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313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zt汉族的发展和演变(2)

[复制链接]

773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8-9-1
注册时间
2003-3-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5 12:58: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作者:刘水龙 (中国经济史论坛于2003-11-5 10:03:17发布)  阅读1863次 来源:“学说连线”www.xslx.cn 发布时间:2003-11-3

  (9).胡汉人口比例   据王钟翰《中国民族史》,汉朝时期,全国人口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与长江中下游。以公元2年为例,当时诸州总户数为1235.6470万户,总人数有5767.1401万口。这些都是赋税户口数字,基本上是汉人,极少数是编入户籍的边郡少数民族。 其中黄河中下游及淮河以北六州合计占总户数的52.82%,占总人数的62.5%。长江中下游荆、扬二州及上游益州,合计占总户数的19.45%,总人数的20.1%。其它幽州(今河北省北部及辽宁省西部、南部)、并州(今山西北部)、凉州(甘肃省及青海东部)、朔方郡(河套及陕北)北部沿边四州郡合计占总户数的15.9%,总人数的14.86%。而今两广地区三郡合计有5.6408万户,人数31.1596万口,大致相当黄河中游的一个大郡。东汉时期,长江中下游人口有所增加,然而基本格局仍然是黄河中下游及淮河以北的汉人占总人口的半数以上,而长江中下游增长至总数的30%以上。   据http://www.cpirc.org.cn/popnum.htm,公元157年全国有7200万人口,后因战乱人口锐减至原来的1/3,即2400万,公元265年人口为2500万;曹魏、吴、汉休战后都在恢复生产建设,到公元300年人口增长到3379万;西晋八王之乱人口死亡过半,到317年西晋灭亡时汉族人口甚至不到1500万。 以农为生的汉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只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象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还是微乎其微的。所以西晋的北方汉族人大部分还是留在了北方故土。   魏晋时期,汉族为了加强对胡族的控制,利用他们充当兵丁及补充内地劳动人手的不足,经常招引和强制他们入居内地。如曹操安置并州匈奴五部于太行山西至汾水流域。晋武帝时,迁“杂胡”二十余万口于今晋、陕、甘三省境内;鲜卑族中的一部分迁到雍、凉二州及陇西一带;氐、羌族则被迁到关中的泾渭流域。这些入迁的民族多以其游牧经济代替了当地的农业经济。 十六国时期,陕西一带羌、氐、匈奴有80万之众,而当地的汉族人口因战乱、逃亡也只有80万;至于山西则是匈奴羯族和鲜卑族的天下,他们也有80万之多,残留在当地的汉族只有100万人;河北的鲜卑人应该有80万,而当地汉族人口不过150万人;至于河南-山东一带主要是汉族人,人口占绝对优势,而迁移至此的鲜卑族人则主要靠汉人每户五十石的租米来过活;汉武帝在甘肃西部设置河西四郡,移入28万汉族人,永嘉乱后又有大量中原人逃难来此,而来到这里的匈奴、鲜卑则显得微不足道; 鲜卑慕容氏采取安辑流民,设置侨郡,发展农业生产及接受东晋封号等政策,使黄河中下游相当数量的汉人往往合族迁到辽宁。   并州匈奴五部,共有三万户,入塞匈奴人口当有数十万,刘渊据离石起事时,二十天就聚众五万,足见匈奴人数并不少。刘氏建立汉国和前赵国,匈奴成为统治族,五部以外的匈奴人和杂夷自然前来归附。刘渊都平阳,掳掠民户充实国都,例如刘曜在长安战败,驱男女8万余口归平阳,又刘曜攻破晋军,掳获晋司徒傅祇家属及2万余户归平阳。刘聪强盛时,平阳及附近地区,有汉民43万户,匈奴族为主体的六夷20万落(户)。刘曜都长安,前后迁上邽氐羌20余万口及陇西民户万余户到长安,又迁秦州大姓杨姜等族0.2万余户到长安。刘氏政权崩溃后,匈奴人失势,他们和大量汉人杂居,也就逐渐合并在汉族里。   羯人(匈奴中的吐火罗部落)石勒立后赵国,都襄国(今邢台县)。计石勒前后掳获民户在3万户以上,氐羌约20万落,不用户或落计数的人口约有4万人。石虎都邺,前后掳获各族人有数十万户,人口多至数百万。石勒石虎号羯人为国人。冉闵灭后赵,杀邺附近国人20余万人。羯本是小族,亡国后未被杀死的6万羯人,在中原很快地并入汉族。   鲜卑慕容廆建立前燕都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收容汉士族和流民数万家,人数比慕容部人多若干倍,因之,慕容部人汉化较深。慕容廆破扶余国,掳获万余户,攻鲜卑宇文部,掳获数万户。这些被掳户都迁居棘城。慕容廆迁都龙城(今朝阳市),攻高句丽,掳掠男女5万余口,攻宇文部,掳获5万余落,又袭击后赵幽、冀二州,掳获3万余家。这些被掳人户分置龙城、昌黎郡等地。慕容隽入都蓟,徒鲜卑胡羯0.3万余户到蓟。慕容隽杀冉闵,迁都邺,棘城、龙城、昌黎等地的旧部众,自然要大量迁入中原。 前秦苻坚灭前燕,迁鲜卑4万余户到长安。经过17年,西燕慕容恒率鲜卑男女40余万口离长安。这个数十万人的鲜卑慕容部,最后还是在河北并入汉族。   氐人(羌族的一支)苻坚建前秦国,都长安。苻坚攻取并州,掳获三千余户,击败左右贤王,掳获酋豪六千余户,攻晋荆州,掳获一万余户,灭前燕,掳获关东豪强及诸杂夷十万户(其中鲜卑四万余户),伐凉州,掳获豪强七千余户。这些被掳户都被迁徙到长安和关中各地,多至十余万户。40万氐族人随前秦从关中前往各地驻防,氐族由于分布太过于分散,不过50年就被淹没在汉族的汪洋中。苻坚失败后,迁居关东的氐人逐渐并入汉族。   羌族属于藏缅族群,与华夏族乃同一祖先。羌人姚苌建后秦国,都长安。姚苌掳获安定居民五千户。姚兴杀苻登,掳获阴密居民三万户,攻洛阳,掳获流民二万余户,又掳获河西居民万余户,汉中流民三千余户。这些被掳户迁徙到长安和关中各地,与羌人杂居。姚氏政权崩溃后,羌人逐渐并入汉族。   451年,魏太武帝攻宋盱眙城,给宋守将臧质信里说,“攻城东北面的是丁零与匈奴,攻南面的是氐、羌。你杀死丁零,可减少我常山、赵郡的叛乱;杀死匈奴,可减少并州的叛乱;杀死氐羌,可减少关中的叛乱,你杀他们,对我没有坏处。”足见在魏太武帝时,这些族还保存着,并且遭受鲜卑人的歧视和虐待。他们的境遇,可能比汉族人更恶劣,特别是魏孝文帝迁洛华化以后,汉人地位比以前高了些,这些族势孤力弱,被迫加速他们的融化过程,是可以想见的。到魏末年,十六国时那些旧族名,在黄河流域已经很少见了,只留下汉族与鲜卑拓跋部的对立。532年,高欢与尔朱兆大战,高敖曹率乡人部曲王桃汤、东方老、呼衍族等三千人作高欢军左翼。高欢说,高敖曹所率全是汉儿,怕不管用,该配鲜卑兵千余人。呼衍族是匈奴人,高欢高敖曹都把他看作汉人,大抵十六国时旧族,到魏末年才融化完毕。到东西魏并立北方时,中国北方只剩下两个大的民族----汉族与鲜卑族拓拔部。(拓跋部鲜卑族4世纪初全部人口不逾百万,甚且远低于此数)   永嘉乱后,中原汉族士族采取自保措施。   第一,抟聚宗族乡党、部曲、门客及流民等,择形势险要之地建筑坞堡以自卫。世族豪门的依附民不交租税不服徭役,不是国家编户民;其时还有很多既不归国家编户、也不在世族豪门家籍的流民。