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壮族人偏爱“龙”
陆杉(德保)
早些年在报上看见篇介绍壮族地名的文章,说是壮族人崇尚龙图腾,所以地名中大都含有“龙”字:如龙香、龙光、龙林……那时笔者笃信不疑。
后来学了《壮族简史》,发现壮族地名中的“龙”和汉文化中的“龙”其实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秦以前,壮族地区属徼外之地,部分地区属楚国。但是壮族人早在原始社会就在岭南繁衍居住,随着社会的发展,壮族祖先从山洞走到了田垌。他们依靠充沛的雨水,最早培育了水稻。他们把水稻、水田称作“那”,地名也冠以“那”开头。如:“那坡”(有泉水的田)、“那后”(臭水田)、“那满”(村庄附近的田),等等。壮族祖先把村落称为“板”,如:板桃(桃花盛开的村落);也叫“晚”,如“晚旧”(老村子);或叫“番”,如“番禺(今广州)”(大村子);邕江以南地区因发音习惯,大多叫“曼”,如泰国首都“曼谷”(老虎出没的村寨)。
与“那”相对的地区是四面高山围住、中间有一小块空地的地方,汉语叫“天坑”,壮语叫“龙”,也有的写作“陇”、“隆”等,严格意义上应该叫“弄”(上面山字,下面弄字),《新华字典》解释为:(壮)石山间平地;《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石山间的小片平地(壮)。注意:这里的“(壮)”就是表示这个词是从壮族语言音译过来的。上列的“龙香”、“龙光”“龙林”分别是“柴草茂盛的山弄”、“很宽的山弄”、有“穿山甲出没的山弄”。所有这些地区,都是荒凉一片,人迹罕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派尉屠骓率领50万大军,兵分五路,浩浩荡荡地向岭南进发。与东路进军一直很顺利的情况相反,从西路的进军途中,遇到了壮族直系先民西瓯人的坚决抵抗。在一次战斗中西瓯军译吁宋阵亡了。但刚强的西瓯人“皆入从薄中,……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继续坚持战斗,击毙了秦军主将尉屠骓,秦军几乎全军覆没。为了扭转惨败局面,秦始皇下令开凿著名的灵渠,保证了秦军后备力量和粮草的源源不断供应,经过几年的激烈战斗,到公元前214年,秦军最后打败了西瓯的武装力量,终于统一了岭南,设置桂林、南海、象三郡,派官吏进行统治。
然而,在战争中牺牲丈夫儿子的壮族寡妇们可不愿跟着英雄的祖先进山受苦,加上后来秦始皇从中原派来一些华夏族的劳动人民到岭南地区“与越杂处”。于是,在桂东“那”地区,出现了讲“粤语”、崇尚汉壮文化的汉人;被迫逃到桂西山地开发种植旱作物的壮族人,子子孙孙都在“弄”里生活。百色是壮族文明的发祥地,更是秦末汉初战乱时壮族同胞的避难所,因此,他们大都把自己的家乡叫做“弄”。
值得一提的是,壮族人一般一个家族占据一个山弄,由于担心匪患,各“弄”自行修筑石墙石门,除了贩卖盐巴等用品的商贩偶尔拜访,其他时候他们都是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因此,各自风俗习惯也不尽相同,并由此派生形形色色的方言土语。至今,壮族虽然创制了统一的文字,但始终没法统一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