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农永光 于 2014-5-18 18:32 编辑
北宋右千牛卫将军侬智会
镇守归化州(今那坡县)事略
农永光
壮族发展史上意义最为深远的民族起义,无疑是北宋宋仁宗皇佑年间(1049—1054年)的侬智高起义。作为起义的发动者和领导者,以及“据地几千里,带甲十万”的壮族史上最大民族政权“大南国”的建立者,侬智高的历史地位是无人能够替代的。在侬氏众多兄弟中,侬智会的历史功绩仅次于其胞兄侬智高,他抵抗侵略、捍卫家国的壮举更是青史留名。
侬智会镇守古勿洞(又名勿阳洞,今那坡县)和后来由古勿洞升置的归化州的事迹,大量见于《二十四史·宋史》、《宋会要辑稿》、《梦溪笔谈》、《文献通考》和《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书,宋神宗和一代名相王安石在君臣对话中也谈到过侬智会。但是,对于这位值得大书特书的历史名人,《那坡县志》却不记只言片语。究其原因,可能是修志的人不知道侬智会其人其事,也不知道上述史书反复提到的、与侬智会有关的地名“古勿洞”、“勿阳洞”、“归化州”等其实是那坡县的旧称。大概是受《广西通志》、《中国历史地名辞典》等书籍的误导,《那坡县志》把事实上于1369年建置的“镇安洞”(那坡县旧称)提前为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根据“镇安洞”这个地名去查找历史资料,自1053年至1369年这316年间的那坡县历史自然被当时还子虚乌有的“镇安洞”弄得一片空白,人们理所当然想不到古勿洞、归化州的历史其实就是那坡县的历史。
据历史学家、广西民族研究所研究员白耀天先生在《古勿洞、勿阳洞、勿恶洞、贡洞及归化州、来安州所在考》一文论述,今天的那坡县,自南汉年间(905—971年)至1073年名为古勿洞,又称勿阳洞,也曾写成“古佛洞”或“古拂洞”。1073年升“洞”为“州”叫归化州,1262年易名为来安州,1277至1281年间改为镇安州。1292年废“州”为“路”,叫镇安路。1369年,明王朝在今德保县建镇安州,原来的镇安路随即降为“洞”,称为镇安洞。1644年,明亡清兴,镇安洞改称小镇安。1766年清设置小镇安厅,1886年始置镇边县。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把镇边县改为睦边县,1965年又把睦边县改为那坡县至今。
自南汉至北宋前期,古勿洞是广源州的十个州洞之一。广源州是邕州(今南宁)左江道下辖的一个羁縻州,治所在今越南高平省广渊县。广源州所辖范围大致包括今天广西靖西、那坡、天等县南部和大新县西部,以及越南高平省的北部。
皇佑五年正月戊午(1053年2月8日),侬智高兵败归仁铺。次日,起义军被迫放弃邕州城,兵分两路撤退。一路由侬智高及母亲阿侬率领,沿右江而上,经宣化(今隆安)、果化(今平果)、横山寨(今属田东)、田州(今田阳)、龙川州(今右江区)、富州(今云南富宁)进入特磨道(今云南广南县);另一路则由侬智会、侬宗旦、侬盛德等率领,逆左江而上经康承州(今属扶绥)、左州(今属崇左)、养利州(今大新)回广源州故地。侬盛德回到下雷洞(今大新县下雷镇),侬宗旦留守火洞(今靖西县化峒),侬宗旦之子侬日新驻扎温闷洞(今靖西县湖润)。侬智会带着儿子侬进安历尽艰辛来到古勿洞。
1053年11月,侬智高自知特磨守不住,决定西去大理。经智高、智德、智会、智科等众兄弟聚集于木腊关(今富宁县与那坡县相邻的板仑乡木腊村)商议,决定整个家族分成三支逃难,其中一支由侬智会带到今天那坡县临近越南的老虎跳跨国大峡谷落脚。
侬智会于1053年农历二月左右到古勿洞,1084年被迫离开,镇守古勿洞、归化州的时间长达31年,其经历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053年二月至1069年九月为第一阶段,主要是反抗朝廷对壮族尤其是侬氏的屠杀;1069年十月至1084年为第二阶段,主要是抵抗交趾的侵略。
1053年4月,狄青班师回到都城开封后,宋仁宗就下令诛灭侬氏部族。侬智高的死对头,时任广南西路安抚使兼桂州(今桂林)知州的余靖把侬氏部族骂为“蠢然獠族”“犬羊之众”“丑类”“熊罴”等而大开杀戒,直杀得侬氏部族“血膏于原,弃甲于山,遗骸巨野,百里腥膻”(见《平蛮京观志》)
侬智会率领的逃难部族,在南有交趾、北有朝廷双重打击的夹缝中苦苦挣扎,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今天那坡县百南、百省两乡之间的妖皇山(其实应该是“娅王山”),原本是侬智高在沿边溪洞苦心经营用于抵抗交趾的三个营盘之一(另两处为今大新县下雷镇岜特山和靖西县安德镇),此时就成为侬智会抵抗侵略和屠杀的根据地。据传侬智会在今天百南乡那岜村一带筑起营垒坚守,这里地处妖皇山半山腰,前临锦江,背靠妖皇山的飞来峰,是进可攻退可守之地。加上当时的老虎跳大峡谷地区山高谷深,瘴疠猖獗,宋军不敢贸然涉险深入,侬智会得以自保。 随同侬智会逃难的,除了其子侬进安和族人外,还有侬智高第七子农克祥和侬智高一个女儿。侬智高第五子农克隆原是随父西逃大理的,后来从大理国返回古勿洞与侬智会隐居。为防朝廷一网打尽,侬智会与侬智高子女分散居住。侬智会和儿子侬进安坚守今那岜村一带的营垒。农克隆居住在今百南乡上盖村洞皇屯,长大成人后到今越南保乐县一个叫那亥的村屯上门,其后人为保乐世袭土官。农克祥化名曾道随隐居于今百南乡规良村那平屯,该屯沿锦江而下或翻越今罗汉山即可到今越南保乐县。据说侬智高有四个女儿,随侬智会逃难的这个女儿名字不详,她躲藏在今百合乡百合街,成人后嫁给杨氏为妻,其后人至今仍在百合街生息。侬智高把亲生骨肉两男一女托付给侬智会保护,可见对侬智会信任有加。侬智高的其他子女大都分散躲藏在临近古勿洞的今德保、靖西、天等一带,把侬智会这个叔父当作靠山和保护神。侬智会也没有辜负侬智高及其子女的信任,把大家保护得安然无恙,没有一个落入朝廷魔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