很多不堪胡人官府统治的汉族人依附民、流民都依附于世族豪强。   第二,依附胡族政权以求庇护。 (1) 胡人政权有不少慕华的君主,如刘渊、刘曜、石勒、苻坚等,积极延揽中原士族以安定政治①继续采用九品中正制度,同时也给予士族相当的优遇②承认士族的权益,如石勒清定九品、慕容宝定士族旧籍、苻坚复魏晋士族③从永嘉末年以来,留在中原的范阳卢氏、清河崔氏、河东裴氏等家族声望提高,无论出仕与否,都成为胡族政权必须依赖或拉拢的对象。 (2)中原士族不因战乱而没落,反而对政局的稳定与发展,发挥一定的功效,如:张宾-石勒、王猛-苻坚。 (3)并非人人都乐于为胡族政权效命,如范阳卢谌虽深受石勒宠信,但死后的墓碑上只保留晋朝官衔。   中原汉族士族与南方士族的差异:①处异族统治下,必须广纳、吸收各种力量以壮大实力,故透过婚姻、仕宦的途径,互相合作;②对同族常抱怜恤救济的温情,家族组织易趋于团结,倾向“大家族制”,较重视家族伦理;③重视经术,希望透过政治参与,改变胡族政权,延续中原文化于不坠,并有勉力功业,提高自身政治地位,扩大政治势力的目的;④在日常生活方面,因处境较为艰困,故风气较南朝士族为俭朴。   永嘉乱后,北方陷于混乱,大小世族豪强都筑坞堡自卫、拥兵自守。他们对于胡人的统治,或依附或对抗,胡族中央对他们的存在予以承认。   永嘉之后,北方流民(侨人)为躲避北方战祸而大量南迁,这次南迁对中国人口版图的划分是具有重大意义。当时侨人的数目,据说占南方人口的六分之一,那么以侨人数目90万计算东晋的人口为540万。实际数目则应该大于此,因为部分侨姓士族对户口的隐瞒掩盖由于士族权力的进一步上升而变本加厉。   在前秦短暂统一北方之前,繁华的中原地区山头林立,立国时短的军阀们根本无暇好好的整理一下户籍。前凉前燕、前秦稳定时期北方人口的增长速度,是相当可观的。符坚着手统计户口,得出北方人口约1600万。但是此时的户籍工作没有把“编户”以外的少数民族(主要是五胡民族)约400万人口计算在内。由于胡人之间打仗不全部征汉兵,民间汉人恢复增长,中国人口恢复到3128万,其中东晋人口665万、北方汉族人1970万、北方胡族493万。   淝水之战后北方再次陷入混乱,战争愈发残酷。而南方东晋在刘宋建立前的二十年内,也是大小战事不断,此时全国人口总数再次下降。   南朝人口之最盛,有说为刘宋,有说为萧梁。刘宋在元嘉之治三十年内拥有南朝最大的版图,经济也达到小康水平。史载刘宋大明八年治下人口670万,加上各种缺漏少报,实数在750万。萧衍时梁朝版图不如刘宋,但是经济发展水平却犹有过之,尤其建康城,有户28万,以每户5口计,人口竟达140万。一涨一消,我估计梁朝人口当和刘宋相仿。 北方在北魏统一以后,人民得以在比较安定的环境下从事生产,魏孝文帝又实行均田制等改革措施,黄河流域的经济逐步得到恢复,洛阳、邺、长安又恢复了繁荣,北方人口当然也是在持续增长。今学者多以《魏书》为根据,判定北魏最盛时人口约3200万。 520年中国人口增长到5240万,其中南朝800万,北朝汉族3200万,混血儿640万,鲜卑杂胡600万。   (10).鲜卑族的汉化   鲜卑拓跋部建魏国,都平城。魏国武力强大,掳掠人口也最贪暴。十六国迁徙民户,是想充实国都和附近地区。魏国掳获人口,充实平城和畿内以外,还强迫很多人作奴隶,比十六国要野蛮得多。但是,也因为魏掳获的人口特别多,到后来,出现一个比十六国规模更大的融化。   389年,魏道武帝攻破解如部,获男女杂畜10数万。390年,袭破高车袁纥部,获生口马牛羊20余万,纥奚部、纥突邻部来降附。399年破高车杂夷三十余部,掳获9万余口。400年,高车所属小部九百三十余落来降附。429年,大破柔然国,高车诸部前后归降30余万人,又袭击高车,得降人数十万,迁徙到漠南游牧。 398年,徒山东六州民吏及徒何(鲜卑)等杂夷36万,百工伎巧10万余口到平城及畿内。399年,徙山东六州二十二郡守宰豪杰吏民二千家到平城。418年,徙冀定幽三州徒何于平城。451年掳获宋民5万余家,分居平城附近。481年,魏孝文帝以南齐俘万余口班赐群臣。 402年,掳获匈奴残部,徙居平城。 403年,越勤部万余家,尉迟部万余家来降附。413年,魏明元帝攻破越勤部,掳获2万余家。414年,河西胡(匈奴)酋刘遮等率万余家来降附。415年,河西胡刘云等率数万户来降附。426年,魏太武帝攻夏,掳获万余家归平城。427年,攻破夏都城统万,掳获赫连氏家属和宫女万余人及秦雍人士数千人归平城。439年,灭北凉,徙沮渠氏宗族及吏民3万余家到平城。   396魏道武帝攻后燕时,除去一部分留守兵,出征兵多至40余万,足见魏是部落众多的大国。灭燕以后,掳获人口和降附的大小部落愈益增加。魏太武帝武功更盛,平城、畿内以及漠南容纳人口尤多。自魏文成帝时起,魏渐趋衰弱,无力再迁徙民户到平城一带,相反,还要迁徒一部分鲜卑贫户到山东诸州郡就食。平城和畿内聚居着大量各族被掳人,在鲜卑人势力强大的环境里,他们的语言和习俗,自然要受鲜卑的影响。高欢的曾祖高湖降魏,祖高谧得罪,被迁徙到怀朔镇,到高欢时,一家完全鲜卑化,可见居住在平城一带的各族被掳人,相处既久,逐渐融化成鲜卑人。   为了充分地吸收汉族的文化制度,获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同时也可以摆脱柔然威胁,494年魏孝文帝拓拔宏率领贵族、文武百官及鲜卑兵20万,自平城迁都洛阳。这些人连同家属和奴隶,总数当不下100万人。此后,鲜卑分成迁洛阳和留住(留住在平城一带和六镇)两部分。迁洛部分到六镇内迁时,大体上已汉化完毕。一个统治族前后不过三十年,就融化在被统治族里,这是魏孝文帝坚持融化政策的结果。他希望永久保持拓跋氏政权,也就不得不坚持这种政策。   孝文帝实行了一系列改革:禁止在朝廷上使用鲜卑语,改说中原汉语;禁穿胡服,制定了官员的汉族式冠服,同时模仿南朝的样式,规定了妇女的服饰;令鲜卑人都自称河南洛阳人,死后葬在邙山,不得还葬北土;重用南朝士族王肃厘定官制,在模仿南朝官制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清除了官制中鲜卑成分;在律令方面,孝文帝两次改变北魏的律法,废除了自十六国以来的一些残酷的刑罚。   禁用鲜卑姓氏,全改为汉姓,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最贵。魏孝文帝又定汉士族的门第高下,承认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四姓为最高门,与鲜卑八姓地位相等,赵郡李氏、陇西李氏、博陵崔氏门第也很高。汉族士族中有汉魏以来拥有清望的名门旧姓,也有十六国以来声势盛大的坞主豪强。 魏孝文帝实行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自已取卢崔郑王及陇西李氏女入宫,又指定六个兄弟元禧聘陇西李辅女、元干聘代郡穆明安女、元羽聘荥阳郑平城女、元雍聘范阳卢神宝女、元勰聘陇西李冲女、元详聘荥阳郑懿女,原来的正妃降为侧室。魏家公主也嫁给汉族名门,如卢道裕娶献文帝女乐浪长公主,卢道虔娶孝文帝女济南长公主,卢元聿娶孝文帝女义阳长公主。皇族和士族开通婚的例,一般鲜卑人和汉人也自然要通婚,少数的鲜卑人很快被融化了。   魏孝文帝修建洛阳街坊,501年,魏宣武帝调发民夫 5.5万人,筑洛阳323坊。529年,梁将陈庆之入洛阳,战败逃回,对人说:“我从前认为大江以北,无非是些戎狄居住的地方,这次到了洛阳,才知道衣冠人物全在中原,江东及不了它。”这说明迁洛的鲜卑人,已经完全汉化,洛阳城的繁华景象超过了建康城。洛阳富贵人的腐朽生活,吸引着留住平城一带的鲜卑人。他们陆续内迁,504年,魏宣武帝拨苑地牧地公田分给内迁户。513年,又分苑地牧地给无田的内迁户。517年,魏明帝下诏停止内迁。 