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34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ZT壮歌和歌圩:地为琴键心为弦

[复制链接]

239

主题

1

听众

5447

积分

东灵神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最后登录
2013-2-22
注册时间
2003-2-1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7-5 00:11: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壮歌和歌圩:地为琴键心为弦

文/黄耀萍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是西汉刘向《说苑·善说篇》里记载楚国令尹鄂君子晰泛舟湖中时听到的一首越人歌,也是至今尚能见到的最早的一首壮族先民的民歌。这首歌的曲调虽然已不得而知,但仍能体会到歌词所表述的思想感情是那么丰富炙热、委婉动人,也能从这首歌里窥知壮族民歌的久远——从远古一直流淌到今天。

壮族是一个在歌声中生活的民族,壮乡号称歌海,被诗人称为铺满琴键的土地。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无论下地种田、上山砍柴,婚姻喜庆,适年过节等都有歌声相伴。最能体现壮族时时引吭、处处有歌的特点是歌圩。“圩”本是集市之意,“歌圩”一词极为传神,极富韵致。壮族聚居地方都有历史悠久的歌圩风俗。

“歌圩”是壮族地区定期聚会唱歌的活动,又称“歌节”,在壮语中各地有不同的称谓,如:“窝墩”、“窝岩”、“行墩”、“圩蓬”、“坡会”、“放球”,等等。每年春秋时节,青年男女穿着盛装,定期聚集山坡,即兴对唱山歌,通宵达旦,有时甚至连续唱几天几夜。

在汉文古籍中,称这种习俗为“浪花歌”、“跳月圩”。由于这种活动是以相互酬唱为主要内容,“每场聚集众人不下千人”,“唱和竞日”,犹如唱歌的圩市,后来人们称之为“歌圩”。清道光年间龙州举人黎中产就写有“岁岁歌圩四月中,聚欢白叟与黄童”的诗句。

“歌圩”是特定的生活和历史条件的产物,传说始于唐代。关于“歌圩”的起源,说法颇多:有的说源于择配婚偶。广大的壮族聚居区域,多交通不便,四时不息进行繁重的劳动,青年男女为寻求配偶,便利用节日或劳动的时机聚会,通过吟唱显示才能,披露心声,交流感情,自择婚配。

也有的说源于乐神。古代的劳动人民,希望利用歌唱去影响“神灵”,消灾赐福,以控制自然灾害。在民间,有“春歌祈祷祝丰年,秋歌酬神庆丰收”的说法。相传歌圩一禁,即年谷不登,人畜罹患瘟疫。

有说源于传说。从前有一对青年男女,倾心相爱,以山歌表达彼此的爱慕。后来,姑娘被迫另嫁他人,她常常偷跑出来,用歌声向心中的人倾诉凄苦与思恋,最后双双殉情于木棉树下。壮族人民为了纪念这对坚贞的情侣,便于他们殉情的日子——三月三,大摆歌台,聚会歌唱。

还有的说是为纪念刘三姐而定期举行歌会。

壮族称民歌为欢、比、西、加等,不同地区叫法不一。“壮欢”,也称“壮山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内容非常广泛。大致可分为8类:古歌(包括创世史诗);叙事长歌和叙事长诗;劳动歌;仪式歌(包括各种风俗歌);生活歌;时政歌;情歌;儿歌。每一类可根据不同的内容再分细类。如《庆贺歌》、《祝寿歌》、《哭嫁歌》、《哭丧歌》、《酒歌》、《儿歌》、《摇篮曲》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

各种形式的壮歌都有押韵规律,大多数于腰尾同时押韵,朗朗上口;有的则押尾韵,抑扬顿挫。山歌编得符合韵律,唱起来优美动听。

在壮语中,诗即歌,歌即诗。壮族人民把诗歌应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以表达思想感情,叙事传后,喜庆祝福,交朋结友,酬唱应和。人们往往遇事即歌,逢场必唱,有“以歌代言”的习尚,因而,壮乡赢得了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处处是歌台”的赞誉。在左江花山崖的壁画中,就以粗犷有力、朴素生动的笔调,表现了众人聚会欢歌狂舞庆祝胜利的热烈场面。

宋代周去非著的《岭外代答》,有很详细的记述:“广西诸郡,人多能合乐,城郊村落,祭祀婚嫁喜葬,无不用乐,虽耕田亦必口乐相之。”壮族人民按照自己的生活愿望,根据传说,塑造了“歌仙”刘三姐的形象。歌剧《刘三姐》可以使人们真切地感受到歌在壮族生活中的位置和作用。

