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台语与南岛语人群的遗传同源性
李辉
澳泰族群包括分布于中国大陆和东南亚各国的侗傣、黎仡族群,中国台湾岛的原住民,分布于东南亚、太平洋、印度洋岛屿的马来-波利尼西亚族群。本项研究采集的样本量有1,325例,包括了大陆和台湾几乎所有的澳泰群体,以及越南、泰国、印尼的大量处,遗传结构上也有非常明显的共性。澳泰族群最明显的特征性标记是Y染色体SNP单倍群O1。整个澳泰族群的演变过程基本上可以根据对O1单倍群的内部结构观察得到。另外,线粒体单倍群B4a、B4b、M7b等等也具有澳泰族群的特征。
研究发现,澳泰族群是5万年前走出非洲的现代人类的一个分支。现代人类来到远东地区以后,形成了蒙古人种的群体,并由东南亚向东亚大陆进发。大约3万年前,群体在云贵高原两侧分为两条路线北上,南亚-苗瑶-汉藏祖先群从西线走缅甸-云南路线;澳泰族群从东线走越南-广西路线。在北部湾一带,澳泰群体孕育了很长时间,O1单倍群就是2万多年前在此出现的。
澳泰族群的分化和扩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旧石器时代的分化,首先是广西内陆的山地群体和北部湾沿岸的群体发生了差异。山地群体后来发展成为雒越。O1出现在沿海群体中,并随后者沿海岸的迁徙而扩张开来,在海南岛的黎族中保存了最古老的结构。一万四千多年前,沿海群体向东迁徙,散布到了整个广东和台湾的海岸线上。台湾的原住民就是从那个时期开始形成遗传基础。稍后,北部湾的沿海群体又有部分沿着越南海岸南下,后来发展成马来族群。所以我们观察到,澳泰遗传结构中台湾和马来族群相隔距离明显,两者都联结在大陆的侗傣族群上。在大约一万年前,广东西部的群体和东部的群体发生了差异,西部群体后来大部分演化成仡佬族,而东部是侗傣族群的祖先。我们发现与仡佬族遗传关系最密切的是现代的侗水族群。
第二个阶段是新石器时代的扩张和分化。大约8000多年前,广东东部的某一个部族中开始萌发新石器文化和农业文明,并迅速扩张开来。这次扩张先是形成了三个族群,向浙江的迁徙形成了江浙的越族祖先,并发展出了辉煌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向台湾的渡海迁徙形成了台湾平埔族的一部分;在广东和福建的内部扩张形成了侗傣族群的第二个遗传层次。对O1的年代估算确实发现,江浙的越裔人群、侗水族群、台湾原住民的这一部分年代都是8000多年。到了5000年到3000年期间,闽越和南越发生了分化,闽越向北分出了东瓯,南越向西分出了西瓯。西瓯和雒越融合形成了壮傣族群的祖先。而仡佬族的祖先向西北迁徙到了贵州,建立了夜郎诸国,同化了当地的许多南亚语百濮族群,使得我们现在观察仡央族群遗传结构的时候可以看到明显的二元性。
第三个阶段是历史时期的流散和迁徙。2000千多年前,在汉族的扩张压力下,澳泰族群百越民族纷纷离开东南沿海。特别是闽越在强制移民政策下,几乎完全离开了福建。故而在福建几乎看不到澳泰遗传特征了。部分闽越群体逃亡到了广东,并渐渐向西迁徙到贵州,演化成了今天的水族类民族。我们可以观察到,大陆的民族中与台湾遗传联系最多的是水族。广东的南越群体也大规模地向西北迁徙,形成了今天的侗族类群体。壮傣族群中有一部分人向中南半岛迁徙,渐渐分化成了现在的傣泰族群。
在对老挝和泰国进行了大规模的人群调查以后,我们发现傣泰族群的遗传结构中来自中国侗傣族群的成分普遍较少,而且这种成分比例在不同群体中有明显的差异。在较大的群体中,比如老族、泰族、普泰族、傣泐族等群体中,来自中国的成分(Y染色体O1为代表)明显较高。而在一些小群体中,比如老挝的僿族和任族,就完全不含有明确的中国成分。这说明,这些中南半岛的傣泰族群小民族很可能是当地原来的孟高棉族群被侗傣移民同化的结果。
我们通过分子人类学的遗传结构分析,大致了解了澳泰族群源头的发生历史。但是还有大量的向外流散过程还没有调查分析。对古代族群的研究推断还没有足够的实证。所以澳泰族群的遗传结构研究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