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德保县地,宋皇祜五年(1053年)建镇安峒,元至元十八年十月(1281年)建镇安州,二十九年六月改为镇安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为镇安府,府治始在今那坡县感驮岩,次年(1369年)迁至废冻州(今德保县治)。至于镇安最初为何取名“镇安”?笔者在另一小文《县名那坡领袖批示》中已有陈述,在此不再赘述。
镇安一名之后,今德保县使用过的另一名字——“天保”,来头就大了。
清乾隆四年(1739年),清廷拟在镇安府增设一个附郭县。新县名叫什么好呢?众官员搜肠刮肚,一时竟想不到起个什么名才好。时任广西巡抚杨超曾绞尽脑汁,忽然想起镇安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一个人,于是在疏文中写道“请添设天保县”。乾隆皇帝翻阅典籍,被岑天保政绩所感佩,朱笔一挥写下一行字:“钦定佳名,并铸给印信关防,以昭信守”。新县名就这样定下来了。
岑天保是何许人,其政绩竟然感佩皇帝?翻阅《德保县志》知道,岑天保是明初镇安府一位较有作为的知府。这位知府在位26年,其间推行“保境息民,恪恭奉上,筑城垣,立法度,捐繁苛,恤孤寡,薄赋轻徭”等政策。首先劝农民开垦荒地,大力发展农业,农民开垦的土地为自己所有,三年才升科纳税;其次是制定法规制度,减免和废除前代各种不应设立的繁苛,从每年赋额中提取部分银两,以恤孤寡,其它赋税徭役也相应减免;第三是将原来土官官舍、土城墙重修加固,防御外来侵袭。这些政策和措施促进了镇安府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乾隆皇帝钦定的“天保”县名一共用了212年。1951年后,这片古老的土地又换了新名字——“德保”。新县为何取名德保?要了解其中缘由,得先说说民国时期古镇安大地上的另一个县——“敬德县”。民国二十四年一月,国民政府在靖西、天保、恩阳、百色接界处成立一个新县,县名“敬德”,县治在今德保县敬德镇。1951年8月,当时的百色专区调整行政区域,敬德、天保合并成立新县——德保,德保县名系取两县原县名后面一字。
镇安府、天保县、德保县治地均在今德保县县城,这个地方现在叫“城关镇”,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但德保县城还有一个别名叫“莲城”,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
追溯历史,最先在今德保县城筑城的,是元时当地土官阿刺辛。阿刺辛为何选择在此筑城,说起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元时,镇安路治地原本在今德保县足荣镇的扶苏山下,当时统治这个地方的土官叫阿刺辛。阿刺辛养有一匹大白马,每天放山下吃草。一天,大白马突然不见了,众家仆苦苦寻马数日,才在珠山(今独秀峰)脚下找到。马夫把马拉回去,如往常一样放扶苏山下,可第二天马又跑到珠山。牵回来又跑去,跑去了又牵回来,如此这般反复几次。阿刺辛感到奇怪,请教当地一位有名的风水先生。风水先生听了,跑到珠山一看,连声说:“好地方,好地方!”于是,阿刺辛就把镇安路治迁到独秀峰脚下,开始在这里筑城,修建官舍。
至于德保县城为何又叫莲城,有三种说法。
其一,以花命名。德保县城及附近如今少有荷花,所以很多人认为不可能因莲花命名。但这个地方从前是有大片大片荷花的,据清光绪年间出版的《镇安府志》记载,当时的天保县治有许多莲塘,池水四季不涸,每至仲夏,便呈现出“红绿交映,风景如画”、“遍地荷花,盛产莲子”的美丽景观。所以,有人认为山城因此得名。
其二,以城命名。当初的德保县城,受后面云山、前面鉴水所制,不好均匀向四周延伸,扩建多向东西两头伸展。所以古书说:“城形南北较窄,东西两头尖,山城各半弧,宛若一朵莲花,故有莲城之称。”从高处俯瞰,城的形状就像一朵浮在水面上的大大的莲花。独秀峰古佛洞洞口的门联云:“古佛云崖上,莲城烟雨中。”
其三,以山命名。城周围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山峰,就像一簇簇一朵朵的莲花,以此命名。史书云:“岗坡绵延,平壤无多,近治诸山布列,形类莲花,故曰莲城。”镇安府因山命名的地名不止一个,旧时的镇安府地现今的田阳县坡洪镇永常村,就是因“诸山布列,形类莲花”而叫“莲花岗”。
这三种说法中,哪一种说法更接近事实,或者三种说法都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