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4024|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zt楚民族与南方少数民族的融合与流变

[复制链接]

803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7-3-29
注册时间
2002-7-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10-14 12:59: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 http://www.csonline.com.cn 2003年09月30日09时9分 来源:星辰在线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民族是由来自北方的楚先民与南方土著“蛮夷”诸民族融合而成的。这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既是楚国在政治、军事上结夷夏为一体的进程,也是在文化上熔夷夏于一炉的进程。

一、军事斗争促进民族联合

商周时代南方庸、蜀、羌、髦、微、卢、彭、濮等少数民族(部族)都曾参加过周武王伐纣的战争。但是,周王朝政权建立以后,这些分布在江汉、洞庭一带曾经在灭商战斗中立过汗马功劳的诸“蛮”却未得到什么好处,反而成为周王室不断征讨、奴役的对象。因此,这些“蛮夷”从支持周朝建国转为对抗周朝,并成为一支强有力的反周力量。周昭王、周穆王、周宣王等都曾大肆征伐过“蛮夷”,然而,他们不仅没有建立显赫战功,有时反而被诸“蛮”打得落花流水,损兵折将,甚至断送国君性命。可见其时“蛮夷”力量之强大。

周室东迁之后,诸夏大统一、小分裂的局面已向小统一、大分裂局面转变。周王丧失了军事盟主的实力,周公东征、昭王南征之类的赫赫壮举再没有重演。此时,从北方迁徙到江汉、洞庭一带的楚民族日益强大。楚人再也用不着为来自中原的威胁而担忧了。至于江汉地区的小国,虽然武力强悍,但彼此不相统属,偶尔组成松散的临时军事同盟,也形同乌合。只有曾国为汉阳诸姬之首,是楚人东进的主要障碍。武王末年,楚国大举讨伐曾国,迫使曾国与之订立城下之盟,从此,楚国对汉阳诸姬的影响就超过了周朝,反周向楚成为当时的潮流。楚成王三十二年(公元前640年),曾国策动汉东的小国反叛楚国,被楚国击败,曾国从此成为楚国的附庸。还有百濮、群蛮、百越等,虽部落林立,但势单力薄,更容易被楚国各个击破。西周末年,楚王熊渠已“甚得江汉间民和”,江汉间的主要三苗部落已归服楚国。

到了春秋时期,楚国又先后灭掉庸、濮、罗、卢等苗蛮集团方国,并征服了扬越。至此以“蛮夷”自居的楚民族已与江汉、洞庭等地的诸“蛮”联合起来,实际上已融为一体。楚国从而成为南北联盟之“长”,得以逐鹿中原,成就霸业。可见楚民族的兴起与繁盛,其强壮的肌体里既凝聚着华夏威严而风雅的精魂,又奔流着“蛮夷”劲悍而野朴的血液。

二、文化融合促成民族融合

楚民族是先秦时期(其时间为数以百年计乃至数以千年计)在芈姓氏族(来自华夏)的统领之下,由苗(三苗)、越、濮、巴等部族渐次融合而形成的。具体到文化来说,芈姓氏族从中原带来了虞、商文化和夏文化;江汉、洞庭等地的诸“蛮”则以苗蛮文化、百越文化、夷濮文化、巴蜀文化、氐羌文化予以丰富充实,从而凝聚形成了熔华夏文化与蛮夷文化于一炉的楚文化。随着夷夏文化的相互吸纳和激荡,楚文化进入了它的茁长期。楚文化的一切重大成就,都是师夷夏之长技而力求创新的结果。

楚人进入江汉平原之后,受到土著蛮夷的影响,文化面貌开始发生显著变化。据考古资料,这个变化首先体现在陶器上。大约从西周晚期到战国中期,楚人的主要烹饪器是一种高腿锥足红陶绳纹鬲——即考古学界所称的“楚式鬲”。它的基本结构和特征,同曾流行于中原地区的“殷式鬲”和“周式鬲”迥然不同,而自成一系。“殷式鬲”和“周式鬲”器的腹足结构连为一体;而“楚式鬲”器体的腹底连接一起,空足由核心和外壳两部分构成。

