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僚人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点击进入授权页面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267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文化地理学导论

[复制链接]

69

主题

1

听众

3204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04-4-28
注册时间
2003-10-2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3-31 16:05:0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转载自:中教育星主页>>学科资源栏目>>学科教学资源>>初中地理>>地理博览>>文化地理学导论(人·地·文化)(王恩涌) 文化地理学导论
  • 目录
  • 内容提要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一、地理学的发生、发展与分科
  •   二、文化地理学
  •   三、文化地理学所研究的主要课题
  • 第二章 世界上的人口
  •   一、世界人口的分布
  •   二、人口的变化与迁移
  •   三、人口生态学
  •   四、人口景观
  • 第三章 农业
  •   一、农业类型及其分布
  •   二、农业的起源与扩散
  •   三、农业生态
  •   四、文化诸因素在农业中的作用
  •   五、农业景观
  • 第四章 政治地理
  •   一、政治文化区
  •   二、政治事物的扩散
  •   三、政治生态关系
  •   四、政治地理中的文化作用
  •   五、政治景观
  • 第五章 语言地理
  •   一、语言区
  •   二、语言的扩散与发展
  •   三、语言生态学
  •   四、人文因素与语言的关系
  •   五、语言景观
  • 第六章 宗教地理
  •   一、几种主要宗教的基本情况
  •   二、宗教文化区
  •   三、宗教的扩散
  •   四、宗教生态学
  •   五、宗教与文化各因素的关系
  •   六、宗教景观
  • 第七章 民间文化与流行文化
  •   一、文化区
  •   二、文化扩散
  •   三、文化生态学
  •   四、文化的综合作用
  •   五、文化景观中的民间文化与流行文化
  • 第八章 种族和民族地理
  •   一、种族和民族的分布
  •   二、种族和民族的迁移
  •   三、环境生态作用
  •   四、文化的整合作用
  •   五、种族文化景观
  • 第九章 城市
  •   一、世界城市文化区
  •   二、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   三、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   四、城市与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关系
  •   五、城市景观
  • 第十章 工业与交通
  •   一、工业区
  •   二、工业革命的起源与扩散
  •   三、工业生态学
  •   四、工业、交通与人文因素的关系
  •   五、工业与交通的文化景观
  • 第十一章 文化地理学和有关全球性的问题
  •   一、全球性的人口危机
  •   二、食物供应与绿色革命
  •   三、马来西亚热带雨林的开发
  •   四、世界能源危机与阿米什人文化
  •   五、关于资源、经济、人口和环境的关系的过去与未来

  •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转播转播0 分享淘帖0 分享分享0 收藏收藏0 支持支持0 反对反对0
    帖子永久地址: 

    僚人家园 - 论坛声明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仅代表作者个人的立场,不代表本论坛管理方立场。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僚人家园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或转载本论坛原创文章时须征得作者本人及僚人家园论坛管理员的同意
    4、发帖者承担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相关责任。僚人家园管理团队有事先不通知发帖者而删除或屏蔽本文的权利。

    生为壮人 死为壮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主题

    1

    听众

    3204

    积分

    铜鼓精灵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最后登录
    2004-4-28
    注册时间
    2003-10-20
    沙发
    发表于 2004-3-31 16:08:00 |只看该作者
    节选 第五章 语言地理 二、语言的扩散与发展

    今天语言的空间分布是经过长期扩散的结果。语言在一个地区产生以后,随着使用该语的人群的迁移而扩散,于是该语言分布区逐步扩大。可是,有时新来的语言,或是代替旧的语言,或是使旧的语言退到边远地区;有时新语言区的扩大而产生语言的新分化,出现新的方言或新的语言,因此,语言扩散反映了语言的发展与变化,它有助于了解语言的现状分布与各种自然要素与社会要素的关系。下面,分别以英语和汉语的扩散为例说明这两种语言的分布与变化。

    (一)英语

    1.英语的扩散与发展。英语是当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性语言。据统计,以英语作为母语的人口有3.6亿以上,另有6亿多人,在一定程度上懂得英语。可是,很少人知道在公元5世纪以前,住在现今英国本土的人并不说英语。在公元11世纪时,说英语的人仅有150万左右,在莎士比亚时代(1564—1616)说英语的人也不过500万,其范围也没有超出他们所住的岛屿。当时英国地位很低,比不上法语、拉丁语,甚至意大利语。