歌唱求偶,是歌圩的重要功能。来赶“歌圩”的主要是男女青年,他们通过唱歌来交结、欢会朋友、爱侣,寻求配偶。每到歌节,盛装艳服的青年男女,三五成群地来到歌圩场,初唱“游歌”,触景抒怀,借物喻意。他们一面唱一面游串,如遇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用巧妙含蓄的暗喻相互谦恭赞许,问家住何处,沿途见闻,探测对方的来意。若觉得对方歌声不错或发现意中人,男方便主动向女方唱起“求歌”,以示正式邀请对歌。往往有几组男的同时向一组女的唱“求歌”的情景,各组所用韵脚不能相同。若女方也唱歌作答,双方便进入“盘歌”阶段。这时所唱的歌曲,是正大光明的爱的宣言、热情洋溢的青春的颂歌。男女青年因相爱而激发出来的真情和歌曲犹如涌泉,令人荡气回肠。在壮族的歌海里,情歌是最澎湃的浪潮:“连就连,不讲手镯不讲钱,讲起钱财连不久,不讲钱财久久连。

连就连,我俩结交订百年,那个九十九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

这样的唱词,显示着爱的纯洁、热烈、坚贞。一首首壮族情歌,也是壮族人民婚姻道德的美的颂歌,是人类纯真爱情的瑰丽诗篇。

通过唱歌相识,结下情宜,有情人互赠礼物,另约相会增进了解,发展感情,定下终身。

“歌圩”也是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歌圩”不仅是壮族青年定情之地,而且也是广大群众会亲访友、听歌赛歌的场所。赶歌圩之前,人们要准备五色饭和彩蛋,姑娘们要赶制绣球。“歌圩”日,小伙子打扮得英俊潇洒,姑娘们穿戴得如花似玉,老人们兴高采烈,孩子们欢天喜地。男女老少相约奔涌到歌圩场,以歌交友,以歌会友,以歌问候。在男女两组对歌时,人们围在四周帮衬。在男女两组热烈对歌之际,往往吸引众多听众,评其声韵,尝其词意,使得歌才广知,佳句广传。

“歌圩”为那些富有才情的歌手提供了舞台。有时,会出现一些高才的歌手出来“抢歌”,巧妙地发歌引其中的一方同自己对歌,开展“斗歌”。内容有天文地理、花鸟虫鱼、历史故事、时事新闻等无所不包,形成对歌的高潮。近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三月三歌节定为壮族的节日。1984年在南宁市举行了首届歌节,来自各地的歌手纷纷登台献艺,使三月的扈城成了歌舞的海洋。这几年的南宁国际民歌节,更使得外国友人也远涉重洋与壮族人民同享节日的欢乐。

“歌圩”除唱山歌外,还有多种多样吸引人的文化娱乐活动。如“抛绣球”、“放球还球”、“碰蛋”、“搏扇”、“抢花炮”、“舞狮”、“舞龙”、“拳术表演”、“擂台赛诗”和唱戏等,近年来还增添了放电影、球赛等新内容。最热闹的是抛绣球活动。姑娘们发挥各自的想象力,搭起五彩缤纷的绣棚,等待意中人。姑娘们把绣球向她看中的小伙子抛去,如果他也中意,便把礼品绑在绣球上,抛还女方。五颜六色的绣球来回飞舞,在空中划出道道彩霞。

许多歌圩都有“碰蛋”的习俗,小伙子手握红蛋去碰姑娘手中的红蛋,如果她不愿意,就把蛋整个握住,不让碰破,小伙子只好怏怏而去。如果喜欢他,便露出半边让他碰破,意味着她敞开自己的心扉,于是俩人共吃红蛋,共结情谊。在绿茵草地上,还可以见到人们围在一起吃五色饭。

“歌圩”也是文化传承的场所。壮族不论童男童女,凡长到了四、五岁时就开始学唱山歌;父亲教儿子,母亲教女儿,形成年幼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传、帮、带传统习俗。壮族文字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创制的,在漫长的历史隧道上,百姓没有著书立说的条件,只能靠口头文学传递信息。许多生产知识,便是通过《时令农活歌》、《农事歌》等等歌曲来传授的。这些歌曲准确而生动地描述了季节天气的变化和农事的安排,通俗易懂,易唱易记。有些描写农作物的民歌编得十分风趣、形象,如:丝瓜去连芹菜妹,豆角板藤去做媒;

葫芦望见吊颈死,冬瓜气得一身灰。

人们从小便在歌曲中增长了知识,明白了道理。

歌,常唱常新,“歌圩”也在不断演进,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经济活动也已进入歌圩。人们集会“歌圩”的时候,往往带上一些自产的物品与他人交换,或摆摊设点,把精心准备的食品陈列供人们选购。“歌圩”逐渐成为壮族人民经济文化往来的桥梁……(责编:天粒)

http://www.56-china.com.cn/china1-12/3q/zgmz-nw1m23.htm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凡事贵在坚持,坚持就有收获! 落马的人也是一样,跌下来再努力滴爬上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1-15 11:11 , Processed in 0.125725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