孝文帝的改革招致了一些鲜卑贵族的敌意,加深了鲜卑族内部的矛盾。洛阳的鲜卑人与留在北方边境的鲜卑人的政治地位和生活水平的差距加大,也导致了矛盾的激化,结果发生了北方六镇的变乱。   北魏在北边设置了沃野(五原)、怀朔(今包头北固阳县)、武川(今呼和浩特西北武川县)、抚冥(四子王旗)、柔玄(兴和)、怀荒(今河北张北县)六个军事重镇,以取代州郡。六镇官员为拓跋部人和中原强宗子弟,镇兵也多为鲜卑人。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六镇将士地位下降,北魏又把死刑犯恕死充边,镇兵与罪犯谪配者同列,使镇兵地位更加低贱。魏道武帝魏太武帝掳获大量漠南北的游牧部落人(主要是高车人)和山东诸州人,聚居在平城一带。他们虽然鲜卑化了,可是,仍被拓跋部贵族看作贱人,予以歧视,并且生活很困苦。 这使得民族矛盾日益加剧,终于爆发了镇兵杀死官员的起义。沃野镇民匈奴人破六韩拔陵聚众反魏,杀镇将,另遣部下鲜卑人卫可孤率军围攻武川、怀朔二镇。怀朔镇将杨钧以鲜卑贵族贺拔度拔为统军,以其三子贺拔允、贺拔胜、贺拔岳为军主,率兵抵御起义军。贺拔父子与宇文泰父宇文肱一起袭杀了卫可孤,接着退居大同。大同被义军攻破后,贺拔岳与宇文肱投奔尔朱荣。在柔然部阿那环的帮助下,北魏最终镇压了六镇起义。   北魏将被俘义军和六镇居民20万人分徙于河北冀、定、瀛(河间)三州就食。而河北频遭水旱,无法就食,终于又爆发了河北大起义。流浪在上谷(今河北怀来)的柔玄镇兵杜洛周起义称王,把这一带的汉族和其它各族反魏武装集中起来,占领幽州。流浪在定州的五原降户敕勒人鲜于脩礼,也领着流民起义。不久以后,这支起义军被北魏分化,鲜于脩礼被叛将元洪业杀死。脩礼部将汉族人葛荣又杀元洪业,于526年称天子,建国曰齐,继续战斗。杜洛周的队伍向南发展,在528年被葛荣并吞。葛荣拥有数十万众和河北数州之地,力量强大。他率军继续南进,前锋指向洛阳。   524年,关陇起义爆发。高平镇(治今宁夏固原)兵民起义,推敕勒酋长胡琛为高平王,秦州(治今甘肃天水)城民起义,推羌人莫折大提为秦王。关陇起义军各部逐渐统一于鲜卑人万俟丑奴(原来是役属于匈奴的牧民)之下。   契胡族尔朱荣(羯人的一个畜牧部落)的祖先世居尔朱川(今山西西北部流经神池、五寨、保德县的朱家川),到孝文帝时代尔朱新兴被任命为秀容(今忻州西北)酋长。魏孝明帝时,传位于儿子尔朱荣。 尔朱荣派兵镇压了河北大起义,把六镇义军据为己有,并在降兵中提拔了若干将领,如高欢、宇文泰、侯景等人。   魏孝明帝元诩七岁,母胡太后临朝专政。528年,胡太后毒死孝明帝,尔朱荣带兵直奔洛阳,杀死胡太后,并把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政权中的汉族大族消灭殆尽,立元子攸为魏孝庄帝,史称河阴之变。 然后尔朱荣返回晋阳,遥控北魏朝政;同时派尔朱天光、贺拔岳、侯莫陈悦镇压关陇起义军。贺拔岳因镇压关陇起义有功,被授泾州刺史、雍州刺史、歧州刺史。   河阴之变之际,部分北魏宗室和官员南逃降梁。梁武帝遣陈庆之率兵送元颢回北方,攻克商丘,元颢在睢阳城即皇帝位。接着攻克荥阳,占领洛阳。尔朱荣率军渡黄河作战,陈庆之所率军队大败,元颢逃亡被杀。 530年,孝庄帝诱杀宰相尔朱荣,侄尔朱兆立太原太守元晔为帝,兴兵攻入洛阳,杀孝庄帝。   时任临汾刺史的高欢乘尔朱氏混乱之机,说动被尔朱荣兼并的六镇义军20万军民归顺自己,并把他们带往河北,摆脱尔朱荣之子尔朱兆的控制。531年,高欢率众进据河北冀县,笼络当地汉族世族,利用民族隔阂,煽动反尔朱氏情绪,势力陡增。 高欢于是脱离尔朱氏,立渤海太守元朗为帝。尔朱氏进攻邺城,贺拔胜和徐州刺史杜德投降高欢,尔朱仲远南逃降梁。斛斯椿败回洛阳后叛离尔朱氏,杀尔朱世隆和尔朱彦伯,擒尔朱天光、尔朱度律送于高欢。尔朱兆领残兵遁还太原,逃往秀容,后被击败自缢。至此尔朱势力被斩尽杀绝。高欢进据洛阳,连废节闵帝元恭、废帝元朗,另立元修为孝武帝。   当贺拔岳闻知尔朱家族一败涂地时,便约秦州刺史侯莫陈悦会师长安,擒获尔朱是寿,响应高欢。532 年,孝武帝任命贺拔岳为关中大行台。533年,孝武帝担心高欢成为尔朱荣第二,使就密令贺拔岳拥兵关陇对抗高欢,任用贺拔胜为河南邓县刺史。534年,在讨伐灵州刺史曹泥前夕,高欢授意侯莫陈悦杀害了贺拔岳。贺拔岳部下宇文泰击杀侯莫陈悦,并据有关陇。   534年,元修由于和高欢的矛盾尖锐化,逃奔关中依宇文泰。高欢又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史称东魏。元修逃到关中后,不久被杀。535年,宇文泰立元宝炬为帝,都长安,史称西魏。 此后,东魏与西魏展开了20余年的争夺战。537年在潼关之战和沙苑之战后,西魏乘胜东进,攻下山西永济和金墉,与东魏争夺洛阳。543年东西魏又先后在河南孟县、洛阳北邙山交战,东魏先胜后败,高欢逃离洛阳。西魏因无力巩固洛阳而撤兵,以黄河为界设防。546年高欢大举进攻山西稷山,苦战50余日,损失7万人,退兵,次年病卒。   鲜卑化汉人高欢凭借六镇鲜卑人(包括鲜卑化的汉人)建立起政权,老婆又是鲜卑贵族,所以他和继位诸子在政治上都倚重鲜卑族,北齐皇帝也都有意保持鲜卑习俗,提倡说鲜卑语及武事。 但同时高欢也争取汉族门阀世族参政,作为第二种支持力量。为此,他公开自己祖先的汉族身份,把女儿嫁给华阴门阀世族杨愔,任用汉族门阀世族高敖曹、高乾担任政府要职。高欢企图调和当时相当尖锐、紧张的鲜卑与汉人的关系,但不可能有实际作用。 550年,高欢次子高洋代东魏建齐。高洋重用汉人,立汉世族赵郡李氏之女为后,生高殷。560年高殷继位使鲜卑人大为震动,于是联合高氏皇族发动宫廷政变,杀杨愔废高殷,高欢第六子高演当了皇帝。561年高演死,高欢第九子高湛即位,汉族在朝中地位更加低下。北齐汉族与鲜卑族的矛盾一直无法融合,使北齐政治上蒙上了阴影,不能像北周那样融合汉族鲜卑族为统一的关陇集团。   564年,北周大将达奚成兴侵齐平阳(临汾),北齐斛律光大败之。于是宇文护亲自挂帅率兵10万攻打洛阳,斛律光杀周将王雄,大败周军。568年北周又围攻洛阳,斛律光再败之。斛律光在玉壁营筑了华谷、龙门二城,宇文宪不敢妄动。斛律光又营筑南汾城,胡、汉民众万余户前来归附。568年高湛死,儿子高纬即位。571年,斛律光筑平陇,周柱国普屯威、柱国韦孝宽进攻平陇,战于汾水,周军大败。接着北周柱国纥干广略图攻宜阳,又被斛律光打败。北周韦孝宽制造了斛律光篡位的谣言,572年,高纬杀斛律光。576年高纬禅位给儿子高恒,高恒在位25天北齐灭亡。   550年,宇文泰设立了八个柱国大将军,正式开创了府兵制,府兵制在形式上采用鲜卑八部之制。在八柱国之中,宇文泰是最高统帅,西魏宗室广陵王元欣挂个虚名,实际领兵的只有六个柱国大将军李虎、李弼(李陵后裔)、于谨、赵贵、独孤信、侯莫陈崇,分统六军,合周礼六军之制。六个柱国各督二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督两个开府,每个开府各领一军,共24军。这就是府兵的系统。 556年,宇文泰儿子宇文觉篡位建周,他和哥哥宇文毓先后被宇文护弄死;宇文护以增设柱国、增设大将军、提高24个开府将军地位直接归中央控制的办法使八柱国有名无权。宇文毓弟弟宇文邕继位后杀掉了宇文护,改称兵士为侍官使具有皇帝卫队性质,作战时临时命将配兵,24个开府将军的权力又有所削弱。宇文邕死后,其子宇文赟在位仅两年即死去,大权落入皇后之父杨坚手中。府兵不入民籍,另立军籍。   西魏的府兵,最初可能以鲜卑人为主,但西魏鲜卑人不多,六镇起义后的鲜卑人大多留在东魏。宇文泰起家靠的是武川镇兵,最初只有数千人,镇压关陇起义后逐渐有所发展。543年西魏军已有10万人,但邙山一战,西魏军伤亡近6万人。由于关陇地区鲜卑人兵源有限,宇文泰不得不开始用汉人充兵。至此,汉、鲜卑共同组成军事力量。