    从考古材料说明,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伊比利亚人(Iberi-ans)从地中海地区抵达大不列颠岛定居,带去新石器文化,征服了原地的旧石器人。大约公元前500年,凯尔特人从欧洲大陆进犯,并占领该岛,伊比利亚人退居山林。凯尔特人讲凯尔特语。伊比利亚人语言现今没有材料可供研究,凯尔特语是岛上唯一有史料可查的最早语言。

    在公元前55年,罗马人入侵大不列颠,并一直占领到公元407年,因而,使拉丁语进入了大不列颠,并成为官方用语,法律用语和商业用语,凯尔特语地位下降。在现今英语中,只在一些地名和河流名称方面还保留着凯尔特语的词汇成分。例如the Tha-mes,the Cam,the Dee和the Avon等均为凯尔特人命名的河流。在Dumcombe Winchcombe,Cumberland等地名中,也可以看到凯尔特语Cumb(deep valley,深谷)一词成分。

    大约在公元449年,居住在丹麦与德国北部的3个日尔曼部族入侵英国。他们是盎格鲁人(在日德兰半岛南部)、萨克逊人(在德国北部)和朱特人(在日德兰半岛北部)。原凯尔特人几乎灭绝,幸存者或逃进山林隐居,或沦为奴隶。

    3个属于低地西日尔曼语的方言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融合,出现一种新的语言,即盎格鲁萨克逊语(Anglo-Saxon)。这就是英国的古英语。到公元700年,人们把大不列颠岛上的语言,称作Englisc,即盎格鲁人称呼其使用的语言。到公元1000年,岛上整个国家被称为Englaland(即盎格鲁人的土地)。由于语言内部在发音和拼写方面的演变这两个词才变成今天的English和Eng-land。

    8世纪末,丹麦人开始侵袭英国,后来整族的人迁往,侵吞土地,并在英国东北部建立丹麦区,这种活动延续将近300年。因此,今天英国东北部地区大约有1400多个村镇的名称来自斯堪的纳维亚语。如Wood thorp(斯堪的纳维亚语中的thorp,相当于英语中的 village)Althorp、Linthorp、Applethwaite、Braithwaite、Cowperthwaite(thwaite在古丹麦语中等于英语an isolated piece of land)。此外,在英语的名词(如 bank、knife、scales),形容词(happy、low、wrong),动词(call、gasp)等基本词汇中留有斯堪的纳维亚语的成分。

    在公元1066年,法国的诺曼蒂公爵侵入英国,并加冕为英国国王。诺曼蒂王朝一直延续到公元1154年。在此期间,英国实际上存在着3种语言。法语、拉丁语和英语。法语是官方、贵族及其他上层社会人士语言,学校用法语,法庭用法语。社会下层人士,即普通劳动者讲话用英语。拉丁语是教堂与宗教界人士使用的语言。

    虽然诺曼蒂王朝不到100年,接着是金雀花王朝,包括法国一部分领土也只延续到1204年。可是法语在英国主导地位延续了约300年。到14世纪时英语的地位提高了,并取得优势。法院在1362年开始用英语审案,学校在1385年普遍改用英语教学。1382年出版了译成英语的圣经,1399年宫廷不再用法语、加上英国伟大诗人杰弗里·乔叟(Geoffrey Chaucer)用英语进行文学创作,这一切终于使英语成为英国全民的语言。

    由于法语与拉丁语在英国有过特殊的地位,法语与拉丁语词汇大量进入英语。据估计,仅13—14世纪约100年间,约有10000个法语单词进入英语,其中有75%一直沿用至今。常见的英语中的法语词汇有:age、air、brush、 change cry等。英语词汇中来源于拉丁语的如:angel、candle、mass,monk,pope等。由于向法语和拉丁语借用大量词汇,当时英语中同义词十分丰富,许多至今仍在使用,如fire(来自古英语)、flame(来自法语)、conflagration(来自拉丁语)均有火的意思;ask(来自古英语)、inquire(来自法语)、interrogate(来自拉丁语),均有问的意思。

    15与16世纪,整个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兴起促进人们研究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汲取古代社会及当时欧洲大陆的文化精华。这一切不仅促进英语发展,而且使之进一步规范化,拼写形式也日趋统一。

