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8529|回复: 34

被遗忘的壮乡。。。桂林永定乡

[复制链接]

23

主题

0

听众

685

积分

山精灵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最后登录
2014-3-7
注册时间
2013-2-3
发表于 2013-6-14 13:58:35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林是美的,桂林的山水是最美的,在人们传统的观念上,“桂林山水”局限于漓江十里画廊以及桂阳公路两侧的雁山、会仙、葡萄、白沙喀斯特峰林带。其实不然,桂林山水的美已经延伸到大桂林的每个角落,其中面积最大、最突出的喀斯特峰林在永福县境内的百寿镇(古称永宁州)、永安乡、三皇乡以及与鹿寨县柳江县交界的中渡古镇,这些喀斯特峰林连绵百里,群峰耸立,千奇百怪,它就是民间充满传奇的“四十八弄”。弄,应该是“山”字头下面加一个“弄”字,查字典解释是壮语,意思是石山间的平地。可惜电脑打不出这个字。

踩过的脚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0

听众

685

积分

山精灵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最后登录
2014-3-7
注册时间
2013-2-3
发表于 2013-6-14 13:59:35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我要突出写永安乡呢?主要源于永安乡在明朝嘉靖年间出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与官军抗衡五十三年的壮族领袖韦银豹。
带着一颗好奇心,我在端午节前夕,骑着我的小轮车,从桂林出发,甩车到百寿古镇的江岩村(穿岩古道虽在村落),从村口的岔路开始骑行39.17公里拐进永安乡--喇塔村,再骑行20公里到达中渡古镇,住宿中渡古镇,第二天清晨从古镇出发,继续骑行36公里穿越喀斯特峰林,听响水瀑布,过香桥岩,直达三皇乡,甩车回桂林过端午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0

听众

685

积分

山精灵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最后登录
2014-3-7
注册时间
2013-2-3
发表于 2013-6-14 14:05:25 |显示全部楼层
过永富村就开始爬坡,爬完大坡下去就是永安乡谷地,这是一条相对宽阔的狭长地带,永安乡政府的所在地和圩场在谷地中心。永安圩场原来叫古底圩,古底圩  建于明万历年间。原址在今永安村老圩屯。1962年迁至今址。现有圩亭12栋。圩场总面积4194平方米。 其中砖柱瓦盖结构2254平方米,钢筋水泥结构370平方米,露天圩场1569平方米。板栗较多。赶圩约5000余人。永安乡附近有很多可游览的地方,比如潮水岩、硝岩寨等,可惜我没时间进去欣赏,只能向大家推介:
    潮水岩  又名龙岩, 位于永安乡枫木村村公所驻地枫木村南面偏西,距离0.7公里,在潮水屯后山上。岩口向东,宽约6平方米,进岩往下7米有水塘,宽约10平方米,游鱼可见。该岩从古至今,有不定期的潮水往外涌出。岩在石山上,周围也是高大石山,有时虽晴空万里,但岩内却突然潮水涌出,大则2立方米/秒,直泄山下,好似白龙。潮水时间长则半天,短则几分钟。有时外面山洪暴发,岩内却无潮水,天晴则倒有水潮,故当地群众总结有这样的谚语“早潮晴、晚潮雨;中午潮水必天晴,潮后三天无雨必长晴”。此岩潮水原由,尚未知晓。    硝岩寨  在永安乡军屯村公所西北面。岩位于山腰,内宽敞,有硝泥。昔日常有人在岩内居住熬硝,故名硝岩寨。此岩旧时为附近村民避乱之所。1950年土匪暴乱,据岩为巢,危害村民,后被人民解放军包围,全部歼灭。
永安,清朝时期建制的永安堡,当然有军人屯垦,军屯村由此而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0

听众

685

积分

山精灵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最后登录
2014-3-7
注册时间
2013-2-3
发表于 2013-6-14 14:07:09 |显示全部楼层
永安乡的古民居已经很难见到了,主要问题是,第一,此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乱频发。第二,本地区居民多为壮族,少数客家人,经济与文化不发达。第三,抗战时期日军曾经“到此一游”。。。。。。

新修《永福县志》记载:
民国三十三年九月(1944年11月) 日军攻下桂林后,开始向西推进。九月三十日(11月15日) 进犯百寿县境,当时国民党有近两千人的部队驻扎在百寿,当敌进犯时,国军在筋竹坳与敌交锋一次,就败下阵来,一夜之间全部向贵州方向跑光。日军迅速到达县城东门河对岸,因无桥,过河仅有跳石,敌人就在对河停了一阵,城里人发现敌人,便迅速跑光。国民党县政府也毫无一点准备,县长自勉初还在西门上刘家吹鸦片烟,村人大喊“日本鬼来了”,他才急忙逃跑。    十月初七(11月22日),数万日军经百寿出雅瑶西侵。十月十五日(11月30日),日军第二次占据县城,扼守三皇、永安各要点,形成南与中渡,西与融安之敌相呼应。自此百寿全县1570多平方公里沦陷面积1489平方公里,95%为日军所侵占。日军所到之处烧、杀、奸、淫、掳掠无所不为,惨绝人寰。他们以人为活靶练刺杀;以签担为矛,专戳人胸腹取乐;抓住无辜群众用开水灌入腹中,用脚蹬踩以至七孔流水流血作嬉耍;砍掉我同胞之手脚,任其呻吟而死,暴尸不殓,胁迫群众。更有甚者,他们穷搜山谷,烟熏岩洞,成批杀害人民群众,仅花岩内一次就被日军熏死群众33人。县城纵横数十里竟成瓦砾废圩,悲哀呻吟,凄凉景象使人目不忍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0