体现在农业生产上,楚人向种植水稻历史悠久的南方民族学到了筑陂的技术,而且有所改进,有所创新。孙叔敖筑的期思陂,其特点是截引河水,而先前的陂大概只是积雨水或引沟水的。如《国语·吴语》记伍员说,楚灵王筑章华台,“阙为石郭,陂汉,以象帝舜”。韦昭注:“舜葬九疑,其山体水旋其丘,故雍汉水使旋石郭,以象之也。”

楚民族的青铜冶铸技术也吸收了扬越青铜冶铸技术的长处。1978至1979年在河南淅川县下寺发掘的九座大型和中型的楚墓,年代为春秋中期至晚期,出土的青铜器达四百余件。这些精美青铜器足以说明,当时楚国不仅普及了中原大约在春秋中期推广的分铸、焊合技术,而且创造了中原尚无先例的失蜡法或漏铅法铸造工艺;不仅镶嵌红铜工艺的采用不比中原晚,而且镶嵌黑漆工艺的采用更是中原无先例可寻。

在精神文化方面,楚人栉蛮风,沐越雨,潜移默化,加上他们对自己的先祖作为天与地、神与人的媒介的传统没有忘怀,因而,他们的精神文化就比中原的精神文化带有较多的原始成分、自然气息、神秘意味和浪漫色彩,逐渐形成了南方的流派。楚人接受了华夏的许多理念,然而他们从楚国的实际出发,往往有所改变,有所变通。如政治思想上强调忠君和抚民,军事思想上侧重外线作战,民族思想上主张混合夷夏,都可以说是自成一家的。至于社会习尚,则有久盛不衰的巫风、崇火尚赤的习俗;艺术风格上,则追求挺拔与诡奇、清秀与缛丽的结合。一言以弊之,就是精神文化方面的楚派与楚风。这从楚汉帛画,楚汉器物纹样,含青铜器、铁器、丝织、刺绣、木雕、竹器、漆器、料器等的样式及纹饰,楚汉画像石等楚文化瑰宝所蕴含的内容及其独特的风格完全可以窥见,亦可从屈辞中得到印证。

三、楚裔系族的分化

春秋战国以后,随着楚国的覆灭,楚民族的相当多的一部分,包括诸“蛮”的一部分,逐渐被汉族所征服并融化,秦汉以后成为统一的汉族的新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当时逃往及后来迁徙武陵山区、雪峰山区以及邻近的九嶷、五岭南北等地的苗蛮、濮越诸部族,兼及今黔东、川东、鄂西、黔川滇一带的“土著”民族,情况却相当复杂,他们大部分并未被汉族完全征服,更未被汉族所融化。如聚居于湘西的苗蛮、濮人和入湘的巴人,到秦汉时成为“武陵蛮”和“五溪蛮”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作为楚(越)裔系族而各自向着单一的民族发展,渐次形成同源异流、各有特色的本民族文化,这就是现今的苗族、瑶族、侗族及土家、布依、仡佬等民族。

这些被迫一再迁徙的少数民族,长期居住于深山老涧,并且不断受到汉族统治阶级的追剿与敌视,处境极其艰苦,生产极其落后,同外界联系甚少,以致他们不少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世世代代,依然按照原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劳作、祭祀、婚娶、饮食、装饰、娱乐,自然而然地把许许多多的巫风楚俗乃至原始遗风较为完整地、模式化地保存延绵下来,成为今日研究楚文化的“活化石”。 (作者系湖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长沙市委宣传部研究员)


踩过的脚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1

听众

3074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06-5-3
注册时间
2004-9-8
沙发
发表于 2004-10-14 13:22:00 |只看该作者

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

听众

1336

积分

枫树精灵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最后登录
2005-12-21
注册时间
2004-9-24
板凳
发表于 2004-10-14 15:52:00 |只看该作者

巴蜀文化和楚文化有什么关系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0

听众

3982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14-5-17
注册时间
2004-7-24
地板
发表于 2004-10-14 16:03:00 |只看该作者

to季人请问什么叫:“(楚民族)逐渐被汉族所争服并融化”?楚民族是汉民族的七个母体民族之一,刘邦.项羽都是楚人,没有楚人的汉民族不是完整的汉民族。

“楚虽三户能亡秦”,自古以来生机勃勃的建立了汉王朝的楚人何曾在楚国亡后被人所彻底争服,没有楚人建立的汉朝汉民族能叫汉吗?

