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王永红
滇国是战国至西汉时期盛兴于云南滇池区域为中心的古王国,西汉后期走向衰落,东汉初叶被中原王朝的郡县制所取代。滇文化墓地的发掘工作起自于1955年,到目前为止,云南各地发现滇国墓地及遗址共30余处,其中规模巨大、出土文物最多的是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及官渡羊甫头三处。
“夜郎自大”几乎是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其实在中国古代最早流露出自大情绪的不是夜郎侯,而是滇王。公元前112年,称雄一世的汉武帝派兵围攻滇国边境,曾派遣使臣劝说滇国降汉入朝,滇王没有把汉王朝放在眼里,对汉使者说:“汉孰与我大?”有意羞辱汉使者,拒绝投降。一个小小的滇国,何以这种口气反问堂堂的大汉使者,在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的《史记》中,涉及到滇国及滇王的仅有寥寥数百字,而史学家司马迁唯独记录了这一句对话,并把滇王的这种自大归为因道路不通而产生的盲目情绪。
滇国是一个没有使用文字的古王国,又仅仅在历史上存在了500年左右,其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被湮没在历史的岁月中,有关滇国众多的迷惑一直困扰着人们。就说滇文化的来源之谜,自西汉“太史公曰:秦灭诸侯,唯楚苗裔尚有滇王”以降,遂有楚庄蹻说、濮僚系说、岷山庄王说、北方草原斯基泰文化说、越文化说和土著说等,众说纷纭,至今未解。幸亏有大量的文物遗存,使一个失落已久的文明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滇王的这种自大情绪。
不拘一格的服饰
滇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古王国,其生活方式完全不同于中原地区,表现在服饰上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拘一格。
披帔是滇国不同于中原的一种服装,滇国时期无论男女或地位高低,肩部多有披帔,披帔已成为上衣的组成部分。从青铜器图像看,滇国的披帔上多有花纹,如晋宁石寨山出土的一件铜俑,身上的披帔长至臀部,上有孔雀、鹿、狼及蛇纹图案,既有保暖作用,也是一件华丽的装饰品。
滇国各民族的腰饰比较丰富,从青铜器上的人物图像和出土实物看,主要有腰带、铜扣饰、带钩及短剑等。供悬挂于腰部的铜扣饰多为圆形,其表面均有玛瑙、玉石和孔雀石等镶嵌物,边沿多有浮雕动物雕饰。如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的一件圆形猴边鎏金铜扣饰,周边有一圈鎏金浮雕小猴,首尾相接,形象生动,富于情趣。这件扣饰鎏金与玛瑙相映生辉,工艺精湛,堪称难得的艺术珍品。
滇国居民也喜好佩剑,不仅将军和战士佩剑,就连舞蹈和奏乐者、巫师,甚至执伞者和放牧人身侧都佩剑,佩剑人没有身份上的严格区别。晋宁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大型墓葬中常出土执伞状的铜俑,这种铜俑出土时放置在随葬铜鼓或贮贝器上,并位于棺木两端,有导引灵魂的作用。
造型奇特的生活用具
滇国生活用具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尊、壶、勺等成套酒器和盛食器案的造型、纹饰上都具有明显的云南地方特点及民 族风格。牛和孔雀是滇国生活用具上最常见的装饰造型,如江川李家山出土的铜壶和铜盖尊,盖顶都站立一牛,头微仰,尾下垂。江川李家山11号墓还出土有一件踞坐男俑铜勺,勺柄端铸一裸体男子,背靠叉形板,双手抱膝,踞坐于圆形座上,作休憩状。这件铜勺造型奇特,与中原地区的铜勺完全不同,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
独特的生活习俗
古滇国居民有许多特殊的风俗习惯,不仅在中原地区从未发现过,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极罕见,其中猎头是滇国最独特的一种习俗。滇国青铜器上有不少猎头图像,所杀之人以鬓须稠密者为佳,意味着当年稻谷长得必然茂盛没膝。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的鎏金献俘铜扣饰上,一武士戴鸭嘴形头盔,左手提一人头,右手牵绳,其后拴一背小孩的妇女及一牛二羊;另一武士肩扛靴形斧,左手提一人头,表现的都是猎头习俗。
滇国的猎头习俗过于残忍,而斗牛习俗却是充满情趣。晋宁石寨山墓地出土3件图像内容大致相同的铜扣饰,表现的就是一场滇国斗牛活动即将开始的场面。其中的一件图像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浮雕11人,均踞坐,双手抚于膝前,静坐观望。下层中间有一双扇打开的门,一体肥肌壮的巨角牛欲进入场内;门头蹲一人,正弯腰开门;门两侧各有5人,头饰长翎,手中捧物,张口歌咏。滇国的斗牛是牛与牛斗,不像西班牙的人与牛斗,这一斗牛方式不仅见于清代云南少数民族的斗牛图,也保留在现在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节庆活动中。
富有表现力的音乐舞蹈
滇国音乐以打击乐器为主,管乐器为辅。打击乐器中有铜鼓、铜钟和铜铃等,管乐器主要为葫芦笙。滇国舞蹈艺术十分发达,出土青铜器上多有此类图像。常见的舞蹈形式大致分为徒手舞和器具舞两大类。一般舞蹈者均经过化装,形象较奇特。
铜钟在中原地区的西周时期已盛行,战国时期以编钟、编磬组成的乐队规模盛大,到了汉代,钟、磬等乐器开始衰落。然而滇国和中原地区不同,直至西汉晚期,编钟仍在使用,东汉中期以后才逐渐销声匿迹。滇国发现的编钟多由偶数组成,一般为6枚,而中原一般是奇数。作为打击乐器的铜鼓在滇国最常见,尽管有时期和地区的差异,但中空无底,平面曲腰,通体皆铜,侧有四耳的基本特征是相同的。
滇国葫芦笙分直管和曲管两种。曲管葫芦笙是管乐器中较进步的一种,因其布管于匏内,又在各管的上端装簧片,利用管中气柱和簧片的共振作用发音,与直接用口吹管发音的直管葫芦笙不同。此葫芦笙在云南少数民族中至今仍有使用,只是结构上有所改进。
彩云之南的云南,与中原地区长期隔离。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中原地区汉人的心中,滇人是“蛮夷”之属,滇地区是“不毛之地”。然而,这些被历史岁月掩埋了的文物,就像无字史笔,一点一点地揭开了古滇国神秘的面纱,让人们领略到古滇国那丰富多彩的文化,看到了当时的生产、生活水平。
《中国教育报》2004年3月26日第8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3-29 10:04:47编辑过]