听众

685

积分

山精灵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最后登录
2014-3-7
注册时间
2013-2-3
发表于 2013-6-14 14:09:06 |显示全部楼层
征剿古田事略:
讨古田贼呈     镇守广西地方总兵官征蛮将军前军都督府署都督同知俞大猷,为议剿占据县治,劫库杀官,积年巨贼,以安地方事。照得广西桂林一府,为全省首郡,原额田粮一十三万余,近被壮贼占据,岁征不满六万,就如所属古田一县,去府仅百余里,其田土县治则尽被壮贼占据,已经五六十年。然此贼之恶,不但占据土地而已也,弘治年间,袭杀副总兵马俊、参议马铉。正德年间,攻陷雒容县,可谓恶之大矣。然又不止此也,嘉靖四十三年十二月,越入省城,劫去库银数万两,袭杀参政黎民衷。嘉靖四十四年八月,复越入省城,虽被官兵挫退,但声欲掳掠官库,劫夺王府,其罪恶亦已极也。在前恣肆无忌,类凡如此,此后复有不测之逞,事变更加重大,实乃至明至著之形,不待智者而后知。今年抚之,明年抚之,抚谕之令方发,而乡村之警报日至。今日劫村,明日劫村。官兵已不胜其防备,而省城之警又屡报矣。即今省城四乡设堡、设兵,比前益繁,刁斗夜严,无时休息,真如大敌常在城下,殆非盛世景象,军民困弊之极,各愿与贼早决一战,以释终岁之苦。大抵嘉靖四十三年以前,诸有地方之责者,绝口不敢称兵。惩于三厄之败,及雒容之陷,遂谓古田之贼狡猾难制,其山林重叠崎峻,兵不可进。即如所惩,古来何能开县于此地?古来何尝不用兵于此地?三厄、雒容为谋不灭之故,遂弃全县,听贼据以为巢,永为各处地方之害,正所谓因噎废食也。四十三、四年间,两广军门吴实尝感慨,奋发具疏,大举封奏之际,而大征二源之疏适允行矣。二源之征既已奉旨,当先彼而后此,一也;广东之兵多取于广西,调兵赴彼,则此地无可用之兵,二也;广西钱粮从来借办于广东,彼方用饷,其势未暇及此,三也。时又该守备卜祯,呈称抚过附近,该县长安、新安、吉良、新兴上四里壮老莫七星、黄秀洪、罗金牙、黄婆贱等三百二十名,及招抚凤凰巢首恶韦银豹、韦狼兵等五十四名,于嘉靖四十五年六月二十五日,俱至古田县,遂督同该县哨守千户魏良卿,署印典史廖元,谕以不杀之仁,各壮情愿弃壮为民,纳粮当差,投迎甘结到备,公同各官犒赏省发,回村住种,其首恶韦银豹、韦狼兵等虽今招抚,日后有变,事难料度。又下六里之壮,则全不听抚等情。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三日,据广西都司呈,据经历司呈抄,蒙巡按广西监察御史朱宪牌、据分巡桂林道揭帖,据古田县典史廖元禀称;新抚壮人黄公英有报,有宾州八寨贼徒,囗来古田李家、尖山、凤凰等巢,首贼黄银凤、黄送金、梁万管、韦狼兵、王朝猛等家,分扎待招,各贼四百余徒齐集,往劫全州、湖广、宝庆府。据禀到县,尤恐不的,赉差家丁简谅,旗军李十九,壮老莫七星抵巢询访,果有前贼假言行劫全州,宝庆为名,意在复旧越劫广西王府是的,先谋不识姓名细作五名,到省窥探作脚,通行堤备。及责从长议处,以绝祸根等因,该署副总兵事右参将王世科,会同守巡等道,严督军兵多方防御,贼知我兵分布周密,不敢囗出,隆庆元年二月十九日,据守备卜祯禀称:被贼透入永福县东关厢,盗去乡官梁宝家牛只;又据禀称:二月十八日清明节,被贼杀死毛洞里祭坟军余侯廷受;二月二十日,据守备甘棠禀称:被贼透入兴安县东关厢,杀死民人张荣,行劫家财一空;三月初九日,据守备卜祯呈称:本月初一日夜,被贼透入永福东关厢乡官梁宝屋后,提去小女一口,年方六岁;三月二十三日,据古田县典史廖元禀称:据壮老覃隆居走报,南贼招古底,上宋、凤凰壮贼,目下要挖王府金井;又据禀称,古田壮贼查有五十余年不加杀伐,安有不为贼者?譬如荆榛不锄,则害稼也。因前二次越城,大肆猖厥!卑职以抚处为由,巡缉地势,审据一二晓事壮老,禀称:其为恶者,不见兵加,中为善者,亦有效尤之志。若将恶者除灭,使我为善者,玉石有分,益知守法,自享太平等语,系干地方机宜,禀乞裁处。四月初二日,据守备卜祯禀称:被贼在於揽滩堡、管下、上平滩、行劫公差承差莫尚德,胡应仲船只,彼有尚德等走脱,其船内行李劫去一空。见奉察院朱,严切督议,期绝祸根等因。四月十八日据南乡哨指挥田义禀称:被贼在本乡地方西村优草掳去小男一名,杀伤民妇一口。同日又据本官禀称:被贼在本乡地名大岩底,掳去看田放水民人三名。四月十九日据苏桥堡千户刘虞武禀称:被贼在何家村庙前岭背,杀死不识姓名民人一名;同日据古田典史廖元禀称:凤凰贼首韦银相、韦狼兵,韦掌印、韦付财、韦掌权等数十余徒,由柴江隘越出行劫是的,本职得报,即差千户徐钺督同把总余正等,辐兵驰往贼出隘口截杀,各贼闻知,先退回巢。本职切见此方强瑶、恶壮、盘据山箐,出没靡常,屡叛屡甚,虽严加防御,恒顾此而失彼;虽时加雕剿,实警小而遗大,县治在万山之中,防守官兵及署印官之命,悬于群盗之手,原有人户一千二百三十八户,粮米一万七千有零,今差徭则无出,办俸资仰给于会城,以道途则无往来,交移邀截于中路,故县令初至则避住省城,逡巡而不敢入,且山巢险恶,党与番多,比之他处贼徒,大相悬绝,从来权宜羁縻,未敢仓卒轻动,相沿至今。而府江荔浦县之朦胧、三洞、阳朔县之碎江、合江,俱相继效尤,势不可制矣。然用兵贵乎持重;虑事贵乎万全,与其轻动以图侥幸之功,孰若大举以为久安之图。会观利害,详虑始终,必大征,而后民患可除;必设守,而后后事可善。不然,百万生灵,日被屠戮而不救,是弃民也。民渐尽绝,合省之山垌田地不免皆为贼有,是弃地也。随该本职具禀两广军门吴,蒙批:此贼应大征,何但今日况又有今日耶?前此所难者,东贼多,钱粮无措,今幸东省已宁,不烦大旅,俟新总督军门至,一议大处。本官计议速报,奉此备行巡按广西监察御史朱;准报,谓西人频罹寇苦,当迅扫盘据负固之丑,以收拯溺救焚之功,固不可先时而动,亦岂可后时而靡等因。遂查得近县上四里尚有向化壮人,犹可抚也,下六里已无可化之人,不可抚也。此六十年逋诛之剧寇,若不亟行荡定,则古田陆沉,永不可复。为今之计,合将上四里夷壮,分别善恶,原系向化者,推诚抚谕,令其照旧住种,勿复惊扰,间有为恶不悛者,并与下六里为恶村巢,痛加诛戮,噍类无遗。其应征壮贼巢寨,首徒贼徒,通查明白。酌量地里远近,分派七大哨:一曰风门,二曰思管,三曰总甫,四曰三门,五曰龙坑,六曰莲塘,七曰都琅。合用监督司道官七员,统督将领官七员;又分三十八小哨,每哨领兵指挥一员,管队千百户二员,共用指挥二十八员,千百户七十六员;每大哨各用兵一万名,共计七万名,克以期限一齐攻剿,必使犁庭扫穴,悉拔根株而后已。仍另调各州土官目兵一万四千名。整搠器械,先到地方,于未进兵三个月之前,同到七哨路口,相择地势,各立大营,每哨各用兵二千名,行责统督官自募鸟铳手各二百名,并前兵分驻,日差乖觉缉事入内,哨探贼中虚实险易,仍用计抚谕,羁縻挟取首恶,其果不应创之村,差人护守,勿致惊疑。又日夜设伏,防贼奔遁躲杀,或随其向往追剿,势大则飞报本职大中军策应。本职大中军营,应用广东、福建兵一万名,先扎都琅。俟大兵进入,然后移至县治适中之处立营。若贼结伙出扰何处地方,则相机前赴截杀,或各哨所攻之巢有据险未下,则相机前往合攻,何患此贼不尽诛灭乎?古田之贼为通省垌贼之所观望,此贼既尽诛灭,则诸寇必皆魂魄落胆,或相机雕剿,或推诚抚处,其机皆在我矣。再照兴师十万,日费千金,见今广西藩库匮乏,广东连年用兵,亦欠裕余,若非请之内帑,借之邻省,其曷能支?又兵行粮随,合用本邑粮米当先措处,请乞抚按一面提请钱粮,一面预先发银四万两,差委藩司参议一员,专管各哨粮饷,亲自湖广衡永等府籴买,运赴桂林府,广储仓积贮,临时发运随兵支给. 仍发银五千两付右江分守道,于柳庆等府籴买,运赴雒容县;又发银五千两,付府江兵备道,于平乐、富、贺等处籴买,运赴永福并两江巡检司,庶篾缓急有济。其犒劳进山出山,赏功银牌、银碗、银花,禀给口粮等项,及缎纱、绸绢、布匹、花红、纸扎、笔墨、颜料、药材、牛酒、鱼盐、号头、旗榜、马夫、军火、器械、开山锹、锄、斧、锯、镰、刀等项,俱乞查照军门。先年各处大征规则,动支军饷银两,预发布政司收贮,委官买办管理,事完造册徼报。骑征马匹,取用不敷,乞行动支官银,预行左江道收买四百匹,每大哨约发四十匹,尚余马匹,随征达官骑坐,并本职处用,仍听候军门差用。又装兵运粮船只,亦预行打造,及行各府州县雇刷。至期,请乞军门预先移镇广西省城,居中调度。其分督粮饷供事等项官员,俱乞查委。又,往时调兵多在冬末方到,开春进山,彼时贼人米谷既藏,雨水又多,溪涧泛涨,进则难攻,困则难破,岂能久驻成功?及夏撤军,招抚残徒,无春可耕,不免再聚,骚扰百姓。今乞数月之前行调各兵,务在九月初间聚齐,霜降以后进山,彼时贼人米谷未藏,雨水又少,攻则易克,困则易破。十一月冬至以后散军,十二月招抚残徒,次年正月安插定当,残徒得借牛具种子,思春可耕,必不至于掠民活命。又,大征之法,惟在夺险,陆有地名三厄者,乃前人失事之所也,两岸山峰壁立,一径线通,每倒树以塞其中,挖坑为阱于下,数贼守之,兵难冲入;又一水名牛河,其流颇悍,惟小舟可载四五人,举棹有声,则两崖之贼雾涌而出,以高逼下,人莫能当。故必夺此二险,则水陆之险皆为我有,可无仰攻之劳,且有直驰之便。既克之后,将三厄牛河之险并力处之,永绝后艰可也。至于征后之守,尤当详议,不然,虽征犹未征也。故老相传,皆谓宜立土官,谓其资性相类,可以制残孽之党;水土相宜,可以胜瘴疠之害。有称逼近省城,恐他日有尾大不掉之患,此则其虑之过也。昔韩襄毅破藤峡之后,割瑶地以畀土官,开州县以扼贼险,浔州之有武靖,梧州之有五屯,平乐之有永安,是皆经略故事之可考者。古田下六里险要之地,原设有长安、富禄二镇巡检司,合将巡检革去,就查从征土舍中有力量子弟,自愿带兵耕守此士者,即将叠山之中田地拨与,畀以冠带,给以印信,为土巡检,隶属该县,耕守其地,仍许招集残壮,安插耕种,永为各官土民,初年听其自收,次年照例征粮,有事听调为兵,尽如各处土官之例。盖历年瑶壮之乱,皆由无主,今既有士官以为首领,又无巢穴以为凭据,虽欲作梗,不可得矣。上四里桐木镇巡检司,故其中有听抚未剿壮村种类,亦须如长安、富禄二镇,改设土巡检钤束,必使犬牙相制,俨然有虎豹在山之势,庶可渐化为良也。三镇既复,县治自然可守。合查通省资深贤能县官一员,题升府佐,赴县到任,修举政务。其原流移别县寄住有籍百姓,数虽不多,亦合招回,再行编户安插,给补附郭田地耕种,准其三年免办粮差。其听抚未剿瑶壮,审度如果真心向善,方搀编入版图,以附新民,永为赤子。本县见在哨守官军一百名,乃桂林中右二卫各所花拨者。既平之后,比照先年桂林右卫,中右所改调五屯所事,例查将中右二卫,原来分有守城,信地,空所官军计足二百名者,尽数附入该县为守御千户所,则军无更班之劳,官省行粮之供。兴师之始通行议定,班师之时照议举行,则征守之法皆善,而地方之久安可期矣。缘系议剿占据县治,劫库杀官,积年巨贼,以安地方事理。拟合呈请,除应分哨、道、官兵数目,贼巢险易远近,进剿行程、里数、日期及算求无遗,功务全收,此则责在本职。相应备细,绘画大图一张,及分哨小图七张,贴说明白,另行造报外,其钱粮善后,合候行各司道及各参将会议,尽一造报。为此、除行巡按衙门知会外,理合具呈,伏乞照详施行,须至呈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主题