    由于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兴趣,使希腊语和拉丁语词汇涌进英语。如geometry、astronomy、botany等词来自希腊;如item、simile、memorandum等词来自拉丁语。另外,也吸收大量欧洲其他语言:如alloy、comrade、surpass来自法语;Banana、cocoa、mo-squito来自西班牙语。violin,piazza、design来自意大利语。

    由于语法与词典的出版,特别是1755年出版的,由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编写的英语词典,为所收集的词条的定义、拼写形式和语音、语法的规范化作出了贡献。

    18世纪以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工业革命兴起,加上海外殖民与贸易的发展,使英国语言走向世界,与各民族文化发生广泛接触。因此,英国吸收了大量外来词汇。比如,从非洲借用了zebra chimpanzee;从印度吸收了cashmere candy shampoo,从汉语借用了tea litchi;从澳大利亚借用了kangaroo,boomerang;从北美洲印第安语中吸取了caribou,moose totem;从西印度群岛吸收了cannibal canoe;从秘鲁借用了puma,pampa。英语中很多词汇来自其他语言,但日常常用的仍是英语本族语词汇。

    在此期间,英语最大变化是,随着英国殖民地体系的发展其地理分布从欧洲一个岛国语言变成遍及世界各大洲的语言。据统计,作为母语的除英国外,有爱尔兰、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圭亚那,在加拿大大部分人说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有尼日利亚、加纳、肯尼亚、乌干达、坦桑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南非等国家和地区;作为第二语言的国家有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土耳其、埃及、苏丹等国家。在使用的人数上,仅次于汉语。由于地域的扩大,出现语言分化。如美国英语、澳大利亚英语以及印度英语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美国英语。另外,在美国,甚至在英国也出现地方性的方言。

    2.英语中方言的发展。由于英语是由盎格鲁、萨克逊及朱特外来的日尔曼人带来的,而且在他们到达英国后,其居住地点不同,当时盎格鲁人主要住在洪伯河(the Humber)以北,萨克逊人住在泰晤士河以南,朱特人主要住在英格兰东南。由于这种原因,其各自所说的语言遂成为英语的方言。

    在诺曼蒂王朝时代,法语相当长时间在英国占重要地位,而使用英语的乡村地区在此期间处于分散孤立状态,因而在文字的拼写方面发生了较大差异。于是,在此期间形成北部方言,中央东部方言,中央西部方言,南部方言等4个地区性方言,其边界与诺曼蒂王朝以前的3个方言区边界有相似之处。

    今天,由于伦敦作为国家首都,加上工业的发展,不仅成为全国人口最多的大城市,而且吸引了各方言区的居民。于是,伦敦这个城市的居民,以及剑桥和牛津大学所用的语言,逐渐成为英国的标准语。这种情况与巴黎话与马德里话在法国和西班牙的地位是一样的。伦敦的方言在向全国扩散方面,在过去受报纸和书籍的影响,现在则是通过广播、电视等作用而得到许多方便,更重要的是在教育系统采用。

    尽管以伦敦方言为基础的英国标准英语发音和语言结构的广泛传播,但是英国今天仍有不同的方言。这种情况在农村地区特别明显,细分起来达几十种,但大体上仍可分为北、中、南三类。南方方言对grass和path等词有ah音,而中部和北部则发短a音。在中部和北部方言中,对butter和cut二词中则有boot词中oo音。北部对ground和 pound二词发音如同grund和pund一样。

    3.美国英语。17世纪时,在北美洲大陆大西洋沿岸殖民的英国人把英语带到那里。殖民者当然说的是当时的英国英语。这时用的英语奠定了以后美国语言的基础。后来的移民也就随着先来者使用语言。尽管这些人的语言背景对以后的方言带来影响,但是基本却同化到英语社会中。因此,早期的殖民者对西半球的英语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

    虽然美国英语来自英国,可是,两国之间隔着辽阔的大西洋,这就必然影响两国人员的往来和语言的交流。由于相互的影响减小,其差异则逐渐增加。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的差异表现在三个方面,包括语音、拼法和词汇。

    词汇方面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在美国的居民碰到许多在英国所没有的事物和现象引起的。这块大陆上有些外人所不知的自然特点,如大片森林和巨大的山脉,这就需赋予以新的名词。另外,还有新的动物,如:moose(麋)、raccon(浣熊)和chipmunk(花栗鼠),这些都是来自印第安人的命名。又如canoe(独木舟)和sg-uash(南瓜)也来自印第安语。

