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乡音
□黄品红
我的家乡叫马郎屯,是田林县西北部的一个地道的壮族村庄。我的乡亲邻里都是壮族人。
我从小就说壮话,听壮曲,看壮戏,感受独特的乡音,感受温暖的乡情。
故乡深厚的民族文化,孕育了丰富的言语。在这里,有一些特别的壮语称谓,与别的壮族村寨是完全不一样的,它包含着我们村寨独特的乡音乡情。
在我的老家,“爸”、“妈”这两个称谓的叫法是不一样的。别的壮族村寨都叫“卜”、“迷”,而我们那里却叫“爷”、“爱”。把“爸”叫做“爷”,很明显地把父亲的身份提高了一个级别,上升到爷爷的辈分了。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子女对父亲是何等尊敬了,同时,也说明了父亲在家中是多么的重要和伟大。把“妈”叫做“爱”,那就更明显了,顾名思义,“妈”就是“爱”,“爱”就是“妈”,母亲爱子女,子女爱母亲,这是何等的亲切、何等的神圣啊。
独特的壮语称谓,既合乎常情,又通俗易懂,既让人容易接受,又饱含深情意义。随着“爷”和“爱”的亲切叫唤,家乡的许多称谓与外界很不一样。围绕这个“爷”的称呼,家中的伯父就随着老大、老二、老三而称之为“大爷”、“二爷”、“三爷”了。而家中的原本爷爷,我们就称之为“公公”。围绕“爱”的称呼,老妈的那边兄弟姐妹的称呼就叫得上口了:兄辈的叫“龙大”、“龙尼(二)”, 弟辈的叫“大舅”、“二舅”,姐辈的叫“巴大”、“巴尼(二)”, 妹辈的叫“那老”(大姨)、“那夷”(小姨)。
相对而言,“爸”、“妈”也就是“爷”、“爱”,对自己的子女的称呼也包含着深深的爱意。他们把自己的儿子叫做“暖”,把女儿叫做“婗”。在我们老家,壮话中的“暖”、“婗”的含义是:宝宝就像刚出生的小虫子一样柔软可爱,必须陪加的呵护。可见,我们的父母对自己的子女是何等的宠爱了。
前段时间,我回了老家。特意去看望“巴大”,也就是母亲的姐姐。一进院门,“巴大”就拄着拐杖迎了出来,叫了一声“暖到马呐(壮话)。”意思是:你回来了。
我都40多岁了,“巴大”还把我叫做“暖”,在外漂泊,不知道多久没人叫我做“暖”了。我不禁热泪盈眶,一头伏在“巴大”的臂弯里。
是的。在“巴大”的眼里,我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小孩子呀。在20个世纪70年代,我家兄弟姐妹多,饭经常不够吃,都是靠“巴大”的接济我们才渡过难关的,我得感谢“巴大”的帮助啊。
如今,“巴大”已经80多岁了,庆幸的是她身体还硬朗,精神还好。我拉住她干瘦的手,激动地叫了一声:“巴大。”刹那间,所有的情感都融化在这柔软的乡音乡情里……
是啊。故土情深,血浓于水……
我只能用一句壮语土话表达此刻的心情:“盘喽,古买蒙。”
——故乡,我爱你。
原载2015年7月18日右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