0

听众

685

积分

山精灵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最后登录
2014-3-7
注册时间
2013-2-3
发表于 2013-6-14 14:20:47 |显示全部楼层
贝塘村,是“四十八弄”最著名的村落,也是一个风水宝地,村后的山峰就像高耸的几发炮弹一样,一直处在待命发射中。据说,很多算命先生看了,都说这里必定要出将军,果然不错,民国时期除了两位将军,覃明河中将、覃正旺少将。贝塘出武将、喇塔有神笔峰应该出文官了!贝塘村原属永安乡管辖,1949年后划归鹿寨县。

新修《鹿寨县志》记载:

覃明河(1875年一1951),壮族。号子清。出生于贫苦家庭,中渡贝塘村人。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覃明河入本村私塾读书,后以帮人缝衣和烧炭谋生,清末在本村参加团练军事活动,逐步由席长升哨长,后又充当陆亚发部保镖。民国元年(1912年)在中渡任帮带,后加入同盟会,讨伐袁世凯期间跟随部队到广东参战,任第二巡防司令,后改任广西边防军游击司令,善交游,喜欢收藏名人古画,逐步得到上峰重用。1921年后任百寿县县长、四县清乡督办、临桂县长、警察厅厅长、全州兵站站长和桂林善后处处长,1931年任中将参议等职。    1950年覃明河伙同其子覃正旺、覃丽天、覃正晖在四十八弄聚众为匪,任“桂中军政区反共救国军司令部”中将高参,1951年重点剿匪中,被人民解放军在融安县四顶乡古丹村俘虏,4月28日在中渡枪决覃正旺(1891~),覃明河之子,壮族。中渡镇贝塘村人。    宣统三年(1911年)入桂林陆军小学就读,后又考入旧桂系开办的南宁讲武堂,毕业后在陆荣廷部任见习排长和连长,“二次革命”时期随父去广东参加护法讨袁,任营长。1926年,曾随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参加北伐。1930年7月出任中渡县长,1933年10月卸职。    1935年10月,因协助广西当局镇压中渡、平山农民反抗征兵“有功”,省政府再度委其为中渡县长,1938年3月卸职。    1944年,覃正旺任柳州警备司令部少将副司令兼中渡县长。此时,日本侵略军侵犯广西,11月4日第一次攻陷中渡县城, 同月18日第二次攻陷中渡县城,覃正旺不仅不组织民众抗击日军,反而派其外甥李定爵任汉奸维持会长,还命令手下人员,将县府和商会的枪枝丢下洛江。致使大片民房被日军烧光,群众财产损失惨重,引起地方群众、绅士极大愤慨。同时利用职权,敲榨勒索群众和外地避难商人,大发国难财。抗战胜利后,中渡县群众、绅士检举上告,被判10年徒刑。后国民党将领尹承纲、黄冕出面担保,说“覃是军人,应由军事法庭判决”,因此获得释放。    1950年,覃正旺勾结匪首林秀山、向天雷等在四十八弄组织土匪暴乱,攻打农会,捕杀政府工作人员。1951年人民解放军对四十八弄土匪进行重点围剿,覃正旺及其匪众均被人民解放军消灭。

1952年深秋,中共四十八弄工作委员会完成各项任务后奉命撤销,交还柳城、融安、鹿寨3个县所属四十八弄山区各区、乡、镇原建制。只有中渡镇贝塘村人、国民党陆军少将覃正旺及其四弟、国民党桂林绥靖公署第4支队上校司令覃丽天,下落不明。有人说,重点剿匪已为我军及民兵击毙,但打扫战场时却不见尸体;又有人说,重点剿匪时我军穷追猛打,二覃走投无路已经自杀,可是数十年来,从未见群众发现横陈山野的尸骸;还有人说,重点剿匪时兵荒马乱,二覃乘隙逃出包围圈,跑到香港、台湾或海外了,然而,近年来不少鹿寨籍人士自港、台及国外归来省亲祭祖,亦从未听一人论及。

点评

覃佳生  覃丽天在柳城县太平镇东部为匪,滋扰上游村、江头村一带,五十年代初太平镇十八弄被击毙。 摘自《柳城县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10-30 23:3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

主题

6

听众

2万

积分

灶君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最后登录
2017-4-9
注册时间
2004-4-19
发表于 2013-6-14 21:41:26 |显示全部楼层
整个大壮乡都在消失,也许某一天,寻找壮乡就得去寻找这些就乡村了。

向布洛陀祈祷!!向侬智高致敬!!向傣僚勇士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0

听众

272

积分

石精灵

Rank: 3Rank: 3Rank: 3

最后登录
2013-7-1
注册时间
2013-6-6
发表于 2013-6-15 03:39:33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通宵,研究通宵.由桂林到潮州.由壮人到畲客.这一次才知桂林壮乡更加具体的壮族历史和畲客被俞大猷和十万狼兵镇压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0

听众

272

积分

石精灵

Rank: 3Rank: 3Rank: 3

最后登录
2013-7-1
注册时间
2013-6-6
发表于 2013-6-15 03:45:20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加纳血债 于 2013-6-15 03:47 编辑

张万土的博客
话说"柏嵩關"与"客家皇帝张琏"  2008-04-23 15:34:48|  分类: 史海钩沉 |
柏嵩关在闽粤交界,海拔六百多米,原本山高路隘,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自明以来,柏嵩关一直是平和防敌御寇的重要关隘!现虽荒毁,然柏嵩关却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典故,那就是柏嵩关出了一个"客家皇帝".这个客家皇帝就是张琏.



潮州有句俗語“福建出天子、潮州做戰場”喻有得總得有失而不會因禍得福,此語一說是天地會(起源於福建詔安)準備起事時先在潮汕地區散佈的宣傳口號,一說是明代張璉起義佔據福建汀州和漳州,建立造曆政權,自號飛龍人主(皇帝),後其部下王伯宣準備進攻潮州時散發的偈言。但王伯宣與天地會後來皆失敗,張璉卻在三佛齊(在今印尼的爪哇島蘇門答臘)做起土皇帝,圓了皇帝美夢,可說是“福建出天子沒指望,潮州做戰場忙一場,客家皇帝出柏嵩關”。

現饒平縣上善鎮與福建省平和縣交界的柏嵩關、有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西元1560年)饒平縣弦歌都(上饒鎮)烏石鄉人張璉建的宮殿大寨遺址,宮寨的周圍環列小寨數百座,昔稱“黃屋朱城”,曾經駐軍十餘萬。當時造曆政權佔據江西和福建三十多縣,《中國大事年表》有列入,《中國歷史記年表》也有登記造曆一至三年年號。饒平到平和公路從關下穿過,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西元1927年10月5日,朱德元帥也用兵於此關。而在澄海市蓮下鎮槐澤鄉與槐東鄉交界的雕刀橋有“飛龍王國界碑”,記下蓮陽及附近農民參加張璉起義的事蹟和王國轄地。明代,朝政腐敗稅賦極重,於是有張居正從神宗萬曆元年(西元1573年)起,在10年的宰相期間,進行了一系列革新政治的工作,圖扭轉嘉靖以來朝政腐敗的局面。

張璉就是這個明代朝政腐敗期間挺身為民的一個偉大人物,官方版的紀錄總是極盡醜化不是“賊”就是“寇”的,相關資料載如下:

《廣東通志˙前事略》有“(張)璉故饒平縣胥(小官吏)也,盜官銀,(被發)覺,入賊中,陰(自)刻石曰:飛龍傳國之寶、投(入)諸池,偽(裝作)與眾漁,得以出,眾視之大驚,以為帝王符也,於是大埔賊蕭晚、羅袍、楊舜相與欽血(為盟),推(舉張)璉為長(首領),璉自號飛龍人主,封袍等皆為主將,劫興寧、長樂、圍平和,使(蕭)晚屯木窖,其黨林贊據南靖為聲授,呂細斷(阻當)汀(州)、漳(州)官兵所出之途,(羅)袍,(楊)舜出永定,連城以(斷)絕(官兵)餉道,王伯宣犯潮州。”和“璉等僭號(造曆)紀元,(其)勢日熾(壯大),(兵部侍郎、兩廣提督)張臬奏調兵七萬六千進討,都督劉顯、俞大猶、王寵領其眾,斬首六千六百級,捷聞,兵部擬獻俘(上京),詔就所在磔之,傳首三省”。

