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30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芸芸众生相 惓惓民族情——壮族女作家黄夏斯榕小说人物形象刍议

[复制链接]

803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7-3-29
注册时间
2002-7-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11-12 09:40: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作者:黄绍清 陈丽琴(广西民族学院)  -------------------------------------------------------------------------------- (本文发表于《民族文学研究》 99年第2期)

道路坎坷 跋涉艰难   在生机勃勃茁壮成长的壮族当代作家队伍中,女作家微乎其微,屈指可数;从事小说创作的女作家更是凤毛麟角,弥足珍贵!因此,当我们读到黄夏斯榕一系列的小说作品之后,深为她为壮族当代文学的画廊增添了新的人物形象而高兴!   她祖籍在广西扶绥县,地地道道的壮族血统女儿身。她出生于桂林,长大于南宁,早年求学于梧州卫校。18岁卫校毕业后先后到武鸣乡村、东罗矿山从事医务工作达14年之久。后调到南宁,又先后在市人民政府和市委宣传部任职,现在广西某报副刊部任编辑。   她出身于一个贫寒家庭。父亲童年生活苦楚无书读,靠自学练就一手好书法,怀才不遇心忧郁,拉木板车以维生。母亲争强好胜,胸怀坦荡,因敢于直言被打成右派,运动一来就在劫难逃。父母多舛的命运,使黄夏斯榕从小就倍受歧视和白眼。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她从小就跟父亲拉板车,拾烟头,卖红薯,挑泥巴,打石头,在社会的底层与苦难的劳动人民同呼吸,尝尽人生的辛酸苦辣。她违心考上卫校学医务,到农村后看到更加贫穷更加落后更加愚昧的一面。贫穷落后的现实强烈地触动她纯洁的灵魂。她开始思考个人与整个民族、社会的命运,思考人生的真谛和价值。她回顾了自己十多年的农村和矿山生活,在壮族农民家庭中落户,在矿山工人中滚打,在知识分子中工作过,广泛地接触了各阶层各类型人物,因此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芸芸众生了解更深刻,并特别关注普通壮族劳动人民的命运。改革开放的深人,生活节奏的加速,时代发展的要求,使她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和紧迫感,她从事的是医务工作,但落后遇昧的现实使她也“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①于是,她弃医从文,拿起笔杆,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爱憎。   为了搞好创作,写出有思想深度和艺术力量的作品,她在繁忙的工作与家务之余上电大,攻读中文课程;读新闻,以求能适应新的工作;对一个当时已为人妻为人母的中年女性来说,其艰辛之程度可想而知。   自1984年在(红豆)发表处女作(淡蓝色的闪光)之后,她相继在(民族文学》、(广西文学)、(三月三》等刊物上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其中发表于(民族文学)的短篇(金银花》获广西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优秀作品奖。通读她的小说,我们不难发现,她始终把艺术的镜头对准民族的芸芸众生,审视普通劳动人民的多舛命运和复杂心理,既展现他们艰难的生存状态,也抒写他们的理想追求。这其中,当然也有她本人坎坷道路和艰难跋涉的实际人生的投影。唯其如此,作品才显示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生某此本质问题的深刻思考,表现出一种接近成熟的理性,使作品具有深沉的历史感和相当强烈的现实感。   钟情女性 楚楚可人 从题材的选择和表现的主题来看,黄夏斯榕的小说创作与她坎坷的人生经历、生活际遇有密切关系。如果把她的创作历程分成前期和后期的话,那么其创作思路转变的轨迹是相当明显的。其前期着力于表现现实生活中女性的生态和命运;其后期着眼于描写改革大潮中男性的困惑和挣扎。这是因为她的工作条件、生活环境为创作提供了“第一个范本”②,使她产生创作冲动与灵感。 就说她笔下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吧! 