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211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相圩逢 古老壮族歌圩的活标本

[复制链接]

803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17-3-29
注册时间
2002-7-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16 21:29:2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014年07月16日08:28    来源:广西日报


“圩逢”作为壮族民间节日聚会歌唱活动,在横县、宾阳一带已有千年历史。每年农历六月十四至十七,横县圩逢便在石塘镇沙江村凤凰岭三相庙举行,上万群众在这里欢聚三天四夜。7月12日,循着稻花飘香的乡间小路,在喧天锣鼓声的招引下,记者走进这一古老的壮族歌圩,感受它独特的文化魅力

  壮族好歌,以歌会友、以歌传情是这个古老民族传承千年的习俗。“圩逢”,壮语意为“歌圩”“庙会”,这一群众自发性的民俗活动盛会,至今流传在横县石塘、灵竹,宾阳县甘棠、露圩一带乡镇,各地“圩逢”日期各不相同。其中,三相圩逢持续时间最长,历史也较为悠久。

  有“庙会”之意的“圩逢”自然离不开庙。南宁地方有句俗话——“横县庙多”,有庙必有庙会。三相圩逢,源于横县三相庙。相传三国时期,华南战乱,民不聊生,刘备携义弟关羽、张飞率兵为民斩恶除害,护国兴邦。据当地民间传说,这三位英雄神灵曾到访过沙江,落脚处正是凤凰岭,于是乡民便在此建庙。横县三相庙始建于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相传庙建成后,香客信众前来祈祷许愿非常灵验。后来,三相庙庙诞(农历六月十四至十七)便成为当地百姓一年一度的“圩逢”盛会,成千上万的群众从四面八方云集凤凰岭,锣鼓喧天,鞭炮阵阵,场面蔚为壮观。

  作为传统的壮族歌圩,三相圩逢的重头戏自然少不了祭祀酬神、对歌娱乐。在三天四夜的欢聚时刻,来自横县各乡镇的40多个民俗表演队纷纷拿出看家本领,展示独具特色的民族风采。表演队以当地壮族中老年妇女为主,她们身穿色彩艳丽的传统服饰,敷着脂粉,驾着自制的彩象、彩凤、彩麒麟、彩马,手持花扇,踩着节奏明快的锣鼓声,在香烟缭绕之中欢快地舞动……热闹的祭祀歌舞实际上是壮族古老图腾崇拜的演变,而妇女参与祭祀的风俗也体现出壮族传统文化中女性地位的重要性。

  据考证,壮族歌圩源于氏族部落时代的祭祀性歌舞活动,主要祭祀壮族先民始祖、部落首领等具有神话色彩的人物。后来,这种祭祀性活动逐渐演变成以民间交流为主,着重于歌唱活动而淡化其原始宗教的神秘形式。

  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会长谢寿球认为,原始仪式性的群体歌舞渐渐由“娱神”向“娱人”过渡,从而形成了群体性酬唱的歌圩活动。三相圩逢从对本族原始始祖、氏族英雄首领的崇拜到对汉族历史人物的崇拜演变,体现了壮汉文化的融合,而祭祀仪式的歌舞表演仍然保留了鲜明的壮族传统文化特色。

  当庙台上表演队欢舞拜神时,在庙旁的小树林中,早有歌手亮开嗓子,唱起有趣动听的山歌来。歌手们你来我往,唱着“阿哥阿妹”的故事,满怀情感、节奏轻快的歌声引来众多乡民围观,听众越多,歌手越卖力。即兴发挥的唱词特别考验歌者的智慧,对歌双方这边抛出一句,那边立即择句对答。唱得精彩的歌手,引发周围观众叫好声一片,纷纷给这些山歌“好声音”喝彩。

  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梁肇佐告诉记者,南宁历史上曾有100多个歌圩点,现在还在活动的歌圩点只剩30多个,濒危状况让人生忧。三相圩逢是壮族歌圩的典型代表,其原生原真性、群众自发性、可持续性特色鲜明,至今还保留着夜歌圩的传统。夜幕降临,歌手们打着电筒聚在一起唱歌,通宵达旦,一直唱到早晨才各自离去。

  三相圩逢作为当地壮族百姓自发性的民俗活动盛会,融古老的壮族歌圩和庙会活动为一体,体现了壮族特色的文化符号。然而,传统的壮族民歌文化与蜀汉时期三相文化因何并存于壮族民俗活动盛会呢?对此,专家有着更深层次的解读——

  据载,人们对三相的信仰,始于南北朝、流行于唐宋,明代更为隆重。宋明时期,刘备、关羽、张飞已成为汉人心中的英雄人物,为感谢他们为民剪恶除凶、广施恩泽而建庙供奉的风气在全国范围内流传开来。在这样一种文化传递中,壮族地区出现尊崇刘、关、张的现象也就自然而然了。当三相文化在当地民众心理情感上落脚扎根,尤其是民众对三人的敬畏、尊重与爱戴不断被强化后,渐渐从历史人物演化成能趋利避害、逢凶化吉的神灵。这种神灵信仰的转移不仅体现出壮族地区人民对汉族文化的接受,而且也反映了当地乡民对汉文化的融合改造。由此,以祭祀为主、歌会为辅的“三相圩逢”便形成了。

  其实,无论是本源为祭祀民族始祖、部落首领的壮族歌圩,还是接收了汉地民间文化,以祭拜刘、关、张为重头戏的庙会,两种文化的融合表现的都是乡民的情感寄托与诉求,即对幸福安康生活的期盼与追求。“三相圩逢”作为壮汉民族文化的合唱,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民族文化传统来自民间、回归民间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如何激活、引导当地群众自觉保护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积极性,保护这一古老壮族歌圩的活标本,需要有关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秦 雯 郑诗宝)


踩过的脚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9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花王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最后登录
2020-5-28
注册时间
2005-9-17
沙发
发表于 2014-7-17 10:30:07 |只看该作者
壮族地区出现尊崇刘、关、张的现象,显然是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点评

华夏世家  文化融合,是好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7-17 19:46
山歌不唱忧愁多,大路不走草成窝; 钢刀不磨生黄锈,胸膛不挺背要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1

听众

245

积分

石精灵

Rank: 3Rank: 3Rank: 3

最后登录
2015-5-12
注册时间
2013-11-22
板凳
发表于 2014-7-17 19:46:32 |只看该作者
度莫 发表于 2014-7-17 10:30
壮族地区出现尊崇刘、关、张的现象,显然是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文化融合,是好事

点评

度莫  文化融合是好事,可笑融合的是糟粕,那就真的是“好事”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7-18 09:02
weijiaoxian  你这种融合顶多是狭隘的融合 壯文化要融合也融合直接主流文化 比如西方文化 先进的文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7-17 21: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主题

2

听众

2166

积分

樟树精灵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最后登录
2016-2-4
注册时间
2008-9-29
地板
发表于 2014-7-17 21:23:12 |只看该作者
华夏世家 发表于 2014-7-17 19:46
文化融合,是好事

你这种融合顶多是狭隘的融合
壯文化要融合也融合直接主流文化
比如西方文化
先进的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9

主题

9

听众

5万

积分

花王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最后登录
2020-5-28
注册时间
2005-9-17
5#
发表于 2014-7-18 09:02:37 |只看该作者
华夏世家 发表于 2014-7-17 19:46
文化融合,是好事

文化融合是好事,可笑融合的是糟粕,那就真的是“好事”了。

山歌不唱忧愁多,大路不走草成窝; 钢刀不磨生黄锈,胸膛不挺背要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1-16 18:39 , Processed in 0.174847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