《潮州志˙明˙大事志》有“四十一年(西元1562年)壬戌、張璉復掠南靖,官兵次龍討理,兩廣軍門張臬統狼兵近十萬征之,舟繫於江五千餘號(艘),自老隆抵虎頭崗,環流三十里,駐泊半載,散兵彌郊野(到處都是),環城人家房屋(被官兵)毀拆,蕩覆無遺(存)”。“是歲奉詔會師,二十萬分七哨大剿張璉,兩廣兵駐潮州,福建兵駐漳州,浙江兵駐汀州,(當)時督撫陸穩總江(蘇)浙(江)勁兵六萬,屬參將俞大猶將之,璉出攻漳州,諸帥乘虛搗其巢(進攻柏嵩關),璉急回(兵)自保。”

俞大猶“疾(速)引(一)萬五千人登柏嵩嶺,俯瞰賊巢,璉環顧失據(怕失據點)乃分賊四隊,且守且禦,官軍逼賊營,望其城柵甚麗,旁環以小寨,無慮(不止)數百,逐進逼城柵而遺別(的)將以火攻左右,焚其寨,賊大潰、乃懸(賞)賜獲璉者萬金、官指揮(師長),獲(蕭)晚千金、官千戶(團長)。其黨郭玉鏡(出)賣璉,縛之以降,斬首六千六百級,收降男婦一萬五千餘,捷聞,璉磔於市。”

官方出動大軍,還招來“狼兵”十萬,合二十萬分七哨大剿張璉,最後總算攻上柏嵩嶺,於是“城柵甚麗,旁環以小寨,不止數百”的“黃屋朱城”就在火攻之下結束了這場民變。

今九峰鎮有俞大猷擒張璉石刻,平和縣舊縣城九峰原名河頭大洋陂,自古屬“弦歌地”,西郊筆山,又名塔山,塔山上半山亭右側50米處有一摩崖石刻,高5米、寬3米,敘明俞大猷擒張璉事蹟:“明嘉靖肆拾壹年壬戍孟夏拾捌日,漳南道僉事金浙、都督俞大猷,都師謝敕帥師由此進征饒平,逆賊張璉等首從俱就擒戳,次日盡班師。”碑刻保存完好,碑文上的“逆賊”二字稱呼雖然令人厭惡,但也是統治者對人民抗議永遠的稱呼,無須計較,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但《明史稿》和《明史˙外國傳˙三佛齊》有載“張璉作亂,官軍已報克獲,萬曆五年(西元1577年)商人諧舊港(在今印尼的爪哇島)者,見璉列肆為番舶長(華僑首領),漳(州)泉(州)人多附之”。梁啟超便把張璉列為八大華僑偉人之一,現代南洋史研究者也多採用這一條記載。



張璉的故事

張璉,明朝人,號石琚,諡英烈,是很傳奇的“客家皇帝”,曾建立“飛龍國”。

張璉生於饒平縣上饒烏石村下倉,出身貧寒,為人行俠好義,曾為饒邑庫吏。

明嘉靖年間(西元1522—1566年),朝廷腐敗稅賦苛刻,張璉投奔木棉寨為副寨主,起先過著劫富濟貧的日子,後來因為粵北貪官當道,勾結倭寇,魚肉鄉民,故其憤而下山,揭杆而起。與今大埔鄭八、蕭晚組織“白扇會”起義。

嘉靖三十七年(西元1558年)張璉率義軍千餘,攻打湖雷後從縣南退走。張璉善戰多謀,鄭八死後,被推為義軍首領,勢力日益壯大,並與蕭晚(今大埔白侯人)、羅袍(今大埔楓朗人)、張公佑(今大埔小靖人)、賴賜(今大埔小靖人)、白兔(今大埔小靖人)、楊舜、李東津及程鄉(今梅縣)的林朝曦等各部聯合,聚眾10萬人,歃血為盟,被擁為統帥。

嘉靖三十九年(西元1560年)五月,張璉在今饒平和平和交界柏嵩關稱帝,改元“造曆”,號“飛龍人主”,國號“飛龍”,開科署官,封羅袍等為王。在烏石埔築皇城為大本營,在張巷田建“朱城黃屋”為宮殿,其周圍依山築小寨數百環列,並在饒平、平和和大埔等3縣毗鄰山丘一帶開荒,墾植薯糧,以充軍餉。自是附者益眾,各據營寨,勢成犄角。

嘉靖三十九年(西元1560年)十一月,飛龍軍部將蕭雪峰進攻龍岩,失敗被知縣湯相督兵殺死。嘉靖四十年(西元1561年)飛龍軍分兵三路出擊閩、粵、贛和浙等4省。令林朝曦帶兵3萬人,攻打今大埔、梅縣、興寧、龍川、和平等地;又以蕭晚、羅袍為首帶兵3萬人,直搗福建今永定、上杭、武平、長汀,後轉戰於江西的瑞金、寧都、興國、萬安、太和等地;張璉則親率義軍3萬人於五月攻佔平和縣城後,六月陷雲霄城,趁勢打漳州鎮海衛。八月破南靖,十二月奪取龍岩。以後又再陷南靖,圖永定、連城,絕官軍餉道,乘勝取長樂、興寧以及寧都、瑞金、泰和,直攻浙江的龍泉縣。先後陷城數十處。三路義軍先後陷城數十,飛龍軍由十萬人擴展至二十萬人,威震閩粵贛三省。

嘉靖四十一年(西元1562年)二月,提督兩廣侍郎張臬奏請調狼兵十萬,馮皋謨與福建、江西官軍會同鎮壓。六月,明朝又遣都督劉顯、參將俞大猷率官兵20萬分6哨圍剿。七月,時宗憲兼制江西,知璉遠出,檄大猷急擊。大猷謂:“宜以潛師搗其巢,攻其必救,奈何以數萬眾從一夫浪走哉?”乃疾引萬五千人登柏嵩嶺,偷襲大寨,將寨中無辜百姓殺了個雞犬不留。張璉果然還救,俞大猷狡詐,以逸待勞在山下伏擊,張璉遂為俞大敗,斬首1200餘級。俞大猷又用間誘璉出戰,並執賊魁蕭雪峰,義軍三萬餘人被俘,張璉、林朝曦、羅袍等遂退走。林朝曦者,獨約黃積山大舉。官軍攻斬積山,朝曦遁,後亦為徐甫宰所滅。

嘉靖四十二年(西元1563年)羅袍率五千餘眾由箭竹隘(今隘崗上)入縣,攻城時適逢大雨,永定河水漲,無法渡河,後撤走。張璉各部在俞大猷追剿下,一個個失敗,最後遂率餘部由雲霄河引航出海。

商務印書館《中國人名大辭典》載:“璉潛逸入海,奪據三佛齊,自為國王。”《明史&8226;三佛齊》亦有記載:“久居三佛齊有數千家閩粵人,可能是張璉部屬的後代。”梁啟超先生在其《飲水寶文集》中稱他是中國殖民八大偉人之一。梁所著的《中國殖民八大偉人》中:粵籍有七人、閩籍有一人,而粵籍中潮籍有兩人,一是有雄才大略,復興暹歲月。王其國的清氏鄭昭,一為明代饒平烏石村人張璉。

張璉雖然結束了在中國做皇帝美夢,以後他輾轉南下,奪占三佛齊島(今蘇門答臘),自立為國王,佔有舊港、柔佛、麻六甲等地,墾殖為漁,稱番舶長,漳州人和泉州人及海外華裔移民均依附他。據日本人藤田豐八博士考查,三佛齊島、舊港等地出現很古碑,上鐫記“飛龍”年號,經鑒定是張璉當時的國號,終於為三佛齊國王,也算完成皇帝美夢。

張璉起義的事件雖然失敗,但他對後來潮州戲劇風俗的影響相當大。據考明嘉靖年間就有以祭祀禮儀為主要特徵的潮劇廣場戲,如饒平民眾為紀念起義失敗的“飛龍人主”張璉,在烏石村建飛龍廟,每年六月初六演劇祭祀(《明史&8226;阮通志》)。

傳說張璉是“泥鰍精”,出生時適逢饒平“地牛換肩”發生地震,今烏石村的鬍鰍穴,水漫鬍鰍出,躍出的泥鰍像鯰魚,長長的鬚,尾鰭上又有個圓形印紋。“鬍鰍轉世”的張璉有很多傳奇故事,除了“張璉稱帝”、“泥鰍精”外,還有“烏石埔十八花缸銀”、“張璉趕石”等等。烏石村在饒北西岩山下,“鬍鰍井”仍舊在,張璉稱帝時創建的皇城在烏石村後的烏石埔,皇城遺址留有很多建城時寬厚的城牆磚,村前有古祠遺址,旗竿石、石獸。許許多多的客家人慕名前來朝聖,復舊皇城和柏嵩關“朱城黃屋”,當是饒平最首要的重點,也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資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0

听众

272

积分

石精灵

Rank: 3Rank: 3Rank: 3

最后登录
2013-7-1
注册时间
2013-6-6
发表于 2013-6-15 03:48:05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加纳血债 于 2013-6-15 03:57 编辑