    由于美国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与感情,逐使拼法上产生分异。诺亚·韦伯斯特(Noah Webster)编写了一些美国英语字典和文法方面书籍,这对美国英语这一独特方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韦伯斯特认为,拼法和文法改革有利于民族语言的形成,并减少对英国文化的依赖和提高本民族的自尊心。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拼法方面的差异主要是由于韦伯斯特思想在美国的扩散而带来的。例如,在英语中honour和colour两个词中英国拼法u消除掉,变成honor和color,又如defence英语中的c用s来代替,而变成defense。

    在英国和美国在口语的语音上差异是十分明显的。地理上的分离就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从殖民者到达北美时候起,他们的对单词的读音上就开始与英国的不同。这种分异是正常的现象。因为两地居民之间的直接联系仅限于文字和其他印刷品,而直接的对话比较少。

    美英二国英语之间的重要差别之一是对字母a和r的发音不同。例如,fast,path和half,这些词在英国英语中发音如father中的a,而不是man中的a。在英国英语中,除去在元音前,字母r是不发音的。因而,在英国英语中,lord发音为land。还有,在美国英语中,对弱音节的发音要清楚。例如,secretary和neces-sary在美国英语中有4个音节,而在英国英语中,则只有3个音节。

    这种发音上的差别的形成还有历史上的原因。在早期殖民者于17世纪离开英国时,在英国字母a和r的发音与现在美国英语一样。可是在18世纪晚期,作为英国标准英语的南部方言出现了,而美国英语并没有像英国英语那样变化,致使两国英语的发音不同。

    4.美国英语的方言。在美国,英语的扩散过程中,与英国一样,由于历史的原因出现差异,终于形成不同的方言。

    在东部,原先的聚落沿大西洋岸延伸,形成13块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可以分成3组:即新英格兰、沿大西洋岸中部和南方。

    新英格兰是以马萨诸塞州为中心的美国东北地区。该地区定居的都是英格兰人,其中2/3来自英国东南部东安格利亚的清教徒,少数来自英格兰北部。

    南方的核心地区是弗吉尼亚,最早来自英格兰人,其中大约一半来自英格兰的西南部。到沿大西洋岸中部的移民有多种来源。早期到宾夕法尼亚州的移民是英格兰北部公谊会会员。接着是大量的苏格兰人和爱尔兰人定居于宾夕法尼亚州、新泽西州和特拉华州。此外,还有很多德国人、荷兰人、瑞典人。因此,沿大西洋岸中部的人说的语言与南、北方都不相同。

    历史上的移民来源不同,对今天东部方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今的北部方言、中部方言和南部方言3个方言区的分界线中,北部与中部分界线通过新泽西州中部与宾夕法尼亚州北部。南部与中部的界线是弗吉尼亚西部的山地。

    有些词汇在一个方言区普遍使用,可是,在另两个的方言区却很少听到。这种情况,在乡村地区比较明显。在城市中由于人员的流动性大,所以不明显。

    例如,pail(农村提水用的水桶)是北方方言中常用的词汇,可是在另两个方言区却用bucket。对耕地旁边堆积的长条状石堆,在北方方言中称stone wall,在中部方言中称stone fence,在南方方言中称rock fance。在北方方言中小河称为brook,在中部称为run,在南部称为branch。在英格兰北部与苏格兰也用run。

    在西部地区,由于受东部3个方言区的人向西部进行移民活动的影响,其语言上也存在着差异。但是,因为西部地区移民来源不像东部那样具有明显的差异,加上美国人流动性大,所以就西部内部语言上的差异,比东部各地区间要小,彼此一致性则较东部大。

    (二)汉语扩散与各地方言的关系

    周振鹤、游汝杰所著的《方言与中国文化》一书认为,我国方言的地理分布与通过历史移民而产生语言扩散的关系十分明显。

    在我国现代七大汉语方言中,北方方言可以看成是古汉语经过数千年在广大北方地区发展起来的。而其余六大方言却是北方居民在历史上不断南迁逐步形成的。在早期的广大江南地区,主要是古越族的居住地。他们使用的古越语与古汉语相差很远,不能通话。后来,北方的汉人曾有几次大规模的南下,带来不同时期的北方古汉语,分散到江南各地区,于是逐步形成现在彼此明显不同的六大方言。现各方言之间差异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北方汉语与南方古越语在彼此接触之前,其内部就有各自的地区性方言;二是北方汉语南下的时间不同,自然汉语本身就不相同;三是南方各方言分别在一定独特环境中发展。