你在文中例举了很多楚文化中不同于中原文化的部分,这是能证明楚文化与华夏文化的不同,但请问汉族是否等同于华夏族?作为一个多种文化相互熔合的民族大熔炉,秦汉时期的汉族不仅继承了中原诸夏的文化也继承了楚.秦.夷.越的文化。楚文化和中原文化都是汉族的故有文化,是汉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年从出猎长杨,禁中新拜羽林郎。独到辇前射双虎, 君王手赐黄金铛。日日斗鸡都市里,赢得宝刀重刻字。 百里报仇夜出城,平明还在倡楼醉。遥闻虏到平陵下, 不待诏书行上马。斩得名王献桂宫,封侯起第一日中。 不为六郡良家子,百战始取边城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

听众

1336

积分

枫树精灵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最后登录
2005-12-21
注册时间
2004-9-24
5#
发表于 2004-10-14 16:08:00 |只看该作者
是啊~ 汉文化是继承当时各个古代文化形成的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6

主题

1

听众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7-10-2
注册时间
2003-1-29
6#
发表于 2004-10-14 16:14: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诺诺茂乖类在2004-10-14 15:52:13的发言:

巴蜀文化和楚文化有什么关系吗?

蜀民是氐羌系民族,巴是濮系民族

Mengz gaangc Xuangh,gul gaangc Qyaix,Haausxuangh Haausqyaix doc deg Haausrauz.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0

听众

9711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05-4-8
注册时间
2004-7-27
7#
发表于 2004-10-14 16:35: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cl4876在2004-10-14 16:03:26的发言:

to季人请问什么叫:“(楚民族)逐渐被汉族所争服并融化”?楚民族是汉民族的七个母体民族之一,刘邦.项羽都是楚人,没有楚人的汉民族不是完整的汉民族。

“楚虽三户能亡秦”,自古以来生机勃勃的建立了汉王朝的楚人何曾在楚国亡后被人所彻底争服,没有楚人建立的汉朝汉民族能叫汉吗?

你在文中例举了很多楚文化中不同于中原文化的部分,这是能证明楚文化与华夏文化的不同,但请问汉族是否等同于华夏族?作为一个多种文化相互熔合的民族大熔炉,秦汉时期的汉族不仅继承了中原诸夏的文化也继承了楚.秦.夷.越的文化。楚文化和中原文化都是汉族的故有文化,是汉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l4876网友,“没有楚人建立的汉朝汉民族能叫汉”、“汉族是否等同于华夏族?你一下就看到了问题的核心。

正是因为“楚”的因素与华夏融合,才使得华夏文化和华夏民族成为汉文化和汉族。 汉族不能等同于华夏族。 汉以后,楚的因素在汉族中逐渐减少,到唐后期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故以后的汉族又被成为“中华”(掸邦有些人则称其为“华汉民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0-14 16:39:28编辑过]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才是唯一出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3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7-3-29
注册时间
2002-7-5
8#
发表于 2004-10-14 16:43:00 |只看该作者

to cl4876:

首先这篇文章不是我写的,文章的前面有出处“星辰在线”。原作者的名字在网上没有出现,只在文章最后说明“作者系湖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长沙市委宣传部研究员”。 我转贴这篇文章并不意味着我赞同文中观点,只是为大家提供参考。

至于你所指出的部分“春秋战国以后,随着楚国的覆灭,楚民族的相当多的一部分,包括诸‘蛮’的一部分,逐渐被汉族所征服并融化,秦汉以后成为统一的汉族的新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你所言,改成“春秋战国以后,随着楚国的覆灭,楚民族的相当多的一部分,包括诸“蛮”的一部分,逐渐被华夏族所征服并融化,秦汉以后成为统一的汉族的新的有机组成部分”恐怕更为妥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9

主题

1

听众

3912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13-6-9
注册时间
2003-5-26
9#
发表于 2004-10-14 17:29:00 |只看该作者
华是汉,先有华后有汉,还可以从僚语中得到旁证。我们称汉族为“hag”,而不其称为“hanl”,可见这个词是音译自“华”,而不是音译自“汉”。也能说明,在“汉 ”名还没有出现以前,僚人就跟他们有紧密的接触了。

