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Robale在2011-9-19 10:57:16的发言:
是见过这样的说法,但如果曾经真的是粘着语,那这个变化也太大了。不过个人觉得粘着语的拼音文字更简单。嘿嘿。
台语的声调对应,一般从调类来找对应。但这回得需要从调值来说起。
远古时期,台语支还未分化的时候,讲的是同一门一样的语言,“同声同调同义”。可能那时还是只有一个声调(我认为该调是平声调33,记为A)的语言。随着语言的发展和区分意义的需要,人们发现音高可升、可降,于是就把部分原本读平声的字分配到升调、降调等其他声调去,于是开始产生不同的声调。产生两个以上声调的时候,可能台语支已经分化了或还未分化。当分化出第一个声调的时候,于是就把部分原本读作A调(平声)的词,读成B调(与A不同的一个调值)了。这样就有了A、B两调。如果此时台语支还未分化,则分配到B的部分是相同的;反之,如果已经分化,则分配到B的部分词汇,就不一定相同。以此类推,依次出现A、B、C、D、E、F六个调,这六调归纳起来无非就是升调、降调、平调,反映出人们对音调的认识和改造语音的手段。下面用“教你上马过河”来说明远古时期,台语支诸语将“教你上马过河”读同一个调平声调。当台语支声调出现分化时,演化(假设)如下:
*武鸣壮语:
A教你上马过河
1、A教你上过河 B马
2、A教你过河 B马 C上
3、A你过河 B马 C上 D教
4、A你河 B马 C上 D教 E过
5、A河 B马 C上 D教 E过 F你
*南壮五调壮语:
A教你上马过河
1、A教你上马过 B河
2、A教你上马 B河 C过
3、A上马过 B河 C你 D教
4、A上马 B河 C你 D教 E过 F
*泰语:
A教你上马过河
1、A教你上过河 B马
2、A教你过 B马 C上河
3、A你过 B马 C上河 D教
4、A你 B马 C上河 D教 E过 F
以上诸语,至少分别经历了5、4、4次声调的分化。分化的最终结果(今天的口音)是:武鸣、南壮五、泰语各自保留“河”、“上马”、“你”为平声调33。台语支调值五花八门的原因,就是:同源词每次出现声调的分化时,部分词汇分配到另一个声调中时不一样。即使第一第二次分化的时候分配是一样的,但如果第三第四次分化的时候分配不一样,就足以把古台语的“同声同调同义”的状况完全搞反了。这就是为什么到了现代,各地壮(台)语口音诧异(指声调)的情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19 21:50:29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