    吴语是六大方言中历史最早的一种,大约在周前时南下的北方移民带来的。由于这支移民比当地居民的文化素养好,所以这种语言便在该地形成吴语的基础。经过春秋、战国以及两汉,特别是三国时吴的影响,吴语已经形成一种与中原很不相同的一种方言。虽然吴语发展历史比较悠久,并与中原相距较近,加上经济发展较快,渐居重要地位,同时一直不断地吸收北方来的移民,所以,吴语在形态方面得到发展。而比较原始的吴语特征反而要到受吴语影响的闽语中去找。

    湘语形成稍晚于吴语。其来源于古楚语。楚人原居住在中原,殷末大乱时,始迁至今湖北一带。到春秋、战国时代,楚国已发展到包括整个湖南在内的大片地区。南迁的楚人带来了古汉语,经发展演化成古湘语。

    粤语开始于秦代。楚国的南疆只到五岭。秦统一六国后,出兵南岭并置南海三郡。为巩固南疆,逐留50万人戍守该地。这些定居下来的人所带来的语言就成为粤语以后发展的基础。

    闽语的形成较晚。在西汉后期福建才有行政组织出现。在东汉末,三国、晋初的江南、浙北的移民从陆路和海路分别进入福建西北与沿海地区。因此,最初时的福建方言来自当时吴语。另外,移民路线不同,使福建沿海与西北在语言上的差异至今仍然存在。

    赣语与客家语形成最晚。在东晋与南北朝时,来自北方的移民进入赣北、赣中,由他们带来的北方方言形成赣语和客家语的基础。

    以上这些方言,直接或间接来自北方方言,而北方方言自身也在演化,并融化北方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南方方言虽然主体来自北方方言,但是也吸收当地土著语言。看来,语言的扩散与移民关系很大。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移民。第一次出现于西晋末延续至南北朝,第二次是唐朝中叶的安史之乱引起的。这两次移民活动使我国北方人口大量南移。移民主要集中在长江沿岸与江西,结果北方方言在荆南地区取代原有方言,使湘语范围缩小,影响减弱;同时,在吴语与湘语接触地带的江西形成新的方言——赣语和客家语。到这时,汉语各方言在全国范围内的宏观格局已基本形成。

    在两宋时代,第三次移民使客家话最后形成,并且分散到粤北、闽西南。宋元时,闽南语扩散到潮汕地区,甚至进入雷州半岛与海南岛。明清时,西南官话随流民和屯垦活动进入四川,贵州和云南。可见,从两宋以来,通过移民只是对原方言的地理分布稍作调整,而无大变动。

    在清朝时,方言分布变化最大的是北方方言,由于东北与内蒙古的开禁,山东、河北的农民大量向东北、内蒙古迁移进行开垦,以及向西北新疆等地移民,使北方方言的分布范围有了很大变化。

    从上述情况看,北方方言范围最大,其内部由于历来变动多,来往交流频繁,内部差异比较小。南方各方言中,湘语内的西南官话与吴语内的下江官话由于和北方官话地域相联,来往交流多,因此保持同步发展,彼此差异不大;而粤语和闽语,由于与北方方言地域相距较远,来往困难,故差异较大;粤语与闽语相比,闽语的形成比较晚,其封闭性也较大。粤语由于交通关系,与北方汉语一直联系较多。因此,粤语在形态上却不如闽语古老。

    (三)语言迁移扩散与人口迁移

    从英语和汉语都可以看到语言的扩散与人口的迁移及变动关系极大,尤其是与征服者的活动相联系。但是,在历史上,也有由于征服者人口数量少、文化低,结果反而皈依了当地被征服者的语言。我国南北朝时,北魏迁都洛阳后,孝文帝于公元495年下令禁止鲜卑服装,要求鲜卑人改穿汉服;禁止鲜卑话,改说河南洛阳话。清朝入关后,满人与汉人多杂居,满人语言逐渐衰落,现在除黑龙江省爱辉县和富裕县还有少数人能讲满语外,其他地方已完全消失。在芬兰,由于在历史上瑞典人政治、军事势力比较大,芬兰属于瑞典王国,瑞典士兵与移民多居住于芬兰沿海。芬兰脱离瑞典以后,芬兰语逐渐扩展回来,而瑞典语则慢慢撤退,现在在波罗的海沿岸的少数地区留下的瑞典语呈岛状分布。