漫步她小说的艺术长廊,迎面走来的首先是一群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教养、不同经历、不同命运的女性形象,风姿各异,独具个性,活生生站立在读者面前。她接触过多种多样的女性,尤其是身边的女医务人员和农村劳动妇女。她了解她们的喜怒与哀乐,困惑与追求,她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厄,自我的浮沉、爱情的坎坷、事业的挫折等等,无不牵动她那同情怜悯之心。而她自己的奋斗经历又使她认识到:即使在宪法明文规定男女在政治上经济上一律平等,享有平等权利的今天,广大妇女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中,都还面临着比男子更多的困难和障碍,要实现自身的价值,需要比男子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更大的代价。因此,她从女性自身的纤细与敏感出发,对妇女人生际遇的艰辛,变革时代心灵的萌动、呼唤和憧憬,精神的觉醒与新生,乃至对社会不平的抗争和对事业的奋力追求,倾注了深厚的关注和温情。她的作品充盈了对作为历史的自然的“人”的女人自身命运的深刻思考,着重表现女性在婚姻伦理方面的自身的弱点和尴尬的处境,探索女性实现自身价值所遇到的种种困扰。   其笔下的女性形象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依附顺从型   或许是中国独特的历史和传统的原因,家庭、婚姻对于广大妇女似乎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她们难以跨越家庭的藩篱,即对家庭的依赖,事实上是对男人的依赖。尤其是在农村,传统的观念禁铜她们的头脑,使农妇们仍然把自己生命的全部内容寄托于家庭,依附于男人,她们循环于古老的压抑自身的生命方式之中,对命运逆来顺受,麻木不仁。(王佩裤带)这篇中篇力作中的外婆,“虽被其父作赌物输给外公的,但却无半点耻辱感”。“生下几个女儿大都被家婆活活溺死,她不敢问,拖着血糊糊的下身照样去劳作”。由于男尊女卑传统陋习的驱使,让她偷偷地在裤带上缠上玉佩,祈盼上帝恩赐,来日生个儿子,但始终未能如愿,始终遭到世俗眼光的冷视和辱骂。到年老多病之时,她不惜离开自己的新生骨肉女儿情,回到乡下去,声称:“我有三个儿子(丈夫和小妾所生),一群孙子,”嘱咐死后要运回乡下“跟老鬼埋在一起”。婆泯灭个性,牺牲自我而换来家庭的苟且,婚姻的“和谐”。她的悲剧命运在某种程度上概括了老一代壮族妇女的命运。“外婆”这类人物的悲剧命运是由封建伦理道德观念造成的。 那么在新社会里,广大劳动妇女是否摆脱了这种腐朽思想的羁绊了呢?没有!封建道德伦理依然阴魂未散,继续侵蚀某些新一代女性的血液、细胞和灵魂,影响她们的前程。(白丁)中的小莲泪不识丁,浑浑噩噩,只知道种田、养牛、喂猪、照料丈夫,操持家务,整天蓬头垢面,总埋怨自己生来“命苦”。(金银花)中的村姑们,虽然也想跳出农门寻找理想的出路,但进城以后仍然找不到“自立”的位置,仍然听天由命,仍然以依附男人为归宿。因此,有的被数次拐卖而成了疯子,有的连男人的脸都未见就远嫁到山东,有的嫁给跛脚的打铁佬,最好的也不过做了某工厂工人的家属,并没有找到如意的家庭和婚姻。为什么她们走上这条自己并不情愿走的泥泞之路呢?那是因为她们的家乡太穷了,她们无力改变那种贫穷的面貌,不得不拿自己的青春作赌注,等待她们的命运是不难想象的。   这类依附顺从型的女性形象及其悲剧命运使人感到,妇女的解放与社会的解放、生产力的解放密切相关。妇女要争得精神上的彻底解 放,必须首先争得经济上的完全独立。黄夏斯榕刻画这些女性形象,通过她们的遭遇和命运,鞭挞了封建思想、习惯势力对女性的束缚、茶毒和残害,揭示了这方面的矛盾斗争的尖锐性和复杂性,也就触到了历史的深处和社会的某些本质,因而显示了作品思想内容应有的深度。   (二)觉醒抗争型   在新的社会里,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全新的时代精神和当代意识冲刷着人们固有的传统观 念,家庭、婚姻、伦理道德都在发生着裂变,妇女们也终于挺身而起,到新时代生活的潮流中去寻找自我的坐标和位置。黄夏斯榕用她明亮智慧的双眼,发现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值得进行艺术概括的原型。于是,她为她们塑像,沤歌她们自觉而执著地向往与追求人身自由、人格独立的崇高精神风貌。《金银花)中的银花背井离乡到城里谋生,当保姆,摆摊小卖,受尽歧视。目睹几位农村姐妹在城里的不幸归宿以及家乡男   青年特培追求上进,使她醒悟到:她的生活位置应该是在壮乡的卫生所里,于是她拒绝姨娘为她留在城里斡旋的婚事,毅然返乡寻找那个能够体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位置。