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帖很好,看了相关评论,发现大家评论的焦点大都在演唱和编曲,却忽略了一些最重要的信息----大调小调巧妙融合,民间音乐张扬民族精神.这才是这首歌真正区别于所有歌曲的地方.作为编曲者的朋友,又参与过前期的编配,我觉得有必要把相关情况说出来,以供参考.
稍微具备音乐常识的人都知道大调小调,但是往往一下子又说不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作曲系的人接受的都是西方音乐理念.大调就是大调,小调就是小调.不轻易出现在同一首歌里,更不轻易出现在同一段乐曲里,否则不搭调也不和谐.(因所用和弦和器乐的编配方式不一样.)小W接到这首歌时挺发愁----音乐的前面部分好做,后面却突然转入大调(就是最高潮那个"呀哈嗨"甩腔的地方).怎么编配?怎么平衡?征求多方意见,无果.最后还是导师的一席话让我们茅塞顿开,因为作者曾经说过"呀哈嗨"是地方戏曲,既然这样,那就躲开大调小调的概念,加进一些戏曲元素."地方戏曲嘛,听众感觉到的只会是新鲜而绝对不会是不和谐"......
WN好不容易才弄完,大家感觉挺好.接下来我们不得不告诉阳光雨露,表达好这首歌不容易,叫他慎重选好歌手.结果没几天他就折腾了好几个在南宁的歌手(包括他自己)唱的初步小样,效果"麻麻地",就是不出彩.大概半个月吧,他带来了这个小样(就是网友去无方向演唱的这个版)让我们听,据说是家用电脑录制的.说句实在话,大家的反应是由开始的满脸狐疑慢慢转到悄悄淡漠,都快没兴趣了.直到那一声声厚重壮丽的"呀哈嗨"甩出来,我们感觉眼前好象突然出现了一道奇异的色彩.感觉到心里某一种东西突然被抬升,抬升到另外一个我们先前谁也想不到的绚丽壮美境界.这个声音站得很稳,音乐形象也慷慨挺拔.而反应最激烈的就是作者本人,"我原来想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啊".直说这声"呀哈嗨"真到位什么什么的......其实遗憾还是很多的,前面部分的演唱存在不少问题----咬字,行腔,轻重等等有待提高,"呀哈嗨"高腔里偶有破音,但是我相信应该会越唱越好.而我们自己,由于当时的设备问题,由于我们的经验问题,做的还是很不够,通过这个事件也学到很多东西,在今后处理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作品时可以更加从容应对.这就是我的体会,也算是代表了编曲的想法吧.借此机会与大家共勉.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