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南曼森 发表于 2013-6-29 08:19
一定要非此即彼、别无他途吗?
你见过以语言存续为代价跟更好生活作交换的几个实例?
离开乡村进入城市 ...
C=cam;H=han
C:一定要非此即彼、别无他途吗?
H:正所谓“人微言轻”,在多数人的眼里,壮语依然伴随着“农民”、“乡下佬”、“下等人”的身影。想摆脱这种困境,那只有通过个人的努力获取在社会地位上的提升,所说的话才有影响力,才不会认为是乡里村夫的语言,才能对这种母语进行改观。
这里的地位提升,不一定非得要当官,身居要职,只要是社会的精英,比如商界、教育界、娱乐界等皆可发挥不同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要实现这一过程,也是需要一定时间的,那就必须正视母语的不足,虚心求学,从其他或更多的语言获得先进的知识才能丰富自己的语言,不能固步自封。即使是学习别人的语言,也要比别人还要好的劲头来。
C:你见过以语言存续为代价跟更好生活作交换的几个实例?
H:比如移民到国外,从事语言相关的职业等。前者能是放弃,后者可能是坚守。前者:比如为了更好的生活去非母语国家;后者:比如教授语言的教师。
C:离开乡村进入城市就要放弃自己的母语或方言?城市生活有这么可怕吗?少使用、少提起就等于放弃?
H:把自己的母语或方言比作农民种地的技术和农具,到了城市生活,还会使用到农业技术和工具吗?是的,他的技术并没有忘记,工具也可能都放在老家里,这难道不算放弃?这都已经不使用了、不从事这一行当了,所以不使用等同于放弃。
所以,除非是哑巴,不然语言如同进餐一样,是每个人每天所进行的必要活动之一,母语好比米饭,其他比作面食,食用一餐的面食也就少了一餐的米饭,即使是混用,也减少了米饭的食用量,换言之也就损害了米饭的使用,也就是损害了母语。
C:已经在城市生活了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贝侬,为什么体会不到你说的这种极端情况呢?
H:生活在城市的时间越长,越少接触母语,年代越早,越缺乏民族意识。所以那是他们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者说,没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C:城市社会没有只容纳单语使用者而拒绝双语、多语使用者吧?
H:毕竟大多数通行一种交际语言的是事实,而不是多数人使用多种语言或方言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