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江河 于 2013-11-3 00:31 编辑
高山文化放异彩 庙宇凤翔紫气来
热烈庆祝长安高山庙重修工程竣工
“庙立高山麓吸瑞气降寰宇,福临长安村引祥云绕大千”,2013年10月31日(农立癸巳年九月二十七日立)是武鸣县宁武镇长安村高山庙重建工程竣工庆典日,全村上下喜气洋洋,热闹非凡。庙宇披红挂彩,紫气聚来,明堂爆竹声声,欢歌飞扬,以廖氏为主的长安村人以独特的民间方式庆祝长安高山庙重现金光。
长安村建村立庙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该村以廖氏居民为主,来源于江西省南昌市吉水县。据《长安廖氏宗源碑记》载:江西省宁都市是中国廖氏发祥地之一,开基始祖是崇德公。长安廖氏宗族的始祖上溯至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时移居南昌市吉水县的廖永安、永忠两兄弟随朱元璋起事征战,奉命征南有功,封永忠为建安伯、南镇将军,后遭明太祖忌功妒才而遇难,廖氏祖公携家人隐居于南宁府(今南宁市)。永忠公生男宗源,生孙二,即德兴、然兴。德兴公官封千户,生男三,即汉斌、郭斌、朝斌。汉武生男三,即宥宸、宥盛、宥昌。宥宸后迁灵湾(南宁石阜附近),宥盛后迁城外横塘(昆仑关附近),宥昌迁大明山脚,即今武鸣县马头镇小陆村板廖屯。宥昌公生男五,其后寿远公迁到今宁武镇长安村岽庄下屯东播(土名,播小往里)落脚建村。故长安廖氏一族系从大明山迁徙于此,始祖即寿远公。寿远公迁来时即将始祖流传之文明(信仰、传说、风俗等)带到了长安,族谱曾记载“传至廖敏公,中永乐丁酉科举人,由是风气日开,文物日盛,源流后世,永垂不失传。”寿远公携家人南迁长安岽庄屯于今已数百年,时区区数人,繁衍至今近3000人。由原来聚居岽庄下屯,又拆分至岽庄上屯、那庄和敢桑屯居住,劳作生息,同居此地的还有苏氏一族、黄氏一族和赵氏一族。后人为追念先人之功德,曾同苏氏、黄氏和赵氏于那庄屯后山山麓修建一祠堂,曰“高山庙”。
高山庙建于凤凰山左侧,右侧山岭山腰均显仙迹灵气。多姿多彩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这里秀美的山川,激发了古人今人的想像,在村中留下许多的“高山文化”,山岽里保留着许多类似图腾样的“像形”文物。长安村以“廖”姓人口居多,人谓崇拜“凤”鸟的民族(廖字本凤化),长安村就有左观似“鸟”,右观“如虎啸天”的凤虎山;高山上有古装束髻的“仙人长老”石,山顶有“龙头人身”巨型石柱,山腰有“深山巨龙”、“仙人椅”、“莲花台”;还有陇香片龙角山的巨大石祖、巨型石龟,件件传递出古人对龙、凤、虎“图腾”和祖先的崇拜。骆越古风在这里深深的铬下了文化印迹,高山庙庇护着长安村的父老乡亲,传承着远古文化和现代文明,使长安成为人杰地灵、人才倍出之地,在武缘县,长安自古就有“文化之乡”的美名。且不说在京城工作的专家学者、领导干部大有人在,就说在区、市、县里做领导的也璨若群星,特别是在当地鼎鼎有名的教育界领军人物,更是大受人们尊敬。
长安人以拥有“文化之乡”的美誉而自豪,一代人激励一代人进取向上,人才倍出,人们在自豪中更加缅怀祖先的聪明睿智、重教复礼兴村。 然而,由于时代原因,上个纪五十年代后期高山庙被强行拆除,宗祠全毁,民间麽教经书被焚,险使民族文化失传。时代进入新世纪,国强民富,安定和谐。为了让后人祭祀先人,传承文化,长安廖氏、苏氏和黄氏族人决定重修高山庙。族人愿望之强烈,捐资之热情,盛况空前。值此庙宇修成竣工庆典之日,筹委会镌刻碑文纪念先祖功德,传承子孙以至永远。来贺者目睹高昂庙宇,感慨万千,无不口赞筹委们为家乡父老办实了一件利村利民的大好事。曾闻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李耀宗谈论民族文化:“民间祭祀活动是根本文化的符号,是母体文化传承的载体,这一民俗对于中华民族具有寻祖归宗的意义,有净化心灵的意义,有内聚合力的意义。”那么,筹委会为大家所做的好事不正是具有为廖氏寻祖归宗以缅怀先灵的意义吗,对社会更具有净化心灵、促进和谐的意义,具有内聚合力、激励奋发的意义。我们真诚祝愿并相信:“圣德显英灵年年丁财永旺,神恩施善意代代福禄长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