(姐安与达桃》中的两个女性都是有自己理想的新人物。达桃不顾母亲反对和众人嘲讽,毅然与志同道合的小裁缝结婚,成家立业,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姐安一心想嫁给城里有钱的工人,结果上当受骗。现实生活的无情给她以深刻的教训,促使她坚决离婚后参加“劳务市场”,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生活道路,决心凭自己的双手挣钱,改变自己的命运。(玉佩裤带)中的“母亲”,目睹自己的母亲受封建礼教的百般虐待和欺凌,抗争念头油然而生,争得上学的机会,懂得“女人是要挣扎,是要自己救自己的”,生活的苦难,道路的坎坷始终没能让她低头屈服,赢得“女中豪杰”的美誉。“母亲”的“觉醒”始于狈年代,“抗争”则延至70年代。其付出的代价难以言喻,其精神的可贵值得钦佩!   这些女性走的是一条觉醒并与命运抗争的道路,这是中国劳动妇女通向人的解放和更高层次上个性解放的必由之路,是她们实现由传统品格向现代品格蜕变的一条曲折漫长的路。她们的今天与昨天不一样,而且已经注人明天的意义,显示着一种历史发展的趋势。因此,从这些觉醒与抗争的女性形象中,我们看到了新一代女性心智的解放和思想的觉醒,看到了她们无论对爱情的选择还是命运的选择中那种非常可贵的冲决旧传统旧观念罗网的叛逆精神和自强自立的精神。   (三)追求奋斗型   黄夏斯榕笔下更多的则是为实现女性自我价值而执著追求、拼博、奋斗的女性。这类女性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她们执著追求人生的理想,事业的成就,人格的独立。她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妇女的地位不仰仗男性的给予;女性是否有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地,关键在于能否自立自强。(淡蓝色的闪光)中的护士玲子为了学习掌握更丰富更高层次的医学理论知识,不断提高医务水平和“救死扶伤”的本领,不顾年龄偏 大,家务繁重,工作劳累等因素用【除困难,毅然报名上夜大,丢下女儿去听课,千方百计,追求进取,以便在事业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表现了新一代女知识分子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在奋斗中努力挣扎的种种矛盾和复杂感情。(持灯女郎》中的高雁、傅芳、李碧玉等年轻医务工作者深知肩负使命的重大,跋山涉水,深人壮乡,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为壮乡人民,为山区医学事业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乃至鲜血和生命,为女性的自强自立树立了榜样,为女性实现有价值的人生奏响了一曲颂歌。(燕子飞来时)中的李蝉,将全部精力扑在医学事业上在老父亲身患绝症之时,毅然服从组织安排,奔赴非洲工作,她的胸怀博大而宽广。(玉佩裤带》中的“我”不畏环境恶劣,条件艰险,刻苦钻研医学,孜孜不倦,终成妇科专家,走上国际医坛。这个新女性顽强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令人称道。(废井)中的阿娇,巾帼不让须 眉,宣称“时代不同了!男人能做到的,女人也能做到!”于是牵头成立“三八采煤队”,创下了“百天无事故,百天产百吨煤”的高产奇迹!她们还向男采煤队挑战,应该说,这是女性在向男性挑战!阿娇终在追求奋斗中成为新一代的女强人!   黄夏斯榕笔下的这类女性都是在“自尊自重”中求“解放”,在“追求奋斗”中争“平等”。以自身对事业的奋力拼博、执著追求去换取新一代女性崇高思想的自由和伟大精神的振奋。她们自强不息的高尚意识让读者感受到生命在拓展,时代脉博在跳动,社会历史在前进,不能不对她们肃然起敬。   作者在对自己的姐妹的命运进行严肃的、历史的、道德的思考的同时,也敏锐地意识到女性本身的不少弱点:庸俗、虚荣、软弱、愚昧,宿命观念浓重,等等,这些弱点影响和限制了她们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而,在其作品中,也出现了似乎“合情”但不“合理”令人费解的形象:一个大姑娘为了“吃到粒粒白的大米饭,就把眼泪吞落肚”,嫁给一个50多岁的老头子;后来又将外甥女嫁给比她大20多岁的烧鸭佬,因为他有钱(《金银花》)。姐姐安认为“女人的福气是靠男人得来的,长得漂亮就能找个好男人”;姐安就想“拣个有钱有势的男子快乐过一世”《姐安与达桃》。她们丧失自我,还是依赖男人肥自己的命运寄托在男人身上,怎能彻底地解放自己!