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放着现成的标准语不去学”,没有普及开了的文字,社会上极度缺乏学习的渠道,又加上大多数壮族人对拉丁字母和汉语拼音都不熟悉,能够通过网络手段自学的人毕竟是少数,即使是本站都暂时无法提供语音教学,叫人如何不去等待呢?
南壮的贝侬之所以难以自学北壮话的标准语,或者说普遍排斥壮语标准语,我认为原因如下:
一、从语言本身上去看,南壮和北壮的语音系统、词汇系统虽然都是来自同一种原始母语,但是其分化很早,早于南壮与泰老的分化,虽然在后来重新碰撞并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一北一南的语言联盟关系,但是毕竟存在着相当大的语音差别,词汇也有大约30%的不同,因此相对于北壮的贝侬容易学习并掌握标准语来说,南壮的贝侬首先就存在着这个先天的障碍。
二、从语言威望上去看,标准语虽然是北壮语,北壮人口也占壮族人口的2/3强,但是北壮语的语言势力普遍弱于南壮语地区,全广西有7个纯壮语县城(指县城里没有除普通话之外的汉语方言群),而其中的5个位于南壮地区(靖西、德保、天等、隆安、上思),2个位于北壮地区(田阳、上林),“县城效应”使得南壮地区的贝侬们相对于北壮的贝侬来说母语自豪感要强。在广西壮族人口占90%以上的县份有11个,其中有8个县(靖西、天等、德保、大新、龙州、隆安、那坡、邕宁)的大部属于南壮县份,而属于北壮县份或者大部属于北壮县份的只有3个(田阳、平果、忻城),这种壮族人口占绝对优势而使得壮族社会经济地位优势感更大的南壮地区的民间,在官方制定的北壮标准语没有强制执行普及政策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普遍认同北壮语为标准语的。不但南壮的贝侬排斥标准语,甚至北壮其他地区的贝侬也对标准语缺乏认同感,这就是语言威望没有达到“标准语威望”的缘故。
三、从语言活力上看,南壮地区的壮语活力普遍比北壮地区要好。南壮地区运用壮语创作山歌、壮剧、说唱艺术等民间文艺的活动不但历史比较悠久,而且近些年来恢复得非常迅猛,光是一个德保县就拥有几百个民间壮剧团(其中装备齐全的街道、乡镇、村屯剧团就有28个),唱南路壮剧的山歌队伍也已发展到3600多支,演员多达57600多人(德保县只有34万人口)。靖西、德保等县份的车站是用本地壮语和普通话进行播音的,靖西县前几年自行搞的靖西有线电视频道里的壮语新闻,就是自行采用了靖西县城话来作为播音语音,这些都说明了在没有思想指导意识的情况下,南壮地区的母语活力的自发体现。北壮地区的母语文艺创作虽然也有发展,但总体上呈现出普遍衰弱的迹象,而桂柳话势力占优势的北壮地区,如宜州、柳州一带,壮族民间山歌已经普遍转用桂柳话来唱,而北路壮剧的原产地如西林、田林一带,北路壮剧的民间活动并没有得到重新繁荣。而语言活力,正是语言威望得以构筑和塑造的重要因素。
四、从语音本身的形象上来看,虽然北壮无送气声母、南壮有送气声母只是两种方言(或语言)的音系的客观不同,并无高低贵贱之分,但是由于整个壮族地区都接受了汉语普通话教育,汉语无形中成为一种形象参照物,母语为有送气塞音声母的南壮语的贝侬学习起汉语或英语来说都比母语为北壮语的贝侬要方便,而且会通过社会上对北壮语口音的嘲笑等不公的现象,对无法发送气塞音声母的北壮语产生排斥感,产生一种很坏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虽然作为南壮的贝侬,不应该排斥北壮语的标准语,但是从客观上来说,北壮语的标准语不被南壮甚至北壮其他地区的贝侬所接受,原因是很多的,我们在批判社会上对壮语以及壮语标准语的普遍的不健康心理的同时,也应该剖析壮族社会以及壮语标准语本身,寻求妥善的解决办法,推动标准语的完善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