于壮文化的承传,老艺人黄老建议,应该创作一出3-5分钟的短剧,或者好传唱的歌曲,由政府主导向全县普及推广,打造广泛的群众基础。政府可以把它在中小学音乐课、电台节目中进行推广,用两三年时间将该作品唱遍全县,为壮文化的发展和振兴建立一个良好的群众基础。
大家都很赞同黄老的建议,我也提到我曾经看过一个游记,说的是广西一个侗族村赛,学生们在音乐课上跟着老师唱侗族大歌,靖西也可以考虑在音乐课上加入壮族山歌的内容。谢团长也建议县委考虑壮文化的普及工作。主持会议的靖西县宣传部长说,的确应该把发扬民族文化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了。
我想起壮族在线登出的“要求壮文立法万人签名”活动,不知道现在进展如何了,有没有引起政府重视。希望现在各县大搞民族文化的政府行为能够促进壮文、壮文化教育逐步开进校园。
关于壮文化的普及和振兴,政府的重视显然非常重要。那么我们普通百姓能为此做些什么呢?会后的两天我和谢团长陆陆续续谈到这个问题。谢团长说,艺术是为生活服务的,任何艺术如果离开生活的需要,就会失去生命力。从前山歌盛行,除了因为壮族没有文字,需要通过口头形式传承文化;同时还因为那时人们没有其他娱乐,唱歌舞蹈就成为劳作之余的主要休闲方式。现在年轻人的娱乐方式非常之多,加上年轻人追求时髦的天性,山歌这种古老的休闲方式慢慢就会被摒弃。传统艺术必须不断求新,适应市场的需要,时代的趣味,才能得到承传发展。
谢团长说,他创作剧本的同时首先想到的是市场。剧目成功走向了市场,就可以培养一批又一批艺术从业者,吸收年轻人加入这个职业。
我提到壮族在线一些贝侬们搞的壮语翻唱流行歌曲的事情,征询谢团长的意见:翻唱也许可能在局部地区引起短暂流行,但它能否从业余爱好走向市场呢?
谢团长说,也不是不可能。我们有很多流行歌曲不也是翻唱国外的吗?虽然说翻唱国内已经很出名的歌曲不太容易得到认可,不过如果有好的歌手,加以新的演绎,人们一听,哎呦,用这种语言唱的没听过,好玩啵,也会有一定市场。谢团长建议多搞一些翻唱活动,培养群众对翻唱的兴趣,从中发现好的人才。特别是可以从中小学校里面培养年轻人,弄一个组合什么的。年轻人可塑性强,壮剧团的很多演员都是从中小学校里招来的。翻唱成功了,再搞原创,是很多艺人的发展模式。
三.如何打造壮文化形象品牌?
关于壮文化形象品牌的打造,老艺人黄老说,现在各县市地区各自为政,那坡出个黑衣壮,龙舟来个天琴,苹果搞嘹歌,西林则做勾町。人们看了眼花缭乱,到头来一个都没记住,不能对壮族形成一个统一深刻的印象。比方一首歌,能够被传唱的是那些旋律简单、反复吟唱的。他曾经进书广西省政府,呼吁政府统一某一种相对简单的艺术形式,作为壮族的标志艺术,反复传唱、演绎,让全国人民都记住壮民族文化特征。但他的呼吁未引起政府重视,为此他很气愤。
谢团长认为黄老说的很有道理,但很难做到。因为壮族内文化差异实在太大,光语言就有70多种调,要在一种艺术形式中体现所有壮文化艺术,是很难做到的。可以考虑各县市先把自己本地的艺术充分发掘出来,百花齐放,最后再搞一个统一的品牌形象创作把各种艺术串起来,创造一个既鲜明又深厚的壮文化艺术形象。
会唱百色几乎所有山歌的陆老师认同谢团长的意见,并补充说,要说统一的壮文化形象,刘三姐不是吗?在壮乡歌海中,刘三姐的艺术元素也很有限,但它已经打出名气,是可以用它来代表壮族民歌艺术形象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21 7:49:12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