就此而言,“中华民族”这个词组再怎么富有包容意义,充其量也只能是指当代汉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

听众

1336

积分

枫树精灵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最后登录
2005-12-21
注册时间
2004-9-24
10#
发表于 2004-10-14 18:09:00 |只看该作者
我认为现在所提的中华民族和古时华夏族无直接联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0

听众

3982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14-5-17
注册时间
2004-7-24
11#
发表于 2004-10-15 06:27:00 |只看该作者

季人:难道是一个人的左手争服了他的右手吗?春秋时即已在争霸战争中力不从心的中原诸夏的后人何曾吞并楚国?反道是楚地老农刘邦“提三尺剑,诛暴秦.罚无道”建立了一统的汉王朝。楚文化何曾在汉文化中稀释到可以忽略不记?直到现在屈原和宋玉等人的楚辞仍被我们认为是民族瑰宝而广为传诵;为记念屈原的端午节也仍是现代汉族的重要节日。从杜牧的的《题乌江亭》中的“胜败兵家败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到李清照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以西楚霸王项羽为代表的楚人的精神和气质更是强烈的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汉族人。

如果说楚文化在现今的汉文化中已比秦汉时有所稀释,就等同于楚人被争服的话。那么,文化保存更少的秦赵燕的历史地位就更尴尬了。因此你与其说“(楚民族)被华夏族所争服融合”,还不如直接说“山东半岛上伟大的鲁国人以其精神文明争服了整个天下!”

依我看正确的说法是“春秋战国后绝大部分楚人,以及一部分诸蛮逐渐与其他六国人民相互融合成一个新的民族——汉族。由此楚人成为汉族的一个重要部分。”


少年从出猎长杨,禁中新拜羽林郎。独到辇前射双虎, 君王手赐黄金铛。日日斗鸡都市里,赢得宝刀重刻字。 百里报仇夜出城,平明还在倡楼醉。遥闻虏到平陵下, 不待诏书行上马。斩得名王献桂宫,封侯起第一日中。 不为六郡良家子,百战始取边城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0

听众

3982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14-5-17
注册时间
2004-7-24
12#
发表于 2004-10-15 06:28:00 |只看该作者
“秦赵燕等国的历史地位”

少年从出猎长杨,禁中新拜羽林郎。独到辇前射双虎, 君王手赐黄金铛。日日斗鸡都市里,赢得宝刀重刻字。 百里报仇夜出城,平明还在倡楼醉。遥闻虏到平陵下, 不待诏书行上马。斩得名王献桂宫,封侯起第一日中。 不为六郡良家子,百战始取边城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3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7-3-29
注册时间
2002-7-5
13#
发表于 2004-10-15 08:56:00 |只看该作者

我想原文作者提及楚被“征服”指楚为秦所灭。你可以不同意“征服”的说法,也可以认为楚国没有被吞并,我无意说服你。

楚的历史本身就是当时蛮夷融于华夏的过程的反映。当时在楚国居统治地位的楚公族一方面利用周的册封威服周边“蛮夷”,另一方面又借助“蛮夷”的力量与周及中原诸侯抗衡。这种民族结构上的双重性可以说是亦夏亦夷,非夏非夷,反映了华夏民族大认同的形成阶段。

说到端午节,其实早在屈原之前就有,原本是百越的祭祀节日,这一点闻一多早有论述。裹粽、赛舟等都是百越习俗,反映了百越文化在现代中国文化中的遗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0

听众

3982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14-5-17
注册时间
2004-7-24
14#
发表于 2004-10-15 17:47:00 |只看该作者

秦统治楚仅十余年,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同化楚人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楚民族与其他民族的融合是楚人主动参与的结果,而非被动的被争服同化。

汉与华夏不等同,楚为汉的母体民族之一。汉与华夏不能划等号。

端午节是否原来就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否是楚人的。另外即使端午早已有之,早期的端午也不能等同于今天的端午,显然今天的端午加入了楚人对屈原的怀念之情。


少年从出猎长杨,禁中新拜羽林郎。独到辇前射双虎, 君王手赐黄金铛。日日斗鸡都市里,赢得宝刀重刻字。 百里报仇夜出城,平明还在倡楼醉。遥闻虏到平陵下, 不待诏书行上马。斩得名王献桂宫,封侯起第一日中。 不为六郡良家子,百战始取边城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1