    (四)语言的等级扩散

    除迁移扩散外,语言也存在等级扩散现象。例如,在我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壮语与汉语的分布现象充分说明汉语的等级扩散作用。在较大城市中通用汉语,较小县城通用汉语与壮语,但在农村里通用的是壮语。对壮族人来说,在大小城市居住时间的长短与从事职业状况也决定其熟悉与使用汉语与壮语程度。一般说来,居住在城市中,城市越大,居住时间越长,担任公职的级别越高,所受教育越多,则使用汉语机会越多,熟悉程度也越高,甚至汉语变成其主要语言。在农村干部中,则多是双语并用,在城市办公多用汉语;下农村工作则多用壮语。在词汇上,其等级传播现象亦十分明显。例如,美国的一些俚语,例如stoned(醉鬼)、far out(先锋派人物)、heavy(小偷)。这类俚语先在下层社会使用,而后向上层社会传播。也有一些俚语有先在上层社会流行,到不再使用以后,才从下层社会中消失。另外,也有从年龄方面的等级扩散情况。不同年龄的人的常用词汇并不相同。如北京的“盖了帽”这个俚语(意思是“没法再好了”或“好极了”)只是近十多年来才开始流行的。据调查,说“盖了帽”的俚语的人,其年龄结构是:在30岁以下的人中占54.8%,而在31—50岁人中只占13.7%。可见,在青年人中占多数。这种俚语现正在向年龄较大的人中间传播。

    语言扩散也同其他文化现象一样,有时也存在着障碍。例如,加拿大的魁北克省为保持法语传统,抵制英语的传播;在美国西南部靠近墨西哥的一些小学中,儿童在球场说西班牙语受到教师的指责;还有在上层社会、电影、书籍、广播中也抵制某些下层社会用的一些词汇。

    (五)语言扩散与民族迁移

    从英语与我国语言的扩散过程中,可以看到,语言扩散与民族的迁移关系甚大。在英国,最早迁入的是伊比利亚人,其语言后来被迁入的凯尔特人语言所替代,今天已没有痕迹去追溯伊比利亚人的语言。凯尔特人的语言,后来又被迁入的日尔曼人的语言所替代,凯尔特人的语言只在语言的景观(地名与边缘地区)上被保留下来。这说明早期文化落后,特别是还没有发展到文字阶段的民族,被后来的先进的或人数较多、组织性强的民族征服后,或是语言与其民族一起消失,或者退居到边缘地区的较差环境中保存下来。

    语言随着该民族向外迁移而扩散到其他地方,如由于地域的扩大,语言就会在语音、词汇方面出现差异,就有可能出现不同的方言。印欧语系扩散到世界各地形成各种不同的语言。英语的扩散出现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等,都说明语言在扩散过程中出现分化,同时在扩散中,语言又在不断地相互交流,吸收其他语言而形成新的方言或语言。

    (六)印欧语系与汉语扩散的不同结果

    从印欧语系与汉语的扩散中可以看到不同结果。印欧语在扩散中,分化成了不同的语言。可是,汉语形成以后,由于汉族的文化水平较高,并且已形成了完整的文字系统,虽然经过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但仍与强大的政治、经济中心黄河中下游地区保持着密切联系,所以,语言发生分化只形成方言,而未像印欧语系那样演化成许多不同语言。

    与汉语的扩散情况相比,英语由于是拼音文字,尽管出现差异,但差别并不大,加以现代的广播、电视的发展,人员往来接触频繁,彼此语言相通程度较大,可以互相交谈,而汉语由于不是拼音文字,尽管文字相同,各地方言的语音差异比英语的方言要大得多,彼此相通的程度小,甚至无法互相交谈。


    生为壮人 死为壮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9

    主题

    1

    听众

    3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最后登录
    2020-1-10
    注册时间
    2002-7-27
    板凳
    发表于 2004-4-1 01:49:00 |只看该作者
    文中的怎么把西南官话算成是湘语中的一种了?西南官话不是属于北方方言的吗?这是属于错误,还是属于学术上的分歧之处?

    Mwngz ndei,Dieggagguenj Bouxcuengh Guengjsae(Gvangjsih Bouxcuengh Swcigi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允许回帖同步到新浪微博  

    Archiver|手机版|壮族在线    

    GMT+8, 2024-12-22 14:55 , Processed in 0.220002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