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宣地名领悟壮族文化
韦启龙
武宣县三分之二人口为壮族,境内地名有壮名和壮译汉名,而壮译汉名又分音译名和意译名,该县地名语意丰富多彩,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壮族传统文化。
以“那”为名。“那”是壮语“naz,田”的译音,用于田垌名比比皆是,比如沙田垌叫那沙垌,望天田的垌叫那天垌,聚集田地而成垌,“那”必成名。不过许多村庄名都冠以“那”,便是有趣的现象了,比如那沙村(沙田村)、那辘村(辘灌溉田的村)、那么村(新田村)、那珠村(珠田村)、那界村(块田村)、那屯村(填方成田的村)、那马村(马田村)、那羊村(旱田村)、江那村(Mbanj gyangnaz,田中间的村)。石岗村是汉族同胞居住村,村名颇为典雅,很浓的汉文化味道,但它同时有一个很好听的壮名——那岗村(Mbanj nazgyang,中间田的村)。这里壮汉同胞和睦相处,壮汉文化兼容并包,以田为命根子,崇尚田园风光,故喜欢以“那”作地名。
以“塘”为名。如莲塘村、塘莲村、塘步村、大塘村、长塘村、新塘村、军塘村。壮人选择居住地,有前塘后木之好,因塘既可解决人、畜、菜园用水,又能养鱼养眼。武宣地处桂中,是出了名的旱区,生产力落后的年代,同一村塘里,这边牛泡身、人洗衣,那边就挑塘水供人饮用,可见一塘于一村何其重要。如今经济发展,村村用上自来水,但是村前村边的塘,仍然是耕牛泡身、打滚、消暑必需之地,有些则整体开发为乡村景区。
以“古”为名。“古”是壮语“go,棵、株”的译音,如古朴村(柚树村)、古龙村(榕树村)、古樟村(樟树村)、古远村(龙眼树村)、古杭村(杭树村),名花古树是地方的文化标志,壮人以此为荣,所以又引出下文花为名。
以“花”为名。如花颜村、花马村、花蒙村、花山村、花潭村、花罗村、花潘村、花洲村、花灵村、花儿村、百花山、白花山,花为地名,显示一个地方的美好和美丽。
以动物为名。如马村、马山、牛岭、羊山、虎岭、猪山、猪岭、双狮山、狮子岭、螺山、猫头岭、鹞鹰山、蝙蝠山等地名,反映了先祖们丰富的想象力,给石山土岭以生命,令其栩栩如生。
以“岜”为名。“岜”是壮语“bya,石山”的译音,如岜寺村(寺山村)、岜布村(布山村)、岜森村(尖山村)、福庆村壮名岜满村等等。岜是一村之靠山,给人安全感。冬季进入坐北向南的山庄,让人感觉到寒风骤减,身心舒适。遇战乱匪乱,村民可退隐山间,企求一时之安。
以“龙”为名。如龙鹏村、龙宫村、龙堂村、龙保村、龙昌村、龙棍村、龙山村、平龙村、湾龙村、回龙村、新龙村、双龙村、居龙村、富龙村、江龙村、思龙村、祥龙村、盘龙村、蟠龙村、龙蟠岭等等,可谓群龙飞舞,万象呈祥。龙本是中华民族古代传说中的灵异神物,封建主义树之为皇帝的象征,武宣人誉其为神通的吉祥物,乐于取之安名。
以开天地的始祖神“盘古”为名。全县取名盘古村的有5个壮族聚居村,盘古庙20座以上,另有其它地理名称如——那盘古、垌盘古、岭盘古、岜盘古、敢盘古、岩盘古、泉盘古、渠盘古、坝盘古,诸如此名,显示出世世代代的武宣人自己历来固有的盘古文化渊源和信仰。一个面积不大、人口不多的小县,竟遗存如此密集、如此源远流长的盘古文化元素,颇受有关人士注目。
以“富贵吉祥”为名。如取名金鸡乡、金岗村、银村、钱村、禄新乡、禄丰村、禄贵村、禄仁村、安村、四安村、长安村、平安村、福隆村、五福村、和平村、和睦村、旺村、旺田村、乐业村,八宝坳、八仙寨、八仙岭、谷堆山,此类地名表现了壮族人民向往安居乐业、发家致富、与邻为善的心态。
以敌方为名。如日本垌、日本潭、日本湾、强盗坳,是武宣、贵县乡村抗日自卫队联手打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旧址,强盗坳同时是强盗出没,危害民众的要隘。以敌方名作为战斗旧址名,可谓绝无仅有的命名法,昭示了坚决抵御外来侵略的民族文化。
世代流传的语言,是文化的活化石。地方文化名片,可以努力挖掘、传承、弘扬和发展,但不可以被“火速打造”。因而寓意天地生态生灵的武宣地域符号,历经千百年才沉淀出来,才耐人寻味,才让人领悟到地域民族文化之斑斓。
(载于《广西民族报》2011年11月25日第6版)
壮乡武宣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