听众

1336

积分

枫树精灵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最后登录
2005-12-21
注册时间
2004-9-24
15#
发表于 2004-10-15 18:18:00 |只看该作者
这里用融合比较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3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7-3-29
注册时间
2002-7-5
16#
发表于 2004-10-15 18:32:00 |只看该作者

同意各位的观点。heh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0

听众

3982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14-5-17
注册时间
2004-7-24
17#
发表于 2004-10-15 20:57:00 |只看该作者
11楼结尾应改成“此后楚人成为新生的汉民族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少年从出猎长杨,禁中新拜羽林郎。独到辇前射双虎, 君王手赐黄金铛。日日斗鸡都市里,赢得宝刀重刻字。 百里报仇夜出城,平明还在倡楼醉。遥闻虏到平陵下, 不待诏书行上马。斩得名王献桂宫,封侯起第一日中。 不为六郡良家子,百战始取边城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主题

0

听众

9711

积分

版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05-4-8
注册时间
2004-7-27
18#
发表于 2004-10-15 23:01:00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cl4876在2004-10-15 17:47:02的发言:

秦统治楚仅十余年,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同化楚人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楚民族与其他民族的融合是楚人主动参与的结果,而非被动的被争服同化。

汉与华夏不等同,楚为汉的母体民族之一。汉与华夏不能划等号。

端午节是否原来就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否是楚人的。另外即使端午早已有之,早期的端午也不能等同于今天的端午,显然今天的端午加入了楚人对屈原的怀念之情。

"楚民族与其他民族的融合是楚人主动参与的结果,而非被动的被争服同化"-----是的,正是这样。 楚民族与其他民族(包括与华夏民族)的融合是积极雄劲的楚人主动和主导参与的结果。

不仅如此,汉初统治核心阶层的文化,基本也是楚文化。 看看汉赋也可知道,当时的文学语言也是楚风熏然。

华夏人民和文化主要是由于加入了“楚”因素,才由华夏变化为汉。由于儒教思想和文化的深刻影响,到了唐后期,“楚”的因素在汉文化中确实非常淡薄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0-15 23:11:21编辑过]

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才是唯一出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0

听众

3982

积分

违规用户

Rank: 2Rank: 2

最后登录
2014-5-17
注册时间
2004-7-24
19#
发表于 2004-10-16 11:04:00 |只看该作者

其实随着时间的推移华夏族文化也在不断的变薄与被篡改。孔子的六艺(礼.乐.射.驭.书数)被孟子改成了诗.书.礼.易.春.秋。佛教的兴盛时常威协到儒家的地位,更有人说朱程礼学是对传统的篡改。汉大赋和唐诗.宋辞.元曲都是文章的体式,对其形成施加影响的不仅只有华夏或楚。每个时代的文风是受包扩各地文人的共同影响的,唐后的文化也不可避免的受到楚人子孙的影响。


少年从出猎长杨,禁中新拜羽林郎。独到辇前射双虎, 君王手赐黄金铛。日日斗鸡都市里,赢得宝刀重刻字。 百里报仇夜出城,平明还在倡楼醉。遥闻虏到平陵下, 不待诏书行上马。斩得名王献桂宫,封侯起第一日中。 不为六郡良家子,百战始取边城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主题

1

听众

4030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08-4-15
注册时间
2003-9-5
20#
发表于 2004-10-16 11:17:00 |只看该作者
文化的发展是在不断的颠覆、质疑、否定中前进的,之所以会变,是因为旧的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文化,欧洲文化就是在对中世纪黑暗的反动中发展起来的,之后又出现大量的思想家哲学家对前人的不断否定才出现今天的文化的,今天 的主流又不断有人挑战,人类思想到发展到今天尽管观点流派各异,但有一些东西是大多数国家民族都接受的共同的价值观,那就是;平等、自由、人权,更加以人为本,更加尊重生命,反对集权专制和对人的奴役。这些都是当今文明社会所共同承认的价值,以任何“特色”来加以反对都是背时代而行的。发扬儒家文化就是要发扬其中的人本的东西,而不是其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5-1-23 07:15 , Processed in 0.149014 second(s), 4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