府兵制的这一演变,使鲜卑骑兵和汉人乡兵结合在一起,改变了府兵主要是鲜卑兵的成分。实际上西魏北周统治集团,是由贺拔岳领导的武川鲜卑军人集团和关陇汉族地主组成的。   宇文泰深知成就大业必须培植起自己的支持力量,而且这个力量必须包括汉族。但汉族与鲜卑贵族之间存在一定的民族界限,宇文泰不愿像孝文帝那样,全盘汉化,以至于引起鲜卑人六镇起义,政权倾覆。554年,宇文泰宣布改姓元的鲜卑人一律改姓拓跋,然后又将汉人改姓鲜卑姓。如赵贵赐姓乙弗氏、苏绰弟苏桩赐姓贺兰氏、杨忠赐姓普六茹氏。府兵制中的汉族士兵,也一并跟其汉将改姓。宇文泰想用这种表面上的鲜卑化来平衡西魏政权日益汉化的现实。 宇文泰确信汉人政治制度有值得仿效之处,令汉人苏绰、卢辩依周礼改定官制,使政权带有古老华夏文化的色彩,以抚慰汉人。   从六镇南下的诸鲜卑首领及兵将,在占据北方后,因受中原之物吸引,生活渐流于怠逸,勇武的风气消失。自北魏末年,鲜卑人多因日渐汉化,体质日见文弱,不任兵事,只得借助汉人主理。北齐文宣帝时,曾简举汉人之勇武者戍守边境。 又由于胡人以打仗为职业,胡人在200年的北方混战中大都战死,由于尔朱荣之乱和534年开始的东西魏的互相攻伐,鲜卑族人口已经枯竭。而同时北方民间汉族悄然增长、外地汉族重新回归,汉族在关中已经占压倒优势,以至于宇文泰不得不从汉族民间补充兵源,用当地汉族豪强带兵。周武帝时,北周境内已有一半汉人当兵。及末年,周的军事将领以汉人占大多数,故兵权渐转于汉人手中。 从此,汉族人不仅在民间而且在军方也占压倒性优势,周齐隋唐的汉族将士及先祖大都崛起与东西魏并立时期。   南北朝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分别因为候景之乱和六镇起义而被粉碎。江南一时称千里绝烟,繁华如三吴也户口凋零。北魏则终于分裂,战乱又起。 到公元581年,中国人口剩下4430万,其中南朝314万,北朝汉族3500万,汉胡混血儿500万,鲜卑杂胡116万。所以隋唐北方汉族血统大概为(3500+250)/4116 = 91%。隋唐汉族虽然融入了部分北亚人种,但主流上仍然是北方远东人种。   八、当代汉族的形成过程   (11).金元清的汉化   金建国初期女真族有60万人口,后来入主中原的女真人有40万人,而1207-1223年全国人口1.254亿,其中金国治下的汉族人口有4200万,金国治下的华北女真族100万,金国治下的东北女真族100万。   女真人不事耕作,金政府为了女真人的生计不断掠夺汉人的土地送予女真人,使有金一代民族矛盾始终尖锐,金灭亡后,汉族人怀着对金人满腔仇恨,将残留在华北的女真人无论男女老幼统统杀死。很难想象当时对女真恨之入骨的汉族杀之惟恐不及,居然会跟女真通婚!   蒙古帝国时期,北亚人种蒙古族人口不到150万,散布于亚欧大陆,而进入中原地区不会超过50万。1351年元朝的南方人口5800万,北方汉族人口有3830万,蒙古族色目族100万,北方汉族对蒙古族完全是压倒优势。元亡后,朱元璋对留在中国土地上的蒙古人实行民族歧视政策,云南的蒙古人吓的改了自己的民族属性,几百年来不敢说自己是蒙古人。   说南北朝时有民族的融合倒还说的过去,因为虽然在民族仇杀中羯、匈奴、氐、羌整个民族在中国被杀绝了,但是鲜卑族的的确确融进了汉族。但是在宋元时代,胡汉矛盾比抗日时期的中日矛盾要尖锐十倍,纯粹是民族间的一场血腥大屠杀,根本没有民族融合的条件。虽然胡人在战争初期取得主动,但是由于胡人意志的退化,胡汉人口对比的悬殊,胡人政权最终灭亡,并且在灭亡后遭到了汉民族报复性的血腥大屠杀,留在中国本土的胡人基本上被杀。   满族是金政权进入中原后留在东北故土的女真人的后代,到了本世纪,基本上融合于汉族,这算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民族融合。进入内地的蒙古人及其带来的色目人的后代迄今在户口本上还不属于汉族,遑论满洲人了。 相对人口总数庞大的汉民族,在汉朝以后,异族混入了今天汉族的成分究竟又有多少呢?!   (12).明初大移民   入宋以来到明初,华北平原经数百年战乱,人口大量亡徙。祸不单行,1350年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陷入一场空前的瘟疫(鼠疫)之中,华北平原人口进一步损失。1381年,河南土著人口是189.1万人,河北土著人口是189.3万人,而山西土著人口却达403.045万口。朱元璋决定从山西移民填充华北平原,其中移民河南93万人,移民山东121万人,移民河北41万人。   据曹树基研究,河北省移民后的人口比例:永平府(治所今卢龙)的土著只占38.55%,河间府的土著占48.6%,广平府(治所今永年县)和大名府土著占48%。   据葛剑雄《中国移民史》,河南省移民后的人口比例:彰德府的土著占71.8%,卫辉府、怀庆府、开封府的土著占50%,河南府的土著占79.1%,南阳府的土著占44.6%,汝宁府(治所今汝南县,汝宁府比现在驻马店的管辖范围大)的土著占 76%。   据葛剑雄《中国移民史》,山东省移民后的人口比例:东昌府土著(今聊城)占18.5%,兖州西部土著占30.8%,兖州东部土著占85.8%,济南府的土著占67.5%(移民以山西、河北为主),青州南部土著占69.4%(移民以山西、江苏为主),青州北部土著占 74.4%(移民以河北为主),莱州府土著占84%,登州府土著占71.2%。   北京城1368年有80万,徐达进北京时只剩下1.2万人,于是朱元璋将移民迁入北京,据曹树基研究,移民后北平府土著比例只占9.8%。历时三年的靖难之役,又把华北推向战火之中。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从南京移民北京87.5万人,从山西移民顺天府39.5万人。   我们这里重点谈一下山西人,因为山西南部人是华北平原大部分汉人的祖先。山西南部自古与洛阳一起并列为华夏族的核心。汉末,南匈奴被曹操分成五部,左部居今汾阳,右部居今祁县东南,南部居今隰县,北部居今忻州,中部居今文水。西晋时,塞外匈奴大量内迁,总数在30万以上。羯族随匈奴迁入山西,集中于上党的武乡(今榆社北),被称为“匈奴别部”。鲜卑族集中于代县、大同。这些内迁胡人都不在山西南部的中原文化区。五胡乱华时期,匈奴刘渊建都于平阳,亡国后山西的匈奴人被残杀、逃亡、被强迁往他乡,没有人留在山西。北魏时期,大量高车、库莫奚人迁入大同。但是迁入大同的人后来基本上都迁入了洛阳(108万 汉胡混合人)。元朝时期,从黄河以南迁入大量移民到山西。大量蒙古人迁移到大同和朔州。由此可见,明初大移民中的山西南部人,他们是纯正的华夏贵胄,非胡汉杂种。   九、南方汉族的形成过程   (13).北方汉族取代南朝百越南蛮的主体民族地位   在秦岭淮河和北南文化线(通州县东-南通市东-长江-靖江县北-长江-镇江市东-丹阳县西-金坛县西-溧阳县西-溧水县南-高淳县北-安徽省黄池-方村-峨桥-钟仓北-铜陵县西南-铜陵市东-大通-马牙桥-高坦-牌楼-瓦垅-长江-莲洲-石牌-二桥-怀宁东-金拱-唐湾-主簿-鹞落坪-湖北安徽省界-黄湖官湖龙感湖南岸-望江县南-华阳-香口-马垱-彭泽-湖口-九江市东-九江县-范家铺-湖北江西省界-武穴南岸-长江-黄石-大冶北-梁子湖-渡普西-长江南-白螺-洪湖西岸-潜江南-江陵-秦市南-调弦口-石首-黄山头东南-湖南省官垱-安乡县西保和堤-澧水-益阳西北军山铺-官庄-七甲坪-松柏-里耶-湖南省界-尧市-江口北-花桥北-龙头庵-小横垡西-新建-中方-楠木坪-漠滨-湖南贵州省界-广坪西-响水坝-靖州县-溪口-广西省堂坊-百里村南-安和南-灌江源头-黄关-湖南广西省界-清江桥-渡水-高木塘-塘田市-花桥-高溪市-大忠桥-阳明山-金陵-欧阳海-郴州苏仙区-上渡西-大源-栗源南-湖南广东省界-莽山西-连州县-连南县-连山县北永和-大宁-桂岭-里松-贺州北-望高-钟山北-牛庙-沙田西-步头西-黄姚-昭平县-文圩-头排-罗秀-黄茆-东乡-桂平西山-石龙-古樟-石牙-武宣-黔江-大湾-龙岩-迁江-加方-古零-仙湖-甘圩-丁当-坡造-海城-朔良-永乐-阳圩-坡洪-印茶-南圩-那桐-中东-屏山-全茗-大新-新和-雷平-那岭-硕龙)之间,自秦汉以来都有大量汉族移民。   