就连《王佩裤带》中的“母亲”这个小小年纪就敢于指斥父亲满脑的封建思想,长大后投笔从戎,解放后当了国家干部,又历经坎坷而始终不向命运低头的女性,却在晚年之时嘱咐女儿,自己死后不要烧,如运不回乡就在市郊埋,并去捐一个灵牌位,以便儿孙祭奠。这样一个经过战火考验,又历经沧桑而不颓丧的女干部,为什么在生命的临终时刻却被封建传统观念纠缠得像小市民一样平庸?这是很令人深思的。这不禁使我们感到,女性要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首先要砸碎束缚自己头脑的各种思想桎梏,求得精神上、思想上的彻底解放。   作者认识到了这一点。她站在时代潮流的岸上审视现实,审视人生,清醒地看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为中国的妇女解放创造了非常优越的环境和条件,但并不意味着她们已经彻底实现了这一解放。妇女在政治上、经济上摆脱对男性的依附,获得一定的自立地位以后,还必须有社会意识形态相应的变革和女性本身的精神自立。作者以自己的创作表明,新一代女性对精神解放有着更为强烈的愿望,对实现作为女性的自我生命的价值有着更为迫切的追求。 哀其窝囊 怒其不争   历史进人80年代,广大妇女摆脱了束缚她们人身自由的贫穷与愚昧所织就的命运之网,她们的人生观念在改变,在更新,她们以事业上的顽强拼博、精神的自立自强为自己的血肉之躯“充电”,与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和现实生活抗争。面对着女性的日益成功与自信,不少男性感到惶惑和失落,心态不时失衡。她们既无能超越强于自己的女性,又无法征服弱于自己的女人,只能在痛苦、忧郁中徘徊、踯躅,最后走向自我崩溃。新时期以来,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部分男性既不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也没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本事,生活窝窝囊囊,困窘无奈。这是容易被人们遗忘的生活一隅——当然也是一种客观存在。黄夏斯榕发现了这具有某种特殊意义生活的一隅,因而在创作后期,她以细腻的笔触探进此类男子的内心世界,描写他们矛盾复杂的心态,表现他们尴尬的人生,塑造了一些这类男性形象的典型人物——阿贵和凤。   (废井冲的阿贵是作为阿娇的对立面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阿娇泼辣能干,心灵手巧泊强自立,是当代壮族青年女子中的佼佼者;阿贵到她家上门,始终窝窝囊囊,思想狭隘而落后,属于男人中的平庸之辈。阿贵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思想状态与时代发展的潮流不协调,更不懂得为了生存与发展,应该付出怎样的努力,因而自怨自艾,自卑自怜,自暴自弃。这与他的生活样比他能干,使她始终端不起男人的架子。阿娇因有初中毕业文凭被矿上招为“正式工”,阿贵因只是小学毕业而只能当“轮换工’(临时工)。工种的细微差别使他顿觉矮老婆一截,心理很不平衡。阿娇当上了劳动模范,担任响当当的“三八采煤队”队长,每天下班来都命阿贵打热水给她洗澡,这些都使阿贵觉得掉了男人身价。加上矿友们不时取笑他连老婆都“留不住”,晚上搂着被子睡觉;“嫩得似一只小公鸡,怕压不住阿娇这只母老虎”。还说阿娇太厉害,“统治你还不够”,还来“统治我们的老婆”等等。这又进一步使他心理再次失衡,认为自己做了“老婆汉”,后悔不已,痛苦不堪。他觉得自己活得太窝囊,不愿看到强过男人的女人,开始单恋柔情十足的阿盈,却又发现阿盈未婚先孕,他愤怒而怨恨,进而想到“把这女人干了”。而遭到阿盈的拒绝和反抗后,羞愧万分,终在废井里服毒自杀,了结了年轻的生命。阿贵的生命悲剧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那就是封建的传统观念——夫权思想根深蒂固,乃至无 限膨胀而作祟。在封建社会里,这是一种统治女人的没落的反动思想意识,而在今天却仍侵蚀着某些男人的灵魂。一旦夫权思想不能逞强,遭到失败,他的精神支柱就陷人崩溃的深渊。作品中的阿贵,原来也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然而当自己的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他却不懂得重新审视自己,不以自己的努力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而是固步自封,固执己见,坚守自我封闭的思想牢笼,致使不能与现实缩短距离的飘渺的“理想”完全破灭时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事情发展的必然性无情地鞭挞了落后乃至反动的封建夫权思想,并昭示:男人必须甩掉自己头上封建传统观念的紧箍咒,从思想上精神上彻底解放自己,否则将使他们裹足不前,并成为社会进步——女性解放的绊脚石。   