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3919|回复: 1

广南壮族“牛崇拜”

[复制链接]

319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花王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最后登录
2020-5-28
注册时间
2005-9-17
发表于 2015-7-2 15:17:27 |显示全部楼层
●兰天明 文/图
壮族麽经《故特磨》,用神话讲述牛的起源和驯化、养殖历史。根据麽经的描述,此时的牛,是黄牛。在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以乾、坤二卦统帅万事万物的《周易》中称“坤为牛”,即牛是负载

生养万物的大地,即“坤卦”的象征物,因为“坤像地任重而顺,故为牛也。”可见牛的资格与天同位。
句町故地广南山高林密,农畜业已高度发展,这不但从史书记载以“牛羊劳吏士”中可以说明,从黑支果乡阿章村出土的“广南阿章铜鼓”上方“杀牛祭祀图”,就是国之大祭。现在生活在句町故地上的广南壮族同胞,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一,都要举行大祭,壮语称作“景吉”。汉语的意思是“七月节”。他们杀牛祭祀的手段与铜鼓上方“杀牛祭祀图”一模一样。此图是句町侯被汉昭帝册封为王,专门为纪念这一历史时刻而镌刻的,用来显示毋波在西南地区“执牛耳”发号施令的地位及其至高无上的权利。在全世界所有的铜鼓纹饰和图案中,只有广南阿章铜鼓有“杀牛祭祀图”这一信息便是例证。广南壮族的远古先民“濮”人就是一个崇拜牛的民族。在云南壮族地区,围绕牛这个主题和中心,千百年来,形成了独树一帜、蔚为壮观的奇风异俗。壮族同胞是一个喜爱牛、崇拜牛、以牛为图腾信仰,并专门为牛设立“节日”,专程给牛“戴花”过节的民族。壮族为牛设立的“牛王节”,亦称“开秧节”、“招牛魂节”、“祭牛魂节”、“洗牛身节”等。而文山地区的壮族则称之为“敬牛节”,壮语呼之为“脱轭节”,是壮族祭祀“牛神”的节日。

传说,耕牛在春耕期间因被呵叱鞭打而失魂落魄,故立此节为“牛招魂”。在每年春耕之后,选择吉日过节。这天,家家户户杀鸡宰鸭,蒸五色糯米饭,先祭祖先,再祭牛魂。养牛的人家都要清理和打扫牛栏、牛圈,将牛的全身洗刷干净,给牛喂稀食和盐水,有的甚至还给牛喂食三角棕,让牛休息一天,以示对其慰劳。与此同时,民间规定这一天不许任何人对牛进行役使和打骂。小孩子们则相邀上山放牛,并带上糯米饭、鸡鸭腿和红蛋等,在野外一边守牛,一边聚餐。

由于句町部族先民们在很古老的年代便学会驯化水牛进行耕作,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进而还把水牛作为图腾崇拜物。所以,长期以来水牛在句町故地一直得到很好的保护。古滇国、句町国铜鼓上所表现的牛纹形象“瘤牛”,就是现在的“高峰牛”。广南在宋代被称为“特磨道”,是壮族侬氏土司首领时代沿袭治理的地方。据史料记载:“特磨道”是当地壮语“赶着黄牛回来的地方。”而麻栗坡县大王岩崖画旁的畴阳河,原称“牛羊河”,故旧称“牛羊土司地。”文山市下河冲就有壮族支系布岱(土僚)聚居的村寨“牛头寨”。壮族认为,牛就是壮家宝贝,又是劳动的好帮手。对牛的崇拜,在壮族传统服饰上也有痕迹可寻。如布侬支系壮族妇女的头饰,就是折叠黑长帕覆盖顶发后缠裹于左,右侧成牛角状。广南县的壮族妇女穿盛装时,其头饰也用布折叠长帕缠裹成翅角状,不许旁人随便触摸,此类头饰显然是牛角状模仿的演变结果,至今还流传着关于布侬妇女装束服饰特点形象描述顺口溜:头上两只角(指包头左右呈牛角状),屁股挂包药(指裙尾状)。手长衣袖短(衣短小之意),裙子够马驮(指百褶长裙用布之多)。牛的形象,在诗歌中已成为美的理想化身了。诗中对牛的品德与功劳,进行全面的赞美。以牛为美,为牛过节,正是壮民族“牛崇拜”的例证和典型。