第一次大移民发生在西晋永嘉元年至南朝宋泰始二年的150年里,这次移民高潮形成了三大支流。其一为“秦雍流人”(陕西甘肃以及山西一部分)到达的地点是洞庭湖流域;其二为“司豫流人”(河南以及河北的一部分),到达的地点是鄱阳湖流域;其三为“青徐流人”(山东以及江苏安徽一部分),其到达的目的地是太湖流域。 这次移民使北方方言与南方方言的分野超过秦岭淮河一线并成为吴、湘两大系南方汉族的基本源流。南迁的流民计90万,约占刘宋人口的六分之一。其中苏皖二省就占移民总数将近一半,江苏有些区段呈高度集中状态,今南京以东至镇江一带北方侨民甚至比当地土著居民还要多。由于迁徙时间集中,侨寓地区集中,侨居方式又多是聚族而居,因此北方方言必然要对土著方言发生冲击。一方面使宁镇以西北地区奠定了江淮官话的最初基础,另一方面,又使镇江以东原有的吴方言受到影响,失去一些原有的特征。 楚人在战国时期半华夏化,自大量中原移民到达湖北,汉族移民数量开始超过当地楚人数量,江北楚人彻底汉化,湖北地区开始操一种汉语方言,这是西南官话的雏形。   第二次大移民发生在唐代安史之乱以后。从湖北荆州至湖南常德一带,因移民而增加户口十倍。在太湖流域,人口也有显着增加,吴县移民可能占到全县户口的三分之一。人口的增加还引起政区的增置,分润州(今镇江)置升州(今南京)、又分宣州置池州。在江西,移民数量也很大。赣东北的饶州户数净增四倍之多、洪州增三分之二、吉州增五分之一。由襄州沿汉水南下经郢、复至鄂,诸州户口都有不同程度增加,连移民路线都斑斑可考。这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在洞庭湖地区,奠定了西南官话的基础。 到达江湘者,则产生了新湘语的萌芽。 江西北中部则出现赣客语的共同源头,将吴语区与湘语区隔开来。唐末黄巢起义使部分人移入闽赣山区,为客方言的产生准备条件。   第三次大移民发生在北宋靖康之难至蒙古入主中原之时,其中最重要的是靖康元年(1126年)至绍兴十二年(1142)间的移民。移民总人数500万,是最大的一次中原汉民族南迁。 今东南各省,甚至远至福建、广东都有北方移民,其中比较集中的地区是苏南浙江一带,更加密集的移民区则是从苏州至宁波一带,当然最高度集中是在杭州城里。这样集中的移民对语言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杭州与苏州都一度出现杭音与北音,苏音与北音对立并存现象。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化,苏州的北音已经消融,但杭州的北音因移民在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而顽强保留到今天,故杭州城里从明朝至今一直是吴方言区里的一个特殊的方言岛。 因此次移民散布面比前两次要宽,除苏南浙北以外,对各地方言特征的影响不如前两次深刻。但具有特殊意义的是客家方言的逐渐形成。闽西、赣南的移民部分更迁往粤东北地区,于是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区因为与北方方言隔离开来,成为客方言形成的良好地理环境,并在日后使梅县成为客方言的中心。 第三次大移民还造成西南官话向广西的传播。   元代以后,自北而南的大规模移民活动不再出现。东西向移民最重要有以下两桩: 江西向湖南移民从五代开始直到明清之际,持续七八百年之久,使湖南原有的湘语发生质的变化,由近而远带上程度不同的赣语特征而湘东地区可以算作赣语范围。 福建向广东、海南移民大致也从五代开始。福建山多田少,在中唐以后又接受大量北方移民,如闽南的泉州元和时期比天宝年间户口多出50%,因此人口过饱和现象很快突现,向广东移民不可避免。首先向邻近的潮汕地区迁移,而后向西扩散,越过珠江三角洲(因为这里早已由操粤方言的汉人所开发),进入粤西南沿海地带到雷州半岛,再到海南岛。也有直接来到海南的,那往往是经商失败的闽人。在两宋之际与宋末金、元相逼之时,更是大量涌来。从地方志和族谱记载来看,福建移民的原籍多是兴化(今莆田、仙游)、泉州、漳州人,他们将莆仙方言与闽南方言散布在海南岛和广东省两端的近海地带,并在珠江三角洲留下了一些闽方言岛。   历经汉、三国、南朝、唐宋1500年的汉族中央政权统治,楚汉战争、黄巾之乱、靖康之难时期,又有大量北方汉族移入,巴蜀人与汉人逐渐融合,开始操汉语族蜀语支。南北朝时期,几十万僚人(百越)入蜀,融入汉族,所以很多四川人身高比较矮概与此有关。宋蒙巴蜀地区的酷烈攻防战持续了50多年,四川人口相对于南宋锐减了80%以上,剩下不到100万人。元末四川人口恢复到200万人,随州人明玉珍率20万湖北人进入四川,与元军大战10多年,川人(不含明部)剩下不足70万人。洪武年间,以麻城为代表的湖北人大量迁入四川。明末清初,四川的兵燹战乱连续长达三十多年,如张献忠、明、清、三藩等,川人不足60万人,于是“湖广填四川”出现了,四川的外地移民占了总人口的80%。所以四川话就是湖北话为主、涵合当地土著的蜀语支语言而形成的,属于西南官话。   元、明两代及清初接连不断向云南、贵州地区派去大量军队,实行屯田制度。包括随军家属,四百年内,移入云贵地区的人口达百万之多。清代中期,在四川人口逐渐增加以后,又有大批移民在政府鼓励下迁到云贵地区。两次移民使云贵地区的汉语方言纳入西南官话的体系中,但与四川湖北方言又不尽一致,某些地方带有江淮官话的特征。   在秦岭淮河和北南文化线之间的汉族血统有90%,这里的汉族无疑属于北方远东人种。   于越国被半华夏化的楚国灭掉后,越人南溃,湖北楚蛮涌入吴越地区;后来由于北方战乱而南逃上海-苏南一带的中原汉族人逐渐增多,超过了当地吴越;湖南是汉族与大量江南楚蛮(长沙蛮,苗瑶畲族祖先)杂居;江西则是北宋汉族与江南楚蛮、山越等百越杂居。 由于江浙、湖南、江西的汉族人是北方远东人种与南亚人种的混血,所以属于南方远东人种,而这里未汉化的百越后裔(苗瑶畲族)则属于黄种人南亚人种。被藏缅化的百越(彝族)也属于南方远东人种;日本的“底脯”成分是70%的通古斯族和30%的百越南岛族,属于南方远东人种。   (14).百越的汉化   虽然三苗被夏朝打败退出中原,但百越人还广泛地占领中国南方的大部分地方,百越属于黄种人南亚人种。一直到东晋,广大的中国南方还都是百越语言的天下,汉族在这里绝对是少数民族。古越人使用铜剑、铜鼓,擅长造船操舟,奉龙蛇为图腾,剪发文身、错臂左衽,有打牙习俗。五胡乱华、大批汉族南下,初步改变了中国南方以百越为主体民族的种族状况。古越语是一种胶着语,它不像汉语那样一字一音,而是合多音胶着而成,百越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   楚民族血统上是华夏、藏缅、苗瑶的融合(湖北)或者就是苗瑶(湖南、江西),灭吴越后东楚民族血统上则是楚民族与百越的融合。楚人尊凤,其次崇拜龙。楚语是一种汉语、藏缅语、苗瑶语的融合,楚国文字采用稍加改造的中原汉字。后来随着与中原交往的加深,楚民族逐渐华夏化,楚语逐渐演化为今日湘语、吴语,楚语与江淮汉语融合形成赣语。   扬越顾名思义扬水(发源于荆州东流于潜江入汉水)东南的百越,可能属于三苗后裔苗瑶族,他们广泛分布在今湖南省江西省全境、湖北省东部。其中今鄂州市的鄂国、今江西余干县的干国最为著名。