关于阿贵命运悲剧的成因,我们还可以从性爱的角度进行深层次的探讨。性爱是夫妻生活的重要内容,是维持和谐婚姻和爱情的重要因素。中国的性爱方式,从来都烙下男尊女卑的深刻印记,有很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政治内涵。没有什么行为比性行为更能体现夫妻各自的秉性和思维定势了。阿贵白天在众人面前被老婆的强悍压得喘不过气,抬不起头,只有在黑夜的床上还能抖抖男人的威风。而阿娇从外地学习回来以后却违反传统的规矩,竟然爬到他上面,他认为这是对男人的蔑视,是翻了天,致使他本来就失衡的心态更加失衡了。可见,作品对这个性爱细节的描写决非闲笔,并非可有可无,并非添加剂,而是人物性格发展的需要,是为塑造人物形象与深化其悲剧效果、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服务的。本来,阿娇从外地学习回来,因受到新时代气息的感染并流露出来给丈夫看,对丈夫表示深情的爱,这是阿娇开朗天性的自然流露,而阿贵却不领会,反而疑神疑鬼,误以为“女人一主动就是淫”。他陷入了许多男人因受传统观念的制约而形成的思想怪圈。这种性苦闷和心理变态使这种男人必然走上精神与肉体彻底崩溃的绝路。   《白丁》里的凤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男性形象。这个人物是一个脱离了土地受到一个城市现代女人的感召而去寻觅自己的理想和幸福,但由于缺少文化、缺少技术、缺少社会的支持,具体说是缺少一个大环境,而处处碰壁,事事不顺心的男人。他出生于一个教书匠之家,年幼丧父,家境贫寒,没正经读过书。一个偶然机会认识了女知青娼,恋上了她,蜗拒绝了他。但凤一直阿Q式地自以为自己“独占花魁”而妄自 得意。他也在奋斗,但帮人打砖烧窑,烧成废品,一分钱也挣不到,倒赔300元。后来他贩木材、挖煤、替人卖肉、贩牛,都无法致富。生活的磨难使他沾染了狡诈的习气,丧失了正真诚实的品性。“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的信条诱引他走上了穷途末路,终被人谋财而丢了命。 《 白丁》中凤这类人物在如今的农村尤其是在偏远的山区并不少见。作品揭露他的致命弱点和短处,哀其窝囊,怒其不争,意在向社会提出如何提高“人的素质”,如何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的严肃主题,应该说是有深刻现实意义的。   作者的小说创作,本来是以揭示女人多重性的内心世界为重点和特点的,后来她写男人是想从男人的角度来反衬女人。写女人也好,写男人也好,她都从现实生活出发,带着深厚的民族感情,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用批判现实主义的眼光审时度势;而且她笔下的男人女人都是在壮乡土地上生存、发展的活人。因而这些人物形象都写得有血有肉,有比较浓郁的生活气息,蕴含着比较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和 丰富的思想内涵,并且有比较鲜明的民族风味和时代色彩。   黄夏斯榕对生活的热爱执著,对女性命运的深情关注,使她的小说显示出鲜明的个性,但也许由于她对女性的太过于专注,使她的艺术视野和生命意识受到限制,显得较为偏狭。后来,也许她意识到自己的缺陷,开始试着写男人,探索男性的生态和心态,大概对男性世界缺乏深刻的体验,对男性复杂性格把握不够,因而所描写的男性形象不甚丰满,较为单薄。另外,有些作品的旨意难以深化,给人以似曾相识之 感,这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由于对改革转型期的男子的复杂的内心世界尚缺乏深刻的了解和艺术感知。因此,我们想,如果她能扩大生活基地,拓宽艺术视野,深挖生活矿藏,她的小说将以崭新的人物形象和艺术风采呈现在读者面前! 我们翘首以待!

注释: ①鲁迅:《呐喊》自序。 ②(法)狄德罗,转引自(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原理》上册第84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l962年版。


踩过的脚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4-20 23:03 , Processed in 0.126030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