韦虎臣(1495~1516),壮族,韦正宝之长子,明朝东兰第二十三任土知州。生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正月二十四日。少年时勤读书,好武艺,师从五台山觉空禅师,专习兵机韬略击技,并在州署附近银海洲上筑城堡、建演武厅,辟跑马射箭场,勤奋演练,精通韬略武艺,膂力过人。关于他的传说很多。说他魁梧奇伟,容貌殊异,舌长如牛舌,伸出口外能舔到鼻孔,因此得了个“岁牛”的绰号。“岁”是壮语,即酋长之意思,就是就他前身是牛,是牛托生。有个乞丐,衣着褴褛,浑身脓疮,由上圩路下旧州,坐在途中,见人过路,每每自语:“这个土官是牛托生,不信叫他伸出舌头来看。”人们将此话传告虎臣,虎臣前往探看,乞丐不理不睬,虎臣却很客气道:“你全身烂脓疮,好可怜啊!”乞丐回答:“若你能用舌来舔,马上就痊愈。”虎臣不嫌污移,随时用舌头来舔,一舔就好。又邀乞丐到家,换上衣服,延之上座,那乞丐原来是神仙,次日带韦虎臣上银海州。秘传武艺,日夜演习不已,临别时又留下一口宝剑和一本无字天书。这传说是对历史人物形象的加工、渲染和神化。韦虎臣自幼读诗书,稍长即专门从武当僧人在银洲上习武,其膂力过人,武艺高强,并精通韬略。
明正德四年(1509年),年仅14岁的韦虎臣随父韦正宝出征广东惠州、潮州一带抗倭。惠州行营命其父韦正宝率东兰“狼兵”为前锋,进攻敌九连山阵地,虎臣随军在营。后得知“狼兵”陷入敌阵、其父中箭负伤的消息,韦向官军求救无望,怒发上指,带领在营“狼兵”破入九连山,力斩敌酋,所向披靡,全歼九连山日本海盗,夺得父亲尸身回营。朝廷嘉其“忠烈”,准许接任东兰土知州职,护送父亲寝柩回东兰岩石山安葬。
正德八年(1513年),江西、福建、广东沿海一带倭患又起。韦奉命率东兰“狼兵”跟随经略王阳明(守仁)征讨大帽山、大庚岭、横水、左溪诸地,历时3年多,经大小数十战,最后平定福建武夷山。战功卓著,获明皇帝钦赐“哀孝忠勇”匾额。
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七月十二日,韦虎臣在福建、广东大败日本海盗,得胜班师途中,被奸臣以“犒师”为名,赐“御酒”毒害,时年22岁。因他屡立战功,生前,皇帝曾授赐“哀孝忠勇”四字匾额。死后,经王守仁实奏朝廷,朝廷查明后谥封为“武夷侯”,从优抚恤,并将尸体运回东兰,葬于今太平乡那腊村,奉旨旌表碑铭二座,赐修饰石人、石马、石狮、石禽上百具罗列墓前,并着赐进士出身前提督三边都察院副都御史徐淮、赐进士出身前北直隶吏部文选司主事张恒、赐进士出身前巡按北直隶监察史余敏学三人分别篆额、书丹和撰文,永久褒扬。
墓葬遗址关于墓地,前人也有记述:“韦虎臣墓,在城西南七十里旧东院区那腊村前。系用巨大花岗岩制成,墓宽约一丈,长约丈余。雕刻各种人物,美丽可观,墓碑立于明嘉靖二十一年十一月,碑文系明进士马平余行甫所撰,旁有翁仲、石狮及各种鸟兽器物等,不计其数。”后世过客曾留诗于石马上,诗曰:“石马连鞍在腾休,古人曾制几百秋。风吹玉体毛不动,雨洒横身有汗流。嫩草满蹄难下嘴,铁鞭百打不回头。可惜立身雄壮志,天作奇栏夜不收。”诗中提到的“腾休”系壮语,“腾”即塘,“休”即暖之意,墓地旁的泉水名,相传当泉水四时水暖,将鸭蛋沉入水中即可孵出小鸭。今仍四季长流,冬暖夏凉,为那腊屯村民所饮用。2009年韦公墓地墓碑及部分石雕尚存,可惜坟墓于“文革”中被铲平,建了学校,剩下的只是些残破石刻碑文与石雕,好在有些字迹可以看清楚。
  残缺的石雕像


2006年,广西河池启动抗倭英雄韦虎臣军事工程修复,并开始修复抗倭英雄韦虎臣墓地,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场所。

后代子孙
韦起云(1514年-1557年),字葵轩。韦虎臣长子,东兰第二十五任土知州。生于明正德九年(1514年)。其父被奸臣毒死时,韦年仅3岁,由叔父韦虎林代理州务。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十月十八日,正式接掌东兰土知州职。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朝廷下令,以田州瓦氏夫人为总兵参将,东兰州韦起云为总兵副将,起调田州、归顺、南丹、那地、东兰等州“狼兵”共6800人,以韦起云为前锋,经广东、江西、江苏、浙江,历时数月,于次年农历三月中旬进抵抗倭前线,进驻金山卫(上海县境)。四月中旬投入以兵部尚书张经为总指挥的针对日本海盗集团的江浙会战。韦率东兰、那地、南丹“狼兵”配合官军邹继芳部,组成西路军,在浙江嘉兴、王江泾、石塘湾诸战役中,共歼敌3000余人。接着,乘胜追击至陆经坝,斩获日本海盗首级300余级,烧毁海盗船30余艘。此战威震江南,日本海盗闻风丧胆。
战后,明朝奸相严嵩纵容义子赵文华冒功,陷害张经下狱,致使军无主帅,将士寒心。瓦氏夫人与韦起云愤而以粮草不断为由,撤师回乡。明嘉回乡。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韦因病去世,享年43岁,葬于隘洞龙盘山(隘洞圩边),1966年迁至拉州江坡山。
韦应龙
韦应龙(1535-1588)生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壮族,韦起云长子。少年时期,随父出征上海金山卫等地抗倭,立有战功。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接任东兰土知州职加四级服色。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因驻守桂林城被古田农民军攻陷革职。明隆庆三年(1569年),奉调开赴广东南海卫抗倭前线,率部冲锋陷阵,英勇杀敌。未一月,斩获倭首1000余级,蒙两广军门据实奏报,恢复东兰土知州职加四级服色。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病故,终年54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0

听众

272

积分

石精灵

Rank: 3Rank: 3Rank: 3

最后登录
2013-7-1
注册时间
2013-6-6
发表于 2013-6-15 04:00:26 |显示全部楼层
九连山脉位于赣粤边界、南岭东部的核心部位,山脉东北西南走向。主峰黄牛石位于江西省龙南九连山林场,海拔1430米,地势由南向北、由北向西南递降,山脊向北伸展,向西南延伸,并放射状分支。九连山北连龙南、全南定南,东北接武夷山脉,东连和平,西接翁源,南延伸到新丰,西南延伸到北江清远飞来峡英德浈阳峡等地(清远市北江东岸,河源市的东江北岸),由花岗岩侵入砂页岩构成。是赣江东江,东江与滃江的分水岭。保存有较大面积的原生性常绿阔叶林,素有“生物资源基因库”、“赣江源头”之称,是国内外科学家关注的地方,为南岭东部的一座绿色宝库。九连山因环连赣粤两省九县并有99座山峰相连而得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0