全部扬越地区最后都被楚国征服,但他们的语言苗瑶语仍然于独立于楚语。但随着随着时间的推移,平原地区的扬越人逐渐被楚人同化。退居山区的扬越人号称山越,后来被吴国孙权征服,逐渐汉化。   濮人属于百越一支,居住在江汉平原西部,参加过武王伐纣,一直到周朝势力都压过楚国。公元前700年被楚国灭亡,一部分逃到广西,称西瓯、骆越,一部分逃到贵州云南,称僚。   庸人属于藏缅语系,居住在今竹山县,也参加过武王伐纣,前611年被楚国种族灭绝。卢戎属于藏缅语系,居住在今南漳县、宜城县,也参加过武王伐纣,前690年被楚国灭亡,逐渐融于楚民族之中。   盘瓠蛮居住在今湖南中西部,后来分散演化为长沙蛮、武陵蛮、五溪蛮、傒。   长沙蛮武陵蛮又逐渐散居演化为苗瑶畲三族,畲族居于福建、广东东部,瑶族居于湖南、广西东部、广东北部,苗族居于湘西与贵州等地。 唐王朝于福建畲族地区设置漳州、汀州。 宋代瑶族有几大聚居区:一是现湖南省中部的梅山地区,宋朝派章惇开梅山,瑶族有的向湘南及广西等地迁徒,有的就留在当地逐渐被同化于汉族之中;另一个在今湖南南部、广西广东北部山区。从1045—1047年经多次战斗,瑶族接受朝廷封给的峒主、银青光禄大夫等官职。   五溪蛮因其地有雄、樠、潕、酉、辰等五溪而得名,是今沅江上游。原来主要是百越民族,后有藏缅族群巴人(土家族祖先)迁入,形成多民族杂居局面。北江蛮首领为巴人彭氏。南江诸蛮自辰州达于长沙、邵阳,首领为舒氏、田氏、向氏,三姓首领互相攻击,朝廷利用其连年战争,治下百姓都思归化的心理,于1072年派章惇招降。傒人分布以湖南为中心,向东扩散到赣水,向南延及韶关,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唐朝时期融于汉族。   商周时期,今浙江南部、福建居住着百越的一支---闽,后来于越民流亡闽地,二者融合为闽越。 楚灭于越后,越王大儿子摇占浙江,称东海王,二儿子无诸占福建,为闽越王。前223年秦派大将王剪灭楚。秦始皇统一天下,无诸与摇被废为君长,以其地属置会稽郡、闽中郡(福州市)。在秦末农民起义中,闽越无诸和东海王摇率越人跟随鄱阳令吴芮参加亡秦斗争,其后又辅佐汉朝击溃项羽。前202年刘邦立无诸为闽越王,统辖原闽中郡故地;前192年,立摇为东海王(东瓯王),建都温州市。   前154年吴王刘濞反汉,东瓯王受汉指使杀濞于丹徒。濞子子驹逃亡入闽越,唆使闽越王出击瓯,前138年闽越发兵围东瓯,东瓯求救于汉,刘彻令庄助发兵援东瓯,兵未至闽越即退兵而去。东瓯王恐闽越再来攻,迁其众4万多于江淮之间,故地为闽越王所占。前135年,闽越王乘南越武帝赵佗新死,发兵攻南越,汉武帝乘机进攻闽越,闽越王之弟余善杀闽越王郢,向汉称臣,无诸孙丑被封为越繇王,余善被封为东越王。前112年南越相吕嘉反汉,被汉军攻灭。次年,东越王余善起兵反汉。汉以越衍侯吴阳劝降余善,余善不听,退守福建省浦城县,尚有甲兵数十万。东越建成侯敖与繇王居股合谋,计杀余善,献于汉军。因而,繇王居股被封为东成侯,建成侯敖被封为开陵侯,越衍侯吴阳被封为北石侯,东越将军多被封为无锡侯等。汉武帝以闽越地险阻,多反复,易为患,故徒其民于江淮间,福建之地遂虚。实际上尚有一部分闽越人隐匿于崇山峻岭之中,前85年,汉昭帝置冶县(福州)统治之。   山越基本上是依阻山险而居的越人,分布于三国吴属的丹阳(宣州)、会稽、新都(黄山)、建安(福建省建瓯县)、豫章(南昌)、鄱阳(上饶)、庐陵(吉安)诸郡及魏属的庐江郡等地。孙吴政权为了扩大兵源、增加赋役,频繁镇抚山越。238年平定山越,并收之为吴国士卒。山越人逐渐与汉族融合,成为今天赣人、徽人、江淮人、吴人、闽人的血液的一部分。   吴国孙权在福建置建安郡(今建瓯),所辖东安县即今天闽南的同安、南安,汉族人开始少量移入闽南。永嘉之乱后,中原汉族大量逃入闽南,成为福佬人最早的基础。510年梁置南安郡,管辖今泉州地区。唐朝时,闽西南畲族起义,陈政、陈元光父子率5000多河南兵前往镇压,并就任漳州刺史。入宋以来,中原汉族移民继续南迁入闽南,当地的闽越族在人口上被汉族超过,逐渐失去本民族特征,汉越二族融合成福佬人。福佬人由于向外移民,成为潮汕、雷州半岛、海南、台湾的主体民族。   吴国对闽北五次用兵,数十年经营,巩固了统治,部分汉族人开始定居福州。西晋初置晋安郡,治所福州,特别永嘉之后,大量汉族入闽北。南朝时期,入闽汉族继续增加。唐末,王潮率领大量光州固始人入闽,并建立闽国。汉族人开始超过当地的闽越族人,汉越二族逐渐融合为现代意义上的福州人。   福建人的汉族血统充其量不超过60%,这注定了福建人有更多的百越特征,属于黄种人南亚人种。   商周时期,今桂粤湘交界处居住着百越的一支---苍梧。公元前230年,一部分苍梧南迁到珠三角,改称南越;一部分西迁到广西大瑶山,演变为侗族。   今越南北部、广西大部、广东、海南岛居住着百越的另一支---骆。公元前206年,骆分化为西瓯、骆越。西瓯居住在以贵港为中心的柳江-郁江流域;骆越居住在越南北部、南宁为中心的邕江流域、雷州半岛、海南岛。汉末,西瓯演化为乌浒、骆越演化为俚僚。   秦始皇平定岭南,于今广西东北部的西瓯地置桂林郡;于今广西西南部、越南东北部、海南岛儋耳的骆越地置象郡,于今广东省东北及中部一带的南越、扬越地置南海郡。但越人不降,散处原野树丛坚持对抗。秦军粮食乏绝、士卒劳倦,加以夏日暑热、霍乱痢疾流行。越人采用夜间突袭的方法,使秦军大败。于是秦始皇以任嚣为南海尉、赵佗为龙川令,领因罪被流放的犯人等5万之众,留守岭南,并从中原征调1.5万名未婚女子,使之与守戍将士成婚定居,繁衍后代,这是古代中原人口向岭南地区规模较大的一次迁徙。从中原迁来岭南越地的壮年男女,男子披甲从事征战的军事生活,妇女担负繁重的后勤工作,苦不聊生。同时,秦始皇还从中原地区强迫大量劳动人民迁来岭南,与越人杂居共处。从中原地区迁来的百姓,是最早的大批移民,构成了岭南最早的汉族居民。有的也融合于越人之中,成为越人的一部分。   前210年,陈胜、吴广起义。南海尉任嚣死后龙川令赵佗代行南海尉事,诛杀秦官,绝道聚兵自守。前207年,赵佗击并桂林、象郡,建南越国。赵佗以财物结纳相邻的闽越、西瓯、骆越诸部,使之成为自己的属地,造成东西万余里均遵奉赵佗政令的局势。赵佗尽管出身今河北省定州市,但接受越人风俗习惯,完全以土著越人的首领自居。赵佗发兵攻长沙王吴芮,未能取胜。前137年,赵佗去世,寿逾百岁,孙赵胡继位。前135年,闽越王邹郢攻南越,赵胡要求汉朝干预。邹郢弟余善刺杀郢,使汉罢兵。前122年赵胡病卒,葬于今广州市越秀公园西边,太子婴齐继位。前112年婴齐亦卒,婴齐在长安时娶樛氏妻所生之子赵兴即位。南越三代老臣、丞相吕嘉原为越人首领,主张保持南越独立,带兵攻杀樛氏、赵兴与汉使少季。随即立赵建德(婴齐在赴长安之前,娶南越女子为妻所生之子)继位。前111年,汉军攻入广州,赵建德与吕嘉被杀害。接着,桂林监居翁谕告瓯、骆40余万口归汉。汉武帝在越地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日南、珠崖、儋耳诸郡,郡下均设属县若干,纳入直接统治之下。 五胡乱华以后,南迁汉人亦不断增多,但数量上远不及土著,被土著同化。   到了唐朝,乌浒演变为黄峒蛮。黄峒蛮因黄氏首领居住黄橙峒而得名,聚居在今广西的靖西、百色、田阳、田东等县境。742年黄氏强盛,攻击附近的韦、周等氏,雄踞十余州,至756年首领黄乾曜自号中越王,分封桂南王、拓南王、南越王、镇南王等称号,拥众20万,影响数千里。758年黄乾曜等被官军所杀。794年黄峒首领黄少卿又攻邕州,807年黄少卿曾一度归顺唐王朝,被授为归顺州(今广西靖西县)刺史,其弟黄少高为有州刺史,但不久又称雄独立。黄峒蛮的各个集团长期以来对于唐王朝就处于这种“叛服不常”的状态之中。黄峒蛮到了宋代演化为僮族,有依、黄、莫、韦、周等大姓。自唐代建立羁縻州峒,宋代一依其旧,所设羁縻州、县、峒以在广南西路邕州左右江一带为最多。