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沙南曼森 于 2013-3-10 00:56 编辑
广西新闻网
http://news.gxnews.com.cn/static ... dab31-3613109.shtml
初一十五南宁庙堂香客爆满 折射市民独特民俗文化
www.gxnews.com.cn 2011年02月18日 07:11 字号:大 中 小
【图】
香客们把五通庙围得水泄不通。
广西新闻网记者 玉颖 梁如雪 实习生 汤婕 杨银丽
在南宁市的民间,历来都有“初一十五烧香祈福”的说法。昨日是正月十五,记者走访了南宁市多个香火旺盛的祭祀地点,这些寺庙大多场面火爆。据悉,有些寺庙由此形成了祭祀烧香的各种产业链。广西师范学院民俗宗教学硕士生导师、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黄桂秋认为,如今民众的这种崇拜习俗代表着一种民众心理需求,通过这样的祭祀活动,可以寻求内心的平静。
现象:
祭祀火爆衍生“产业链”
2月17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南宁市青秀山风景区内的观音禅寺,此时寺门前已排起了数百米的小车长龙,现场人潮涌动、香烟鼎盛,而前来烧香求福的人络绎不绝。记者看到,现场销售的普通“富贵金香”是30元一包,价格稍贵的“鸿运当头”则是398元一根,寺庙内各种酥油灯、佛脚花、许愿带、黄金柴供不应求。一对年轻的夫妇告诉记者:“我们今天求了平安、健康、财运,还专门为儿子今年高考顺利祈福了。”记者计算了一下,这对夫妇购买的香火、许愿带等共花费了1074元,这一趟求福花费可真不少。
观音禅寺内的如来佛祖塑像,是很多市民热衷祈福的对象,几乎每个人都要摸一下佛祖的脚趾,想让自己来年幸运顺意,不过这个举动遭到了管理人员的制止。在南宁市孔庙,前来祭祀的市民不如春节初期火爆,但仍有部分市民前来烧香祈福。一位年过60岁的老人带着孙子前来祭拜,希望今年高考能够金榜题名。不过老人家还是认为,即便烧了香祈了愿,还需个人努力,否则天天烧香也中不了状元。
寺庙的祭祀文化火爆,衍生了相关的“祭祀产业链”。在位于南宁市邕江边的五通庙,前来烧香的人将一个小小的寺庙围得水泄不通,销售香火的摊点一路绵延百来米。除了销售香火,放生鱼苗也成为了一项“常设项目”,许多销售鱼苗的商贩吆喝“5块钱6条”,甚至有的商贩打出了“买香赠送放生鱼”的招牌吸引香客。而邕江河岸的放生渔船也打扮隆重、一字排开,记者上前询问价格,船主表示“价格由香客自己决定,自己认为诚心即可”。很多前来祭祀的人都认为,放生鱼苗也是人们表达祈福、许愿的一种方式,中国许多地方自古以来都有这种风俗。
文化:
寺庙历史沿革各不同
据了解,在南宁市目前有多个市民热衷前去祭祀的寺庙,较受大家熟知的就是青秀山的观音禅寺、南宁市邕江边的五通庙和最近新建成的南宁市孔庙。这些寺庙所祭祀的风俗和祈福的方向都各有不同。
位于南宁雅里村的五通庙就得到了许多“老南宁”和生意人的“信奉”,这里每到农历的初一、十五便香火旺盛,大多数人都喜欢前来求财。雅里村村民告诉记者,古时五通庙旁是一个渡口,往来客商从此渡口经过,通往南北做生意;而邕江的水上人家都“靠江吃江”,渐渐的就形成了五通庙千百年来的鼎盛香火,借此来保佑水上往来船只和做生意的人安全和平安。
南宁青秀山观音禅寺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980年前的北宋时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南宁的香客便有“烧头香”(迎子时)的习惯,于是当时观音禅寺的前身——三宝堂把寺院的开放时间延长至晚上11时,逢农历十四、三十通宵开放,这个习俗沿用至今。据说,这是全国唯一在夜间开放的寺院。据青秀山风景区办公室人员统计:除春节等重大节日外,每月的初一、十五,日均游客量大概为2000人次,比平日多出约1000人次。工作人员介绍,八成以上的游客都会前往景区内的观音禅寺上香祈福。每逢大年初一,去禅寺上香的游客更多达上万人次。
除了这些市民熟知的寺庙,在南宁市的很多村落也有不少寺庙,由于这些寺庙各有历史,也渐渐成为不少市民的祈福之地。2011年正是南宁市新屋村镇海庙建庙的第501年,据新屋村村民吴女士说,每月初一十五及每年正月二十三的镇海庙建庙庙会,来自新屋、旱塘、高岭、富德、上尧等地的很多村民都很喜欢到此烧香。新屋村的老村长,今年87岁高寿、曾经牵头捐资重建镇海庙的陈海九老人,向记者介绍了镇海庙的一些有趣“古仔”:据说镇海庙始建于明朝,建庙至今已整整500年。因为从前新屋村毗邻邕江,常常饱受洪水之苦,于是该村村民就自发捐资建庙,原先庙内主要供奉的是五位镇海大皇和土地公公,以祈求洪水不扰民,人畜平安,后来又慢慢供奉起九子娘娘、关帝、如来、观音等神仙,甚至是圣人孔子。如今,镇海庙由新屋村村民自发管理,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才开门迎接香客,进行祈福活动。
而白沙村雷庙是另一个香火旺盛的庙堂,据白沙村村委会副组委卢伟欣介绍,古代壮族先民敬重雷神,因此聚居的地方多建有雷神庙,白沙村雷庙就是基于雷神崇拜信仰建立起来的,所以每年正月十六,雷庙便会举行盛大庙会。
专家:
崇拜习俗代表民众心理需求
广西师范学院民俗宗教学硕士生导师、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黄桂秋介绍,正月初一到十五这段时间,属于年终守岁时间,基于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影响,正月是一年的开始,祈求来年的平安幸福是民众最大的心愿。因此,正月里的祭祀活动是最隆重的,各个寺庙香火旺盛也是正常现象。有些村寨对与农事活动相关的节日也有祭祀习俗,比如二月初二,民间也有祭祀习俗。
南宁的民间祭祀习俗其实也可以归类,比如客家人主要盛行的是祖先崇拜,初一十五多半祭祀祖宗祠堂;
广普人主要沿西江迁居而来,因做生意最擅长,敬财神较多;平话人则敬奉五通神等水神;壮族还有
花佛信仰,布洛陀崇拜等。这些习俗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推移也发生互相交融,多神崇拜现象就越来越普遍。
如今民众的这种崇拜习俗代表着一种民众心理需求,通过这样的祭祀活动,可以寻求内心的平静,只要不以敛财和诈骗为目的,不构成伤害任何人的后果,这些习俗对抚慰民众心理是有作用的,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目前,我们的社会正从宗族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年轻人的信仰崇拜会越来越淡,这也是民俗发展的一个过程。
编辑:吴婷婷 作者:玉颖 梁如雪 汤婕 杨银丽 来源:广西新闻网-当代生活报
【转贴者注:倒数第二段,“广普人”应为“广府人”,“花佛信仰”应为“花婆信仰”。这些错误估计是记者根据录音整理稿子时听不清楚造成的。黄桂秋老师我认识,他本人不会有这样的常识性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