听众

272

积分

石精灵

Rank: 3Rank: 3Rank: 3

最后登录
2013-7-1
注册时间
2013-6-6
发表于 2013-6-15 04:03:25 |显示全部楼层
韦虎臣墓志铭作者初探
韦虎臣,东兰第二十三任土知州。生于明朝弘治八年(1495年)正月二十四日。少年时勤读书,好武艺,师从五台山觉空禅师,专习兵机韬略击技,并在州署附近银海洲上筑城堡、建演武厅,辟跑马射箭场,勤奋演练,精通韬略武艺,膂力过人。明正德四年(1509年),年仅14岁的韦虎臣随父韦正宝出征广东惠州、潮州一带抗倭。惠州行营命其父韦正宝率东兰“狼兵”为前锋,进攻敌九连山阵地,虎臣随军在营。后得知“狼兵”陷入敌阵、其父中箭负伤的消息,韦向官军求救无望,怒发上指,带领在营“狼兵”破入九连山,力斩敌酋,所向披靡,全歼九连山日本海盗,夺得父亲尸身回营。朝廷嘉其“忠烈”,准许接任东兰土知州职,护送父亲寝柩回东兰岩石山安葬。正德八年(1513年),江西、福建、广东沿海一带倭患又起。韦奉命率东兰“狼兵”跟随经略王阳明(守仁)征讨大帽山、大庚岭、横水、左溪诸地,历时3年多,经大小数十战,最后平定福建武夷山。战功卓著,获明皇帝钦赐“哀孝忠勇”匾额。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七月十二日,韦虎臣在福建、广东大败日本海盗,得胜班师途中,被奸臣以“犒师”为名,赐“御酒”毒害,时年22岁。后经王阳明据实奏报,朝廷追封为“武夷侯”。同时下旨征集工匠,在东兰州岩石山营造武夷侯墓,钦赐旌表碑铭,赐修石人、石马、石狮各物。在文化大革命浩劫中墓被掘毁,墓地改建学校。韦虎臣墓志铭作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
首先申明,我没有亲眼见过韦虎臣的墓志铭,所谈的仅是个人观点,不一定正确,希望能抛砖引玉。我曾见过的有三个版本的《重修韦侯墓记》:即《中国韦氏通书》、《韦氏族谱山涛支系景岱分册》和《东兰韦氏族谱》。为说明问题先将三个版本的记载列出来:
11996年版《中国韦氏通书》的记载:
赐进士出身前提督三边都察院左附都御史  八桂双峰徐淮东立篆额
赐进士出身前北直隶吏部文选司主事      庆忆宾阳吉山张恒德辉书丹
赐进士出身前巡按北直隶监察御史          龙城马平鹅山余敏学行甫撰文”
21998年版《韦氏族谱山涛支系景岱分册》的记载:
赐进士出身前提督三边都察院左附都御史   八桂双举徐淮东立篆额
赐进士出身前北直隶   吏部文选司主事     庆忆宜阳杏山张恒德辉书丹
赐进士出身前巡按北直   监察御史          龙城马平鹅山徐敏学行甫  撰文”
  31995年版《东兰韦氏族谱》的记载:
赐进士出身前提督三边都察院左附都御史  八桂双峰  徐淮  东立  篆额
赐进士出身前北直隶吏部文选司主事      庆忆宜阳吉山  张恒  德辉  书丹
赐进士出身前巡按北直隶监察御史          龙城马平鹅山  OO  行甫  撰文”
(注:因系蜡纸油印本“余”后面两个字不清晰)
大家都知道,古人的文章都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而墓志铭经过几百年流传下来,有些字应该是模糊不清难以辨认,现代抄录者因各人见解不一或传抄的原因,出现错漏在所难免。就象以前韦氏宗亲网上韦文海认为墓志铭作者是:“徐淮东、张恒德、徐敏学”,这也没有什么,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要能正确读懂古文,需要有很深的古文文字功底和相应的文史知识,这一点我远没有达到,我也只不过是一个族谱的爱好者,见着各种版本的记载,开始也被弄得乱七八糟的,无所适从。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研究,觉得1995年版《东兰韦氏族谱》的记载还是比较接近真实的,墓志原文应该是:
赐进士出身前提督三边都察院左附都御史    八桂双峰                东立   篆额     
赐进士出身前北直隶吏部文选司主事          庆忆宜阳吉山          德辉   书丹
赐进士出身前巡按北直隶监察御史             龙城马平鹅山    佘勉学    行甫   撰文
理由:
一、象“赐进士出身前提督三边都察院左附都御史    八桂双峰      徐淮   东立   篆额”一句应分为五部分:1、是作者的官职;2、是作者的籍贯;3、是作者的姓名;4、是作者的字或者号;5、是作者在这篇墓志铭的具体分工。
二、墓志作者简介     
1、八桂双峰,即现在桂林市著名景点独秀峰、伏波山一带,通常用来代表指桂林。徐淮系桂林市临桂县人,据1963年版《临桂县志·选举》记载:徐淮,弘治五年壬子解元,弘治九年丙辰朱希周榜进士。在《广西通志》和《临桂县志》等地方志中均找不到徐淮的事迹记载。
1962年版《通州志·卷六·二十六·章三百一十一》记载:“……至正德三年,有徐淮者,字伯川,广西人,亦以进士守通州,美丰仪,有才干,下车之日,列状陈冤者凡五百余人,淮尽收其词。辄下符召所讼者示曰:“俟本州谒郡还辄为汝等理之。”谒郡还不三日,五百人所陈状尽理,竟无一人不当情法,人遂号曰:“神君”,閱月讼庭昼闭,后无以应刘瑾求,遂改学正为学正监司,多以州事委事势颇与州官相压,乃两致罢去,民甚惜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0

听众

272

积分

石精灵

Rank: 3Rank: 3Rank: 3

最后登录
2013-7-1
注册时间
2013-6-6
发表于 2013-6-15 04:03:55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桂林景点“玉皇阁”尚遗留有明正德七年(1512),在第六任靖江王朱约麒的捐助下建起玉皇阁时,请时任通州知州徐淮撰文的刻石。
2、庆忆宜阳吉山,即今之宜州市,古时宜州(宜山县)州治所在地也称作宜阳,吉山为宜阳管辖下的地名。张烜,即是宜州吉山人,其事迹记载:“张烜,宜州人,明进士。官漕督、右副都御史,巡抚南岭、河南。为官四十多年,才华政治,名动当时。著有《吉山集》。”
《广西通志·卷二百六十二·列传七》记载:“张烜,宜山人,弱冠中正德已卯乡试,授溧阳教谕,调松江之华亭,以诗文孙承恩、徐阶所推重,嘉靖己丑进士,历官南京操江御史及巡抚南赣、河南,皆有懋绩,所著有《吉山集》。”
    清·道光九年版《庆远府志·卷十六·人物志·乡达》记载:“张烜,宜山人,寄籍河池。弱冠中正德已卯乡试,授溧阳教谕,甚和士心,调松江之华亭,以诗文孙承恩、徐阶所推重,才名藉甚,嘉靖己丑登进士,选余干知县,调归安,召入吏部主政,历员外郎,出为广东参政,转浙江左右布政,擢南京操江御史及巡抚南赣,最后巡抚河南。敭历中外四十余年,才华政绩倾动一时,所著有《吉山集》。”
2003年时在宜州曾发现其墓葬遗迹。
附:2003年新华网的一则新闻
宜州发现明代张烜墓遗址
宜州712日讯 宜州市日前出土了两尊石人、石羊石雕,被初步认定为明代文物。
626日晚七时左右,宜州市粮食局内施工的工人挖出了这两件石雕。
经文物管理所同志初步考证,宜州市粮食局工地与史料记载的明朝嘉靖官吏张烜墓地接近,石人、石羊可能是墓前神道雕像。张烜系宜山县(现宜州市)人,曾任江西余干县、归安县知县、广东参政、南京操江御史、河南巡抚等职。石人高2.1米,宽1.3米,石羊高1.2米,长1.2米,雕刻手法朴实、造型古拙、线条简洁。
这两尊石雕的出土,对当地美术史以及神道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3、龙城马平鹅山,鹅山在柳州市西南侧,系柳州名胜之一,现在柳州还有鹅山公园。佘勉学为柳州古八贤之一,其事迹记载为:“佘勉学 ,(生卒年不详)明代柳州八贤之一。字行甫,马平(今柳州)人。嘉靖二年(1523)进士,授浙江钱塘知县。清苦自持,门无私馈。擢监察御史。疏劾吏部尚书汪鋐以权谋私,贬为广东连州判官,历任四川嘉定州(治今乐山)知州,南直隶徽州府(治今安徽歙县)知府,发仓赈济受灾徽民。丁忧归。起补南直隶常州(今属江苏)知府,进天津兵备副使。遭严世蕃忌恨,调任贵州按察司副使,平反冤狱多起。后转福建布政司参政,升按察使,致仕归。”
1956年版《柳州府志·卷之二十五·乡贤》记载:“佘勉学,字行甫,柳州人,登嘉靖癸未进士,授钱塘知县,黠吏猾民相戒不敢犯,性甘清苦,门无私馈,士民敬且爱之,擢监察御史,遇事敢言,太宰汪鋐秉銓不法,列其状以闻,上怒下诏狱,寻以汪败得释,左迁连州判官,剿平平南及新峒诸贼,擢四川嘉定州知州,旋升江南徽州府,岁大旱,发仓赈济,民赖全活甚众,徽俗健讼,每以理谕遣,囹圄几空,丁内艰,起补常州,进天津兵备副使,严世蕃嫉之甚,嗾言官劾之,事白,补贵州,视狱多平反,转福建参政,进按察使,仍以触时忌致政归,历官三十余年,清节著闻,不增田宅,柳人称乡先生可法者必推勉学云,华荣寺左上街有坊。”
《柳州市志·第七卷·人物志 ·一人物传》:佘勉学(生卒年不详),字行甫,号东台,明代马平县人,家居地为今柳东乡社湾村。明正德八年(1513年) ,佘勉学以试《毛诗》中举,嘉靖二年(1523年)以三甲第232名成进士。次年出任钱塘知县。生性甘于清苦,门无私馈,颇得士民敬爱,而“黠吏猾民”也因此不敢作奸犯科。嘉靖七年三月,升任南京陕西道监察御史。任上遇事敢言,不畏权奸。嘉靖十年十二月,佘勉学等人上疏弹劾吏部尚书汪选拔官吏时违法,被下镇抚司狱。得释后,于嘉靖十三年左迁广东连州判官。后擢任四川嘉定州知州。嘉靖二十二年任松江府同知。后升任徽州府知府。任上遇天大旱,佘勉学发仓赈济,民众多赖以存活。当地风俗,多有讼诉,他常谕之以理,因而“囹圄几空”。丁内艰守制满后,补常州知府,晋天津兵备道。严嵩之子严世蕃嗾使言官以俺答攻近都城为由而弹劾佘勉学。事白之后,佘勉学于嘉靖三十一年任贵州按察副使。任上平反冤狱,颇多政绩。转官福建布政司左参政。晋按察使。后因与时忌相触忤而致政归乡。佘勉学历官30余年间, “清节著闻, 不增田宅。柳人称乡先生可法者,必推勉学”(《马平县志》传)。在福建左参政任上,佘勉学校刻同乡戴钦的诗文集《玉溪存稿》。福建布政使姜恩作序,称赞说:“玉溪(戴钦)诗文之得传于天下,名于后世。不有东台,其名实俱泯也已。玉溪有知,其重感于东台已乎! ”在城内华荣寺附近(今柳新街口保险公司附近)有为他建的“廉宪”牌坊。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朝廷追封兵部左侍郎。佘勉学的诗文有《柳州北郭碑记》、《云岩》及为抗倭名将韦虎臣墓所作碑记等。
      以上是个人愚见,希望各位方家指正,作为韦氏后人,也不希望自己的族人以讹传讹,遗误后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0