依氏主要居住在安平、武勒、思浪、七源等州;黄氏主要居住在安德、归乐、归城、田州等州;莫氏主要居住南丹等州。僮族逐渐发展为现在的壮族。   南越俚人住在山洞、部落十余万家,首领洗氏,称雄一带。南梁州刺史洗挺,曾持强侵掠近邻,得其妹洗夫人的规劝,怨隙渐息。洗夫人后嫁高凉(阳东县)太守汉人冯宝为妻,参预政事。洗夫人辅佐丈夫冯宝,儿子冯仆,一直与南朝梁、陈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当岭南发生动乱之际,洗夫人亲自披甲乘马,巡抚诸州,为隋朝稳定岭南作出了努力。洗夫人之孙冯盎被隋朝拜为高州刺史。 南朝时期,南迁汉人的有势力者成了土著渠帅,如冯氏、宁氏、黄氏、陈氏,对汉语与土著语的结合起了重要作用;今粤语次方言分布区域,与之有一定联系。如高阳话分布区域,主要是冯氏活动范围;钦廉话分布区域,主要是宁氏活动范围;邕浔话分布区域,主要是黄氏活动范围;而广府话分布区域,则主要是陈氏活动范围。初唐至盛唐,渠帅的势力仍相当强大,其时岭南是双语区:汉语与土著语同时使用。   安史之乱后,岭南道的广州因北方汉族迁入,人口增加了75%,珠三角的南越逐渐汉化,产生了中原汉语与土著语的结合物----广府话。1127年到1279年的150多年间,北方汉族南迁岭南绵延不绝,多以韶关东北南雄县为第一站再进入珠三角,移民在人口上超过了土著的汉族和越族。广府话进一步吸收中原汉语、使自己与汉语更加接近,一种汉语方言---粤语开始普及流行,汉族彻底同化了越族,广府人形成。元代开始,广府话开始与中原汉语分道扬镳:北方话将中古声韵向口腔前演变,造成前声母、前元音发达,而广府话则将中古声韵向口腔后演变,造成后声母、后元音发达;北方话对古声调进行归并,而广府话对古声调续行分化。   两广汉族有更多的南越族血统,属于黄种人南亚人种。越南族、傣族、老挝族、壮族、侗族、布依族、黎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拉珈族、仡佬族等百越族群的成员也是黄种人南亚人种。   (15).总结   我国古代的民族迁移分两种:阿尔泰游牧民族(胡人)迁入中原;中原汉族迁入南方。这两者有一个共同点:少数融入多数。   阿尔泰民族通常以强势入侵者的身份进入中原,但他们人数非常少,通常只有北方汉族人口数的百分之一甚至更少,文化上也很落后,这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对北方人种和语言产生大的影响(小的影响在所难免)。最终,他们从种族上、文化上和语言上都融入了北方汉族。就象一滴墨水掉入一盆清水中,影响甚微。例如,满族统治中国近三百年,比此前所有游牧民族统治时间要长,且最终大多融入汉族,但满语对汉语影响很小,我们至今读明代人写的白话小说,如三言两拍、水浒传等,不觉与现代汉语有大的差别。   中原汉族的南迁人数较游牧民为多,但仍然少于当地土著人(百越)。越人种植水稻,能供养大量人口,文化上也优于阿尔泰游牧民族,而南迁的汉人也并非一下涌来,而是一波一波,这样一次进入南方的数量更少。但他们虽然人数较少,却掌握了先进的技术(铁器)和文化,在文化上处于强势地位,这样互有所长的两个种群相遇,影响是互相的。结果是:在不同的越族地区,成长出了不同的南方汉族和对应语言,特点是:文化上被汉族同化,从此成为汉族,血统上和语言上保留了大量越人的特征。这就象一小杯红墨水和一大杯蓝墨水想混合,最终是一种新的墨水。   需要说明的是,“百越”是司马迁对所有南方种群的统称,实际上,由于南方地域广大,丘陵广布,交通闭塞,不象北方大平原容易交流,“百越”之间从种族、文化、语言各方面差异巨大,根本不是一个民族。南迁的北方汉族和彼此差异巨大的不同越人融合,产生了南方不同的汉人种群,而他们之间原来就很大的语言差异也基本保留了下来。   所以结论是:无论种族、语言,北南文化线以北的北方人较南方人对古代汉人的继承程度更大。汉代,华夏族与边缘蛮夷融合成汉族,汉族形成(从此绵延至今)。隋朝时,鲜卑族融入了北方汉族,形成北方新汉族。北方新汉族与汉代汉族文化上、血缘上一脉相承,没有太大差别。   定义汉族的概念:黄种人的一种,说汉语,写汉字,认同中国历史文化与中国价值理念,并且带有50% 以上的汉代汉族血统。 定义杂种的概念:身上混合多个民族的血液,但每个民族的血液都不超过20%,血液比重第一的民族相对于第二的民族不占明显优势。世界上没有绝对纯种的民族,只有相对纯种的民族。北方汉族人还是相对纯正的古代汉族的后裔。   附:几个皇帝的出身与血统   刘执嘉是刘邦的父亲,妻王含始。楚元王刘交是刘邦的弟弟,刘裕是刘交的后代。   自公元91年匈奴进入山西定居以来(匈奴女子少且丑),不但与汉族公主通婚,也大量与当地汉族平民女子通婚。著名的蔡文姬即嫁给了匈奴的单于。到了公元317年,与汉族混居了226年的匈奴人已有大量汉族血统,但是由于其居住相对集中,文化上仍然是匈奴之风,汉习沾染甚少。所以十六国时期灭亡西晋的刘渊的母系祖先很可能多为汉族。   东汉渤海太守高洪,居渤海修县(今德州北部河北景县),为当时望族,子孙传衍甚多。高洪的四世孙高褒为太子太傅。高褒的孙子高承为国子祭酒。   高欢祖籍渤海,六世祖高隐,为晋玄菟太守。隐生庆,庆生泰,泰生湖,三世仕慕容氏。慕容宝战败,高湖率众归魏,为右将军。湖生四子,第三子谧,仕魏,位至侍御史,因犯法被迁移到怀朔镇(今包头固阳县)。高谧生高树,高树与韩氏生下高欢,高欢自幼在姐夫鲜卑人尉景家中长大,习俗已完全鲜卑化。高欢娶鲜卑贵族出身的娄昭君为妻。婚后高欢方才有钱买了马,成为怀朔镇队主,后转任函使,往来怀朔镇与京城洛阳之间达六年之久。525年,北魏柔玄镇(内蒙兴和)杜洛周在张家口一带起兵反魏,高欢参加了起义军,不久高欢又投奔怀朔镇将葛荣领导起义军。次年,高欢与死党尉景、段荣等叛离义军,投奔尔朱荣,并很快赢得尔朱荣的信任,取得亲信都督(尔朱荣卫队长)的职位。在尔朱荣率兵镇压六镇义军时,高欢变本加厉,利用过去与义军中的关系,混进义军队伍,说降义军中七个称王的将领及万余众归顺尔朱荣。尔朱荣提升高欢为第三镇民酋长,后又提拔为晋州(山西临汾)刺史。   四世纪末期,鲜卑拓跋部异军突起,联合其他部族,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魏初共有46个部落,其中鲜卑化的匈奴独孤部地位显赫,它世代与拓跋部王室联姻,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硅的祖母,第二代皇帝拓跋嗣的生母皆为独孤氏。   独孤信的祖先伏留屯曾任部落大人,是魏初最重要的官员之一。到独孤信的祖父俟尼时,俟尼举部迁往武川,在北塞防戍边隘。当时北魏在其北面沿边要害之处设六镇,镇将全由鲜卑贵族担任,俟尼便是其一。俟尼辞世后,由独孤信的父亲独孤库继任部落酋长,独孤库的妻子费连氏也是贵族出身,502年他们的儿子独孤信出生。   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南迁的鲜卑贵族们迅速汉化,鲜卑姓独孤被改姓刘。而仍留在北方驻守边防的鲜卑贵族们则因远离都城,受汉化影响小,依然保持着鲜明的鲜卑旧习:姓胡姓,说胡话,着胡装,崇尚武艺,聚部而居;他们逐渐被淘汰,地位骤降,身份沦落。独孤家族亦是如此。   524年,六镇起义爆发,独孤信只得随其家流徙到定州(今河北定县)。不久,起义风浪又波及到了河北。葛荣在定州的左人城(今河北唐县)率军起义,为免遭杀戮,独孤信被迫加入义军队伍中,成为葛荣的部下。528年,尔朱荣杀葛荣,收降独孤信。   北魏末年,高欢唆使关西将领候莫陈悦谋杀了拥兵关陇的贺拔岳。坐镇荆州的贺拔胜忙命独孤信入关接任贺拔岳的职位,招抚余众。