正因为有“牛神”在帮助人们犁田耕地,故而牛成为“农耕稻作民族”须臾不离的生产工具。牛在人间,以草为食,替人耕种,功不可没,一年到头,辛劳倍致。所以,牛是壮民族财富的象征和权利的体现。壮族感激牛的帮助,就把牛神下凡的这一天——农历十月初一,定为“牛王节”,给牛戴花,让它舒舒坦坦,快快乐乐地休闲一天“好日子”,来表达人们对牛的顶礼崇敬与图腾膜拜,以致出现至今犹存的广南牛王庙。该庙位于广南老城小西外,坐落在距离原城墙约三公里的一座小山之上。牛王庙建筑在小山顶,有围墙。三间正殿供奉牛王菩萨,两厢和其它房屋为附属设施,供附近村民祭祀时办会之用,平时里曾经住过临时到附近打工挣钱的一些农民工。院子里有桂花、油桐等高大树木,数百年来香火一直旺盛,是小西外一带村民原始宗教信仰和地标性的建筑和场所,小山也因此被称为“牛王庙坡”。据了解,小西外一共有十四个大家族,分别为娄、唐、向、曾、吴姓等,全都信奉牛王,也是牛王庙的守护者和供奉者。每年的阴历3月29日,是牛王的生日。这天,村民们把平时租用西门大塘子撒秧、养鱼、种藕或集资得来的收入,买一头猪,到牛王庙祭祀,共同供奉敬拜牛王。举行盛大而隆重的祭拜仪式,祈求牛王保佑附近的村寨风调雨顺、消灾免疫、六畜兴旺。然后,到庙上祭祀的人家就在牛王庙院子里大摆筵席,共享美味,和谐欢乐,用自己的劳动成果,从心里感谢牛王的神灵庇佑。自从该庙建在“牛王庙坡”后,这一代老少平安、庄稼丰收、六畜兴旺,人们心想事成,万事顺遂。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广南城半边街的一家杨姓村民,因为从倒塌的牛王庙里扛回几根木料,就受到了牛王的无情惩罚。他家饲养的耕牛,突然间发疯了。疯牛到处乱跑,危害人群庄稼,还跑进了太阳庙。在无可奈何之际,有一个大师祈告天神,才知道是牛王显灵。人们祭拜了牛王,杨家送回了所偷的木料,耕牛自然痊愈如初……虽然是滑稽可笑的天方夜谭故事,但也是告诫人们要懂礼仪、知廉耻、守规矩。自此,村民们在日渐破败的牛王庙坡上原址,用土基石块搭建了一个小庙,进行祭拜牛王活动,以求得附近乡村耕牛兴盛、猪羊鸡鸭无灾无难,健康成长。时至今日,该庙由附近众多村民和有识人士集资,供奉着牛王石雕像和其他的佛、道神像,每年的牛王生日,每月初一、十五,附近村民都在此聚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信教群众祭祀牛王的主要经典,称为《牛王经》,全称为《清华宇宙去瘟逐疫牛王真经》。牛王经是农耕文化的产物,从伏義、轩辕讲起,阐述了我国农业文明的进程,着重揭示了耕牛在农业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奉劝世人理解耕牛的辛苦劳役,尊重耕牛对人类做出的贡献,警告人们不要贩卖、杀死和烹吃老牛。“可养不可损,可耕不可烘;可喂不可贩,犬牛是有功。”这就是《牛王经》对人们的谆谆告诫。广南城民间还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喂条耕牛是正行,春耕夏耘抽出秧;秋收冬藏上祖项,牛头到尾禾稼粮”。同时,教育告诫人们:“开天辟地牛在先,留与凡民春耕田。耕田种地人养命,人人头上有牛神。”所以广南壮族人民敬畏、崇拜牛王,把牛王当成庇佑自己的神灵传承至今。可见,耕牛崇拜是自然崇拜中与农耕文明关系最为密切、利益最为直接的民间信仰,是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最集中的反映和体现。


踩过的脚印
山歌不唱忧愁多,大路不走草成窝; 钢刀不磨生黄锈,胸膛不挺背要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

听众

12

积分

土精灵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15-9-10
注册时间
2015-9-5
发表于 2015-9-5 10:08:06 |显示全部楼层
踩个脚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4-18 12:26 , Processed in 0.134826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