听众

272

积分

石精灵

Rank: 3Rank: 3Rank: 3

最后登录
2013-7-1
注册时间
2013-6-6
发表于 2013-6-15 04:17:19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加纳血债 于 2013-6-15 04:20 编辑

韦虎臣打入侵武夷山的日本海盗?存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0

听众

272

积分

石精灵

Rank: 3Rank: 3Rank: 3

最后登录
2013-7-1
注册时间
2013-6-6
发表于 2013-6-15 04:20:07 |显示全部楼层
王阳明

平定江西

  王守仁
正德十二年(1517年),江西南部以及江西、福建、广东交界的山区爆发民变。山民依靠山地据洞筑寨,自建军队,方圆近千里。地方官员无可奈何,遂上奏明廷。兵部举荐时任右佥都御史的王守仁巡抚江西,镇压民变。正德十三年(1518年)正月,王守仁平定池仲容(池大鬓)部,奏请设立和平县,并兴修县学。三月,守仁抵达江西莅任。他迅速调集三省兵力,镇压了信丰等地的起义。七月,王守仁念战争破坏巨大,上奏请求朝廷允准招安。明廷遂委以地方军政大权,准其便宜行事。十月,王守仁率兵攻破实力最强的江西崇义县左溪蓝天凤、谢志山军寨,并会师于左溪。王守仁并亲自前往劝降。十一月,王守仁遣使招安,并攻破蓝天凤部。就是在这烽火连天的两年里,他掌握了一样神秘的工具——"知行合一"。
擒获宁王
王守仁一生最大的军事功绩,是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王守仁将去福建剿匪时(无大量军队),所率部队行军刚到丰城,宁王朱宸濠突然举兵叛乱。因此王守仁积极备战,调配军粮,修治器械,然后发出讨贼檄文,公布宁王的罪状,要求各地起兵勤王。
当时,王守仁最为担心者,就是宁王朱宸濠挥师东下,占领故都南京。如果南京失守,宁王就有了称帝的资本,同时也占了地利,那就不容易消灭了。王守仁虚张声势,利用假宣传假情报,城中扰乱宁王的视线,逼他做出错误的判断,以为各路大军已经组成合围态势。同时使用反间计,命人携蜡丸潜入南昌,使宁王猜疑自己部下的进攻南京策略。宁王果然上当,有半个月时间犹豫观望、不知所措,没敢发兵攻打南京。王守仁利用这一时机,做好了防守南京的准备,使宁王欲攻南京,已无可能。
七月,宁王率六万人,攻下九江、南康,渡长江攻安庆。王守仁这时已经调集了八万大军(主要为各地民兵与农民),对外号称三十万。王守仁召集部下问应如何退敌。有人指出应该急救安庆,王守仁说:“现在九江、南康已经被敌军占领,如果我们越过南昌跨江救援安庆,就会腹背受敌。现在南昌空虚,我军锐气正盛,可以一举攻破。敌军听说南昌失守,定会回师来救,这时我们在鄱阳湖迎击他,肯定能取得胜利。” 由于先前进行大量宣传工作,谎称有大量军队攻城,南昌竟然不攻自破,停了两日,王守仁便派诸将分五路迎击回援南昌的宁王大军。四路分兵迎进,一路设伏。交战以后,宁王大军很快腹背受敌,被分割成几部分,后又中了埋伏,惨遭大败,溃逃退守八字脑地区。宁王眼观局势不妙,急忙调九江、南康的精锐部队出击,王守仁派几路大军迎战并取南康。
这一仗打得相当激烈,是关键的一战。官军一度退却,王守仁部将伍文定立即斩杀了后退之人,命令诸军一决死战。最后终于打败了敌人,敌军退保樵舍地区,将大船结成方阵,宁王拿出金银珠宝犒赏将士,冲锋赏千金,负伤百金,要求他们死力一搏。
但宁王军队的方阵(曹操用过的“连舟为方阵”)被王守仁看出破绽,他决定仿效赤壁之战,放火烧船。第二天,宁王群臣聚集在一起,正在船上召开“早朝”会议,王守仁大军杀到,用小船装草,迎风纵火,烧毁了宁王的副船,王妃娄氏以下的宫人以及文武官员们纷纷跳水。宁王的旗舰搁浅,不能行动,仓促间换乘小船逃命,被王阳明的部下追上擒获,宁王的其它文武大臣也成了阶下囚。不久,南康、九江也被官军攻陷,宁王之乱全面平息,前后只有三十五天时间。王守仁因此而获“大明军神”之称。
后来,明武宗以“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之化名出征,江彬意欲不轨,挑唆武宗与宁王打一仗并亲自俘获。王阳明对宦官张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明这样做会死更多人。最后协调结果是:让明武宗到了南京,再放出宁王让皇帝俘虏,高兴一下。
总督两广
1527年(明世宗嘉靖六年),王守仁总督两广军务,击溃瑶族和侗族等少数民族的地方武装。因功被封为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世袭,岁禄一千石,但铁券和岁禄都没有发下。
病逝归途
两广役后,阳明肺病加重,上疏乞归,于1529年元月9日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王守仁在归途中病逝于江西省南安舟中。在临终之际,他身边学生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去世后被谥文成,后又追封为新建侯,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0

听众

272

积分

石精灵

Rank: 3Rank: 3Rank: 3

最后登录
2013-7-1
注册时间
2013-6-6
发表于 2013-6-15 04:30:41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加纳血债 于 2013-6-15 04:32 编辑

首页凯迪社区猫论天下史海钩沉[转帖]“客家人”—— 一个无中生有的族群


后来客家的形成并不单单与中原人规模进入该地区有关,更是中原王朝统治深入,要将“蛮荆”之地王化的需要。所谓“王化”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将土著民族划入政府的编户齐名,就是给户口,然后让他们交赋税,服劳役、兵役,推行中原文教(配以科举),将他们感化。唐代初年对东南地区的土著居民的政策是用他们的首领管理,后期则用“选官制”即派官员到这些地方任职,加强对该地区的统治。当时还没有大规模运用军事手段,而宋代则开始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对付土著居民了,畲族人首当其冲,所以宋以后的畲族起义非常多。战争是民族融合的最直接手段,每次起义被镇压下去后,都有一大批土著和非土著的“流民”(即由于战乱、灾害等原因逃到山区的人,他们逃离本籍,没有合法身份了)成为了官府的编户齐名,也就成为了汉族。赣闽粤边土著民族最终汉化的高潮是明代中期,畲人蓝天凤、谢志珊起义带动了湘、赣、闽、粤边四省八府的山区弟兄们*乱,河源最大一支被朝廷称为“浰头贼”。

王阳明将此次*乱镇压之后,朝廷推行了多种政策以稳定当地。如将畲族人分散到已经汉化的地区居住,不让他们姓畲族的姓氏,不让他们保留畲族的风俗习惯等。所以,畲族在明代中期以后就很少有大的聚居点了,也只有少数畲族人保留了蓝、雷、钟的姓氏,但从族谱和文化习惯上也日益汉化。又如重建宗族组织,修祠堂、编族谱、立士绅等。当时大部分人是文盲,不清楚自己的家庭历史的,就参照有文化、有地位的人家的族谱写,而又为了正身份,所以几乎所有姓氏都写成从中原来的,同一姓氏的几乎是同一个祖先来的。而又不少人写着从福建宁化迁来,所以宁化成为客家人的一个祖居地,与珠三角的人的族谱把祖居地写成珠玑巷是一样的道理。再如推行文教,告诉百姓考科举拿功名才是最好最正当的出路,这样从思想意识上彻底认同中原正统文化了。

北方汉族人规模进入赣闽粤边地区也是当地土著汉化加速的一个原因。但是究竟这其中是中原汉人的成份多还是当地土著的成份多,已经无从考证。事实上也不是那么重要,因为北方汉人也多有少数民族汉化变成的,哪来什么纯种汉人?本人认为从汉族形成史的过程来看,本地土著居民为主应更合常理。房学嘉教授在后来的研究中把客家的主体源从“土著”修正为“南方汉族”,亦是一种合理的表述。

福佬人、广府人的情况与客家差不多,都是民族融合的产物,而非皆从中原迁来。但同样是北民南迁与当地土著融合的结果,为什么会分出福佬、广府和客家? 请看下一部分。(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0

听众

272

积分

石精灵

Rank: 3Rank: 3Rank: 3

最后登录
2013-7-1
注册时间
2013-6-6
发表于 2013-6-15 04:38:42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加纳血债 于 2013-6-15 04:40 编辑

赣州市用什么方言?赣州话是怎么来的?