到地方后后得知岳部将士们已推举字文泰作了统领,于是,返回荆州。高欢在朝中掌权,孝武帝只得西逃长安投靠宇文泰。贺拔胜也投奔宇文泰。于是,高欢另立孝静帝,自己执掌朝政,史称东魏;宇文泰则鸩杀了孝武帝,另立文帝,史称西魏。二者分别以怀朔系军阀集团和武川系军阀集团为靠山,开始了十多年的对峙。   东魏占领了荆州,独孤信以杨忠为先锋又为西魏夺回了荆州。但后来寡不敌众,被迫返回长安。后来因对内对外战争的军功,独孤信被拜为西魏大司马,最后被封为八大柱国将军之一。赵贵因当初首推宇文泰代统贺拔岳的余部有功,也被封为八大柱国将军之一。   宇文泰的正配夫人冯翊公主生嫡子宇文觉,立为太子;宇文泰的姚夫人生庶长子宇文毓,宇文毓之妻恰好是独孤信的长女。宇文觉即位时,年仅15岁,一切大事均由宇文护裁夺。557年,宇文护为巩固自己的势力,杀害了赵贵和独孤信。   独孤信随贺拔胜西奔宇文泰后三十出头,娶妻纳妾,养了六子七女。六个儿子全是正妻郭氏所生。几个女儿都很漂亮,长女嫁给宇文毓;四女嫁给李虎的儿子李闼(昺?),生下了李渊;七女独孤迦罗嫁给隋文帝杨坚,生下杨广兄弟。   杨坚出身弘农华阴杨氏,是东汉太尉杨震(《后汉书》“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廉官)的后裔。北魏孝文帝迁都之後,内部便出现了分裂:中原洛阳的人汉化日深,而戍居六镇的人却更加趋向胡化。这一分裂势必导致矛盾的激化,其不可调和的结果便是六镇之乱的大爆发,北魏因此灭亡。高欢和宇文泰及其手下大都出自六镇,因此继魏建立的北齐和北周便出现了对汉化潮流的反动,高齐尤甚,其上层极端排斥汉人,热衷于鲜卑化与西胡化,最终因未能处理好胡化逆流带来的各种後果而灭亡;宇文周则假托周礼之名,行鲜卑部族化之实,将胡汉混成为一个物质与精神上俱有内部认同感的整体(关陇集团),较好地解决了种族与文化的矛盾,後来居上,统一了北方(苻坚之失败,即未能解决好内部种族与文化之矛盾之缘故)。杨坚先辈武川镇司马杨元寿因辅助鲜卑有功被赐胡姓普六茹,杨坚父亲杨忠服役六镇。杨坚上台后立即恢复汉姓(杨),停止公元500年以来历时80年的军界鲜卑化和公元535年以来历时46年的政界鲜卑化趋势,而转向拓拔宏力倡的汉化,并杀光了宇文皇族。(即使在这80年间,民间仍然是多数民族汉族之风盛行,这决定上层的鲜卑化趋势注定会逆转。)从杨坚对鲜卑族缺乏感情来看,其母系很可能都是汉族人,父系自不待言。据此推测杨坚是相当正宗的汉族人。杨坚妻大独孤氏。   西凉开国君主李暠是陇西成纪(天水北的秦安)人,汉朝飞将军李广的后代,与中原望族赵郡李氏同出一源。在河西走廊一带,鲜卑人人数远远少于当地汉族人,又加上中原陆续逃难迩来的移民,汉族更占压倒多数。北凉沮渠蒙逊灭李宝,李宝及降众从敦煌迁到武威,北魏灭北凉后又进入大同。李宝后裔在大同越来越鲜卑化,到李初古拔时已成了鲜卑化的汉人,得到拓拔焘重用。孝文帝改革后,名字又逐渐恢复汉化。其后屡经迁徙,至李重耳时居赵郡(郡治为今石家庄北的正定)昭庆县(今隆尧县人),为李渊始祖。   重耳死后,儿子李熙为魏金门镇将领、孙子李天锡仕魏为潼主。虽然在文化上李氏家族有鲜卑化趋向,但血缘上是纯正的汉族。 在河北省隆尧县境内发现李熙、天锡、虎、昺的茔墓,和光业寺碑。茔墓的规则,都是按照汉人旧制,而寺碑颂词有“维王桑梓”之语,证明那里就是他们的故乡。李熙及妻张氏皆汉族,其子李天赐及妻贾氏亦皆汉族,其子李虎及妻梁氏亦皆汉姓。   八柱国之一的李虎追随仇视汉人的宇文泰开创关中政权,官至西魏太尉,被赐鲜卑姓大野氏,李虎在北周建立以前就已经死了。   李闼(昺?)是李虎的第三个儿子,由于长子和次子当年随李虎打仗的时候阵亡了,所以李闼继承了李虎的陇西郡公的爵位,北周建立后改封为唐国公。李闼娶独孤信的第四个女儿为妻(杨坚的妻子的妹妹)生李渊。李闼是纯正的汉族人。   隋代周後,鲜卑化的潮流被遏制,汉化重新得势。李渊娶妻纥豆陵氏(其父为隋定州总管纥豆陵毅,其母为鲜卑族周武帝宇文邕之妹),生李世民。   纥豆陵毅汉名窦毅,托言东汉窦章之后,东汉末章子亡奔匈奴,为部落大人。实际上窦毅是匈奴人,最低也是匈奴化的汉人。窦毅妻宇文氏也是鲜卑化的匈奴人。   李世民之妻长孙氏,其祖父为北周左将军鲜卑族长孙凹,其父为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高欢的堂弟高岳的后代高敬德任隋朝扬州刺史,高敬德之子是高士廉,高敬德之女则是长孙氏之母。长孙氏,是唐高宗李治的亲生母亲。   依传统,以男性血缘为主,所以认定李唐为汉族。   李存勖是沙陀族李克用的儿子,石敬塘、刘知远也是沙陀族。 朱温和柴荣是汉族人。   赵匡胤祖宗几代在河北藩镇任官,尽管藩镇首领部分是沙陀族人,但是由于在汉文明的包围区,早已汉化,并且融有大量的汉族血统,据说沙陀兵团只有20万人,而当时的汉族人有4000万人。藩镇首领大部分是汉族人。赵匡胤的高祖父赵眺(涿州人,唐朝永清、文安太令)正宗的河北汉族人,科举考上来的。赵的曾祖父是赵挺(在藩镇任官),赵的祖父是赵敬(营蓟涿三州刺史),赵的父亲是赵弘殷(留典禁军),赵匡胤的妈妈是汉族人杜氏。   朱元璋的祖籍在江苏沛县,后迁句容。到他祖父、父亲时又几经迁徒,最后才定居安徽凤阳。朱元璋的世祖名仲八,生有三子,长子名六二、次子名十二、三子名百六,百六是朱元璋的高祖。朱百六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四五、次子名四九,四九是朱元璋的曾祖。朱四九生了四个儿子,依次名为初一、初二、初三、初十,初一是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有两个儿子,叫五一、五四,五四(朱世珍)是朱元璋的父亲。伯父和父亲各生四子,依出生先后排名,朱五一的儿子叫重一、重二、重三、重五;朱五四的儿子叫重四、重六、重七、重八。朱世珍妻陈二娘。   清太宗皇太极的五大后妃都出身于显赫一时的蒙古博尔济吉特家族,其中的孝庄文皇后是顺治皇帝的生母。   玄烨生母康妃姓佟佳氏,原汉姓为佟。佟国维、佟国纲为玄烨的舅舅,为清重臣,当时号称“佟半朝”,即半个朝廷的官员出自佟氏家族;其侄隆科多(由名字可见佟氏满化之深)在康熙晚年更是显赫一时,以至皇四子生母并非佟氏,但仍称其为“舅舅”。   清仁宗生母(乾隆帝妃子)汉姓魏,入宫改为魏佳。   (全文共27258字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15 16:34:32编辑过]

踩过的脚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有容乃大 自强不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3

主题

1

听众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20-5-27
注册时间
2003-12-15
沙发
发表于 2009-5-2 15:04:00 |只看该作者

女真人不事耕作,金政府为了女真人的生计不断掠夺汉人的土地送予女真人,使有金一代民族矛盾始终尖锐,金灭亡后,汉族人怀着对金人满腔仇恨,将残留在华北的女真人无论男女老幼统统杀死。

残酷!


登上僚人网站,认识僚人历史, 弘扬僚人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僚区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5-1-23 04:43 , Processed in 0.140342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