赣州话是富有特色的语言,琅琅上口,易学易懂,亲近普通话,而又别有韵味。非常奇特的是,它仅流行于赣州城墙之内,过了东河、西河、南河,郊区农民讲的是客家话,形成一个语言的“孤岛”。

无独有偶,北方大城市天津,也是一个语言的“孤岛”,被称为“天津方言岛”,与周边地域不搭界,既不同于近邻北京,也不同于冀鲁两省。最近读到天津作家肖克凡一篇文章,说天津话有强烈个性,给人奇峰突起的感觉,仿佛“飞来峰”从天而降。上世纪七十年代,天津地方志工作者曾经外出寻找天津话的源头,结果找到了,既不在周边省县,也不在北方大地,一找找到江南凤阳花鼓之乡,最后锁定于一个名不见传的小地方——固镇,真是匪夷所思。去年是天津建城六百周年,天津文学院的作家们专程去安徽进行文化寻根。他们去到蚌埠以北的浍河北岸,寻找天津话的“母地”。令他们欣喜的是,他们在固镇听到许多天津的方言,看到相同的民风习俗,如“二子”“煎闷子”“死面卷子”“桶子灯”“台子”“勤行”,在街上看到许多“天津饺子馆”,两地都叫饺子为“扁食”,都爱吃“天津大小麻花”及油炸馓子。他们追根究底,只知明朝燕王扫北到了天津,后来燕王南下夺了侄儿建文帝王位。杭州也是一个语言的“孤岛”,杭州话有别于浙江本地话,是南宋高宗把京都从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迁到临安(浙江杭州)时,把中原方言带到了杭州。

那么赣州话根在何方源在何处呢?民间流传的说法,是王阳明驻节赣州时,极力推行这种官话。韩振飞在《宋城赣州》一书中质疑这一说法:“这一传说是值得怀疑的,因为语言有非常顽强的传承性,且不说古代信息闭塞,就是在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要靠某一官员的行政力量推广一种语言,也似乎是不可能的事。……再次,王阳明为浙江余姚人,其母语为吴语,即使王阳明推行官话,也只能是‘浙江普通话’,而赣州人说的却是‘西南官话’。其实,在古代要改变一个区域内的公共语言,只有靠移民,只有居民的成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语言才会发生变化。”据他的推测,明朝正德三年,王阳明的前任陈佥,因赣南农民起义频发,本地兵力不足,奏请朝廷从广西桂林、柳州调来狼兵。这一群体把桂林柳州话带来赣州,逐渐形成赣州官话。王阳明接任后,为防止农民起义军进城剌探军情,规定不会说官话的人不得进城。这一举措,进一步促使官话成为流行语言。

我在网上搜索王阳明史料后,认为王阳明虽是浙江余姚人,但他在正德三年至五年,因得罪朝廷权贵刘瑾,贬谪到贵州龙场驿(今安顺市修文县)当驿丞。三年时光,王阳明在学术思想上有一次飞跃,后人称之为“龙场悟道”。他先后创办龙岗书院、文明书院与贵阳书院,使贵州学风大盛,至今留下许多“阳明洞”、“阳明祠”,可见影响之深。黔滇川桂均属西南官话区域,安顺包括在内,王阳明与士人学子和民众接触交流,应会说当地语言。似乎可以设想,赣州城有广西狼兵传播西南官话的基础,王阳明也熟悉并喜好这种语言,于是下大力推广。先有群体的流传基础,后有权力的强制推行,才使赣州官话成为“孤岛”语言。

这些只是推测,时至今日,赣州还没就这一重要人文历史问题,进行过实地调查论证,也没人研究赣州话与西南官话的异同。在方言俚语、民风习俗、饮食起居等等方面,究竟有多少相似之处,有待调研证实。希望有关部门能组织作家与专家,仿效天津的做法,前去采风寻根。

如果确证“千里语缘一线牵”,我们大可在对接长珠闽之外,增强与广西等省的交流。语言是最具亲和力的媒介,这对发展赣州经济与旅游会有好处

点评

mantsuk  赣州是用赣语。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6-18 08:5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0

听众

272

积分

石精灵

Rank: 3Rank: 3Rank: 3

最后登录
2013-7-1
注册时间
2013-6-6
发表于 2013-6-15 04:54:08 |显示全部楼层
梁大岭:重读韦虎臣简介,我终于明白是广西狼兵将客家人打得丧失了民族记忆,忘了客家本是盘瓠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0

听众

272

积分

石精灵

Rank: 3Rank: 3Rank: 3

最后登录
2013-7-1
注册时间
2013-6-6
发表于 2013-6-15 12:57:49 |显示全部楼层
 
《明史》卷二百十二 列传第一百




广东饶平贼张琏数攻陷城邑,积年不能平。四十年七月诏移大猷南赣,合闽、广兵讨之。时宗宪兼制江西,知琏远出,檄大猷急击。大猷谓:“宜以潜师捣其巢,攻其必救,奈何以数万众从一夫浪走哉?”乃疾引万五千人登柏嵩岭,俯瞰贼巢。琏果还救,大猷连破之,斩首千二百余级。贼惧,不出。用间诱琏出战,从阵后执之,并执贼魁萧雪峰。广人攘其功,大猷不与较。散余党二万,不戮一人。擢副总兵,协守南、赣、汀、漳、惠、湖诸郡。遂乘胜征程乡盗,走梁宁,擒徐东洲。林朝曦者,独约黄积山大举。官军攻斩积山,朝曦遁,后亦为徐甫宰所灭。大猷寻擢福建总兵官,与戚继光复兴化城,共破海倭。详《继光传》。继光先登,受上赏,大猷但赉银币。
  四十二年十月徙镇南赣。明年改广东。潮州倭二万与大盗吴平相掎角,而诸峒蓝松三、伍端、温七、叶丹楼辈日掠惠、潮间。闽则程绍录乱延平,梁道辉扰汀州。大猷以威名慑群盗,单骑入绍禄营,督使归峒,因令驱道辉归,两人卒为他将所灭。惠州参将谢敕与伍端、温七战,失利。以“俞家军”至,恐之,端乃驱诸酋以归。无何,大猷果至,七被擒。端自缚,乞杀倭自效。大猷使先驱,官军继之,围倭邹塘,一日夜克三巢,焚斩四百有奇,又大破之海丰。(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iyifanwen.com,请保留此标记。)倭悉奔崎沙、甲子诸澳,夺渔舟入海。舟多没于风,脱者二千余人,还保海丰金锡都。大猷围之两月,贼食尽,欲走。副将汤克宽设伏邀之,手斩其枭将三人。参将王诏等继至,贼遂大溃。乃移师潮州,以次降蓝松三、叶丹楼。遂使招降吴平,居之梅岭。平未几复叛,造战舰数百,聚众万余,筑三城守之,行劫滨海诸郡县。福建总兵官戚继光袭平,平遁保南澳。四十四年秋入犯福建,把总朱玑等战没于海中。大猷将水兵,继光将陆兵,夹击平南澳,大破之。平仅以身免,奔据饶平凤凰山。继光留南澳。大猷部将汤克宽、李超等蹑贼后,连战不利,平遂掠民舟出海。闽广巡按御史交章论之,大猷坐夺职。平卒为克宽所追击,远遁以免,不敢入犯矣。
  河源、翁源贼李亚元等猖獗。总督吴桂芳留大猷讨之,征兵十万,分五哨进。大猷使间携贼党而亲捣其巢,生擒亚元,俘斩一万四百,夺还男妇八万余人。乃还大猷职,以为广西总兵官。故事:以勋臣总两广兵,与总督同镇梧州。帝用给事中欧阳一敬议,两广各置大帅,罢勋臣,乃召恭顺侯吴继爵还京,以大猷代,予平蛮将军印。而以刘显镇广东。两广并置帅,自大猷及显始也。伍端死,其党王世桥复叛,劫执同知郭文通。大猷连败之,其部下执以献。进署都督同知。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DiYiFanWen.com)查看更多与本文《《明史》卷二百十二 列传第一百》相关的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主题

0

听众

272

积分

石精灵

Rank: 3Rank: 3Rank: 3

最后登录
2013-7-1
注册时间
2013-6-6
发表于 2013-6-15 13:06:17 |显示全部楼层
惠、潮地相接,山险木深。贼首蓝一清、赖元爵与其党马祖冒、黄民太、曾廷凤、黄鸣时、曾万璋、李仲山、卓子望、叶景清、曾仕龙等各据险结砦,连地八百余里,党数万人。正茂议大征。会金莺等已灭,诸贼颇惧。廷凤、万璋并遣子入学,祖昌、景清亦佯乞降。正茂知其诈,征兵四万,令参将李诚立、沈思学、王诏,游击王瑞等分将之,元勋居中节制,监司陈奎、唐九德、顾养谦、吴一介监其军,数道并进。(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iyifanwen.com,请保留此标记。)贼败,乃凭险自守。官军遍搜深箐邃谷间。而元勋偕九德,追亡至南岭。一日夜驰至养谦所,击破李坑,生得子望等。明年破乌禽嶂。仕龙阻高山,元勋佯饮酒高会,忽进兵击擒之。先后获大贼首六十一人,次贼首六百余人,破大小巢七百余所,擒斩一万二千有奇。帝为宣捷,告郊庙,进元勋署都督同知,世荫百户。元勋复讨斩余贼千三百有奇,抚定降者。巨寇皆靖。
共9页,当前第8页123456789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DiYiFanWen.com)查看更多与本文《《明史》卷二百十二 列传第一百》相关的文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3-29 09:31 , Processed in 0.157863 second(s), 5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